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1-07-26 23:00

由鮮卑姓改成漢姓的北魏改革。

作者:任孤行

 
 
 
 
 
 
 
 
 
 
 
 
 

歷史意義
 
拓跋珪曾令「國」(指八國)立大師 、小師,以辨宗黨,品舉人才。可是拓跋珪沒有定姓、族,所以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制定姓族」的詔文中說:「代人諸冑,先無姓、族,雖功賢之胤,混然未分」《魏書,官氏志》。
 
定姓、族是拓跋貴族的長期要求,孝文帝定姓、族正是適應他們的要求。 孝文帝「令司空穆亮、領軍將軍元儼、中護軍廣陽王嘉、尚書陸秀等詳定北人姓,務令平均。隨所了者三月一列薄帳,送門下以聞。於是升降區別矣。」(同上)所謂「詳定北人姓,務令平均」,是說「升降區別」務必符合皇姓以來代人功勞的大小。
 
而這種區別,是為了品舉人才。一姓本來就是一族,在定姓族中,孝文帝雖然將姓與族分開,根據皇始以來代人官品高下,規定何者為姓,何者為族,但實際上只是「詳定北人姓」的高下區別。 而所謂北人姓,即《官氏志》中所載一百二十姓。改姓在定姓族的次年(太和二十年)。
 
以勳臣八姓穆(丘穆陵)、陸( 步六孤 )、賀(賀賴、賀蘭)、劉(獨孤)、樓(賀樓)、於(勿忸於、萬忸於)、嵇(紇奚)、尉(尉遲)為例,孝文帝說此八姓「皆太祖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
 
按唐時柳芳說過:「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大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凡得入者謂之四姓。」《唐書》卷一九九《柳衝傳》
 
孝文帝所謂此八姓致仕,「勿充猥官,一同四姓」,即應做吏部正員郎以上的官吏。定出姓族,「班鏡九流,清一朝軌」,以免「清濁同流,混齊一等」《魏書》卷五十九《劉昶傳》,這就是孝文帝的目的。
 
與定姓族,改姓氏同時,孝文帝曾下令「為六弟娉室。長弟咸陽王禧可聘故潁川太守隴西李輔女,次弟河南王乾可聘中散代郡穆明樂女,次弟廣陵王羽可聘驃騎諮議參軍滎陽鄭平城女,次弟潁川王雍可聘故中書博士范陽盧神寶女,次弟始平王勰可聘廷尉隴西李沖女,季弟北海王詳可聘吏部郎中滎陽鄭懿女。」所以下這個命令,是因為「於時王國舍人應取八族(即勳臣八姓)及清修之門」,而元禧卻「取任城王隸戶為之」。《魏書》卷二十一上《咸陽王禧傳》
 
韓顯宗雲:「朝廷每選舉人士,則校其一婚一宦,以為升降,何其密也!」《魏書》卷六十本傳。這話表明孝文帝完成了拓跋族在婚、宦兩個方面的變革。韓顯宗不識北方人物,因此不懂得孝文帝舉士,校其一婚一宦的意義。倒是祖李真「多識北方人物」,他看到公孫叡、公孫邃同堂兄弟二人,「叡為封氏之生(甥),崔氏之婿,邃母雁門李氏,地望懸絕」,每每說「士大夫當須好婚親,二公孫同堂兄弟耳,吉凶會集,吉凶會集,便有士庶之異。」《魏書》卷三十三《公孫表傳》附《同始弟同慶傳》
 
元禧與隸戶為婚,把自己降同北方人物看不起的庶人了。孝文帝為拓跋貴族制定婚、宦原則,舉士較其一婚一宦,正是要使拓跋貴族同北方漢族人士,在階級上結合起來。 一旦漢化成功,這些貴族也就轉化成了北方新的第一流的士族。音韻學家陸法言不就是這種人物麼?
 
下引《 洛陽伽藍記 》卷二城東景寧寺條,中原士族楊元慎和梁朝名將陳慶之的話,作為孝文帝光宅中原,移風易俗成果的總括。 楊元慎說:「我魏膺籙受圖,定鼎嵩洛,……移風易俗之典,與五帝而並跡,禮樂憲章之盛,凌百王而獨高。豈卿魚鱉之徒,慕義來朝,飲我池水,啄我稻粱,……」。
 
陈陳慶之說:「自晉宋之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北人安可不重?」
 
歷史
 
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則以家與諡,官有世功,則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則表其所由生, 氏則記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於或自所居,或以國號,或用官爵,或用事物,雖緣時不同,俱其義矣。魏氏本居朔壤,地遠俗殊,賜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長勺、尾氏、終葵之屬也。初,安帝統國,諸部有九十九姓。至獻帝時,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自後兼併他國,各有本部,部中別族,為內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興衰存滅,間有之矣,今舉其可知者。
變革
 
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
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
次兄為拓跋氏,後改為長孫氏。
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
次弟為伊婁氏,後改為伊氏。
次弟為丘敦氏,後改為丘氏。
次弟為侯氏,後改為亥氏。
七族之興,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
又命疏屬曰車焜氏,後改為車氏。
凡與帝室為十姓,百世不通婚。
太和以前,國之喪葬祠禮, 非十族不得與也。
高祖革之,各以職司從事。神元皇帝時,餘部諸姓內入者。

丘穆陵氏,後改為穆氏。
步六孤氏,後改為陸氏。
賀賴氏,後改為賀氏。
獨孤氏,後改為劉氏。
賀樓氏,後改為樓氏。
勿忸於氏,後改為於氏。
是連氏,後改為連氏。
僕蘭氏,後改為僕氏。
若干氏,後改為苟氏。
拔列氏,後改為梁氏。
撥略氏,後改變為略氏。
若口引氏,後改為寇氏。
叱羅氏,後改為羅氏。
普陋茹氏,後改為茹氏。
賀葛氏,後改為葛氏。
是賁氏,後改為封氏。
阿伏於氏,後改為阿氏。
可地延氏,後改為延氏。
阿鹿桓氏,後改為鹿氏。
他駱拔氏,後改為駱氏。
薄奚氏,後改為薄氏。
烏丸氏,後改為桓氏。
素和氏,後改為和氏。
吐谷渾氏,依舊吐谷渾氏。
胡古口引氏,後改為侯氏。
賀若氏,依舊賀若氏。
谷渾氏,後改為渾氏。
匹婁氏,後改為婁氏。
俟力伐氏,後改為鮑氏
吐伏盧氏,後改為盧氏。
牒雲氏,後改為雲氏。
是雲氏,後改為是氏。
叱利氏,後改為利氏。
副呂氏,後改為副氏。
那氏,依舊那氏。
如羅氏,後改為如氏。
乞扶氏,後改為扶氏。
阿單氏,後改為單氏。
俟幾氏,後改為幾氏。
賀兒氏,後改為兒氏。
吐奚氏,後改為古氏。
出連氏,後改為畢氏。
庾氏,依舊庾氏。
賀拔氏,後改為何氏。
叱呂氏,後改為呂氏。
莫那婁氏,後改為莫氏。
莫蘆氏,後改為蘆氏。
出大汗氏,後改為韓氏。
沒路真氏,後改為路氏。
扈地於氏,後改為扈氏。
莫輿氏,後改為輿氏。
紇幹氏,後改為乾氏。
俟伏斤氏,後改為伏氏。
是樓氏,後改為高氏。
屍突氏,後改為屈氏。
沓盧氏,後改為沓氏。
嗢石蘭氏,後改為石氏。
解枇氏,後改為解氏。
奇斤氏,後改為奇氏。
須卜氏,後改為卜氏。
丘林氏,後改為林氏。
大莫干氏,後改為合氏。
爾綿氏,後改為綿氏。
蓋樓氏,後改為蓋氏。
素黎氏,後改為黎氏。
渴單氏,後改為單氏。
壹鬥眷氏,後改為明氏。
叱門氏,後改為門氏。
宿六斤氏,後改為宿氏。
馥邗氏,後改為邗氏。
土難氏,後改為山氏。
屋引氏,後改為房氏。
樹洛於氏,後改為樹氏。
乙弗氏,後改為乙氏。
 
東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時東部,此二部最為強盛,別自有傳。
南方有茂眷氏,後改為茂氏。
宥連氏,後改為雲氏。
次南有紇豆陵氏,後改為竇氏。
侯莫陳氏,後改為陳氏。
庫狄氏,後改為狄氏。
太洛稽氏,後改為稽氏。
柯拔氏,後改為柯氏。 西方尉遲氏,後改為尉氏。
步鹿根氏,後改為步氏。
破多羅氏,後改為潘氏。
叱幹氏,後改為薛氏。
俟奴氏,後改為俟氏。

輾遲氏,後改為展氏。
費連氏,後改為費氏。
其連氏,後改為綦氏 。
去斤氏,後改為艾氏。
渴侯氏,後改為緱氏。
叱盧氏,後改為祝氏。
和稽氏,後改為緩氏。
冤賴氏,後改為就氏。
嗢盆氏,後改為溫氏。
達勃氏,後改為褒氏。
獨孤渾氏,後改為杜氏。凡此諸部,其渠長皆自統眾,而尉遲已下不及賀蘭諸部氏。
北方賀蘭,後改為賀氏。鬱都甄氏,後改為甄氏。紇奚氏,後改為嵇氏。越勒氏,後改為越氏。叱奴氏,後改為狼氏。渴燭渾氏,後改為味氏。庫褥官氏,後改為庫氏。 烏洛蘭氏,後為蘭氏。 一那蔞氏,後改為蔞氏。羽弗氏,後改為羽氏。凡此四方諸部,歲時朝貢,登國初,太祖散諸部落,始同為編民。

關於鮮卑族
   
鮮卑族,中國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從大興安嶺一帶南遷至西刺木倫河流域。曾歸附東漢 。匈奴西遷後盡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十多萬戶均併入鮮卑,勢力逐漸強盛。西元二世紀中葉首領檀石槐被鮮卑各部推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 、 慕容 、 拓跋 、段、乞伏等部的軍事聯盟,分東、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統領。
 
東漢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鮮卑以游牧為生,善騎射,所製「角端弓」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後鮮卑部落聯盟解體。十六國時期鮮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權。特別是拓跋部於五世紀中建立北魏王朝,統治北部中國達一四零餘年,並竭力促使鮮卑人漢化。 內遷的鮮卑人則逐漸轉向農業並與漢族融合。
 
關於鮮卑的起源目前尚無一致看法。 東漢人應奉上桓帝書云:「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因以為號。」
 
東漢服虔則云:「東胡,烏桓之先,後為鮮卑。」又云:「山戎,蓋今鮮卑。」
胡廣亦云:「鮮卑,東胡別種。」
晉代王沈《魏書》、 司馬彪 《 續漢書 》等均說明,鮮卑與東胡有密切的淵源關係。東胡部落聯盟(或民族)被匈奴擊破後,鮮卑從中分離出來。隋唐以來,鮮卑已不再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但他們的後裔卻在這兩個朝代居於重要地位。
 
隋唐的建國者楊、李二家即是鮮卑化的漢人,而他們的母、妻又是漢化的鮮卑人。至於兩朝的達官顯宦有很多鮮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二十萬餘人,其他如尚書 、 侍郎 ,地方上的都督 、刺史,更不勝枚舉。這不僅表明了這時北方與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顯示了鮮卑人在社會重要性方面的廣度,如隋代築造學家宇文愷,《切韻》作者陸法言 ,唐初權相長孫無忌 ,中唐詩人元稹 ,直至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等,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以上資料引用自百度及網路
 
感想:大家可以看看這些姓氏,說不定你的祖先也是鮮卑人呢,不過鮮卑早已漢化不存在了,有很多人可能也有鮮卑、匈奴、氐、羌人的血統,至於羯族早已被屠殺殆盡了,這些人被血統融合成漢人了。
 
不管族群仇恨有多深,到了最後時間就會消磨這些矛盾與衝突,這就是中國人的特性,民族的仇恨不是忘記,而是要將他放入史書之內,人不可能永遠活在仇恨之中,就算有仇恨,幾十年幾百年也一樣不見了。
 
 
 
 
 

39

36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達人專欄] 《僧王刃》2-1

[達人專欄] [雙香美人]躺平王子被迫力爭上游出仕記

[達人專欄] 尼無可取之處2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