RX-93 Nu鋼彈Nu是一台非常奇特的機體,官方設定讚譽有加,民間卻有很多對其性能懷疑的聲音,可能來自阿姆羅神話或是遊戲中只看帳面數據的習慣,但本機的性能和設計的確非常優秀。
本機的帳面數據參考了初代鋼彈到ZZ的平均值,並且使用0090年代的科技水準來製造和優化設計。
設計上使用了第二世代機體的概念,免除了變形機的脆弱和高操縱難度,也避免第四世代重火力的高成本、性能不穩定和低續戰力。
(二三四世代只是發展方向不同,不能代表是否先進或性能優劣)
理念:
Nu的整體的理念跟The O類似,運動性能提升到極致,其他方面也至少維持在中上,機體設計洗練,以堅實耐用、高基礎性能為目標,讓精英駕駛員能盡量發揮潛力。
整備性與擴展性:
本機的
骨架是重新設計,
消耗品使用聯邦規格品,減少整備負擔和縮短製造時間,
但關鍵部位也使用了不少Z計畫等發展而來的高級品以維持高性能,同時也預留了擴充的空間,可以根據需求調整。
(能完工前迅速裝上精神感應框體也是拜此設計所賜)
與沙薩比對比:
因為趕工加上機體的定位,兩方都有精神感應框體時很多方面都不如沙薩比,但Nu在運動性能和可靠性、續戰力佔了優勢,浮游炮脫離後重量大幅減輕,機動性也不輸。
整體來說性能差距不會太大,實戰方面的考慮更完善,雖然不是最強,卻是0093年最優秀的機體。
精神感應框體:
完工前臨時加入,配備在駕駛艙周圍,跟bio sensor一起運作,提升駕駛員跟機體的一體性,讓反應速度提升,也能操控浮游炮。
頭部:
使用了
Z計畫發展來的高級品,探測範圍達到21300m,是傑鋼的1.5倍,也超過過去的高級機體。
頭部的天線推測是參考了Z系的機體,採取四根的樣式加強通訊能力。
頭部左右的火神炮採用有殼彈提升威力,因此側面有拋殼孔。
軀幹:
左胸有輔助探測器,
軀幹的設計則類似初鋼或MK-II,堅固耐用 ,也
預留了改造空間。
感應器的部分有Incom和bio sensor等過去高級機體的技術反饋。
內藏的反應爐出力2980kW,以非重火力機體來說已經非常高,但不致於過剩。
胸前兩個類似散熱口的構造部分設定說是反向噴口。
駕駛艙:
沿用REGZ的樣式,有bio sensor,但操縱系統有改良,避免了Z系過度複雜化的問題。
座椅的靠枕有加大,內藏幫助腦波收發的裝置,讓駕駛員能夠發揮更佳的能力。
出廠前緊急追加了精神感應框體,能夠進一步提升反應速度。
肩膀:
肩膀繼承傑鋼和MK-II 的設計,強化側向加速,提升機動性和運動性能。
手臂:
手臂的
骨架設計跟傑鋼大致相同,但關鍵部位
採用了更高等級的規格品,更為堅固耐用,因此最後徒手進行肉搏戰完全沒問題,左手臂外加備用光束刀的掛架。
前臂左右兩側裝甲鏤空處的圓圈是小型的噴口,雖然推力不高,但在手臂進行AMBAC時似乎很有幫助。
手掌:
採用了高級品,結構紮實,
手指指尖可以打開發射假人氣球,手指根部類似百式,有修補殖民地外壁的凝膠,用來捕捉沙薩比的逃生艙。
背包:
重視直線加速,
左右分割,有獨立的推進劑槽,為了泛用性,並沒有採用大型推進器,而是
重視續航力的類型,中間的空位可以收納火箭筒。背包和小腿後方的主推進器加起來能提供97800kg的推力,看似不高,但本體很輕,全備狀態下仍有1.55G的加速度,機動力在多數情況下綽綽有餘。
由量產牛的數據,六根翼狀浮游炮至少佔了7~8噸,因此發射完浮游炮的Nu加速度應該能提高到1.8G左右。
裙甲:
側裙甲有三個方向的姿勢制御噴口,推測是來自REGZ小腿外側的噴口配置,雖然推力不高,但在節省空間的同時可以
大幅提高運動性能。 後裙甲的姿勢制御噴口較大,可能是為了當作主推進器故障時的輔助推進器。
腿部:
設計類似初鋼,但提升了推進功能。
腿部的關節採取了高級品,消耗品使用制式規格,有匹敵人體的反應速度,AMBAC功能也非常強,安裝精神感應框體後則能做出更高難度的閃避動作。
膝蓋和小腿左右都有姿勢制御噴口,後方的推進器則是主推進器的一部分。
腳掌:
為了強化宇宙戰的功能,在腳底追加噴口,也能展開鉤爪固定在小行星上。
本機沒有考慮到在地球上使用,腳掌是用來在格納庫或是殖民地等處在必要時行走用。
運動性能:
因為結構干涉少和腿部的優良設計,以及本體重量很輕(27.9噸),優秀的AMBAC功能和全身26個姿勢制御噴口配合,讓Nu有著同時代最頂尖的運動性能(閃避、非直線運動等)。
武裝:
1.特製光束刀
背包右側一把,功率0.85MW高於標準,而且透過偏向機能產生彎曲的光束,應該跟The O一樣是進一步提高斬擊能力的做法。
有間歇式產生光束的節能模式,在斬擊前才會產生最大出力,是這時代常見的機能。
2.備用光束刀
在左手臂,標準品。
3.光束槍
E-CAP加本體直接供能,而不是可替換式E-PACK,因為0090年代初期E-PACK的成熟度有限。
兩方供能用來提升穩定性和續戰力,也能調節威力,所以劇中幾乎沒有打完能量的問題,也因為有E-CAP ,本體直接供能對機體性能的負擔不大。
帳面功率3.8MW,有單發和威力較低的高速射擊模式,單發的最大威力很強,劇中被誤以為是艦炮,可能是E-CAP再加上本體供電提升威力的關係。
(部分設定的3.8~4.4MW應該是指E-CAP出力)
平時的3.8MW看似不高,但出力高於傑鋼的槍,對付絕大多數的敵機已經很足夠。
4.超級火箭筒
280mm,裝彈數4+1發,威力和射程超過標準品。
平時收在背包中央,能夠在背後直接發射,或是用線控遠距離操作。
5.盾牌
表面有抗光束塗層,物理防禦力也很足夠。
上半部內藏獨立的供能系統,下方有出力7.8MW的光束炮和四枚飛彈。
(部分設定說是一年戰爭的光束槍同等威力,但功率明顯是初鋼1.9MW的四倍以上,而粒子加速等方面也不可能輸)
6.火神炮
60mm和90mm的說法都有,採取有殼彈提升威力,裝彈數也很充足。
彈速很快,中距離連續擊中關節能重創基拉德卡。
7.翼狀浮游炮
內藏發電機,無法回收補充推進劑,所以是一次性,但續戰力很強。
功率3MW,E-CAP從發電機充電一次能射7發,因為有很長的粒子加速帶,實際的威力不輸沙薩比浮游炮的10.6MW。
雖然體積大,但續航力更強,而且能進行AMBAC,機動力很高。
四枚以上浮游炮能產生光束屏障抵擋攻擊,但有一定的極限,是光束盾的雛形,應該是利用浮游炮的開放式粒子加速帶的i力場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