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布於Tripitz's Military Tea Party 北歐女王花茶會粉專
俄羅斯營戰術集群(battalion tactical group,BTG)是一種模塊化戰術組織,由一支派駐到衝突地區的俄國旅所組建。這種編組在烏克蘭的作戰行動期間表現出有效性,但也有被火力、電戰與防空火力(ADA)均處於劣勢的烏克蘭正規軍以成功的戰術挫敗的紀錄。
BTG通常由1個戰車連、3個機械化步兵連、2個反戰車連、2-3個配備多管火箭或自走砲的砲兵連和2個防空連組成,主要戰略任務是控制地區以便進行衝突後的談判;如果可能,BTG指揮官盡可能會製造敵軍傷亡,以利於日後談判,但保障自身部隊實力不受重大損失為優先。BTG會在控制區域後迅速轉入防禦,有效抵禦任何反擊敵軍以使其締造既成的區域控制事實。而由於自身規模不大難以承受戰損,因此通常需要在地親俄武裝的加強,親俄武裝會替BTG執行最耗人力或者最危險的任務,讓BTG可以安全地以間接火力殺傷敵方。
這種規模小但編組齊全靈活度較高的組合早在二戰剛結束時就曾經以合成營形式短暫存在過,在阿富汗戰場上前線部隊也超越固有編制創造出類似組合,發揮這種戰場需要的靈活度;儘管如此,在撤軍後這種創意與靈活沒能被繼承,導致俄國在解體後失去以往那隻僵硬卻龐大無比的軍隊,面對之後幾場戰事時部隊的投入顯得緩慢零散而低效。儘管如此,俄軍也在挫敗中檢討,進而在謝爾久科夫的引導下轉型為一支小而精的快速反應武力。然而,一些消息顯示俄軍人力流失程度與預算問題甚至無法保持原定的旅級規模單位戰備水平與人員充實度在其應有的水平上,這可能是規模更小的BTG被催生的原因之一。
這種編制通常用於有限推進,透過把戰場侷限在控制區周邊藉此締造主場優勢,讓敵軍無法及時抵達且無法掩蓋具體規模,同時輔以外交手段創造停火,削弱對方主動權。因此,BTG通常會利用在地軍事組織以保全BTG盡量不受直接和間接攻擊。儘管BTG很少遭遇戰術上的失敗,頂多是演變成戰況的僵局,但BTG存在缺乏機動預備隊的弱點,特別是步兵。這個弱點限制的俄軍的機動能力,BTG不能在進攻的同時保障側翼及後方的安全。當然這點可能透過在地親俄武裝或額外部隊補充得到緩解。
而當前BTG排級還比較缺乏共同行動畫面(Common Operating Picture)技術,因此對敵情情報傳送、更改子單位命令和相鄰部隊的通聯能力也都比較匱乏;而和在地準軍事組織的通聯就更差了,他們大多使用手機、衛星電話或未加密無線電溝通,也沒有情報指出雙方有專門安排通訊小組。
BTG相當擅長,但也依賴無人機、電子偵蒐、人工情報(HUMINT);由於以上手段情資量都有限,因此BTG為了有效運用多樣化手段蒐集的情資而需要讓機械化連和情報、監事與偵查(ISR)單位共同在戰術集結區(TAA)共同佈署,但這也意味著TAA成為價值極大的打擊目標;此外,當前BTG的ISR範圍也比較有限,所以通常無法兼顧對附屬準軍事組織的保障。
而BTG相當依賴的野戰砲兵相當於美軍一個BCT的炮兵編制,但BTG只建制一個配備機動探測設備的營,這點對於沒有編制可以做為前觀的下車人員的BTG砲兵是個問題。相對的,ISR平台或機動單位必須在前線或接觸線(LoC)作為BTG砲兵的眼。因此BTG預想作戰環境通常是自身具備優勢條件且無需顧慮基礎設施毀傷和附帶殺傷而能夠安全地待在原地進行間接火力壓制。而在烏克蘭地區作戰時由於沒有任何友軍軍機的加入,砲兵的運用反而更順暢且快速,因為他們不用擔心砲彈打到自家軍機,不用多花時間安排和協調。
由於前述的步兵、車輛與和在地準軍事組織的協調問題,BTG指揮官有顯著的不打城鎮掃蕩戰的傾向,他們更偏好透過包圍並封鎖城鎮,癱瘓包圍圈內生活機能迫使敵軍主動逃離,同時在此過程中以間接火力保持殺傷加強敵軍的心理挫敗感並在離開後傳染給更多部隊。戰車的使用也是如此,儘管配備更先進反應裝甲和火控的俄軍戰車理論上能夠在和敵軍裝甲車輛與反戰車武器的對抗時取得優勢,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烏克蘭軍報告是他們遇到T-72B3時儘管現有反戰車武器並不是完全無效,但還是需要連續攻擊才能有效癱瘓反應裝甲進而殺傷戰車;但BTG戰車往往只進行對等威脅對抗,且只在進行全面偵查後才會動用戰車。
BTG後勤是較為明顯的短版;由於BTG大多是臨時性編制且遠離大部隊駐地,也缺乏高機動性後勤車輛,這點對BTG的現制主要體現在他們往往無法有效追擊撤退的烏克蘭軍,烏克蘭軍往往撤退到離LoC僅僅50公里的地段就能進行修整;而醫療能量的匱乏也導致本來就比較成受不了戰損的BTG在行動時更多顧忌。
整體來說,BTG不向一個機動快速反應編制,反而是比較偏向靜態的在地軍事組織支援者,以達成政治與外交的優勢為優先而非軍事與交換比的勝利。因此BTG的短版和優勢都很明顯;然而,在當前交戰環境與經濟條件下,BTG仍舊是對外干涉成本與效益的絕佳折衷選項。
以下是一些烏克蘭地區戰例:
2014年8月初,烏克蘭軍95機械化空中突擊旅集中2個機械化步兵營、1個戰車營和一個自走砲營,從多個平行地段對Zubrowski發起大規模打擊。烏克蘭軍以連級單位衝破稀疏的分離主義軍防線後在後方重新集結並沿著頓巴斯南部邊界向東推進了200公里,成功救出一些遭到包圍孤立的烏克蘭軍並擄獲遏制戰車與火炮後撤回出發陣地。這場戰鬥中第95旅得以在敵線後方推進數天卻還能多次奇襲敵軍,且沒遭到大規模追蹤與抵抗,證實當地武力與BTG確實缺乏高效情資溝通能力。
2015年分離主義軍攻擊了Mariupol地區,但推進不算順利;而在第二次明斯克停火協議簽署前,一個俄軍戰車營嘗試盡快攻佔這裡,但被一個烏克蘭連擋下;隨後分離主義軍再次集結,在俄軍間接火力支援下發動長達3個月的攻勢,然而烏克蘭志願軍依舊成功守住這裡。在這場戰事中,俄軍間接火力沒能發揮以往的高效,說明其前觀在城鎮地帶的發揮受到限制且城鎮環境也稀釋間接火力的成效;同時在頓涅茲克的戰鬥可能也分散俄軍力量;戰車營的失敗凸顯BTG缺乏機械化步兵協助,如果沒能得到在地準軍事組織有效偕同進攻就很容易受限的窘境。
自衝突爆發以來就是重點區域的頓涅茲克地區,雙方在爭奪機場控制權的過程中分離主義軍一度控制住機場;然後在數個月內多次易手,經過幾個月的戰鬥與砲擊後機場建築全毀。2016年1月俄軍戰車衝進跑道在400米距離內展開交火,在戰車支援下分離主義軍得以在明斯克2號協議簽屬前取得機場控制權。頓涅茲克的戰鬥再次證明BTG相當依賴的砲兵在城鎮戰中容易遭到稀釋;另外也凸顯BTG投入上的顧忌,俄軍始終沒有出動步兵,最後關頭才出動的戰車也是在分離主義軍事先清空周邊建築後才投入的。
2014年時,俄國決心在明斯克2號協議簽屬前奪取Debaltseve地區公路和鐵路交界區域,這裡已經被一個烏克蘭軍加強過的機械化旅守衛了5個月,但當時已經快被分離主義軍完全合圍。俄軍和分離主義軍偕同投入包含T-90在內的龐大武力後成功奪取Debaltseve地區,但被擊敗的烏克蘭軍拋下重裝備和物資後步行穿越有密林掩護的鄉村,得以在戰區後方30公里處重整並建立新防線。這個案例表明激化的俄軍BTG可能因為和分離主義軍的偕同問題,缺乏追擊與擴大戰果能力,因此純靠步行的烏克蘭軍能夠逃出包圍圈並迅速重建防線。
2015年1月中,俄軍和分離主義軍對Debal‘tseve發動攻擊。透過無人機的協助間接火力在連續1周的砲擊中壓制住城鎮防禦並迅速癱瘓城鎮電力、水源與暖氣供應(當時是嚴冬),在2月9日迅速完成對這個城鎮的全面包圍。俄軍和分離主義軍的進攻和砲擊維持1個月之久,城內守軍無法承受壓力而不得不在2月18日開始嘗試突圍。在此過程中俄軍和分離主義軍並不發動大規模襲擊,而是持續以間接火力壓制,迫使烏克蘭軍放棄機動車輛並避開主要路線。
來源:
Battle of Debal’tseve: the Conventional Line of Effort in Russia’s Hybrid War in Ukraine
Defeating the Russian Battalion Tactical Group
Russian Hybrid Warfare and the Re-emergence of Conventional Armored Warfare: Implications for the U.S. Army’s Armored F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