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名詞 — 『音場』
音響、耳機玩家之間在談音論樂時,幾乎避不開一個名詞 — 『音場』。
那麼,音場究竟是什麼呢?
在美國,有「sound field」與「sound stage」兩個名詞。
「sound field」泛指整個聲音充塞的空間;「sound stage」特指舞臺上樂隊的排列(包括寬、深、高、低)。
在臺灣,我們所謂的「音場」,基本上指的是sound stage;至於sound field一字,則使用「空間感」這個名詞作為替代。
關於空間感這個名詞的解釋,我會在之後再找機會介紹。
回到這次的主題。
因此,所謂的「音場」,就是指器材所再生的樂團排列之寬、深、高與低。
當一項器材有著優秀的音場詮釋時,它的具體表現應為:「聲音的結象靠前、清晰,並且每把樂器的定位精準又不失它們之間的分離度。」
這使得富有大音場的聲音聽起來寬鬆大器、井然有序,無論編排之動態大小,都演繹得遊刃有餘,絲毫沒有紊亂、拖沓或者喘不過氣的感覺;顯得聲音的表現更加地清晰、抓耳且迷人。
所以,當我們提及器材A比起器材B的音場表現更為宏大,代表器材A在擁有更多資訊量的同時,聲音的回放更加清楚、靠前,樂器間的分離度表現更優秀並且擁有更準確的定位能力。
好的!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會有疑惑:「一下分離度,一下定位的,好抽象啊!能不能再具體一點?」
別擔心,我來向大家一一介紹。
劉漢盛先生在音響二十要中,將音場這個觀念分割為「位置」、「寬度」、「深度」三個部分來介紹。
音場位置
在理解這個觀念時,您可以想像眼前有一個舞臺,每位演奏者的座椅都整齊且準確地排列在自己的位置上。
每位樂手之間的距離越清晰,就是分離度越好的表現;每位樂手之間的位置越精準,就是定位感越強的詮釋。
所以,音場位置有好的表現即是分離度優秀且定位感準確。
音場寬度
在更加理解分離度是什麼了後,這個觀念簡單許多。
簡而言之,音場寬度有好的表現就是橫向的寬度大並擁有優秀的分離度。
音場深度
音場深度這項觀念又可以稱為縱深。
跟寬度類似,縱深就是樂器間前後的分離度表現。
介紹完這三點後,來提一件常見的反例:有些音場位置嚴重後縮,卻被人誤認那是音場深度優異的表現,這是錯誤的觀念。
所以,把這三點分開來談是有其巧妙之處的。
來分享一個之前遇到的趣事:
一次,我好奇地詢問一位剛入燒的朋友:「你怎麼會想要接觸這一塊(耳機系統)?」
他對我說:「本來只是隨便聽,但後來買了一隻開放式耳機後才發現,原來聽音樂是可以選擇追求更深入的層次的。」
他又說:「因為突然聽到原來聲音可以這麼清晰、靠近,覺得滿不可思議的,所以才打算去探求更好的聲音。」
我在看到他的回覆的當下,內心有著難以言喻的喜悅與興奮,久久不能自已。
我有感而發地向他說:「聲音結象靠前真的是很多玩家都遺忘了的重點。」
與玩家交流聽感時發現真的有不少玩家認為聲音越後縮是音場越大的表現。
而這個被許多人遺忘或者誤解的觀念,竟然在偶然間,從一位新玩家的口中講出;而且這是他入燒的理由與初衷。
看到留言的當下,我真的感動到幾乎說不出話來。
好的,言歸正傳。
在論壇上,我們時常能夠看到玩家之間為了兩個器材的音場表現在做激烈的爭執,殊不知有一方甚至是雙方可能都還不清楚音場這個名詞究竟講的是怎麼樣的觀念,而音場大又有怎麼樣的表現。
我認為這是非常可惜的!
對於名詞的認知不夠深入與全面,容易養成較為狹隘與過於主觀性的聽音觀念,導致最後花了許多冤枉錢自己卻渾然不知,相當令人惋惜。
結語:
無論您是已對音場這個概念相當熟悉的人抑或還有些懵懂的人,
希望經過這次的介紹,能使您對於音場的概念更加地清楚:)
若您對於內文有任何疑問,或發現錯誤,均歡迎直接詢問與指教。
當然,若您對音場這個觀念有完全不同見解的,也歡迎加入討論。
最後,感謝您的閱讀!
我是青茶,我們下篇文章見~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