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姆特

首頁 哈啦區 影音視聽討論區

【心得】淺談名詞篇 更新 — 『音場』

追蹤話題

【心得】淺談名詞篇 更新 — 『音場』

綜合討論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phoebuschou) 2017-06-15 02:50:31
#1
淺談名詞篇



寫下文章的契機,源於以前和同好交流聽感時,彼此講的雖然是同一個名詞,但對其所指的觀念以及理解卻不盡相同。因此趁著閒暇之餘,將自己對於聽感名詞的理解與體會記錄下來。

除此之外,記錄這些心得也能夠再次審視自己的聽音觀念,省思自己對於名詞的理解。

另外,文章都是可受公評的。對內文有任何疑問,抑或對該名詞有不同見解的,皆歡迎一同討論。

樓層表:
2樓:淺談名詞 —『動態』
3樓:淺談名詞 —『暫態』
4樓:淺談名詞 —『活生感』
5樓:淺談名詞 —『解析力』
6樓:淺談名詞 —『音場』
新篇:淺談名詞 —「寬鬆」與「凝聚」不可兼得?

看較舊的 12 則留言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B13 2017-06-21 12:59

謝謝李大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B14 2017-06-21 13:00

這裡的留言本來是動態的喔~~

北極熊: B15 2017-08-23 10:39

雖然每個人說這些名詞時會有些許差異,不過大致上要點出的概念相去不遠,非常感謝青茶大心得分享 :)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B16 2017-08-23 11:05

感謝北極熊大的肯定XD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B17 2018-03-05 00:57

音場在3/4更新囉!!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phoebuschou) 2017-06-18 03:38:50
#2
淺談名詞 —『動態』

不少的玩家認為低頻失控、轟且浮腫的聲音表現代表動態很大、很強,我曾經也是這麼認為的。

難道這不是動態很大的表現嗎?
確實在過去,我的同好們與我都以為那樣的聲音就是有好的動態表現。
直到我們看到劉漢盛先生撰寫的音響二十要,才釐清了我們錯誤的觀念。

音響二十要之中的第十三要提到:「強弱對比也可以說是老外所說的動態對比,也就是大聲與小聲之間的對比。

是的,所謂的「動態」,指的是「強聲」「弱聲」之間的對比。

一項動態表現好的器材在回放大動態的曲目時,
表現弱聲時就該小聲但又不會虛弱,
不失該有的力量與能量;
表現強聲時就該大聲但又井然有序,
不失該有的細節。
如之前小弟在拙文之中所描述的:
「強音豐潤有力、氣勢如虹,
弱聲紮實凝聚、綿密細膩。」

音響二十要之第十三要的另外一段提到:「我們常說古典音樂的動態很大就是指它最大聲與最小聲的對比很大;而搖滾樂雖然大聲,但是它大小聲的起伏並不大,所以我們說它雖然大聲,但是動態對比並不大。

換句話說,
如果一首曲子從頭到尾都很大聲,它的動態對比就不算大;
反之,如果另外一首曲子的編曲有明顯的強弱音對比,
那麼該曲的動態對比則相對較大。

此外,劉漢盛先生在音響AV聖經這本他自己所寫的書中再次提到:「音樂從最小聲到最大聲之間的範圍就稱為動態範圍。」

劉漢盛先生所著的音響AV聖經▼


內文▼


為了更清楚的說明,
在此為大家介紹兩首雖然是同樣的曲目,但因為演奏風格不同而不同的兩曲來當例子吧!

《展覽會之畫》是我很喜歡的一首曲子,
我手上也有很多種不同的版本,
其中有2個版本很適合拿來講述這次的主題。

不過在介紹歌曲之前先岔個題,
大家有聽過《凱瑟琳》這款經典的PS3遊戲嗎?

有關這個遊戲的介紹就點選下面這個維基的網址吧~~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凱薩琳_(遊戲)

會提到這個遊戲是因為它的背景配樂相當有意思。
它改編了許多有名的古典曲目的段落,
使那些名曲的段落以現代電子音樂的方式呈現出來。

凱瑟琳遊戲OST的專輯▼


其中,遊戲原聲帶的第7軌,就是改編自《展覽會之畫》之中的「Baba Yaga」。

《凱瑟琳》版本的Baba Yaga▼
https://youtu.be/ZIDo4dLlITc

那麼,如果把這首電子音樂拿來和當代最頂尖的古典樂錄音比較的話呢?

當代相當優秀的錄音專輯▼


大編制的Baba Yaga▼
https://youtu.be/KQnmAnibxdE
(在youtube上面一時之間找不到我常聽的版本,就大概找了一首。Baba Yaga在26分15秒)

比較完後很明顯的,大編制的古典樂曲大、小聲之間的對比相較之下大很多。

相信很多人會覺得,青茶你根本在講廢話,拿電子音樂跟古典音樂比個毛線啊?

其實,當初前輩用這兩首曲子考我哪個動態比較大的時候,
我是戰戰兢兢的回答古典這首比較大的。
因為當時我對「動態」究竟是何物還有點懵懂。

經過這兩首曲目的比較、前輩耐心的解釋與後來再看了一次劉漢盛先生的音響二十要之後,
我才更清楚的瞭解了「動態」這個概念究竟在講什麼。


總結:
無論您是早已對動態這個概念相當熟悉的人抑或還有些懵懂的人,
希望經過這次的介紹,能使您對於「動態」的概念更加的清楚:)

對於內文有任何疑問,或是覺得還有什麼地方根本寫錯的,歡迎在下方詢問與指點。
如果您對「動態」這個觀念有不同見解的,也歡迎在下方討論。

謝謝您的觀看,
我是青茶,我們下篇文章見~掰掰:)

看較舊的 11 則留言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B12 2017-06-22 02:35

不會吧@@?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B13 2017-06-22 02:35

話說麵包大開始玩兩聲道之後還會玩耳機嗎?

麵包包: B14 2017-06-22 04:12

耳機就隨便買隨便開箱...最近在弄個開箱粉絲團...

飛鳥ひな: B15 2019-10-15 21:51

AV聖經

TSWPAC: B16 2022-08-01 18:58

小提示 書本內容皆有版權 未經許可不得翻拍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phoebuschou) 2017-06-21 01:10:15
#3
淺談名詞 — 『暫態』

不少的玩家以為很拖的聲音表現是器材回放出了樂器的殘響;
但如果實際去聆聽真實樂器的聲音之後就會清楚的發現,
那樣子的聲音表現其實是嚴重缺乏暫態反應的贅聲。

呃…等等,所以說所謂的『暫態』究竟是什麼呢?

音響二十要的第十二要中提到:
「基本上,暫態與速度感這二個名詞都是指器材各項反應的快慢。」

換言之,『暫態』就是『速度感』

那速度感又是什麼呢?

劉漢盛先生告訴我們:「其實,速度感就是暫態反應的結果。也是器材上升時間與回轉率的具體表現。

有點抽象?OK,我也這麼覺得XD
小弟用自己的話講一遍,
形容一項器材擁有好的速度感所指的是:「該器材所回放出來的聲音凝聚且收放自如、邊緣線條收的乾淨俐落,絲毫不拖泥帶水,更不會有邊緣之處有暈散開來、毛邊嚴重的現象。」

對於攝影這塊小弟連說自己略懂略懂都不太夠格,
不過這個部分可以用影像來舉個簡單的例子:

這裡有2張《ONE OK ROCK》最新專輯 — 「AMBITIONS」的照片。




一張,線條收的比較乾淨俐落、形體更加的凝聚;
而另外一張則毛邊感嚴重、線條凌亂不堪。

我相信透過影像、照片等視覺的例子來說明應該可以更加清楚的知曉聽感上的速度感究竟是何物。

不過,下面還有一個玩家們常常誤會、犯錯的案例。

有些玩家以為,速度感跟樂曲本身的旋律、節奏有關。
錯!談論音響聽感時所指的速度感,與樂曲本身的旋律、節奏沒有任何關係。

嗯嗯?怪怪的喔~青茶~
樂曲也是有人拿來比較,並且分出哪一曲的速度感較好的啊!

沒錯!確實可以這樣比較。
但是,這個比較和樂曲的旋律與節奏仍是無關的。
兩曲所比的是當下「錄製」下來的聲音表現誰比較乾淨俐落、比較不會拖泥帶水,
與上面提到的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結語:
無論您是早已對暫態這個概念相當熟悉的人抑或還有些懵懂的人,
希望經過這次的介紹,能使您對於「暫態」的概念更加的清楚:)

對於內文有任何疑問,或是覺得還有什麼地方根本寫錯的,歡迎在下方詢問與指點。
如果您對「暫態」這個觀念有不同見解的,也歡迎在下方討論。

謝謝您的觀看,
我是青茶,我們下篇文章見~掰掰:)

看較舊的 12 則留言

月軌: B14 2019-06-10 12:48

我個人覺得直接用鋼琴解釋比較好吧,接觸過的人都知道鋼琴最右側踏板可以延長聲音也就是殘響,而演奏鋼琴時要準確且適當的放開踏板。

月軌: B15 2019-06-10 12:50

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避免不必要的殘響影響到後續演奏,但是完全沒有踩踏板的音樂就單純變成一個音而已,旋律是存在但失去了原有歌曲的感觸,而太早太晚收放踏板都會影響

月軌: B16 2019-06-10 12:54

鋼琴演奏就是一個手演奏但腳控制收放的過程,所以音樂轉折鋼琴也可以解釋這部分,踏板的放必須要是在手指正在琴鍵上的那一瞬間放開踏板,要不然會有整首樂曲突然中斷的感覺

一杯水: B17 2019-06-12 21:47

月軌 踩不踩踏板應該是看哪一首曲子跟演奏家想怎麼演奏吧@@?

月軌: B18 2019-06-13 13:07 編輯

Sekizone是的,主要取決於演奏家,算是一個收音的方式。但在耳機內過度的殘響會影響其他樂器的呈現。而通常bass耳機都是低頻的殘響,我覺得滿影響高頻樂器的呈現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phoebuschou) 2017-07-18 23:51:03
#4
淺談名詞 — 『活生感』

生感是一個相較之下比較抽象的複合概念。

劉漢盛先生曾在音響二十要之中提到:「所謂活生感可以說是暫態反應、速度感、強弱對比的另一面。它讓您聽起音樂來很活潑,不會死氣沈沈的。

而他在文章的另外一個段落也以這樣的比喻提到:「......就好像一個卓越的指揮家能把音樂指揮得充滿生氣;而蹩腳的指揮往往將音樂弄得死氣沈沈的。這就是音樂的活生感。」

簡而言之,富有活生感的聲音就是生動、活潑、具有生命力;
而缺乏活生感的聲音就是一片死寂,毫無生氣。
不過在這裡補充一下,劉漢盛先生在這裡舉的例子是拿音樂的表現來做比喻,記得不要誤解了喔~~

於是,活生感的具體表現應該是:
聲音擁有更佳的高低頻延伸,更鮮明的動態、暫態對比」;
以致於有好的活生感的聲音聽起來高頻會更為活潑、低頻則更為沉穩,
顯得聲音更加鮮明亮麗、栩栩如生。

具備活生感的器材除了聲音更加活潑、富有生氣之外,
對於聲音的回放必然是更加貼近演奏家想詮釋的原始表現。

例如維瓦第《四季》的「」,小提琴手手中的弓在弦上雀躍活潑地跳動,演奏出朝氣蓬勃的旋律、「」一開始的愁苦煩悶到後來驟然落下的滂沱大雨;
在有優秀的活生感的器材的回放之下,
皆更能體會到演奏者想傳達的情感與氣氛。


結語:
無論您是已對活生感這個概念相當熟悉的人抑或還有些懵懂的人,
希望經過這次的介紹,能使您對於「活生感」的概念更加地清楚。

若您對於內文有任何疑問,或發現錯誤,均歡迎直接詢問與指教。
當然,若您對「活生感」這個觀念有完全不同見解的,也歡迎加入討論。

最後,感謝您的閱讀!
我是青茶,我們下篇文章見~掰掰:)
一拳: B1 2018-03-24 22:17

我覺得用好的器材可以體會到演奏者想傳達的情感與氣氛這句話來描述活生感還不錯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phoebuschou) 2017-08-22 19:22:55
#5
淺談名詞 — 『解析力』


首先我們來看,

劉漢盛先生對於解析力的解釋為:「好的音響器材,即使再細微、再複雜的東西都能清楚的表達出來,這就是解析力。

而他在文章的另一個段落也這麼提到:「一般而言,如果細微的變化(低電平時)都能表現得很清楚,那麼這件器材的解析力當然很好。既然有低電平時的解析力,那麼有沒有高電平時的解析力呢?當然有!在極端爆棚時能將所有東西解析得很清楚,那就是高電平的解析力。

簡而言之,高解析的聲音必然粒粒分明、細節清晰可聞;反之,解析力較低的聲音就是朦朧一片、糊在一團、毛邊感嚴重且缺乏細節,好比隔一層紗在看舞臺似的。

那麼,富有解析力的具體表現應為:
無論聲音在強音抑或弱音的情況下皆能將細節清楚、不馬虎地還原出來,且在多種樂器齊奏時仍保持著每把樂器之間的分離度」;
這樣使得高解析的聲音在聽齊奏時毫不紊亂、井然有序,
聽獨奏時粒粒分明、綿密細膩,
顯得聲音更加清晰、明朗且真實。

此外,具備解析力的聲音聽起來必然是更加舒服且放鬆的。

之前與玩家交流時發現有玩家認為:尖、刺到耳朵受不了的聲音表現是高解析的象徵,這是極大的誤解!
在與同好進行聽感上的探討時,
時常能夠聽到「這聲音的解析高到耳朵受不了了!」的評論。
聽到這種聽感時,我往往會摸不著頭緒地想著:「為什麼解析高會受不了?」

後來我終於搞清楚,不耐聽跟解析高其實根本是兩回事!

劉漢盛先生曾在自己的文章中這麼比喻:「看電視的人也知道自己的電視能把一片黑色的頭髮解析得絲毫不混就是解析力好的表現。

當人們觀看一個影像時,會因為該影像的解析度太高而感到不適嗎?
我想應該不會吧?
不然大家都繼續收看240p的規格就好了,何必講究到1080P,甚至到4K畫質呢?

高解析的影像、聲音表現其實更為貼近我們平常所接觸到的事物。
可以說,解析力越高即是還原度越高,
在觀看與聆聽高解析的表現時,其感受也必然是更加真實而舒適的!



結語:
無論您是已對解析力這個概念相當熟悉的人抑或還有些懵懂的人,
希望經過這次的介紹,能使您對於解析力的概念更加地清楚:)

若您對於內文有任何疑問,或發現錯誤,均歡迎直接詢問與指教。
當然,若您對解析力這個觀念有完全不同見解的,也歡迎加入討論。

最後,感謝您的閱讀!
我是青茶,我們下篇文章見~掰掰:)

看較舊的 13 則留言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B14 2018-03-09 01:11

後來我才想到其實是我比喻得不夠完全。解析力這個概念,其實不僅僅在耳機抑或電視螢幕。器材、線材、電源處理還有「訊源」等等…,都有他們各自的解析力。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B15 2018-03-09 01:15

如果今天我拿4K螢幕看第四臺,那畫面可能真的會比較慘不忍睹。因為「訊源」(影像)的資訊量不足的問題被放大了,所以畫面看起來會更加彆扭。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B16 2018-03-09 01:18

不過其實拿映像管跟4k螢幕用相同的訊源做比較,我想4k螢幕中的畫面素質仍是優於映像管的!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B17 2018-03-09 01:18

再次感謝您提出的觀點:)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B18 2018-03-09 01:20

如果對我的回答有什麼疑問或是不滿的地方儘管提出:)

青茶 *ଘ(੭*ˊᵕˋ)੭* (phoebuschou) 2018-03-04 14:37:19
#6
淺談名詞 — 『音場』

響、耳機玩家之間在談音論樂時,幾乎避不開一個名詞 — 『音場』。

那麼,音場究竟是什麼呢?
在美國,有「sound field」與「sound stage」兩個名詞。
「sound field」泛指整個聲音充塞的空間;「sound stage」特指舞臺上樂隊的排列(包括寬、深、高、低)。

在臺灣,我們所謂的「音場」,基本上指的是sound stage;至於sound field一字,則使用「空間感」這個名詞作為替代。
關於空間感這個名詞的解釋,我會在之後再找機會介紹。

回到這次的主題。
因此,所謂的「音場」,就是指器材所再生的樂團排列之寬、深、高與低。

當一項器材有著優秀的音場詮釋時,它的具體表現應為:「聲音的結象靠前、清晰,並且每把樂器的定位精準又不失它們之間的分離度。
這使得富有大音場的聲音聽起來寬鬆大器、井然有序,無論編排之動態大小,都演繹得遊刃有餘,絲毫沒有紊亂、拖沓或者喘不過氣的感覺;顯得聲音的表現更加地清晰、抓耳且迷人。

所以,當我們提及器材A比起器材B的音場表現更為宏大,代表器材A在擁有更多資訊量的同時,聲音的回放更加清楚、靠前,樂器間的分離度表現更優秀並且擁有更準確的定位能力。

好的!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會有疑惑:「一下分離度,一下定位的,好抽象啊!能不能再具體一點?」
別擔心,我來向大家一一介紹。

劉漢盛先生在音響二十要中,將音場這個觀念分割為「位置」、「寬度」、「深度」三個部分來介紹。

音場位置
在理解這個觀念時,您可以想像眼前有一個舞臺,每位演奏者的座椅都整齊且準確地排列在自己的位置上。
每位樂手之間的距離越清晰,就是分離度越好的表現;每位樂手之間的位置越精準,就是定位感越強的詮釋。
所以,音場位置有好的表現即是分離度優秀且定位感準確。

音場寬度
在更加理解分離度是什麼了後,這個觀念簡單許多。
簡而言之,音場寬度有好的表現就是橫向的寬度大並擁有優秀的分離度。

音場深度
音場深度這項觀念又可以稱為縱深。
跟寬度類似,縱深就是樂器間前後的分離度表現。

介紹完這三點後,來提一件常見的反例:有些音場位置嚴重後縮,卻被人誤認那是音場深度優異的表現,這是錯誤的觀念。

所以,把這三點分開來談是有其巧妙之處的。

來分享一個之前遇到的趣事:
一次,我好奇地詢問一位剛入燒的朋友:「你怎麼會想要接觸這一塊(耳機系統)?」
他對我說:「本來只是隨便聽,但後來買了一隻開放式耳機後才發現,原來聽音樂是可以選擇追求更深入的層次的。」
他又說:「因為突然聽到原來聲音可以這麼清晰、靠近,覺得滿不可思議的,所以才打算去探求更好的聲音。」
我在看到他的回覆的當下,內心有著難以言喻的喜悅與興奮,久久不能自已。
我有感而發地向他說:「聲音結象靠前真的是很多玩家都遺忘了的重點。」

與玩家交流聽感時發現真的有不少玩家認為聲音越後縮是音場越大的表現。
而這個被許多人遺忘或者誤解的觀念,竟然在偶然間,從一位新玩家的口中講出;而且這是他入燒的理由與初衷。
看到留言的當下,我真的感動到幾乎說不出話來。

好的,言歸正傳。
在論壇上,我們時常能夠看到玩家之間為了兩個器材的音場表現在做激烈的爭執,殊不知有一方甚至是雙方可能都還不清楚音場這個名詞究竟講的是怎麼樣的觀念,而音場大又有怎麼樣的表現。

我認為這是非常可惜的!
對於名詞的認知不夠深入與全面,容易養成較為狹隘與過於主觀性的聽音觀念,導致最後花了許多冤枉錢自己卻渾然不知,相當令人惋惜。


結語:
無論您是已對音場這個概念相當熟悉的人抑或還有些懵懂的人,
希望經過這次的介紹,能使您對於音場的概念更加地清楚:)

若您對於內文有任何疑問,或發現錯誤,均歡迎直接詢問與指教。
當然,若您對音場這個觀念有完全不同見解的,也歡迎加入討論。

最後,感謝您的閱讀!
我是青茶,我們下篇文章見~掰掰:)

看較舊的 10 則留言

Ziv: B13 2018-03-08 12:23 編輯

菜喳其他耳機的設計 像是動態大小會影響音場大小 因為遠近其實就是大小聲 相位失真會影響結像 不過這個我就不清楚了

鬱de: B14 2018-03-13 18:47

我觀察到的是,現場錄音時大都一種樂器一支麥克風(視樂器特性搭配合適的麥克風),之後多個mono錄音當作聲軌(track)由錄音室人員後製處理

鬱de: B15 2018-03-13 18:59 編輯

除了消除瑕疵、還原音場也是後製處理的工作。音場的呈現除了左右聲道聲強與發聲時間不一,還有波的相位差(波峰與波谷),殘響(reverberation)、迴音(echo)......

TSWPAC: B16 2022-08-02 13:37

「sound field」泛指聲場。「sound stage」泛指音場。只是有些大頭症,在挑翻譯上語病,但實際上卻是兩碼子的事情。

TSWPAC: B17 2022-08-02 13:41

就好比說 Near and far field 的差異

延伸閱讀

問題Lotoo Paw S1 拆開外殼純分享

2020-06-17 00:01:38

心得【R式分享】 將音場變得更開闊—谷津A類DAC旗艦耳機擴大機: Q-r

2024-03-23 09:22:24

心得關於"玄學"還是"科學"

2021-04-29 12:29:08

心得Lotoo樂圖20週年 PAW 6000(小墨菊)簡易開箱

2019-11-05 23:08:06

心得ELEVEN AUDIO K DAC 拾壹音響西裝套

2025-04-14 00:22:03

討論Lotoo 樂圖 • PAW S1 這款產品有潛力嘛?

2020-05-20 02:32:02

心得簡單開箱AERO PRO

2023-10-25 19:20:02

心得Rose Technics弱水時砂Earfree i5國際版:

2024-09-23 11:33:21

電梯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