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姆特

哈啦區 戰車世界 World of Tanks
查看全文
linmango (linmango) 2016-06-23 17:25:35
#1
原始影片

之前在逛youtube時無意間看到由WG的軍事專家Chieftain(本名是Nicholas Moran,曾是艾布蘭戰車的組員,並參加過伊拉克戰爭)在2015年的TankFest上的演講,主要是針對一些書籍、網路上,尤其是從英文維基百科中出現的迷思。有許多這類的迷思是因為說的人很有名,但在查詢大量第一手的實體資料後卻會發現有些根本沒有事實根據。有些部分蠻有意思的,就試著用我不是很好的英聽翻譯一些重點看看。

迷思1.:《德軍很怕巴頓將軍》
實際情況:這應該只是電影或一些電視節目塑造的形象,因為在2013年有一位軍事專家Harry Yeide在查找當時德軍的資料時發現,大部分的德軍將領根本不知道有巴頓將軍這號人物(詳情請見Harry Yeide寫的Fighting Patton)

迷思2.:《德軍在戰時戲稱M4為朗森打火機,因為它「一打就著,每打必著!
實際情況:朗森打火機「一打就著,每打必著!的廣告詞是1950年代才出現的,所以在二戰時不可能會有「一打就著,每打必著!」的說法,「一打就著,每打必著!只可能是戰後才出現的說法。

迷思3.:《美軍高層認為坦克是支援性武器,其目的主要是支援步兵而非對付敵方坦克
實際情況:美軍並沒有蠢到認為我方坦克不會對上敵方坦克,在美軍的戰車兵手冊上(ARMORED FORCE FIELDMANUALTACTICS AND TECHNIQUE FM 17-10,原文件連結)上指出他們本來就預期到我方坦克經常必須面對敵方坦克,另外「支援步兵」的目的之一便是支援步兵對付坦克,主要的問題點在於美軍認為M4用的75mm砲就足以對付敵方坦克了。

迷思4.:《McNair阻礙了美軍坦克的發展,是美軍陸軍的罪人,有人也說過McNair認為坦克不該對付坦克,對付坦克的事交給TD就好了》
實際情況:此流言是從英文維基百科上出來的,McNair的確提出了美軍TD的概念,然而他只是認為TD是對付坦克最有效的武器,他從沒說過坦克不該對付坦克…等類似的話。另外McNair從來沒有阻止在美軍坦克裝上更強力反坦克砲管的動作,他也沒有那個權力可以做到這件事。

我們再回想一下,美軍戰車兵手冊中本來就預期到我方坦克經常必須面對敵方坦克,那麼美軍的TD教學手冊呢?美軍認為TD是作為埋伏性的防禦性武器而不是進攻、追擊用的,美軍如果在進攻時遇上德軍坦克,任何武裝(我方坦克、步兵、火炮、空中支援…等)都會用來對付坦克,但在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會是TD。TD教學手冊有提到在少數情況下TD部隊可能會與坦克部隊一起進攻「我方坦克在進攻時有可能會遇上火力和裝甲都優於我方的坦克,在極罕見的情況上TD的次要用途可用於支援我方坦克」,所以就連TD都預期在進攻時是由我方坦克對付敵方坦克的。

迷思5.:《McNair阻止了潘興替換雪曼的計畫,不然在諾曼地登陸時美軍早就可全面換裝潘興了
實際情況:這個迷思,出自BELTON Y.COOPER寫的《DEATH TRAPS》,而且書中的內容是寫「巴頓」阻止了潘興替換雪曼的進度,而不是McNair。然而這極可能是作者道聽途說的,因為找不到任何資料可以佐證這種說法,只是因為這本書非常有名,因此這個迷思就傳的很廣。McNair的確有表示過他不喜歡潘興,但既然高層決定要量產潘興了,他也願意配合高層將潘興分配到戰場部隊上。
McNair的確有否決了一些坦克實驗車的量產計畫,像是WOT玩家比較熟悉的五階中坦M7和七階中坦T23(遊戲中美國七階金幣中坦T23E3就是配置了扭力桿懸吊的T23)美國陸軍認為除非經過大量且扎實的實地測試,不然他們不會輕易允許新型坦克進行量產。以1943年7月出現的德軍豹式坦克為例吧,豹式坦克是幾乎在沒有實地測式的情況下就投入庫爾斯克戰役,204輛有6輛豹式在還沒到戰場的途中就自已報銷了, 7月9號因故障損失了28輛,包括一開始就壞了的6輛,到了7月10號時204輛中有81輛不是因為戰鬥,而是僅是因為機械故障的原故就報銷了。看到如此之高的故障率,也許美軍遲遲不把新型坦克投入戰場也不是那麼愚蠢了。
1944年12月29的文件也指出T26E1(潘興原型車)經過測試後的性能並沒有讓美方的「裝甲委員會」(原文是寫Armored Board)感到滿意,而此時也早就過了諾曼地登陸(1944年6月6號)的時期了。因此把這諾曼地登陸時美軍沒有潘興可用這件事怪到McNair頭上不管是對象或是時間點都錯了。(在影片18:11秒開始有潘興的研發時間表可參考)
另外即使潘興正式上場後,它的某些表現也讓美軍頗有微詞(太重不能過橋,太寬鐵路不能運,到了韓戰時有太多潘興故障美軍不得不再拿M4來用)

迷思6.:《美軍因為滿意於雪曼75mm砲的高爆彈表現所以一直到很晚期才有為雪曼換過76mm砲或是更強力砲管的計畫
實際情況:雪曼75mm在北非對上三號、四號初期型時的確堪用,然而美軍一開始就預期雪曼會遇上更強力的對手,早在虎式戰車出現之前就有雪曼裝上長管76砲的實驗車了,但這時裝甲委員會又出手了,他們說「要裝新砲管?不行,我先測試再說」測試過後他們認為長管76砲對雪曼的小砲塔來說太大了,對組員來說很不人性,因此在19434月否決了這個計畫,還好在1943年三月時陸軍在雪曼上試裝了T23的砲塔,因此在19436月時有著新砲塔的M4E6雪曼出現了,然而要直到戰爭快結束時美軍才把所有的M4換上長管76mm砲。因此諾曼地登陸時美軍帶去的M4全是裝短管75mm砲的型號,即便是在對付德軍裝甲升級過後的四號坦克也顯得有點吃力。

迷思7.:《雪曼螢火蟲是最優秀的雪曼型號,而美軍不用雪曼螢火蟲是因為那是英國做的戰車
實際情況:在chieftains-hatch的文章《戰史研究客:Firefly的迷思》有很詳細的實地測試數據和討論,是中文的非常推薦各位看看,總共有三篇,在此附上第三篇,美軍在測試過英國的17磅砲和美軍自己的長管76砲後,認為在實戰上長管76砲在M4上的表現會較好。根據chieftains他的說法,在 76mm 砲還處在打不穿豹式戰車下盤傾甲的距離時,17磅砲的SVDS 彈在相同距離條件下擊中一個 5呎x2呎 目標大小的命中率約只有 14%。同份報告顯示,76mm 砲 的APV 彈有 96% 的機率在相同距離打中該大小的靶,而這靶的大小剛好就是一個砲塔的大小。是的,17磅砲比起76砲有好的多的穿透能力,但假如你無法擊中目標,你可以從更遠貫穿目標的實際優勢在哪裡?當 Firefly 戰車終於拉近距離可以打中目標的時候,76mm 砲早就開扁了。

有哪些東西是 17 磅砲 Sherman Firefly 戰車可以和 76mm 砲 M4 Sherman 戰車至少匹敵,甚至超越的?chieftains認為「答案是沒有。兩種戰車都可以在各種角度和合理的射程內有效的對付大部分德軍戰車、德軍突擊砲、以及虎式戰車。兩種戰車對上虎王戰車的正面都毫無希望,兩種戰車打虎王的側邊也都毫無問題。」而在戰車戰的其他面向,76mm 砲 M4 Sherman 戰車都占上風。它可以更快的捉敵,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把更多的砲彈更加準確的砸在敵人身上,可以較安全的存放彈藥,而且還可以放個第 5 個組員去顧艙頂機槍(現在的眼光看來這或許不是一個好主意,不過在二戰時看起來是),而且也比較舒適。
那為什麼「最佳 Sherman」的榮耀跟優越評價全都黃袍加身在 Firefly 戰車身上呢?那是因為 Firelfy 戰車有現身在戰場上,而且數量充分。諾曼地登陸當天,裝有 76mm 砲的戰車都還停在英國。美軍指揮官不認為會需要它們。他們認為:既然用不到,何必要增加營部補給鏈的負擔?

美國人的這些假設都是錯的。這都不是該戰車的錯…,76mm 砲的戰車的確很棒,可惜它從沒機會去證明這點。

迷思8.《要五台雪曼才能打掉一台虎式》
實際情況:其實雪曼會遇上虎式的機會非常少,從諾曼地登陸到德國投降這段時間之間,可以被確認的美軍戰車兵遇上虎式的記錄只有三起,有大量記錄都是美軍把同樣長的方方正正的四號錯認為虎式。只有那麼少的記錄為什麼會有五台雪曼才能打掉一台虎式的說法呢?那是因為美國陸軍的最小編製是五台坦克編為一組的,如果是對付一個機槍陣地也是五台坦克一組,對付虎式也是五台坦克一組,五台為一組本來就是美軍坦克最小的戰鬥編制。

迷思9.雪曼的生存性很差》
實際情況:其實雪曼的正面裝甲再算上傾斜角度後只比虎式的正面弱一點點而已,當然雪曼對上虎式還是處於弱勢,但不是輸在裝甲而是雪曼的75砲比虎式的88砲弱太多了。然而基於雪曼對上虎式的機會是如此之少,其正面裝甲在面對德軍大部分武裝已經算不錯了。另外在組員生存性上,在比較T-34、彗星坦克、虎式坦克和雪曼坦克後可發現,雪曼坦克對組員來說是最方便逃出的坦克。
 
而雪曼也並不如大家認為的比其它坦克還要容易燒起來,當你持續擊穿一台坦克,它遲早會燒起來的,而一台燒起來的坦克是沒辦法回收再維修的,因此即使一台坦克的組員全跑了,敵軍還是有理由持續攻擊它直到它燒起來,以避免敵軍事後回收坦克。再來看看數據吧,在戰場被擊毀的雪曼有58%是被焚毀的,而被擊毀的四號戰車有80%是被焚毀的。而大部分導致戰車焚毀的原因是引燃彈藥而不是擊穿引擎,而雪曼坦克彈藥存放方式有著良好的設計,再搭配溼式彈藥架後跟其它坦克比起來其實比較不容易燒起來或爆炸的。
 
再來看看死亡率吧,美國二戰時期的步兵死亡率約為18.5%,而戰車兵的死亡率只有3%,值得注意的是有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戰車兵是在戰車外進行其它工作時被殺的。
再來單純比較一下戰車兵的死亡率吧,根據美軍的記錄,一台雪曼被擊毀後平均會導致0.28名組員死亡,同樣是雪曼,在英國的統計中卻平均卻會造成0.6名組員死亡,這幾乎兩倍的差距的原因可能是美國戰車兵會戴頭盔,而戰車兵有40%的死亡原因是頭部傷害。至於英國自己的克倫威爾和彗星戰車被擊毀後平均會導致0.56名組員死亡。另外波蘭的記錄顯示一台T-34/85被擊毀後平均會導致1.8名組員死亡。


而影片中跟戰車比較有相關的討論就差不多到此為止了。我自己再另外查一些第一手實際測試資料後發現其實有更多戰車流言都是被誤解的,不過因為大家都這麼說所以也沒有人特別去查證,這是蠻可惜的一件事。

看較舊的 25 則留言

linmango: B30 2017-09-03 22:22

你那張圖給的不是步兵死亡率哦,裡面的%數指的是受傷人數對上死亡人數,12%指的是在美軍在現代軍事行動中,平均每8.3人受傷就會有1人死亡,比率大約是12%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