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將軍、全軍破敵系列

開啟巴哈姆特 APP

瀏覽體驗 Level up!

立即前往

【其他】壬辰中日戰爭

【其他】壬辰中日戰爭

getupearly (小飛)#12008-01-21 13:07:33

因為與幕府將軍遊戲有點關係,所以轉貼一下
壬辰中日戰爭指朱氏王朝與豐臣幕府之戰敗

轉貼--明日戰爭
標題:灌水兼轉貼--明日戰爭
作者:6896023(6896023)
日期:2002/06/11 01:46:19
原文網址:

http://www.hwiei.com/tenka/03/zhong/405.htm

-------------------------------------------

中日關係史
第四章 明代與清代初、中期的中日關係

第五節 明日戰爭 

一、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的原因及其備戰

  日本經過將近半個世界的割據戰亂後,首先由織田信長,接著由豐臣秀吉完成全國政治上的統一。天正十八年(西元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全國後,深知各大領主如德川家康等對他的服從是不堅定的。在長期割據環境中養成的好勇狠鬥的武士,其領土欲是貪得無厭的。而且在統一全國進程?的領地重新分配中,豐臣秀吉所得的直轄領地並不佔有絕對優勢,只要德川家康等一些大武士聯合起來,他將處於劣勢。因此,豐臣秀吉不願意看到這些大領主處於安寧狀態。他希望把大領主在統一過程中所積蓄起來的人力物力,引向能夠消耗其實力的戰爭中去。這樣,既可使這些領主將其對領地的欲望投入到這場戰爭中去,而不在已形成的國內局勢中製造麻煩,同時,又可在戰爭中消耗他們的實力,以利於自己的統治。於是,豐臣秀吉物色了朝鮮,作為製造這樣一場戰爭的目標。

  此外,豐臣秀吉選中朝鮮作為發動戰爭的目標,還有其他的原因。在日本統一後,迅速發展的商業資本與豐臣秀吉結合的很緊密,豐臣秀吉的經費籌措,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商人。所以,商業資本要求向外發展,特別是有倭寇經驗的九州、博多、山口、界等地的商人,要求發展中斷很久的對明勘合貿易時,豐臣秀吉給予了支持。為此,豐臣秀吉發出了許多“朱印狀”,交給界、博多和京都等地的商人,准許其駕船赴明及南洋各國進行貿易。但是,明政府因為肅清倭寇不久,又兼對發展明日貿易極不感興趣,持有朱印狀的日本商船依舊無法開進明朝港口。豐臣秀吉很清楚,以日本海軍的戰鬥力,是不可能迫使明政府同意發展雙方的貿易關係。因此,他企圖以陸軍通過朝鮮,從而打開進入明朝的大門。

  豐臣秀吉的這一企圖,早在織田信長進行統一全國戰爭的時候,就在醞釀了。天正五年(西元1577年),當他還叫羽柴秀吉的時候,就曾對織田信長說:

  臣借君之威武,迅速平定中國(指日本本州西部地方),而君家的宿將老臣未得領土者極多,益將中國分予之。臣更拜命征伐九州,親平該地,並率軍進入朝鮮,席捲明朝四百餘州,以為皇國之版圖。(注1)

  由此可知,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和中國的野心,並非突然出現,實積之甚久。天正十五年(西元1587年),在他親征九州時,曾一度流露過這種野心。他在五也二十九日給其愛妾淺野氏的信中說:

  應督促朝鮮王入朝,派急使去對馬。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指中國)之版圖納入我之版圖。(注2)

  在九州的島津氏投降後,六月豐臣秀吉便將征服朝鮮的意圖付諸實行。他命對馬藩藩主宗義調赴朝鮮,招其王派使赴日,臣事秀吉。狂妄自大的豐臣救濟以為日使一到,朝鮮王即派使來日稱臣。宗氏父子為完成豐臣救濟所交給的任務,經過多方努力,方以“報聘”的名義請朝鮮使臣赴日。天正十八年(西元1509年)三月,朝鮮使臣至京都,但豐臣秀吉等到十一月始召見。朝鮮使臣呈上朝鮮國書,祝賀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全國,並希望兩國今後敦睦修好。豐臣秀吉的態度卻相反,似乎他已經統治了產縣,在致朝鮮國書中傲慢地說:吾將率軍“直入大明國,易吾朝之風俗于四百餘州”。“貴國先驅入朝”,是遠見之舉。“予入大明之日,將士卒臨軍營”,聽侯調遣。“予原無他,只顯佳名於三國而已”。(注3)朝鮮王看到豐臣秀吉的國書,感到事態嚴重,一方面向明政府報告,一方面作書質問豐臣秀吉“辭旨張惶,欲超入上國,而望吾國為之黨,不知此言悉為而至哉。”(注4)

  朝鮮王李日公雖然拒絕了豐臣秀吉關於假道朝鮮進攻蜜柑朝的要求,但是,朝鮮政府及其文武將吏,對於這樣重大的事件毫無警惕之信,只派出三名管理巡視南部三道,以作為備倭工作。君臣上下高歌醉舞,耽于逸樂,毫無戒備。而派至南部三道備倭的金卒等三人,借修繕城池之機大肆搜刮,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怨聲四起。當時朝鮮的名將申立和李溢,去各地所視察武器,只重視弓、矢、刀、劍等,對新式武器如鳥銃卻輕視地說:“豈能盡中?”對武將的考核,也是一般的例行公事,沒有認真對待。

  明朝君臣同樣沒有重視豐臣秀吉發出的侵略朝鮮的信號。早在萬曆十九年(西元1591年)春,朝鮮王李日公的報告送來之前,明政府已經從硫球王尚寧和赴硫球商人陳甲的回國報告中,知道了這一重要消息。與此同時,以前被倭寇虜去的江西吉安人許儀,在薩摩開業行醫二十餘年。他得知豐臣秀吉企圖出兵侵朝伐明的消息後,立即派其弟子朱均旺設法給福建巡撫趙參魯送去一封信,告知豐臣秀吉正在備戰,于明年春有出兵朝鮮和伐明之意。明政府對於朝鮮、日本和硫球三方面送來的消息,除命兵部移文朝鮮詢問一下外,只向沿海哨卡下了道注意海防的命令,沒有進行任何軍事上的準備。

  與明和朝鮮形成鮮明對比,豐臣秀吉則在認真地進行備戰。首先,擴軍。他命各藩以每萬石出兵若干的比率擴軍,共征得出征武士二十萬,駐名護屋軍十萬,守備京都軍三萬,計三十三萬及可供四十八萬人食用的軍糧。(注5)其次,備艦。命沿海各大藩以每十萬石出船二隻,同時徵用相應的水手、俸米,並限期于大阪集中。其三,以松浦郡名護屋為大本營,以養子秀次為養子接替關白工作,自稱太閣專一領導侵朝備戰事務。與此同時,命對馬藩主宗義智組織人員充當侵朝嚮導,徵用懂朝鮮語者四十人充當侵朝譯員。朝鮮地圖繪成白、赤、青、黃、綠等五色,以便稱呼和指揮。

  豐臣秀吉將出征武士分成十六陣戰鬥隊和水手、大本營衛隊等部分,限期開赴侵朝大本營名護屋。豐臣秀吉自任侵朝統帥,坐鎮名護屋,以宇喜多秀家為前線總指揮,下轄第一部分的前九陣戰鬥隊。即第一陣小西行長,率領一萬八千七百人的軍隊;第二陣加藤清正,率領二萬二千八百人的軍隊;第三陣黑田長政,率領一萬一千人的軍隊;第四陣島津義弘,率領一萬四千人的軍隊;第五陣福島正則,率領二萬五千人的軍隊;第六陣小早川隆景,率領一萬五千七百人的軍隊;第七陣毛利輝元,率領三萬人的軍隊;第八陣宇喜多秀家,率領一萬人的軍隊;第九陣羽柴秀秋,率領一萬一千五百人的軍隊,共計十五萬八千七百人。水軍由九鬼嘉隆、加藤嘉明、脅阪安治三人率領,負責運輸和海上警衛。

  文祿元年(西元1592年)三月,豐臣秀吉發佈出征命令,同時命出征將領送妻子于大阪,作為人質。在豐臣秀吉從京都去侵朝大本營名護屋的時候,隨行人員建議他多帶些懂漢文的譯員。豐臣秀吉譏笑地說:“將令彼國使用我國文字,安用外國文字?”(注6)狂妄不可一世的神態無以復加。然而,清醒的大藩對出兵朝鮮抱悲觀態度,認為這不但會招致糜餉人虧,而且一旦與明朝發生戰爭,其結果必然將是“兵疲糧盡”,後悔無及。德川家康就持有這種觀點,他在這次侵朝戰爭中,雖然擁有雄厚的人力和物力,但只象徵性的出兵五千人。豐臣秀吉對此極為不滿。

 

二、豐臣秀吉大舉侵朝及朝鮮海軍和義兵的抗戰

(一)豐臣秀吉大舉入侵

  文祿元年(西元1592年)四月十二日,豐臣秀吉侵朝日軍第一隊,在小西行長的指揮下,乘船駛抵釜山,次日天明攻城,揭開了侵朝戰爭的序幕。釜山守備使鄭波率軍六千死守城池。但由於朝鮮軍方面毫無準備,而且對於日軍相對較為先進的鳥銃等火器,單單弓箭刀槍難以抵抗,鄭波當場中彈殉死,釜山陷落。巨濟島右水使元鈞得知釜山失陷,竟嚇的自沉戰艦、火炮、軍械,倉皇而逃。日軍得以順利進逼東萊府城。東萊左兵使李鈺聞日軍進抵東萊府立即北逃,只有府使宋象賢率軍二萬登城防守。十四日晨日軍發動進攻,朝鮮軍難以抵抗日軍銳利的火器,府城失陷。府使宋象賢以“死易假道難”的回答,英勇就義。小西行長一面向前推進,一面向豐臣秀吉報捷。沒有絲毫準備的朝鮮軍隊在日軍強烈的攻勢下,不做認真抵抗紛紛潰退。小西行長四月二十日渡過洛東江進逼尚州。朝鮮名將李溢也難以抵擋日軍的攻勢,尚州亦告失守,李溢僅以身免。

  加藤清正率領的日本侵朝軍第二陣,在對馬待機,接到小西攻陷釜山的報告後,於四月十七日至釜山,取東路於十八日攻佔彥陽,逼近慶州。慶州原為古代新落都城,地控慶尚道要衝。原府使被撤,新任的還尚未到任,當地人民聞日軍來攻,自動聚集守城者數千人。明曆二十一日加藤清正開始攻城,在日軍的火器攻擊下,守城軍很快潰散了,加藤沖入城內,大肆殺戮。之後,加藤找到僑居朝鮮三十五的平戶人德五郎為之帶路,得以順利北進,沿途未遭遇激烈抵抗,即於二十六日在聞慶與第一隊會師。

  第三陣在黑田長政的率領下,四月十八日攻陷金海,二十日至星州,向京城方向推進。

  四月二十二日,豐臣秀吉去名護屋行至名島,接到小西行長的捷報,十分欣悅,傳命嘉獎並警告各隊既要迅速推進,又要小心勿輕舉妄動貽誤軍機。

  四月二十七日小西行長進攻忠州,忠州守將申立率騎兵八千迎戰,但面對日軍的火器,朝鮮軍依舊是一觸即潰。申立策馬衝殺,往來數次也未能組織潰勢,乃投江而死。其餘守將亦力戰而死。至此,日軍已打開通往朝鮮京城的大門。小西與加藤分兵二路逼近京城,同時命在尚州所俘虜的倭學通事景應舜,攜豐臣秀吉的信至朝鮮京城見朝鮮國王宣祖李日公勸降。

  四月二十七日,李溢尚州兵敗的消息傳到京城,全城驚懼,宣祖李日公已無守城之意,開始做撤退準備。自日軍侵入後,京城徵集的守城軍民只七千餘人,且鬥志不堅,隨時準備逃走。正在驚慌不安之時,景應舜帶著小西行長勸降書來了。宣祖令李德馨隨景應舜去小西行長處議和,以延緩日軍進攻的時間。二人在去小西行長處的土中,景應舜被加藤清正部所捕殺,李德馨逃亡。

  四月二十八日,忠州視線的消息傳至京城時,全城震撼,宣祖決意北撤平壤,同時排除柳夢鼎為請援使赴明朝求援。立日公與王世子冒雨北撤。

  當李朝君臣倉皇北撤時,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所率日軍,一路未未遭遇激烈抵抗,分別於五月二日和三日進入京城。七日,第三陣黑田長政軍亦進入京城。從小西行長攻入釜山到京城陷落,為期不多二十天,朝鮮大半河山即為日軍佔領。日軍在京城,大肆劫掠:“焚宗廟宮厥、公私家舍,括索駑藏,日輸其國。”(注7)

  五月十六日豐臣秀吉得到佔領京城的捷報後,認為著廠戰爭的勝利已成定局,他的目的即將實現。為此,他躊躇滿志地作了下述三件事:第一、厚賞小西行長、加藤清正並指示速遣使勸誘宣祖投降,以減少進攻大明時的阻力。第二、決意親征。命令小西行長迅速探明通往明朝的道路、里程及詳細地圖。豐臣秀吉狂妄的認為,用兵二十日已攻陷朝鮮京城,下一步攻入明國的日期不會太久。第三、制定征服朝鮮及明朝的計畫二十五條,試擇引幾條,以看其狂妄的野心:

  高麗都城已於(五月)二日攻克,所以,近期內需迅速渡海。此次如能席捲大明,當以大唐(明)關白之職授汝(指秀次)。

  宜準備奉聖駕于大唐之京城,可於後年行幸,屆時將以京城附近十國,作為聖上之領地。諸公卿之俸祿亦將增加,其中下位者將增加十倍,上位者將視其人物地位而增。

  任汝(指秀次)為大唐關白,以京城百國之地封汝。日本關白一職,將視大和中納言與備前丞相二人情況,擇任之。(注8)

  這是豐臣秀吉於五月十八日給其養子豐臣秀次的備忘錄。豐臣秀吉已經被佔領朝鮮京城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不僅把朝鮮看作他治下的領地,甚至連一兵一卒也未進入的明朝,仿佛也在他的統治之下了。他忙不迭地在那?任命統治明朝的官吏,授給功臣封地並把日本天皇安置在明朝北京,而自己則坐鎮寧波。(注9)可是沒用多久,他就明白了,他的侵略計畫不過是個幻想而已。

  五月十五日加藤清正至臨津江,因北岸江防較嚴,加之水深江闊而舟船皆為朝鮮軍所收藏起來,難以渡江,遂在南岸待命。小西行長因執行豐臣秀吉的誘降命令,沒有迅速北上,但三次派使均為到達宣祖處。在此期間,朝鮮軍在申吉的帶領下渡江出擊,為加藤清正所白,餘軍撤離臨津江。加藤部方始渡江,不久小西行長亦率軍渡江。五月二十七日加藤與小西攻入開城,六月一日,小西行長軍向平壤推進,加藤清正部向咸鏡道進軍,而黑田長政部則向黃海道開進。

  豐臣秀吉在得到佔領開城的捷報後,立即準備進入朝鮮。但在德川家康與前田利家的極力勸阻下,加之朝鮮方面又傳來李舜臣率領的朝鮮海軍擊敗了日本海軍的消息,豐臣秀吉才停止出發。他對侵朝日軍進行了重新部署,命八位將領分領朝鮮八道,以便徵收稅賦補充軍用。(注10)自此以後,朝鮮各道的中心城市,相續落入日軍之手。

  朝鮮國王宣祖李日公於明曆五月七日到達平壤,六月初得知日軍從開城北進,決意入明,十一日離開平壤,二十三日到達義州。在此,命令其世子光海君去甯邊一帶,號召義兵勤王。其後,朝鮮義兵集結在光海君的周圍,進行了英勇的鬥爭。

  宣祖離開平壤不久,小西行長于日曆六月十六日未經一戰地順利進入了平壤。至此,朝鮮的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在日軍入侵不到二個月的時間,全部失守。小西進入平壤後,暫時沒有繼續向北推進。但日本開始在朝鮮八道的佔領區以四公六民制向農民強行徵收賦稅和軍糧,擬征數字達一千一百九十一萬六千一百八十八石,(注11)這幾乎等於朝鮮八道全年貢賦收入的綜合。但如果考慮到日軍所佔領的地方不過是朝鮮的一些主要城市,尚有大片領土來不及佔領,而四處出現的義兵也使他們難以派出徵收官吏。不難想像,在這些地方徵收這樣數目的賦稅,其殘酷性是不言而喻的。與此同時,日本佔領軍還在所佔領的各地強制推行日語,培養走狗,進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各路日軍,在軍事行動中,劫掠財物,姦淫婦女,焚燒村莊,鎮壓反抗者,甚至掘墳墓,剽府庫,強征暴斂,不一而足,朝鮮人民狠之切齒。日本佔領軍的小股斥候、嚮導、零散兵卒,不斷的失蹤或被殺。

(二)朝鮮海軍的勝利反擊

  在侵朝戰爭中,豐臣秀吉沒有以海軍作為侵朝的主力,而海軍將領中,除了九鬼嘉隆和來島康親等寥寥數人外,大部分都是由陸軍將領擔任,根本不習水戰。而日本軍隊本身也並不重視海軍,其作戰船隻與運輸船只不分,且戰艦多以小型艦為主。日軍中少數的海軍將領,也不過是海盜倭寇出身的將領。而與此相反的,朝鮮海軍則較為強大,特別是當時海軍將領李舜臣,在造艦技術和海軍戰術方面都有相當高的成就。面對日軍的大威力火器,李舜臣為防禦火器攻擊而創造了龜船。龜船其形狀如龜,四周封嚴,外麵包上鐵板,立以刀尖,敵人無法攀登,頭為炮口,尾為銃口,左右皆有銃口,戰士在內,不怕外面的火器、弓箭的殺傷。在其他軍艦上也安裝了諸如“石火矢”、“棒火矢”之類的較為先進的火器,以加強海軍的進攻和殺傷能力。這些措施,對於艦小且戰術落後的日本海軍威脅相當大。

  明曆五月四日,李舜臣率海軍板屋船(大型戰船)二十四艘、鋏板船(中型戰船)十五艘、鮑作船(小型艦)四十六艘,及龜甲艦若干,開赴戰場。七日正午,李舜臣發現巨濟島玉浦泊有日海軍戰艦五十餘隻,遂率領艦隊直沖日艦,雙方展開激戰。由於朝鮮海軍在接戰前發射的“棒火矢”,日艦二十六艘當場被焚,前來支援的大型日艦也被擊沉五艘。第二天再戰,又擊沉日海軍大型艦九艘,中型艦四艘,日海軍不敵,倉皇逃走。玉浦海戰,是朝鮮軍自日軍侵入以來的第一次勝利,同時也是日軍入朝以來的初次失利。日軍頗不甘心,加之在,玉浦海戰中,朝鮮海軍的秘密武器龜甲艦並沒有投入戰鬥,所以,日海軍決心與朝鮮海軍再次決戰,以決雌雄。

  明曆五月二十就日,李舜臣率領戰艦二十三隻駛向泗川洋面。日海軍戰艦十三艘與日陸軍炮火聯合進攻朝鮮海軍,雙方炮火十分激烈。李舜臣被迫將龜甲艦投入戰鬥,並在指揮作戰時左肩負傷。此戰,日艦十三艘被全部擊沉,而朝鮮海軍則全身而退。六與初二,李舜臣在唐浦再次與日軍會戰,日戰艦二十一艘,其中大艦如板屋船者九艘,中小船隻計二十一艘,中一戰艦高達三、四丈,外垂紅羅帳,四面大書黃字,中間坐一日軍將領。李舜臣立即放出龜甲艦直沖大穿,火炮齊發,當場擊毀了該艦。紅羅帳下的日軍將領立即斃命,其餘戰艦悉被焚毀。戰爭結束後,從被擊毀的紅羅帳戰艦上,拾得寫有“太閣秀吉”字樣的金團扇,方始知道該日將為九州大名龜井真矩。六月五日李舜臣消滅了加藤部下的海軍戰艦三十三艘,六日與日海軍名將來島通久艦隊交戰,全殲該艦隊,當場擊斃了來島通久。(題外話,事實上,我一直認為銀英中楊威利的原型就是這個朝鮮不世出的名將李舜臣,有機會一定要好好寫一份東西)

  日海軍主將脅板安治立刻趕到日海軍大本營,統率戰艦精銳,尋找李舜臣艦隊,試圖與其決戰。脅板率領七十艘戰艦為第一隊,九鬼嘉隆率領四十戰艦為第二隊,加藤嘉明率領三十只戰艦為第三隊,排開陣勢企圖一戰消滅李舜臣海軍。明曆七月把日,李舜臣率領朝鮮海軍於巨濟島發現了脅板安治的日海軍第一隊,遂以計誘使日海軍出戰,將脅板艦隊引到閑山島海面,雙方展開戰鬥。日艦被毀三十九隻,脅板安治本人幾乎喪命。十日,九鬼的第二隊和加藤的第三隊發現了自軍兵力分散,遂將二隊在加德島合流,試圖合力與李舜臣艦隊作戰。九鬼嘉隆的旗艦高三層,四周插滿三曾錦旗以避弓矢。李舜臣再次試圖以計將日海軍誘出決戰,但九鬼接受脅板的教訓,不願意離開加德島,只依山傍水地利用地形與李舜臣遊鬥。李舜臣遂令水軍上陸,兩面夾擊,終於擊沉了九鬼的旗艦日本丸,當場焚毀了四十二艘戰艦。戰鬥繼續到深夜始各自撤離加德島戰場,損失了幾乎全部海軍戰力的日軍遂於夜間逃走。

  這二次海戰是朝日雙方海軍的決戰,此後日海軍精銳被殲,制海權完全操于李舜臣之後。日本;陸軍的加藤清正部雖然已經進軍至鹹鏡北道,但因為喪失了制海權,使得運輸無比困難,迫使日軍停止於平壤一線,不敢再向前推進。

  李舜臣與日本海軍的決戰,歷史學家有下述評論:

  這次海戰,將其稱作朝鮮的塞雷密斯(Salamis)海戰決非言過其詞。這一戰宣告了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行動的死刑,以及其政府中國的宏偉計畫的破產。此次戰後,戰爭雖尚持續了數年,但那不過是為了安撫豐臣秀吉失望的野心而進行的戰爭而已。(注12)

  李舜臣海戰的勝利,對全朝鮮抗擊日軍的義兵鬥爭,予以巨大的鼓舞,義兵運動得到迅速的發展。同時,悲觀失望的朝鮮國王及政府管理也受到鼓舞產生了打敗日軍的信心,同時拜李舜臣為三道水軍統制使,總督三道水軍。

(三)朝鮮義兵的抗日戰爭

  在日軍入侵活動中,慶尚、忠清、金羅三道首當其衝,所受災難最重,三道人民組織義兵展開的反抗鬥爭也最早。

  首先揭竿而起的是慶尚道右(今南道)玄風儒生郭再佑。他憤於國難,變賣家產招募義兵數百,自稱“天降紅衣將軍”,領導義兵在洛東沿岸宜寧一帶展開抗日戰爭。(注13)與此同時,慶尚道南部固城農民諸洙、北部三嘉朴恩齊兄弟也率眾起義,他們互相配合,不斷打擊日軍。義兵作戰勇敢,不象政府軍那樣一觸即潰,對日軍威脅極大,終於在七月以後解放了慶尚道西部宜寧、三嘉、陝川等地區。

  慶尚道左(今北道)權應侏在新寧起義,回應者數千人。八月駐永川日軍向新寧挺進,被權應侏設伏兵擊敗,被迫退回永川。權應侏隨即圍攻永川,日軍被迫撤離于慶洲。九月,權應侏與政府軍左兵衛使朴晉聯合圍攻慶洲,並一度攻入慶洲城。十月,日軍圍攻晉州,郭再佑率義兵千余趕來支援,距晉州不遠的全羅道崔慶會也率領義兵二千前來支援,日軍被迫撤退。這時,日軍自入侵以來,攻城即克的順利形勢終於不見了。

  由於慶尚道義兵活躍,迫使日軍侵朝軍總指揮芋喜多秀家自京城派出日軍一萬二千人南下,鞏固慶尚道的日軍佔領區。自是,日軍顧慮後方,難以抽出更多兵力集中于前方,(注14)甚至豐臣秀吉也驚呼這些“暴動的傢伙”的可怕。

  全羅、忠清二道的義兵,大約與慶尚道義兵同一時期起義。沃州趙憲、光州高敬命、公州和僧靈圭、金州的金千鎰以及其他小小股義兵隊伍,與日軍展開戰鬥。七月初,黑田長政部的部分日軍佔領清州,趙憲與靈圭合力收復清州。而高敬命則與金千鎰回合,率領各地義兵七千餘人,圍攻被日軍侵佔的錦山。在戰鬥中政府軍首先潰敗,高敬命被困戰死。八月,趙憲率義軍進攻錦山,但政府軍坐視不管,終因寡不敵眾,趙憲與靈圭及七百義兵全部戰死。

  義兵雖然沒有收復錦山,但日軍卻因為義兵的不斷襲擊,被迫放屁了錦山、茂朱、沃川,退縮至慶尚道集結。

  除上述三道義兵外,各地義兵也紛紛起義。在日軍侵略軍大本營所在的京畿道,就有洪彥秀父子、朴春茂、禹成傳等義兵數千人,甚至七十歲的佛教界大師休靜,也傳檄各地寺院組織了一隊數千人的僧兵,與日軍進行戰鬥。休靜的高徒惟政組織了七百僧兵,赴永春、原州、春川等各地打擊日軍。後來日軍退卻時,惟政在蔚山擔任和平交涉工作。某日,加藤清正問他:大師,你想要得到的是什麼?他回答說:想要閣下的人頭。(注15)

  九月,義兵為支援李舜臣海軍釜山戰鬥,在各地打擊日軍,切斷日軍的補給線,從而一舉解放了利川、酈州、楊根、詆平等地。

  黑田長政進攻紅海道時,義兵首領宋德潤與解職官吏李廷崦共守延安。朝鮮王世子光海君命李廷崦暫署黃海招討使,組織抵抗。八月二十日黑田派日軍千餘進攻,義兵守城四晝夜,城桓依然,九月一日日軍被迫撤退。

  咸鏡道義兵有李鵬壽、鄭文孚等隊伍,九月份收復了鏡城,十月洪原、鹹興、永興等各地義兵給予鍋島直茂日軍以嚴重打擊,十二月解放吉州城,幾乎全殲守城日軍。

  上述義兵是各道義兵隊伍中比較著名者,自四月日軍侵入以後至九月約半年期間,朝鮮全國各地到處都有義兵在同日軍作戰。義兵是以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農民、儒生、地方小官吏等下層人民為主的自發性組織,在與日軍作戰中逐漸聯合起來,形成日軍不能輕視的抗擊力量。義兵的戰鬥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牽制其大部分兵力,並造成交通運輸上的困難,從而拖住侵朝日軍的勢頭。豐臣秀吉迅速佔領朝鮮的美夢破滅了。

  義兵的英勇抵抗,給政府軍以很大鼓勵,逐漸克服了初期害怕日軍的恐懼心理,開始與義兵協同作戰。儘管在戰鬥中表現的不夠堅強,有時還拋下義兵逃走。例如全羅巡查使權栗初期懼怕日軍,曾坐視日軍殲滅趙憲、靈圭等義軍而不救,但後來在擔任京畿、忠清、全羅各道義兵總指揮時,基本上能與義兵一道,同日軍進行戰鬥。

 

三、明軍為援助朝鮮同日本侵略軍作戰

(一)明政府決定援朝和明軍同日軍初戰失利

  日軍入侵朝鮮時,明朝東南半壁河山的倭患剛肅清不久,沿海農、工、商業略有發展。明政府因倭寇受到損傷的元氣尚未得到充分恢復,西北邊境的寧夏李拜父子又乘機起兵反抗。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四月,明政府派李如松提督赴西北鎮壓,戰事至七月未能結束。因此,遼東和北京一帶明兵兵力減少,抽不出援朝兵力。明神宗對朝鮮國王宣祖的求援一直憂鬱不決。同時明朝廷的官吏也因之分為只加強遼東防務的主守派和主張立即出兵的主和派。其中主戰派的意見具有充分說服力,宋應昌上疏說:

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為屬國也。朝鮮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于泰山矣。(注16)

  神宗和兵部尚書石星採納了主戰派的意見,決定援朝以鞏固遼東和京師。庭議決策後,立即撥銀二萬兩犒賞朝鮮將士,以鼓舞士氣,並允許朝鮮國王李日公在危險時可以渡鴨綠江居於寬甸堡。

  六月下旬,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領五千明軍開赴朝鮮。七月至義州時,祖承訓接到順安郡郡守黃瑗的報告:平壤日軍大部隊調去京城,城中留守部隊極少。祖承訓對此情報未作認真調查,立即率軍進逼平壤。祖承訓素城遼東勇將,但對侵朝日軍狀況和武器特點不加以瞭解,也沒有做任何研究,將倭寇的戰鬥力視作日軍正規軍的戰鬥力,是十分錯誤的。輕舉冒進乃兵家之所忌,這是祖承訓與日軍初戰失利的主要原因。祖承訓兵至嘉山時,問當地人:平壤日軍尚在否?回答:尚在。祖承訓舉杯仰天祝之曰:賊尤在,必天使我成大功也。(注17)七月十五日,祖承訓從安順連夜抵達平壤,十六日黎明,乘日軍無備,從七星門突入,同日軍展開巷戰。明軍清一色的為騎兵,巷戰極為不利,日軍依險放槍,明軍死傷極重。除祖承訓外,所帶的幾個遊擊,千總皆戰死。明、日兩軍第一次交戰,以祖承訓的傲慢輕敵而招致慘敗。當時,日軍主力正在中和築城,平壤守軍只有區區七百人,且當時毫無準備。祖承訓如能指定可行的作戰計畫,而不是貿然突進的話,平壤之戰是根本不可能失敗的。

(二)對日議和派及其活動

  祖成訓兵敗的消息在八月初送至京師,朝野震驚。在廷議中,議和派開始抬頭,不知兵的兵部尚書石星轉向議和派,並向神宗推薦沈惟敬充當議和使。神宗授沈惟敬以神機營遊擊將軍軍銜,令其赴朝鮮對日交涉。

  沈惟敬于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九月初一抵平壤城外,在城北十?外的乾福山下與日軍將領小西行長會談。早在沈惟敬到達平壤前,豐臣秀吉與前線總指揮宇喜多秀家等確定,戰線止於平壤,不再向前推進。(注18)原來就是市井無賴出身的沈惟敬,驟任外交工作,既不瞭解日方情況,又不掌握外交原則,就以商人談交易的方式與小西滿天要價落地還錢。無獨有偶,出身于界町商人家庭的小西行長,也同樣擅長商業詐術,這兩個膽大包天的無賴的會談對整個明日交涉帶來無窮後患。當時的談判,並沒有留下任何記錄,綜合沈惟敬回北京的彙報和小西行長對豐臣秀吉的彙報,其主要內容如下:

1、以大同江為界,平壤以西屬朝鮮,以東歸日本。

2、明朝准許日本封貢(封就是指由明朝天子來冊封日本國王,貢即是進貢貿易)。

3、要求與日本和親。

4、暫時雙方於平壤城北十?處,立一界標,日本軍、朝鮮軍均不得越過此線。

5、回國彙報以五十?為期。(注19)

  沈惟敬回北京後未敢如實彙報,只將日本侵朝意在封貢的情節告示了石星。但是,在這時,明政府中主戰派又佔有了優勢,八月十九日神宗任宋應昌為兵部右侍郎兼都禦使,經略薊、遼、山東、保定各處海防備倭軍務。宋應昌於九月離京,一路調兵遣將,鞏固沿途防務。十月李如松自西北回師,神宗任命他為提督薊、遼、山東、保定軍務總兵官,與宋應昌共同指揮赴朝大軍。宋、李大軍至遼陽時,沈惟敬從石星處回到朝鮮亦至遼陽。宋應昌命令他告訴小西行長:如要封貢,必須先行退兵。

  另一方面,小西行長也將會談內容向宇喜多秀吉和豐臣秀吉作了彙報,因原定不再向北推進,故會談內容與日軍行動無抵觸。但是,由於朝鮮義兵的活躍以及天氣逐漸轉冷,國內運輸困難,供應緊張,嚴重影響了日軍的士氣。高級將領毛利輝元生病回國,士卒病、死和開小差者不斷出現,軍馬也多有餓死。平壤日軍幾乎人人盼望沈惟敬早日回到平壤實現和平,以便早點回家。有的日軍士卒甚至登上平壤城頭北望,希望能早些發現沈惟敬。

  十一月下旬,沈惟敬來到平壤,與小西行長舉行第二次會談。沈惟敬向小西提出宋應昌的三項議和條件是:

1、日軍撤退至釜山

2、豐臣秀吉遞降表稱臣

3、返還佔領的土地、城池以及被俘虜的朝鮮國二王子

4、履行了以上條款後,方才准許封貢

  而小西提出的修正案是:二王子在咸鏡道加藤清正部日軍手中,交回肯定有困難;平壤可以交回明國,但大同江以南的慶尚、全羅、忠清、京畿四道,暫時由日本轄屬;封貢後從日商船到達浙江之日起,日本開始總撤軍,沈惟敬便帶著小西行長的修正案回遼東,向宋應昌作彙報。

  李如松對沈惟敬帶回這樣一個喪失原則的條約極度不滿,欲斬之。被隨軍參謀李應試勸阻,並說利用日軍奢望和談之際,予以偷襲,是一奇計。(注20)李如松方才留沈惟敬於軍中,並開始調度各路大軍,準備進擊日軍。

  十二月初小西行長向宇喜多秀吉和豐臣秀吉彙報第二次會談的結果,在等待豐臣秀吉的批示期間,小西玩弄詭計,對朝鮮施行離間。他故意洩露與沈惟敬會談的條件,強調日軍將平壤交還給明朝而不是朝鮮。這些個流言蜚語引起了朝鮮君臣的猜忌,為此,宋應昌在十二月十二特移諮文于朝鮮國王,以釋其疑。(注21)但朝鮮君臣的疑竇知道李如松大軍開進平壤時,方才消除。

(三)李如松收復平壤以及碧蹄館之敗

  李如松率領明軍左、中、右三協共四萬三千余人的大軍,于萬曆二十一年(西元1593年)正月初二日抵達安州。這時朝鮮大臣柳成龍來迎,李如松就柳成龍所進獻的平壤地圖,詳細地瞭解了敵我兩軍的形勢。為了說明平壤和碧蹄館戰爭的勝負原因,這?將明日兩軍的軍事素質和武器裝備略作一下說明。

  明軍的軍制為募兵制,軍隊分步、騎兩個兵種。步兵多為南方人,按戚繼光所創兵制,步兵一營二千餘人,其中銃手占半數。騎兵多為北方人,其中快炮手和銃手占百分之四十。(注22)明軍的銃和快炮的射程和威力遠不如日軍的鳥槍,儘管銃類所占的比例大於日軍,但威力略遜於日軍。但明軍所使用攻城及野戰大炮,遠教日軍為多而且殺傷力大,對日軍頗有威懾力。

  日軍兵制與元日戰爭時期相比無本質上的區別,這?就不再重複了,但這時的日軍廣泛使用鳥槍等火器,所占比率約為百分之十八到百分之三十左右。(注23)由於鳥槍射程遠,殺傷力大,因而對明軍具有很大的威懾作用。

  當李如松瞭解到上述情況後,對柳成龍說,日軍倚仗鳥槍,我用大炮,當可戰勝日軍。(注24)正月初四日,李如松大軍至肅州,令參將李甯至順安,告知小洗行長沈惟敬來,宜迎接。小西行長信以為真,派二十人至順安,李寧設伏捉獲三人,其餘逃回。小西方才知道明朝大軍已至,但猶未作戰鬥準備。六日,小西于平壤風月樓率眾著花衣迎接明使,但來者卻是李如松的大軍。七日天明時分,李如松親率大軍攻城,這是明日兩軍主力的第一次激烈戰鬥。平壤攻堅戰,明軍打得極其英勇頑強,李如松坐騎中彈死,換馬再戰,遊擊、參將等中彈負傷,仍堅持指揮作戰,終於在氣勢上壓倒了日軍,戰鬥了整整一天,將日軍壓到了城內一角的幾個土窖內。(注25)這一仗,陣斬一千二百八十五級,生擒二名,奪馬二千九百八十五匹,救出被俘虜的朝鮮男女一千二百二十五名。(注26)日軍傷亡慘重,士氣低落,明軍雖勝傷亡亦多,但士氣高漲,志在奪取平壤全地。

  八日夜,小西行長與日軍諸將商議,軍糧、兵營悉數被明軍焚毀,外援又久侯不至,無法固守,決心連夜撤回京城。小西撤退到鳳山時,才知道負責增援的大友義統居然在聽見明軍大炮聲後,驚恐非常,先行逃回了京城。

  正月十二日,小西行長兵敗平壤的消息傳到了京城,宇喜多秀家急忙著急有關將領和三奉行開會商議對策。會議決定,日軍全線撤退到京城,集中兵力以便與明軍決戰。十七日,小西敗軍退至京城,十八日開城日軍撤回,至京城集結。這時,京城日軍的數量超過了五萬人。

  李如松九日收復平壤,十九日先遣部隊進至開城,二十四日李如松率大軍進至開城。在開城,李如松召集了各路將領會議,研究下一步的作戰計畫,由於各路將領意見不統一,作戰計畫暫未確定。李如松派副總兵查大受等率三千明軍向京城方向前進,搜索敵情,探勘沿途地形,以便於指定進攻京城的軍事計畫。查大受軍隊在二十七日于高陽迎曙驛與日軍北上搜索部隊加藤光泰部相遭遇,雙方展開戰鬥,明軍斬首六百餘級,日軍敗退。自平壤勝利後,明軍已開始滋生輕視日軍之意,迎曙驛的輕取日軍,更助長了查大受的輕敵之心。因此,他即未認真搜索敵情,又未探察日軍敗退的方向,是否還有後續部隊等,依然盲目前進,其實,加藤光泰敗退後,立刻報告了主力部隊將領小早川隆景。小早川率領二萬日軍趕來進行會戰,當查大受發現時,想擺脫已經來不不及了。於是退守碧蹄館(距離京城五十華里),被日軍包圍。

  李如松在查大受之後,也親自率領二千明軍查看地形以便指定作戰計畫,二十六日進抵波州。二十七日晨,命令楊元留軍一千駐守馬山館(距離京城約九十華里),自己率領一千精騎馳向碧蹄館。中途遇查大受部下方才知道查已經被日軍包圍,李如松立刻率領本部一千騎兵急馳碧蹄館解救查大受,並命報楊元率軍前來接應。因查大受與李如松均系搜索部隊,並未攜帶炮火等重武器,尤其是李如松只率領輕騎一千,沖入日軍包圍圈後救出查大受,且戰且退。日軍見李如松兵少且無火器支援,重新組織火器部隊全力進攻,李如松部只用刀槍作戰,難敵日軍火槍,明軍死傷續出,情況危急,李如松本人幾乎被日軍所俘虜,所幸為部下救出。明軍退至翁嵩,楊元率領一千明軍連夜前來救援,小早川摸不准增援明軍的數量,遂回軍京城。(注27)

  李如松收拾殘軍回到了開城後,聽風傳加藤清正將從鹹鏡道進攻平壤,便於二月十六日離開開城回到了平壤。明軍雖然有碧蹄館之敗,但入朝不到二個月,便收復平壤到開城失地五百餘?,甲方四道二十二府縣,不能不說是個巨大的勝利。

  對於碧蹄館戰役,中、日、朝三國文獻的記載不盡相同。日本方面文獻一再強調日軍的勝利,並引用明人的記述為證。然而,明代記述該此戰役的文獻,多半立足于彈劾李如松,對於失敗的情況有所誇大。而朝鮮方面的文獻如《李朝宣祖實錄》、柳成龍、伊根壽、李德馨等人的報告,大體上是接近事實的。李如松在此戰役中的失誤,不在於碧蹄館戰鬥的失敗,而是在於失敗之後,應該迅速整軍再戰,而不是匆忙撤回平壤。由於明軍平壤大捷和向京城進軍等一系列做東,朝鮮南方各道的義兵與朝鮮政府軍都積極回應,全力與日軍作戰。權栗率領的義兵曾一度戰勝增田長政率領的日軍並攻克幸州(距離京城不遠),而李如松一退回平壤,失去了明軍的保護,權栗也只好放棄了幸州。甚至當李如松得知幸州被攻克的消息後,亦後悔後撤太操之過急,忙又向開城派出軍隊。如果當時李如松繼承堅持進攻京城,不僅會對義兵的戰鬥起到鼓舞作用,而且會進一步加深日軍的困難,日軍將更難守住京城。

  在同一時期,日軍的困境更甚於明軍。孤軍深入的加藤清正部在明軍攻克平壤的形勢逼迫下,被迫於二月底撤退到京城駐防。由於天氣逐漸轉冷和義兵活動進一步活躍,日軍運輸困難一再加劇,士兵死逃亡不斷發生。日軍將領伊達政宗在其給母親的信中說:“在這個國家?,人們由於水土不服,死亡相繼。”(注28)由此可知,日軍的減員情況極大。初入朝鮮時日軍數量為九萬六千餘人,當各隊重新集結于京城時,只有不到五萬三千人,減員四萬三千餘人,占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五。平壤戰役後,小西行長減員一萬一千三百餘名,只餘六千六百人,減員近三分之二。(注29)

  部隊的嚴重減員,日軍將領和士兵都逐漸產生了厭戰情緒,甚至連極端主戰派的加藤清正,在咸鏡道時也接見了宋應昌派去要求釋放朝鮮國二王子的使者,並約定回京城後再行接觸。(注30)當集結於京城的日軍將領向豐臣修機彙報了日軍的困境後,豐臣修機被迫作出自喊成撤退,鞏固沿海根據地,並自蔚山經東萊至巨濟島一線,修築十八城堡以作久留之計。同時,准許其部下與明軍進行議和交涉。

 

四、明日第二次議和及其破裂

(一)會談的醞釀

  明軍碧蹄館的失禮,挫傷了李如松的銳氣,不思進攻也沒有注意研究日軍的困境,特別是根本不瞭解日軍將要自京城撤退的情況,相反地,在宋應昌的影響下,開始傾向於議和。有利於議和的氣氛,促使明政府中的議和派開始再次抬頭,於是被李如松扣留的沈惟敬重新以代表身份赴京城,再次與日軍進行交涉。

  三月十五日,沈惟敬至京城,正在進行撤退準備的日軍,高興地利用了沈惟敬,以免在撤退時遭到明軍的進攻。小西行長與沈惟敬約定了四點:1、明派使節去名護屋會見豐臣秀吉。2、明軍撤出朝鮮。3、日軍從京都撤軍。4、交還二王子及其被俘官吏。(注31)這個約定對日本來說,等於是什麼都沒有放棄,因為日軍正要從京城撤退,而對明朝來說,等於是放棄了援朝戰爭,把朝鮮拱手讓與日本,沈惟敬帶著這個以四月八日為期的約定,回到平壤向宋應昌和李如松作了彙報,而宋應昌卻完全同意了這些條件。同時,宋應昌還以參將謝用鋅、遊擊徐一貫等偽稱明政府使節帶百余隨從,同沈惟敬至京城,隨日軍南撤。這等於是給南撤日軍做掩護,以免朝鮮軍隊追擊。

  四月十八日,日軍撤離京城,李如松於十九日率明軍及朝鮮軍進入京城,五月十五日渡漢江進至慶州。李如松在慶州對明軍、朝鮮軍和朝鮮義兵作了部署之後,便返回京城。至此,除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為日軍佔領外,其餘各地全部收復。

  六月中旬,按豐臣修機的命令,日軍集中九萬人的兵力圍攻晉州。李如松派使者前去質問,指責其違反議和協定,日軍根本不予以理會。晉州城內義兵及政府軍約七千人,加上男女市民可守城者約六萬餘人,抗擊九萬日軍攻城十五日。各地前來支援的義兵受阻,難以靠近晉州,而明軍劉挺等部隊害怕日軍進攻各自防地,坐視不救。六月二十就日城陷,守軍將領金千縊以下全部戰死,日軍在晉州開始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包括義兵在內守城兵力為七千人,而日軍割下請功首級達二萬餘顆,被屠殺的超過六萬人。(注32)(在《日本戰史•朝鮮戰役》一書中,著者如是說:“然而,這是鮮將自遭禍,累及城中士女。我軍欲脫無辜生靈之慘禍,六月二十七日以宇喜多秀家的名義,切實勸告開城,可以頑泯之鮮將不聽,遂蒙玉石具焚之災害…………”嘿嘿,果然啊,沒有比小日本更能赤裸裸的暴行牽扯到大義的名分下了。)就這樣,日軍一面在玩弄和談手段欺騙明軍,一面修築承包清楚佔領區內的反抗據點,力圖鞏固沿海所占陣地。

(二)明日和談

  萬曆二十一年(西元1593年)五月八日,在小西行長等的引導下,偽明使謝、徐、和沈惟敬一行,去名護屋會見豐臣秀吉,進行明日和談的第一次正式接觸。實際上,會議仍由小西和沈惟敬操縱。沈惟敬以豐臣修機原稱臣和退兵以及請求封貢的調子告訴偽明使,而小西行長則以明遣使謝罪求和的調子向豐臣秀吉彙報。豐臣秀吉就在這樣議和基調的基礎上,達成議和七條交於燃放赴明談判代表小西如安,與偽明使謝、徐一道去北京。這七個條要點如下:

1、迎明帝公主為日本天皇後

2、發展勘合貿易

3、明日兩國武官永誓盟好

4、京城及四道歸還朝鮮,另外四道割讓於日本

5、朝鮮送一王子至日作為人質

6、交還所俘虜的朝鮮國二王子及其他朝鮮官吏

7、朝鮮大臣永誓不叛日本(注33)

  由於沈惟敬的搗鬼,宋應昌不知有些七條議和要點,仍以豐臣秀吉“願順天朝”,日已退兵,只小西行長駐海島西生浦,等待日使議和回音的調子上報神宗,(注34)同時又將派偽明使至日,日使小西如安已至京城的情報,告訴兵部尚書石星,求其周旋使議和成功。(注35)儘管明政府主戰派力爭封貢之不可和議和實為日本誘我撤軍以利其再犯朝鮮的手段,但神宗惑于石星,遂同意議和。

  明政府既然同意議和,宋應昌和李如松的目的已經實現,遂以師久在外,勢必難以長駐,宜留少部兵力駐朝,其餘班師的理由上報。神宗批准,七月底李如松即自朝回師,明、日第一階段的戰爭暫時告結束。

  石星、沈惟敬等雖然以欺騙手段,取得神宗同意議和,但無豐臣秀吉的降表,日使小西如安難以進京,一直留在朝鮮京城。石星知無降表難以實現議和,于九月命沈惟敬去日催要降表,十一月日本的小西行長也因為日使小西如安不能赴京,而至書質問沈惟敬。十二月沈惟敬至熊川,與小西行長密議一月之久,于萬曆二十三年(西元1594年)正月下旬取得豐臣秀吉的“降表”回國。(注36)明政府對豐臣修機的降表毫不懷疑,但對封、貢二事卻引起一場爭論。最後決定,貢議暫停,先行冊封。廷議既定,日使小西如安於十二月七日入京,石星禮待甚厚。

  十二月十九日,石星與小西如安會談。石星提出議和的三項條款:

1、日軍在受封後迅速撤離朝鮮和對馬

2、只冊封而不准求貢

3、與朝鮮修好不得侵犯

  日使小西如安件件依從,這個態度連神宗都懷疑不解,因此命人詢問小西如安。石星邀大學士趙志皋等數人,於二十日在兵部衙門和小西如安面談共問答十六條。(注37)小西如安鑽了明政府官員對日本毫無瞭解的空子,信口回答.(注38)石星將回答情況如實上報,神宗看了頗為滿意,立即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並按小西提供的名單冊封了日本國大臣。但是,與小西行長不睦的加藤清正和黑田長政等人,卻被排除雜冊封名單之外。

(三)冊封與議和破裂

  萬曆二十三年(西元1595年)正月末,明神宗對日本頌發詔諭、赦諭各一道,(注39)派臨淮侯李宗誠為冊封正使、楊方享為副使,持國書金印、國王冕服、禮物,與沈惟敬一同赴日。明使至釜山後,小西行長與沈惟敬各懷鬼胎,惟恐他們二人導演的議和露出馬腳,在釜山密議後,小西提出要朝鮮派出謝罪使一同赴日,以掩飾此前向豐臣秀吉彙報的謊言。在沈惟敬的堅持下,朝鮮國王被迫派出一個使團,隨同明使一道赴日。

  明使李宗誠在釜山等待赴日期間,因犯錯誤被拿回本國治罪,由楊方享改任正使。沈惟敬對楊方享傳授經驗說,要想安全回國,在會談中必須作到:“支吾中國,奉承日本。”(注40)

  萬曆二十四年(西元1596年)九月三日,豐臣秀吉穿戴明朝使者送去的冊封衣冠,出殿接受冊封。楊方享、沈惟敬呈上明帝詔書和贈與的金印,豐臣秀吉欣然接受,並設宴款待明使。第二天,豐臣酒席令其餘受封大名穿戴起明帝所贈與的冠服,宴請明使。宴會後,豐臣秀吉召僧人承兌、靈三、永哲三人,讀明冊封詔書。小西行長暗自囑咐承兌說,招數中如有與沈惟敬話不一致或不合抬閣心意處,宜諱之。但承兌不甘欺騙,照實宣讀。當讀至“特封爾為日本國王”出,豐臣修機勃然大怒,摔詔書於地說:不是明帝乞和封我為大明皇帝嗎?日本國,我欲王則王,何待明虜之封。(注41)豐臣秀吉發覺受騙後,一怒之下驅逐明使與朝使,欲斬小西行長。經各大將領的解救,方才免其一死,令在戰爭中立功贖罪。豐臣修機立即下令作第二次侵朝的戰爭準備,歷時二年的戲劇般的議和,就此破裂了。

  懼罪的沈惟敬仍向明朝政府作假彙報:豐臣秀吉接受冊封,習華音,三呼萬歲,表示修好睦鄰,但恐朝鮮不釋前嫌,故尚未撤軍。(注42)沈惟敬知道回京師必然將被治罪,乃令楊方享先回,自己留朝鮮以“督促日本退兵”。楊方享于萬曆二十一年(西元1597年)二月回京,呈上沈惟敬買自日本的方物作為貢禮,並假造豐臣秀吉的謝恩表一道。(注43)明政府在驗證豐臣秀吉的謝表時,發現是假的,加之,加藤清正已經奉命赴朝鮮整治軍隊,方才知道受騙。經過嚴厲追問,楊方享吐露真情,將過錯全部推到沈惟敬身上,並交出石星手書。書中有“如事辦妥,薦(沈惟敬)為督撫”的話,神宗大怒,立刻逮捕實行下獄,並追捕沈惟敬。沈惟敬得知明政府追捕,立刻率兵三百從宜寧設法逃往釜山,試圖投奔小西行長,中途為楊元所捕獲,不久棄市。

 

五、明日戰爭再起

(一)雙方的備戰

  萬曆二十二年(西元1594年)七月以後,明軍主力已撤離朝鮮回國。朝鮮國王為加強國防力量,曾聘請明軍將領訓練朝鮮軍隊,同時柳成龍按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自行練兵。冊封破裂之後,明以田樂為兵部尚書,兵部右侍郎刑階為欽差,總督薊、遼、保定等處的軍務。連動布政使楊鎬為欽差,經理朝鮮軍務進駐平壤,統轄明軍。這時開進朝鮮的明軍步騎兵有十四萬余人,海軍三千人。提督麻貴于萬曆二十五年(西元1597年)七月至朝鮮京城,同時于南元、全州、忠州各地駐紮明軍,修築城池、陣地,以防備日軍進攻。朝鮮軍和義兵也積極配合備戰。這樣,明、朝軍隊在日軍發起第二次侵入之前的實力,較前次大為增強。

  日本慶長二年(西元1597年)正月,加藤清正至朝鮮修固前沿陣地,二月小西行長亦至朝鮮進入陣地。二月二十二日,豐臣秀吉發佈進攻命令,仍以八隊十四萬一千餘人的兵力,進攻朝鮮。作戰的第一階段目標為,佔領全羅、忠清二道,沿海築城,鞏固陣地,相機與明軍決戰,再行北進。從這一部署和作戰目的來看,豐臣秀吉對第二次侵朝戰爭無必勝信心,缺乏第一次侵朝戰爭(所謂文祿之役)時的雄心壯志。與次同時,參戰的各大名因“文祿之役”損失過大,又無從補償,頗為厭戰。(注44)

(二)戰爭的展開

  日軍鑒於朝鮮海軍的嚴重威脅,在戰爭開始之初,利用朝鮮政府內部的黨爭設法解除李舜臣的職務,而後又消滅了朝鮮海軍。朝鮮海軍覆滅後,豐臣秀吉於七月末下達進侵朝鮮的命令。右軍以毛利輝元為主將,以加藤清正為先鋒,率軍六萬四千,沿密陽、大丘一線,向全羅道挺進,攻取全州。左軍以宇喜多秀家為主將,小西行長為先鋒,率軍四萬九千,沿宜甯、晉州一線,向全羅道挺進,攻取南原。海軍由藤堂高虎率領,配合左軍全力進攻南原。

  八月初,小西行長一軍佔領泗川、南海、光州。日軍沿途劫掠殺戮,慘不忍睹。日從軍僧慶念在其《朝鮮日記》中,對日軍的暴行記載頗為詳細。沿途凡見白衣者,不論老幼盡皆斬首,其慘狀任何地獄圖中亦難以見到。(注45)八月十三日進至南原,明軍副總兵楊元率軍三千及朝軍約三千人餘人守城,隨後城陷。明、鮮軍卒皆英勇戰死,日軍屠城一日。南原失陷,駐全州的陳愚忠立即撤退,全州未戰而交於日軍之手。

  八月中旬,右軍加藤清正功陷黃石山,進入金州,八月末向公州推進,陳愚忠又拋下公州撤回了京城,這時,京城已經暴露在敵軍的面前了。

  此時,麻貴駐紮京城,楊鎬也從平壤趕回京城,共同放手。麻貴命副總並解生等率軍二千,於九月六日奔赴稷山,鞏固京城的前沿陣地。七日於稷山北與黑田長政遭遇,展開爭奪戰。明軍的後續部隊楊登山率軍趕至,黑田退回了稷山。

  九月,朝鮮政府重新起用了李舜臣,十六日李舜臣率領殘餘戰艦十二隻,被日海軍一百三十三隻艦隊包圍,李舜臣熟悉海道,沈著指揮,終於在鳴梁附近,擊沉日軍指揮艦及其他三十一隻戰艦,日軍主將來島通總陣亡。日軍遭受嚴重打擊。

  由於稷山陸軍和鳴梁好軍的勝利,日軍的前進攻勢受阻。加之,朝鮮義兵的遊擊戰爭,使日軍供應發生困難。這樣,日軍在第二次侵朝戰爭不久,就耗盡了所積蓄的銳氣,無力繼續向北方挺進。

  當明軍看到日軍無力前進,企圖鞏固沿海一帶陣地的意圖後,便制定了一個斷其一臂的蔚山戰役計畫。萬曆二十五年(西元1597年)十一月,明軍以三協:左協楊鎬、李如梅率明軍一萬二千,朝鮮軍四千,右協麻貴、李芳春率明軍一萬一千,朝鮮軍三千,中協高策率明軍一萬一千,朝鮮軍五千,分三路向南推進。左、右協奔慶州進攻加藤清正,中協駐宣寧阻止小西行長的支援,並抽出部分軍隊向全州、南原推進,以牽制小西行長。不難看出,這是個頗為周密的進攻計畫,而且是自碧蹄館之敗以來,明軍首次由被動轉變為主動的軍事行動。它預示出戰爭的結局,即使豐臣秀吉不死,日本也不會是戰勝的一方,只不過戰爭時間將會延長一點而已。

  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協楊鎬軍圍蔚山,守城日軍六千人,城堅難下,圍城十日,日軍糧、水發生困難。這時,毛利輝元率五萬日軍來援,楊鎬驚懼首先逃跑,明軍不戰而潰。神宗不怒,革楊鎬職以萬世德代之。日軍雖然解蔚山之圍,但卻也無力向外擴張,而且出現了撤退派。撤退派主張自蔚山等突出陣地撤退,集中兵力重點放手。豐臣秀吉不准,命令加藤清正與小西行長堅守,其餘將領回國過冬,等明年春暖花開再返回朝鮮指揮作戰。

 

六、豐臣秀吉病死及明日戰爭的結束

  日本慶長三年(西元1598年)三月,豐臣秀吉感到他的身體開始逐漸衰弱,這時他最關心的不是朝鮮戰場上的勝負,而是他的幼子能否牢固地繼承他的事業。他心?最明白,幼子秀賴的最大政敵,就是德川家抗。他為秀賴的天土,考慮過許多辦法,由於憂慮過度,五月就病倒了。六月,他決定在五奉行之外,另立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上杉景勝、宇喜多秀家,總攬國政,發號施令,五奉行成為政務的執行者。在二者之間,又設立了三中老,起調解作用。豐臣秀吉企圖以這些互相制肘的職位,使幼子秀賴得以安然地繼承他的事業。七月十五日,他召集重要大名至他病榻前宣誓,象忠於他那樣忠於秀賴。八月五日,他感到這樣也不保險,又召集五大老和五奉行交換誓言書,發誓忠於秀賴。最後,又決定讓秀賴娶德川家康子秀忠的女兒,要求家康善視孫婿。同時,又私下對前田利家說:“秀賴就拜託你了”。八月十六日,豐臣秀吉自知不起,召集各大老托孤。十八日,六十三歲的豐臣秀吉死去了。

  豐臣秀吉一死,在伏見的四大老(上杉景勝回自領不在)立即決定:密不發喪、自朝鮮撤軍,並命令毛利秀元等三人赴博多掌握撤軍事宜。九月五日,五大老以豐臣秀吉名義,指示在朝各軍,爭取最體面的議和。這個指示一到朝鮮,原來就相當厭戰的日軍,不願再為體面的議和付出任何代價了,紛紛準備撤退。

  在豐臣秀吉為其子秀賴安排繼承統治日本寶座的時期,明軍又計畫了一次新的戰役。這次戰役,一直準備到八月,方才就緒。麻貴鑒於蔚山戰役過於集中一地,使日軍可以抽出兵力支援,這次兵分三路,同時進攻,使日軍無力分兵支援,加上海軍從海上配合策應,以期必勝。三路進攻目標為,東路:蔚山,中路:泗川,西路:順天。麻貴率明軍二萬四千,朝鮮軍五千進攻蔚山,董一元率明軍一萬三千,朝鮮軍二千進攻泗川,劉挺率領明軍一萬三千,朝鮮軍一萬進攻順天。明海軍將領陳磷率軍一萬三千,李舜臣率朝鮮海軍七千,于萬曆二十六年(西元1598年)八月,向各自的目標挺進。

  九月二十日,麻貴至蔚山,加藤清正堅守不出,雙方無大戰爭。九月下旬,董一元進攻泗川,二十七日攻克舊城,日軍逃入新築的日式堡壘內堅守。董一元率軍以炮火攻城,正在城牆已有數次坍塌,城陷在即。突然明軍陣內大炮爆炸,引起火藥爆發,出現大量傷亡,明軍進攻將士不明所以,遂停止攻城。日軍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時機,開城出擊,明軍由勝利轉為潰敗。九月,中路軍抵達順天,小西行長亦堅守不出,劉挺雖遣使聯繫,並無結果。十月,聞泗川失利,東、西兩路軍皆退兵。問題在於,此時,朝鮮當局已得到豐臣秀吉病死的消息,(注46)雖然尚未證實,但明軍卻絲毫無加以利用之心。而且在董一元失利,日軍亦無力反擊的情況下,三路明軍全部撤退,準備近一年的攻勢,以一無戰國而告終。

  明軍停止攻勢後,西路軍劉挺部隊與小西行長的接觸,未曾間斷過。中路軍的董一元亦與泗川日軍發生聯繫,明顯地感到日軍願意結束戰爭的意向。這時,日軍已確定於十一月十五日(萬曆二十六年西元1598年)全線撤軍。而明軍卻毫無察覺,甚至劉挺部隊還同小西部日軍達成協定:(一)日軍拆除工事。(二)明軍送人質於日軍,日軍撤退。就這樣,援朝明軍與侵略日軍進行的長達七年的戰爭,竟然在一個方面軍的前沿陣地上,達成了和平協議,同意撤軍。明軍的腐朽,實在是令人吃驚。但是,朝鮮民族英雄李舜臣是不會輕易防走屠殺朝鮮人民近七個年頭的日本侵略軍的。自九月起,李舜臣和明朝海軍將領陳磷,率領海軍在海上堵截日軍艦隊,焚燒日軍糧草,使日軍遭受巨大損失。十一月十五日的撤退日期已至,但小西行長被李舜臣海軍截住,難以回國。十一月十八日,島津義弘率數百艘船隻乘夜來接小西行長軍,李舜臣得知,立刻于陳磷海軍合圍擊潰日海軍艦隊。但在明軍海軍指揮陳磷所乘戰艦被日海軍包圍時,李舜臣指揮朝鮮好軍前去解救。不幸在解圍戰鬥激烈進行時,李舜臣左腋中流彈,傷勢甚重。李舜臣惟恐影響正在進行的戰鬥,告訴其部下:“戰方急,勿言我死。”說完之後,就死去了。部下遵其言,秘不宣佈,奮擊日軍,終於救出了陳磷,焚毀日艦二百餘隻,島津義弘只率五十餘隻逃走。戰爭結束後,明海軍指揮陳磷方才知道李舜臣戰死。而小西行長則乘李舜臣戰死之機,偷渡回國。

  明軍在日軍未撤之前,按兵不動,日軍撤離之後,馳向日軍駐地,搶掠日軍剩餘物質、軍械、馬匹,甚至日軍丟下的首級,以向明政府請功。

  萬曆二十七年(西元1599年),明軍自朝鮮全部撤出。日本侵朝和明軍援朝戰爭,一共進行了七年。其間,損失最大的是朝鮮。明軍扶弱伐強支援朝鮮,取得道義上的勝利。但是由於明政府政治腐敗,明軍將領無能,戰爭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國與朝鮮一無勝算,至關白死,兵禍始休”,(注47)實際的損失是難以估算的。日本方面的損失也不下於明朝,各大名造船糜餉,人力物力的耗損同樣是難以估計的。豐臣秀吉一手創造的一統局面,在其死後不久即被德川家康所取代,與發動這場侵略戰爭是極有相關的。


--------------------------------------------------------------------------------

注1 :參謀本部編撰,《日本戰史》,朝鮮戰役,村田書店,日文本,1978年再版,第11頁。
注2 :參謀本部編撰,《日本戰史》,朝鮮戰役,村田書店,日文本,1978年再版,第11頁。
注3 :《續善鄰國寶記》,《日本戰史》,朝鮮戰役,附文書,第5號,第5頁。朝鮮國致豐臣秀吉書,在附文書,第4號。
注4 :《再造藩邦志》,《日本戰史》,朝鮮戰役,附文書第六號,第6頁。
注5 :《日本戰史》,朝鮮戰役,第2章,第26頁。
注6 :《日本戰史》,朝鮮戰役,第4章,第81頁。
注7 :朝鮮,《燃黎室記述》。鄭學稼,《日本史》卷3,第225頁。
注8 :豐臣秀吉致秀次的備忘錄,《日本戰史》,朝鮮戰役,附文書,第36號,第33—36頁。
注9 :《日本戰史》,朝鮮戰役,附文書,第38號,第40頁。
注10:《日本戰史》,朝鮮戰役,附文書,第44號,第51—52頁。
注11:《日本戰史》,朝鮮戰役,附記第二,補給,兵期及衛生,第71頁。
注12:哈爾巴德,《朝鮮史》,載中村新太郎,《日本和朝鮮二千年》,上,日文本,第229—230頁。
注13:中村新太郎,《日本和朝鮮二千年》,上,日文本,第230頁。
注14:《日本戰史》,朝鮮戰役,第六章,第191頁。
注15:中村新太郎,《日本和朝鮮二千年》,上,日文本,第233頁。
注16:宋應昌,《上神宗請撥兵協守朝鮮》,載王婆楞,《歷代征倭考記》,第238頁。
注17:《懲斃錄》,《日本戰史》,朝鮮戰役,第七章,第224頁。
注18:《日本戰史》,朝鮮戰役,第7章,第226頁。
注19:《明史》,石星傳。《日本和朝鮮二千年》,上,第235頁。《日本戰史》,附文書,第57號。
注20:《明史》,李如松傳。
注21:宋應昌移朝鮮國王諮文,《中日戰爭史》,卷6,第225頁。
注22:《明史》,兵志,《日本戰史》,附記第1,兵制,第12—13頁。
注23:《日本戰史》,附表第1,第3,統計。
注24:《懲斃錄》,載《日本戰史》,附記第1,兵制,第18—19頁。
注25:《李朝宣租實錄》,對李如松平壤之戰,記錄甚為詳細,讀之如親臨。宣祖26年,卷34,第13—15頁。參考同月甲子,伊根壽、柳成龍的啟奏。
注26:《李朝宣租實錄》,卷34,宣租26年,正月,第15頁。
注27:《李朝宣租實錄》,卷35、36,宣租26年二月。王崇武,《李如松東征考》,《歷代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7年,第343—374頁。
注28:中村新太郎,《日本和朝鮮二千年》,上,第238頁。
注29:減員情況見《日本戰史》,朝鮮戰役,第4章,第97—98頁;第7章,第251—252頁。
注30:中村新太郎,《日本和朝鮮二千年》,上,第237頁。
注31:《日本戰史》,朝鮮戰役,第9章,第77頁。
注32:《日本戰史》朝鮮戰役一書的著者,把日軍屠城的罪過,歸於英勇守城的

收藏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