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姆特

哈啦區 影音視聽討論區
查看全文

【心得】淺談耳機 Run in

耳機相關
整個意義不明 (x1973852) 2017-07-23 07:36:22
CC
#1
注意!
Run in 、褒機、燒機、暖機、磨合等形容詞意指發聲單體透過工作一段時間後達到某種穩定狀態,是一個必經過程。

這是一個只要有接觸音響相關等器材的人總會遇到的問題,一直都是爭論不休的情形,幾乎沒有一個正確解答的話題,網路上只要輸入相關的字眼,能夠找到的Run in方法千百種,搞得大家一頭霧水,不曉得到底哪種方法才能避免把耳機Run壞以及Run到最好聽的狀態呢? 就連我在剛開始接觸這類器材時也始終摸不著頭緒的一個問題,不過經過多年來不斷的學習,搜集資料試驗與求證,發現Run in這件事情始終有個比較正確的邏輯與方向,並且是簡單的,本篇要與大家分享的便是我踏入耳機界幾年來從玩家身分轉而投入音響行業至今的一點心得,而且我也會把其中求證與試驗的結果盡可能做詳細的解說的淺顯易懂,篇幅簡約一些,用一些生活上的常理與邏輯來帶入,其實Run in並不神祕,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而過於專業的名詞在此篇若不影響解讀就盡量不用,不過在我們正式開始知道如何Run in之前,得先認識一下耳機單元各個部位。

使用 Pioneer SE-Master1 官方的單體圖示來標示介紹這些結構

振膜
推動空氣使單體發出聲音的主要元件,通常有相當好的韌性,也是影響聲音的關鍵零件,振膜發展至今人類使用過無數的材料與方法來製成這個部位,例如: 細菌產生的纖維所製成之生物振膜、木質纖維振膜、金屬材料振膜、濺、蒸鍍特殊金屬加工而成的較特殊振膜等等…是討論耳機話題裡最有趣且值得玩味的地方,而某些材料製造出來的聲音出乎意料的好而締造了許多傳奇耳機。

盆架
用於裝載固定振膜、音圈、磁鐵等零件的框體。

懸邊、折環
懸掛並支撐固定振膜的地方,折環也有各種不同的紋路,能夠影響振膜剛性與運動型態。

圓頂
振膜的核心結構,需有擁良好的剛性與極輕的重量還要能夠在高速運動時對抗變形的結構,是眾多品牌在材料與技術上投注的重點。

音圈
用極細漆包線繞製而成,音圈引線兩端用於耳機導線連接,電流導通後會形成磁場與單體內的永久磁鐵相互作用,是帶動振膜的主要零件。

「Run in」最終目的是把振膜懸邊變軟,使其能夠達到理想工作狀態,變軟後對聲音的影響是否有明顯的差異與材料特性有關,而聲音是否變好仍取決看耳機本身的調校。



標註黃色的位置就是振膜 Run in 後主要變軟的位置,這些地方是振膜運動時主要的關節處,因為振膜製造時是採用模具壓製而成的片狀材料,振膜製造成形時僅有厚與薄的差異,而單體黃圈處在日後反覆彎折運動的過程中會逐漸變軟,柔軟的懸邊使振膜能夠更容易被音圈精準的帶動,使聲音產生變化,被順利且精準帶動的振膜能反映更多聲音的動態與細節,通常這是令人最容易感受到的差異,而有些振膜設計本身就很柔軟,故也有沒有太明顯變化的情況,一般情況使用下無論有沒有刻意做Run in的動作,單體的折環與懸邊部位皆因有不斷運動行為使其逐漸變軟,刻意的Run in只是節省時間讓振膜提早達到理想狀態的一個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用一天累積24小時與用30天累積24小時結果是一樣的。

例如這個過程可用新鞋和舊鞋的腳趾關節處「折痕」差異比喻,原理是相同的,鞋頭面在尚未使用時僅是一塊片狀材料,但透過反覆彎折後使該部位變軟成為關節。

有些人認為Run in並沒有作用,只是在讓耳朵習慣耳機,這個論點也沒有錯誤,不同的身心理狀態都會間接影響人們對於事物的認知,但若是從材料科學上來理解時,結構的變化是確實會影響結果的,但是否有明顯的改變或能夠讓一般人的耳朵容易感受到差異? 該層面牽涉到較多範疇,例如: 振膜材質、搭配器材水準、耳朵健康的因素、訊源錄音、後製的品質、對比用的歌曲類型、對於聲音的認知經驗等諸多因素。

既然Run in 是為了能夠將懸邊變軟,再來就是理解做法,只要遵循以下原則,振膜變的足夠柔軟就只是時間的問題。

參考方式如下:
1.保持適當音量 : 適當的聆聽範圍約為55~75分貝(db)
適當的音量基準以正常人耳能夠承受且舒適聆聽的音量即可,太大聲可會燒音圈及讓音圈變形、脫圈,太小聲振膜運動幅度不足會跑不開,且效率很差,而大部分的單體在正常人耳能承受適當音量下長時間工作是難以損壞的。

※ 因一般家庭不會測量音量的聲級計,因此可參考對應場景來判別自己聆聽的音量是否合理。
參考場景的音量:
  0~50分貝   >  安靜的房間
50~70分貝   >  一般對話交談
70~90分貝   >  車水馬龍的交通環境
90~100分貝   >  營造工地現場、捷運高速行駛於隧道內時
100~130分貝 >  航空器起降時引擎聲

2.曲風多元化
任意的曲風均可,動態好的歌曲最理想,因為振膜運動的幅度較大,就如暖身運動時做伸展操的概念雷同。


3.充足的時間
振膜變軟的過程沒有捷徑,只有一步一步慢慢來,最多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工作來稍微減少進入最佳狀態的時間。

理論上設計與製造精良的單體「合理工作範圍下」長時間工作並不會損壞,大部分材料都有不可逆的特性,變化都在振膜運動過程當下發生,不會變軟又縮回去變硬讓你重來,簡單說如果單體已經Run壞,休息再久也無法改變壞掉的事實,而振膜在達到原本材料所設定的柔軟度後便趨於穩定,便不容易再變化了。

Run in 所需時間也因振膜材料、厚度、大小不同等特性而有所差異,沒有絕對值,但幾乎不會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可以達成,建議可以好好體驗耳機聲音變化過程,一支耳機的振膜一生只有這麼一次,聲音變化的醍醐味就在這個過程,很有趣。

動鐵需要Run in嗎?
有些人說動鐵不需要Run in,因為沒有變化,但這個說法也未盡正確,動鐵單元內可能還是有振膜元件,所以Run in 後也是有影響的,差異仍取決於該振模的材料與結構。

Balanced Armature 動鐵單元結構圖
因動鐵單元本身仍可能有振膜,所以Run in後對聲音是有影響的,至於有些人認為動鐵耳機Run in變化不大,原因是動鐵單元本身設計的應頻率範圍較窄,體積小振膜運動行程短,多數用堆疊多顆不同響應頻率的單體來達到完整的響應頻率範圍,做好良好分音堆疊的動鐵耳機本身就具備優秀的聲音分離度,因此初開聲與Run in後的差異比起動圈耳機可能小一些。

這是三種不同單體結構運動型態

跟大家分享我的Run in經驗:
耳機為SONY MDR-Z1R 使用 NW-WM1Z 搭配原廠附平衡線(OFC無氧銅鍍銀)工作1000+/h觀察,選曲目多為O.S.T交響配樂、古典、爵士、流行……。
這是一支 Run in 前後有相當大差別的產品,我讓印象相當深刻,MDR-Z1R剛上市時褒貶不一,剛開聲時連我都覺得疑惑,聲音相當模糊,建議當時初期體驗感不好的再去聽一次,70mm 的單體 Run in 後表現令人驚艷。

以下是個人的紀錄習慣,僅供參考。

初開聲時
整體表現含糊生硬,高頻的延伸不佳黯淡,低頻質感也很粗糙。

0~300/h
  低音與高音兩端延伸稍有改善,但感覺仍不理想。

300~600/h
  良好的基礎素質特性已有所展現,有漸入佳境之感,最令人驚艷的變化都落在這一個區間。

600~900/h
  變化慢慢趨於緩和與沉著穩定,各方面表現都能妥善發揮。

1000+/h
  這個時數之後已很難感受到明顯變化,接下來也沒有比較刻意Run in了,就順順聽玩搭配。

MDR-Z1R 原廠線配置下三頻是很均衡的,與剛開聲時反差極大,大口徑單體聲音飽滿、自然、細節豐富、動態感優異,耳機設計配戴感受也非常舒適。

2018.01.24補充資料
MDR-Z1R(1500小時+)使用原廠升級線 MUC-B20SB1-  Kimber Kable   無氧銅線搭配NW-WM1Z(7000小時) 走4.4mm平衡輸出聆聽

此官配線對於低頻質感有相當程度的補償,下潛深,細節非常豐富,有更好的高頻延伸,整體有更好的透明度,對比原附線材更為豐富動聽。

這是我的記錄方式,花費了許多時間。

聲音的變化是很有趣的呢,各位一定要去體驗。

如何避免Run in時損壞單體
切勿以過大音量讓單體長時間工作
大音量通常存在大電流與大震幅,過大的振幅可能讓連接音圈的引線金屬疲勞造成斷裂,過多電流無法被音圈轉換成動能時會變成廢熱,長時間下也可能會讓音圈過熱變形而失去精準帶動振膜並且無法復歸原來位置位,而廢熱也會輻射傳導至永久磁鐵幫其加熱,高溫會造成磁力衰退(ex: 釹磁鐵),可能因此間接影響聲音表現,嚴重一些則會直接燒斷音圈或使單體脫離原先設計的狀態,可能發生偏音、衰聲、異常寬鬆等千奇百怪的狀態都有…切勿為求快速而急躁使用,個人的經驗是若持續用了大音量來工作,聲音是變化是明顯的,不過是跑歪的那種,除了設計、材料瑕疵、錯誤的操作、不良保存方式外真的想不到方法能夠把單體搞壞。

聲音的記錄與重放過程都是人類科學的結晶,都有其原理與邏輯,是不存在玄幻之物的。

耳機單體工作中的狀態,單體高速工作的型態不只是活塞運動,還多了扭曲與變形。

以上是個人的經驗分享,若有資訊錯誤,詞不達意或其他心得歡迎討論指教,若有從事單體或相關產業設計的巴友能夠分享正確知識會更好,其他的有想到或遺漏的會在補充進來,有任何問題的巴友歡迎至小屋留言或討論,感謝各位花時間閱讀。

理想中的耳機 Run in 實驗流程
準備工具:
1.     全新耳機2只(型號、出廠批次相同減少誤差)。
2.     具備設計良好的DAC與擴大機等器材。
3.     試聽人員若干位(熟練者、初學者、專業者皆需)。
備註: 受測人員可準備3首自己所熟悉並經常聆聽之曲目作以比較用途。
4.     安靜無干擾之場所。
5.     各類型「錄音及後製良好」曲目。
6.     錄影音之記錄器材。

實驗方法:
將同型號隻耳機其中一只開封並接上設備開始Run in,使用各類無損音樂等聲音頻寬較大且多元曲風為主,目標時間600小時(可依耳機類型有所調整),另一只同樣開封一同做初聽比較後封存,屆時再比較確認聲音差異。

比較方法與規則:
<明測>
告知兩只同型號耳機何者為Run in完成,以自己提供之熟悉曲目與實驗方提供之曲目比較與鑑別並記錄。
<盲測>
未告知兩只同型號耳機何者為Run in完成,以自己提供之熟悉曲目與實驗方提供之曲目比較與鑑別並記錄。

心得與結論:
此類實驗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會造成較大的成果落差,如每個人音樂鑑賞與聆聽經驗不盡相同,器材的配置,耳機本身的性能差異等,所以結論上每個人仍可能有各自的差異與認知。

讓差異能夠明顯體現的幾個原則:
1.性能足夠好的耳機或喇叭。
2.優異DAC設備。
3.推力充足的擴大機設備。
3.好的聲音來源。
4.正確的方式與足夠的時間。
5.好的聽音觀與鑑別力。
--------------------------------------------------------------------------------------------------

音響器材是你若不了解他只是冰冷的電子產品,但若你願意理解它,會發現是集合歷史經驗、工藝、科技、職人精神、文化於一體的電子樂器,用它重放能夠讓人愉快感受到聲音所帶來的美好。

看較舊的 187 則留言

玉米弟: B211 2023-06-30 18:23

沒特別run但用得夠久是不是自然就會達到類似的效果了

母胎單身狗: B212 2023-10-12 17:48

#B209:3389058# 請問一下如果不小心把音量開到最大(不到20秒)會傷害動鐵單體嗎。播放器是zx707

整個意義不明: B213 2023-10-12 17:51

#B212:3495835# 聽感沒變化就沒有影響

母胎單身狗: B214 2023-10-14 04:45

#B213:3495837# 我就是聽不出來才發問的

整個意義不明: B215 2023-10-14 10:32

#B214:3496613# 那就沒事囉。

延伸閱讀

心得雅卡狄亞的「耳機之旅08: Ultimate Ears - ue11 pro 」

2010-03-31 12:23:47

心得SONY監聽、必屬良作。 MDR-MV1購買首日

2023-05-04 22:00:38

心得雅卡狄亞的「耳機之旅16: Razer Barracuda HP-1 遊戲專用」

2016-03-01 23:47:57

心得雅卡狄亞的「耳機之旅15: Beyerdynamic DT990」

2010-03-31 15:23:40

心得ROG Cetra True Wireless -白 簡單分享

2024-04-18 19:15:38

心得雅卡狄亞的「耳機之旅21: Sennheiser HD580 + Blue D」

2018-05-11 12:03:41

心得初燒盲狙 ThieAudio Oracle mkII 開箱心得

2024-04-19 11:18:00

情報Brise Audio 的“TSURANAGI-V2” 19日開始提

2024-04-18 19:03:11

療癒你身心靈

看更多

古風療癒系養城新作《長安養城記》事前預約開跑 邀請「史丹利」「阿樂」助攻打頭陣

手機

療癒系田園生活模擬經營新作《工匠與旅人》正式上市 同步公開上市宣傳影片

手機

療癒系冒險放置遊戲《出發吧麥芬》晨曦測試開跑並釋出七大遊戲特色介紹

手機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