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朝鮮因為主要統治的國家 新羅 奉行道教和老莊思想,在晚期流行類似魏晉南北朝的頹廢風氣,其早期統治階級確立的 骨品制 因為下層貴族(四品頭、五品頭)無法在中央貴族中佔有一席之地,且 真品頭 一系的貴族嚴重壓榨地方,導致財政危機。於是地方豪族結合主張廢除骨品制的下層貴族獨立,開啟了所謂的 後三國時代 。
後三國時代由 後高句麗、後百濟 以及 新羅 構成,對評判古朝鮮的現代韓國學者來說,後三國的出現並不單純是重現 三國時代 ,而是社會體制的混亂引起的地方叛亂。骨品制以狹隘的身分制度為中心,加上苛刻的壓榨制度做結合,所以才導致人民反抗。 弓裔 所建立的 後高句麗 以及 甄萱 建立的 後百濟 的失敗是因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仍延續骨品制,而只有 王建 所建立的高麗因為其來自民意的基礎,並且為了百姓改革稅制,最終統一了後三國的局面。
高麗 的建立並不是朝鮮進入中世紀的標竿,一直到高麗第六代皇帝 高麗成宗 (982~997年)才算是進入中世紀。因為這個時期開始,朝鮮少了外國勢力的干擾,可以加以克服社會弊端進入中央集權。以 新羅 時期的統治方式來說,是以族長勢力與 和白制度(화백) 作為傳統會議的基礎,但是在末期混亂的時候,骨品制的中央貴族否定了這種統治手段,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因為中央和地方同時有兩種不同的政策在執行。
中世紀的高麗國在文化上克服了新羅的骨品制矛盾,對外向中國吸取先進的制度和文化,如 宋代 文化進入朝鮮時,因為高麗已經改良向 唐朝 學習的制度典章,故能保有自己獨特的制度和文化。如 諦觀、義通 反向輸出 天台宗 的典章為中國的天台宗復興出了一份力,大覺天師 義天行 所寫的《續藏經》融合了中國、印度 以及 高麗 的思想,具備國際觀的典籍。以及普照國師 知訥 獨創 禪教統合 的思想體系,從而繼續讓高麗文化更進一步發展。
高麗人在克服前朝的文化矛盾中,以新的文化形態為基底,組成更強的民族意識。 高麗太祖 王建 向 後百濟 以及 契丹 結盟,不過從 太祖 收留 契丹所滅的 渤海國 遺民開始,北方契丹的半農半牧和遊牧民族體系產生對立,為了防範入侵,朝鮮產生了維護文化的觀念,並對契丹發動戰爭且獲得勝利,阻止了契丹的擴張,而勝利更帶來朝鮮的自我民族認同。以歷史修正主義來說,高麗、宋朝、遼國產生了地位上的均勢,更因此和蒙古對抗了三十餘年。
高麗是聯合地方豪族勢力完成統一的國家,這個中央集權體制的統治機構以儒家思想為政治理念,同時強調權責分明的行政機構,產生了身分體制不同的行政體制。且積極培養接受漢學教育的官僚以及科舉制度,創立了 田柴科體制 與相對應的 稅收體制。
高麗太祖時期的地方豪強主要如下,貞州柳氏、平山庚氏,朴氏、廣州王氏、忠州劉氏等全國共二十於豪強。太祖的策略是鼓勵豪族間的政治婚姻,並下賜"王"姓,鞏固統治基礎。之後以《政誠》(一卷)、《誠百僚書》(八篇)、《百官箴》等等說明官吏的義務,並下達詔書禁止地方豪強壓榨百姓。這導致高麗的中央極權體制,以前朝 泰封 (태봉)的官制並行新羅官制,逐漸轉變成唐宋官制,地方官多由地方豪強出任,並未實行派遣制度,基本上以 事審官制度、其人制度 ,用以監督地方並統帥地方軍隊。
不過,漢化的官制一直到 1075年 才逐漸完整,高麗的官制主體是三省六部,三省為 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官職分為二品以上的宰臣和三品以下的郎舍,具有監督王權的功能。尚書省則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負責實際政務。與三省對應的是中樞院,負責掌管皇帝命令、軍事機密、保護王室。中樞院與三省和稱兩府,又稱宰樞,兩府的高官(宰相與樞臣)組成 都堂 (宰樞會議),以會議形式決定國家的重要政策,這是高麗貴族政治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