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論文口試暫時告一段落了,老闆、其他教授和口試委員也都沒問什麼特別刁難的問題。
前一晚擔心到睡不著,不過報告的當天卻是比研究所修課和平時meeting報告以來,自己說得最滿意、最清楚的一次。

Lab夥伴給的建議和練習,在有問題的時候也願意留下來和我解決程式上的問題。大家真的在學習上真的幫我很多忙,自己有不清楚的地方也是問到懂為止才回家。接下來二週目就是把實驗照論文方法再重做一遍,除了資料要重新蒐集,程式整個結構也要改寫。不過至少時程上沒有壓力了,不然在6月底前沒有和系辦提口試確認就會直接大延畢。

最後口試委員給意見說了,結果如果有不好的部分也可以提出來沒有關係,那也是自己沒日沒夜的心血。不拿出來討論,不就太對不起那個努力的自己了嗎?
焦慮吃藥的部分醫生說大概畢業之後就可以不用吃了。
這陣子的諮商以來才發現自己一直在拒絕承認自己是很「不滿足」的人,無論是課業或是與人相處上,表面上一直像是在問他人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自己可以去改進。後來才發現這句話幾乎是在對「自己」說的,在場的他人都沒有意見,但因為還沒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自己還沒拿出自己滿意的能力,所以感到氣憤、急躁...操他媽的自己怎麼那麼廢之類的。
「有吧? 一定有什麼是我能改進的吧?」每句話的背後都急切的想得到答案,只要不是「正確」就沒有必要存在,有能力才能生存下去,弱者是沒資格「擁有」的。
不過在聽見很多人說:「世界上不存在所謂的資格」,自己一開始卻是死命地否認這樣的事實。如果我不夠好,就沒資格擁有,無論是物質或是感情。一旦承認了,一直以來相信的價值觀就會徹底崩塌。
「我也能放入情感,照自己真正的感覺去努力就行了嗎?」
現在我也還在重新試著接納這樣個觀點,不過還是覺得不可能沒有所謂的「資格」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