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是我,時隔 N 個月又回來發廢文了
這次主要是想提供不專業 Apple Music 和 Spotify 比較和評價
我在兩個音樂串流平台使用過的時間
Apple Music: 從 2019 年 12 月用到現在
Spotify: 從 2019 年 5 月用到 2020 年 5 月,然後 2023 年 1 月開始繼續用
懶人包:
追求空間音訊、音質、動態歌詞效果、注重專輯大過單曲——選 Apple Music
其餘的強烈推薦選 Spotify
線上音樂串流平台是什麼?
就是你花錢在平台上訂閱音樂服務
花了錢,就可以無限制聽任何你想要的音樂
也沒有廣告,部分平台還額外提供專屬功能
那有沒有不花錢就能聽音樂的平台服務?
有,但是免費制的限制超多
而且三不五時會有廣告 (廣告業務也是大部分平台的重要業務之一)
線上音樂串流平台可以說改變了每個人聽歌的習慣,為什麼?
不專業來說,原因如下:
1. 你只需要每個月花非常小的費用 (大概一盒大份便當的價格?)
就可以無限制聽歌,俗稱聽到飽
2. 音樂品質有一定的保障,唱片公司直接提供母帶就行了
直接杜絕早起盜版 MP3 盛行的情形,也避免了 MP3 轉錄再轉錄所造成的音質下降
3. 避免用戶為了下載歌曲跑去點不知名連結導致電腦中毒風險
如果你身為一個音樂收藏者
通常情況下要麼直接買實體專輯 (黑膠/CD/卡帶)
或者直接跑去 iTunes 買斷 (雖然音質只有 AAC)
目前主流的線上音樂串流平台有- Apple Music
- Spotify
- YouTube Music
- Amazon Music
- Tidal
- JOOX
- Melon
- KKBOX
但這篇文只會討論前兩個,YouTube Music 我懶惰講,哈
Spotify
於 2006 年創立,總部位於瑞典的線上音樂串流平台公司
也是全球最大的線上音樂串流平台
除了部分非洲國家、中國、俄羅斯和北韓之外
全球都可以使用 Spotify
有免費、個人訂閱、雙人訂閱、家庭訂閱和學生訂閱五種方案
Apple Music於 2015 年中旬推出的線上音樂串流平台
顧名思義,是 Apple 公司旗下的服務平台之一
全球第三大的線上音樂串流平台,第二大被騰訊音樂取代了
在 2022Q2 就有超過一成的市場份額 (13.7%)
2023Q3 則稍微降低至 12.6%
不同於 Spotify,中國和俄羅斯可以使用 Apple Music
但是由於 Apple 服務都有國家/地區限制
因此中國 Apple Music 曲庫肯定是不如北美/日本 Apple Music
有個人訂閱、家庭訂閱和學生訂閱三種方案,沒有免費
先前的聲控訂閱從 2023 年 11 月起已經取消
本人會從以下角度去比較和評價:
價格、音質、動態歌詞、曲庫、演算法、APP 程式、UIUX 易用性、跨平台性
比較一:價格 (台幣)
先取兩者交集進行比較:
|
Spotify |
Apple Music |
個人 |
NT$ 149 |
NT$150 |
家庭 |
NT$ 268 最多 6 人 |
NT$ 240 最多 6 人,需開啟「家庭共享」 |
學生 |
NT$ 75 SheerID 驗證 |
NT$ 70 UNiDAYS 驗證 |
裝置數量限制 |
無限制 |
一個帳號最多 10 台裝置 且電腦裝置不可超過 5 個 |
個人新用戶 |
免費三個月試用 |
最多免費六個月試用 |
結果:各有千秋
除了個人方案兩者價格一樣 (要硬凹那一元的話那麼你高興就好)
無論是家庭方案還是學生方案,Apple Music 會比 Spotify 便宜一些
但對於家庭方案來說,便宜並不代表 C/P 值比較高,因為:
- 其他 5 個人需擁有 Apple 帳號 (舊稱 Apple ID)
- 你的 iOS 裝置要開啟「家庭共享」
家庭共享的問題在於,如果你的裝置有開啟 Find My
那麼你的裝置生死權就在管理者的手中了
管理者可以把你的裝置鎖定或者清除
所以如果是個人方案或者學生方案,你爽哪個就選哪個
但如果是家庭方案,還是老老實實用 Spotify
比較二:音質
|
Spotify |
Apple Music |
網頁瀏覽器 |
免費: AAC 128 kbps 付費: AAC 256 kbps |
AAC 256 kb/s |
APP |
24 kbps, 96 kbps, 160 kbps 付費額外提供 320 kbps |
取決於歌曲是否有 ALAC 否則一律 AAC 256 kb/s |
保真音訊 |
無 |
保真壓縮:最高 1411 Kbps (24 位元 / 48 KHz) 普遍下為 16位元/44.1 KHz (CD 品質) 高解析度保真壓縮: 最高 9216 Kbps (24 位元/192 KHz) |
空間音訊 |
無 |
杜比全景聲 Dolby Atmos |
結果:雖然這會起爭議,但是個人而言 Apple Music 完勝
但是這點需要花時間解釋,所以有錯誤請指正
自 iOS 14.6 和 macOS 11.4 起
Apple 開始為 Apple Music 旗下大部分的音樂庫從 AAC 更新至 ALAC (Apple 保真壓縮)
只要你看到專輯或者單曲有這個標誌 ![]()
就代表這首音樂是 CD 品質 (16 位元/44.1 KHz) 起步
如果有額外說明「高解析度保真壓縮」 (Hi-Res Lossless)
那麼這首音樂則是從 24 位元/48 KHz 起步
有線耳機、主動式揚聲器、iPhone/iPad/Mac 內建揚聲器都可以播放最高 48 KHz 的保真音訊
其中 MacBook Pro 14/16 吋的內建揚聲器最多可以到 96 KHz
是的,MacBook Air 13/15 吋可沒這個待遇
但這個保真壓縮的限制比較苛刻:
1. 所有無線耳機 (包括 AirPods) 不支援 ALAC,一律 AAC
然而有一個例外,就是配備 USB-C 的 AirPods Pro 2 和配備 ANC 的 AirPods 4
但條件仍然苛刻,需要搭配 Apple Vision Pro 使用
2. 不是所有的歌曲都有高解析度保真壓縮,普遍下都是 CD 品質
3. 超過 48 KHz 的高解析度保真壓縮需要 DAC
4. iOS 14.5.x /macOS 11.3.x 及更早版本一律 AAC
所以我說 Spotify Hi-Fi 呢?講了要三年了連個鬼影都不知道跑去哪裡了
接著講杜比全景聲 (Dolby Atmos)
目前 TiDAL, Amazon Prime 和 Apple Music 都有這個服務
杜比全景聲是什麼?
它在當前的 5.1 和 7.1 環繞聲設置上進行了擴展,加了天空聲道的環繞聲效果
有去過杜比影院或者配備杜比全景聲的影院或多或少都有體驗過聲音的震撼
講白話就是可以讓你沈浸在環繞聲效果裡
就好像同一個歌手在不同的位置唱著不同的部分
加上 iOS 15 新增 AirPods 動態頭部追蹤功能
基本上你轉頭就能聽見特定方向的聲音
這也是 Apple 在追求的「空間時代」
在 YouTube 上找的 Stems 都有三個部分:
- LR (主要)
- Surround (環繞)
- Center (中間)
這裡我就拿 IVE 的 LOVE DIVE 做例子
我沒有在安利 IVE,真的沒有
aespa 的 Drama 也是一個不錯的例子
世上太多抓馬所以這首歌非常貼切這個社會 (欸不是
只要你看到專輯或者單曲有杜比標誌 ![]()
就代表這首音樂有支援杜比全景聲
杜比全景聲可以選擇自動,長開或長關
現在很多大牌歌手和廠牌都在新歌加入杜比全景聲
對於老歌則以數位修復 (Digital Remastering) 的方式加入杜比全景聲
目前以英語/西語為多,至於華語/韓語/日語就沒那麼活躍
要怎麼知道哪些歌支援杜比全景聲:
2. 一位叫 Ben Dodson 的開發者有一個查詢網頁
因為 Twitter 最近的造孽,導致 NewSpatialAudio 推特帳號已不可用
但杜比全景聲在不同的曲目下會帶出不同的效果
是好是壞要取決於以下幾點:
- 歌手或廠牌的混音能力,大部分問題都是來自這裡
- 連線的揚聲器或耳機品質
- 揚聲器和你的位置
可能你會想說「音樂平台廠商也脫不了關係吧」
可惜的是這鍋它不背
音是廠牌混的,平台最多就只是從廠牌拿音源上架
有些比較好的就直接拿母帶給平台自己轉成音源
或者直接下場協助數位修復
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第五十七屆超級盃
Apple Music 在這屆取代 Pepsi 成為主要贊助商
同時中場秀請來了被歌唱事業耽誤的美妝博主蕾哈娜
恰好 Apple Music 一直以來都在宣傳「空間音訊」
所以直接幫助蕾哈娜在她生涯的全部七張錄音室專輯配備杜比全景聲
但不包括豪華版的額外曲
第五十八屆超級盃同樣如此
直接幫亞瑟小子的大部分專輯也配備了杜比全景聲
回歸正題
你如果在 Apple Music 聽到的效果奇爛
那麼你在 TiDAL 也可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題外話:母帶對於一位歌手非常重要
詳情可以去網路爬文泰勒絲作品母帶爭議
有些歌手/廠牌敷衍式的混音造成杜比效果比原版還差,比如說:
- Juice WRLD 的 Robbery 整個大脱節,等了超過半年廠牌才修好重新上架
- Sia 的 The Greatest 下 Kendrick Lamar 的饒舌部份可以聽到很明顯的脱節
- Lady Gaga 的 Telephone 和 Trippie Redd & Playboi Carti 的 Miss the Rage 部份人聲不見
- Ariana Grande 的 Into You 部分人聲變太小聲
- IVE 的 ELEVEN 副歌人聲變模糊
另外一個需要知道的是
歌手/廠牌有權利隨時隨地拿掉杜比版本
Apple Music 也有權利隨時隨地拿掉杜比版本
拿掉杜比版本的原因通常有:
1. 某個歌手不喜歡杜比版本但是廠牌未經同意就擅自拿去混
如果歌手死了就另外說,畢竟權利落在廠牌
比如躁鬱症饒舌歌手 Kanye West 和被 Kdot 噴得體無完膚的戀童癖惡魔 Drake
這兩位是公認不喜歡杜比的藝人
2. 上線後發現太糟糕要先拿下重混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證明了這家廠牌是真的沒在做品質保證 (QA)
原話是:Dolby Atmos audio files generated from stereo mixes are not allowed.
就算你離線下載杜比音源
只要 Apple Music 線上資料庫沒有找到杜比音源
整個離線杜比資料報廢,你只能聽 ALAC/AAC 版
所以 Spotify 你還不趕快和杜比有屁眼交易?
比較三:動態歌詞
結論:Apple Music 領先,但沒有完勝
如果單單指動態歌詞介面,Apple Music 完勝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拿一張紅色專輯封面下的動態歌詞
Spotify 的紅色真的慘不忍睹無法直視
而且 iOS 16.2 推出的新版動態歌詞功能
可以從線對線升級成時間對時間
但對於適用性和普及性來說,Apple Music 的優勢很小
仍然有一部分的歌曲沒有動態歌詞,甚至有些連歌詞都沒有
(反而這些歌曲在 Spotify 就有動態歌詞)
有些更糟,歌詞時間點和歌曲時間點完全脫節
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 Spotify 的動態歌詞很大一部分是直接從 MusixMatch 搬過來
而 Apple Music 則是有內部團隊處理動態歌詞
奉勸各位不要期待 Apple Music 內部團隊的處理效率
我先前已經回報歌詞相關問題近 20 次,只有不到一半的問題被解決
而 MusixMatch 有大量用戶參與,可以及時修正問題
比較四:曲庫
結論:這點 Spotify 領先 Apple Music,但還沒到輾壓的地步
講真的其實大部分的歌 (特別是大眾化的那種) 兩邊都有
但中文曲庫之類的歌曲仍然是 Spotify 比較多
Apple Music 讓人詬病的一點是有些歌會直接鎖區,出現這個訊息已經是家常便飯
比如 The Weeknd 在 Beauty Behind the Madness 專輯裡的一首歌:
Earned It (Fifty Shades of Grey),在北美以外直接鎖
Spotify 會嗎?當然會
但是程度沒 Apple Music 那麼重
比較五:演算法
結論:Spotify 完勝 + 碾壓
這其實沒什麼好講的
Apple Music 的即時聆聽和官方列表何德何能跟 Spotify 比?
比較六:APP 程式
結論:還是 Spotify 完勝 + 碾壓
如果說 iOS 的音樂 app 只能用大便來形容
那麼 macOS 上的音樂 app 連不可回收垃圾都不如
Reddit 上一大堆用戶在吵了,但看來 Apple 沒有打算要修復的意思
包括但不限於:
- 播放音樂時下載該曲目會導致播放到一半整個停住 (URL 錯誤)
- 列表無端端會突然多出重複的曲目
- 無限重疊,像這樣
- macOS app 又卡又當,說好的轉向原生呢?
順便講個笑話,Windows app 做得比 macOS app 還好,諷不諷刺?
比較七:UIUX 易用性
結論:還是 Spotify 完勝 + 碾壓
當然問題不在於 Apple Music 服務,而是音樂 app 本身就非常反人類
最簡單的例子:播放器
Spotify: 隨機和循環按鈕直接一目了然,歌詞滑下就能看到
Apple Music: 要進去「列表」才找到,歌詞要按歌詞按鈕才看到
比較八:跨平台性
結論:還是 Spotify 領先
Spotify 最好的其中的一個地方在於,用戶可以把播放中的歌曲無縫切換到另一個裝置上繼續播放
比如手機播放到一半的歌可以直接換去 PC 播,甚至換去 Sonos 播也沒問題
但 Apple Music 只做到「表面上」的跨平台而已
有 Android 程式嗎?有
有 Windows 程式嗎?也有
能做到像 Spotify 那樣幾乎完美的跨平台體驗嗎?抱歉,沒門
有些人可能會想說
欸不是還有 AirPlay 嗎?
但這個 AirPlay 的作用非常有限:
- iPhone/iPad 播放的歌曲可以 AirPlay 到 Mac/Apple TV/HomePod 但你不能反向播放
- 對於不支援 AirPlay 的裝置,比如 Sonos S1,整個功能廢掉
比較九:曲庫管理
結論:導向不同
Spotify 是單曲和列表導向的線上音樂平台
因此整個平台都是非常注重單曲大過錄音室專輯
而且歌手專屬列表真的超級多
這點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非常有利
因為大部分用戶都只聽主打歌/主打單曲
除非是真愛粉不然沒什麼動力會去聽完整個專輯的所有歌
就算你不訂閱了你所有保存的專輯和列表仍然存在
但只能隨機播放
而 Apple Music 「遺傳」了 iTunes 的傳統
一切以專輯優先,所以資料庫都是直接顯示整張專輯
甚至你可以在 Apple Music 看到即將發布的專輯
當然在正式發布前你只能看到有多少歌,除了已經公布的單曲之外
一切都只顯示 Track 01, Track 02 等等
那麼 Apple Music 有列表嗎?
當然有,但是對比 Spotify 真的遜色多了
更新的列表跟沒更新好像沒差
當你停止訂閱後你不能訪問任何 Apple Music 的歌曲和列表
而從 iTunes 買斷的歌曲則可以
嗯,就是這麼霸道
比較十:帳號註冊門檻
結論:Spotify 更加人性化
Spotify 除了提供常規的電郵 + 密碼
還提供 Apple /Facebook/Google 登入
這三種 OAuth 就可以滿足全球 90% 的用戶
而 Apple Music 的註冊門檻就很高
你需要一個 Apple 帳號
如果你完全不想註冊,那麼就不能用
真的有夠霸道
綜上所述
Spotify 八分我能給 6 分
Apple Music 八分我只能給 3.5 分
其中這 3.5 分是因為杜比全景聲和動態歌詞效果
我只能說 Apple 真的需要好好想想怎麼吸引更多用戶
而不是成天在那邊搞一堆五四三
特別是穩定性和易用性已經飽受詬病多年
要是哪天 Spotify 支援保真音訊和杜比全景聲
只會讓 Apple Music 用戶倒流回 Spot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