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1-10-09 12:12

[達人專欄] 【閱讀百年】你不知道的文哥──《孫逸仙》

作者:藍風Pochafun

江湖上有誰不識鐵拳無敵孫中山?

 今年是建國百年,所以要寫點東西應景一番。可是說來慚愧,明明是自家的事,可是對我來說卻是最陌生的一段,雖然從歷史課本知道個大概,但中間有太多不明白的地方。不過還好無知的並不是只有我,否則像武昌起義時孫文人在外這點基本常識,也不會在百年後的現在仍當成新聞報導。為了彌補不知道自家歷史的缺憾,趁百年熱潮挑了幾本書來看。而第一本與大家分享的,當然就是孫文先生的傳記。

書目:白吉爾著,溫洽溢譯,《孫逸仙》,台北:時報出版,2010年6月,初版。
以下紫字部分皆引用自此書,段末數字為頁碼。

警告:以下內容可能會與你心目中的孫文不符,如引起不適、不爽或憤怒,不必翻桌砸電腦,直接點選右上角的叉叉即可。





 本書的特色在於跳脫國共觀點,以國際視野來看待孫文這個人物。作者認為孫文並非中國官方所宣傳的偉大革命思想家,而是一個游走海內外的宣傳天才,結合地方組織奮力鼓動革命,掀起推翻清政權的狂瀾。相對於偏重描寫中國局勢的國內著述,本書重視孫文在世界各地奔走往來的情況,以及與國外勢力的關係,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孫文。


 歐美學者對孫文的評價其實都不太好看,本書開頭的一段描述綜合了此類看法:

孫逸仙是一個昏庸的政客,是一個慷慨大度但想法糊塗的機會主義者,他最熱衷追逐的是征服和權力遊戲;這個孫逸仙在歷史的過程中表現並不出色。相反的,孫逸仙經常是無能為力的,除了幾個短暫時期曾擔負領導人的職責(一九一二年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以及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四年間,幾次帶領廣州臨時政府),但決定權也不在他身上。孫逸仙也不是一個偉大的理論家。他的三民主義學說不像馬克思主義,或中國改革派康有為、梁啟超偉大的政治創作,既無原創性又缺乏知識上的嚴謹度。如此看來,孫逸仙似乎不太像是歷史的主人翁,一個能夠扭轉事件和思想進程的主角。他的命數實在很難和他朝思暮想要師法的、同時代的列寧,相提並論。(p.15)

 真有這麼糟糕嗎?其實這還算含蓄的了。不過作者認為這類評價太過苛刻,欲作持平之論來個更客觀的描述:

真實的孫逸仙,不是被歌功頌德的那個冰冷形象,而是在其冒險犯難和字裡行間、成功和挫折之間所顯現的血肉之軀,是一個屬於當代世界的人物:一個溝通者、某種媒體天才,生來就該使用噴射客機、傳真機和電視,即便當時的他必須屈就於蒸氣船、電報和報紙。孫逸仙並未在他所處時代烙下自己的印記。十七世紀末的法國至今仍被視為「路易十四的法國」,在這層意義上,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尚且稱不上是「孫逸仙的中國」因為孫逸仙自己就是所處歷史脈絡的產物,他所體現的是中國正邁向現代化。(p.15)

 作者認為孫文是一個「溝通者」,體現出邁向現代化的中國,本書即以此為出發點,敘述他是如何聯繫海內外各地不同階層的人爭取援助,從達官顯要到祕密會黨都有,並巡迴世界募集革命經費。雖然一般認為孫文是革命運動的領導者,但比起領導革命,孫文在宣傳、募款與爭取各勢力的援助反而有更大的成就。

 在描述前幾次革命時,作者歸納出幾個特點以及最終失敗的原因:利用清廷力有未逮的國外基地,向少數富有的愛國分子籌款雇請傭兵,有計劃地尋求外國援助;孫逸仙總是樂於拿並非微不足道的讓步爭取外援。孫逸仙三番兩次的失敗,突顯了自願策略的局限性,這樣的策略在組織上太過漫不經心,只關注直接成果,忽略對招聘傭兵進行宣傳,還將條約口岸孕育的現代主義西式計畫交由召自綠林的土匪來執行。

 作者在描述革命組織籌劃、起事的過程,也解答了為何孫文老是選在邊邊角角地帶發動,除了中央鞭長莫及、南方受西力影響較大、排滿意識高漲、支持者較多外,外援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例如孫文唯一一次親赴戰場的廣西鎮南關之役(第六次革命,1907年),求的就是法國的非官方援助。當時法國在南亞拓展勢力,欲染指廣西、雲南等地,如果革命成功啟動,法國人可以趁機分到好處而對孫文的行動感到興趣。為了方便取得法國人的援助,孫文選擇在靠近法國殖民地「印度支那」的地方起事。除了金錢援助外,甚至還有放假中的法國軍官前來協助。不過最後因為傭兵吵著要錢,前去河內領錢的黃興被捕而失敗。

 孫文的戰略連遭重挫,革命同志也產生疑慮,尤其偏重南部的地方主義更使同盟會分裂。在孫文傾注全力的第十次革命失敗後,南部的革命勢力遭重挫而元氣大傷,一時難以再起,給予中部湖南、湖北等地的革命分子一個出頭機會。

 沒想到中部革命分子的這一擊成功了。人在美國的孫文收到消息後(Pochafun註: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稱當時孫在餐館端盤子),不是立刻返國,而是來個巡迴歐美之旅。雖然他一無所獲兩手空空地返國(Pochafun註:孫抵國門就說他一毛錢也沒募到,不過帶回滿滿的革命精神。可知他本人很幽默),不過因為他曾與多國政要接觸而身價大漲。剛成立的共和國因為內部意見衝突遲遲無法推出領導者,最後共識則是由孫文出線,帶領政府走過南北議和的過渡期:

革命黨人把孫的返國視為一個手段,用來緩和氣氛,並解決黎元洪與黃興相爭所產生的危機。在這之前,沒有人曾考慮推舉孫逸仙為國家領袖。眾人頂多認為孫是一個全權公使、籌募經費者,以及洋務專家。不過,推舉孫出任臨時總統,一方面可靜候袁世凱與他們結盟,同時還可正式確立南方的政治地位,以及中國進入共和時期。
(p.227)
 
 交接總統權位後,孫文與袁世凱合作,開始他的全國鐵路建設計劃:耗費數十億美元、建設十萬哩鐵路。就孫的國人看來,這根本就是無是生非;外國人亦嘲諷孫逸仙是在打造一座海市蜃樓。(p.250)這樣的合作關係直到宋教仁遇刺才有了轉變。

一九一三年三月十九日,袁世凱派去上海火車站的刺客,終結了宋教仁勢不可當的崛起。同時,也終結了中國對議會民主空前未有的積極作為。貫徹這個作為的,是一位年約三十之人的活力和政治見識。這個領導人蘊含出眾的現代氣質,他偏好集體領導勝於個人權力,信任政府機關和議會體制勝於人際關係網絡。推動著他的過去十年來學習而來的教訓:有激進知識分子的政治思想,也有地方菁英主導的大的社會、政治的組織運動。最後,也剛好遇到中國社會風氣的格外開放。隨著媒體力量的不斷擴大,論辯已超出政黨的框架,而是在面對社會與政治組織原則的問題,引發輿論的沸騰。宋教仁對這些政治辯論有非常重要的貢獻,無論辯論的議題是關於國會角色、責任內閣制,或者是拿捏中央不可或缺的權威,與各省渴望成立自治政府的正當性。(p.241-242)

 雖然孫文是國民黨的總理,但實際的領導者是宋教仁。宋教仁帶領剛從革命組織轉型而成的國民黨贏得國會大選,準備以在議會取得的力量塑造民主憲政國家的基礎。宋教仁之死加上日本人的挑撥離間,促使孫文不顧黃興、胡漢民等革命領袖的反對,決意以武力反袁。這個「二次革命」卻不得各方支持,群眾視之為破壞制度的暴力舉動,南北同聲譴責孫文惹事生非;列強為了維持既得利益也站在袁世凱這邊。孫文理所當然失敗,並開啟了軍閥亂政的先聲。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之前,國民黨早已是名存實亡的政黨了。宋教仁遇刺身亡後,沒有其他領導人取而代之,出面主持黨務,而且南、北兩派領導人的歧見倍增,兩派內部也存在同樣問題。孫逸仙掛名總理,但卻沒有人認定他是黨的領袖,他的對手尤其不屑一顧。袁世凱在正式下令解散國民黨之前,曾經先要求國民黨開除二次革命參戰者的黨籍;黃興、李烈鈞、陳炯明等人均列名其中,但孫逸仙未被點名。同樣的,當袁世凱決定打擊反對陣營領導階層時,他以一萬元懸賞黃興的項上人頭,但並未提及孫逸仙。(p.266)

 失敗後的孫文落得孤立無援的下場。南洋華人關切國家的安危,紛紛捐款給前國民黨都督李烈鈞、陳炯明,他們倆被認為較孫逸仙愛國;有人甚至還直接匯錢給袁世凱。(p.281)就連日本人也將注意力轉向在東北、蒙古扶植獨立王國。為了爭取支持,孫文不計任何代價,即使當時國內正掀起反帝愛國運動的狂潮,他仍允諾種種在華特權予列強以換取支持:

一九一五年三月十四日,孫逸仙致書日本外務省大臣,向東京政府承諾優於二十一條要求的權利讓渡。袁世凱與日本人正在進行的談判,教孫逸仙憂心忡忡。擔心雙方達成妥協的孫逸仙,趕緊在新提議中抬高價碼。中國將接受日本與任何第三勢力簽訂有關亞洲的任何外交協議;中國將使用日本軍備,以強化中日的軍事合作;中國將優先聘雇日本人為中央和地方的顧問;最後,中國將成立一間中日銀行,並廣設分行以資助經濟合作,而且日資得優先投資礦產、鐵路、沿海貿易。做為回饋,日本將協助中國推翻惡政,在穩固的基礎上重建國家。(p.281-282)

 日本拒絕與孫文交涉,其他列強也重申尊重中國主權維護中央政府的穩定,無意與其他勢力的政治代表接觸。一九一七年,孫逸仙反對中國加入一戰的協約國陣營,使他失去美國輿論向來的支持。媒體的評價非常嚴苛。《紐約時報》認為他不過是「一個沒有信用的政客」、「南方黨派立場反覆、寡廉鮮恥的發言人。」外交官的評價大體相同,只是沒那麼直白。美國駐北京公使克連恩形容孫逸仙,是個胸懷「不切實際、浮誇之計」的人,展現出「相當的個人虛榮」。許多人認為他是「寡廉鮮恥的冒險家,樂於犧牲國家利益以追求自己的目標」。美國國務院遠東局也同意這些官方評價。因此,孫逸仙致函美國總統哈定如石沉大海,試圖爭取美國商界財力支援卻遭華府行政部門攔阻,也就不足為奇。(p.316)

 孫文可說是四面楚歌,也因此才會走上聯俄容共之路。在蘇聯的協助下,孫文改組國民黨,並建立黃埔軍校。不過還沒能見到北伐完成,孫文就過世了。而世人對他的評價則出現變化。

孫逸仙的存在,即便氣若游絲、甚至軀體冰冷,都能夠讓黨內派系彼此妥協,或起碼做到表面的團結。然而,他的消失讓共產黨人、國民黨內的激進派、溫和派,全面陷入混戰,各派系都在爭奪黨與國民革命的主導權。

孫逸仙辭世僅約兩年,一九二七年四月,黨內鬩牆之爭激化成為血腥的上海鎮壓,蔣介石以殘暴手段清除共產黨人,統一戰線向內戰讓步;除間或短暫休兵,這場內戰一路持續到一九四九年。遭共產主義革命大敗後,蔣介石與國民黨播遷臺灣,受惠於冷戰的東西對峙和經濟政策的成功,蔣介石與國民黨逐漸鞏固統治權力。……

國民黨與共產黨都在利用孫逸仙,都把孫化為革命、民族解放、現代主義、社會主義的象徵。基於這個目標,他們為孫逸仙量身打造一系列約定俗成的形象:愛國者、有遠見者、擁護進步者、英雄。這些形象無非是牽就意識形態和宣傳的需要。(p.425)

 相對於中國人對孫文的崇拜,歐美學者扮演破除英雄形象的角色,給予負面評價。但誰也不敢斷言孫文微不足道。而偉人形象破滅之後,又留下了什麼?全書以此作結。





 雖然本書號稱從歐美學者的負面評價中重建孫文的形象,但是閱讀時仍嚇了好幾跳。雖然早就聽說孫文有些令人側目的事蹟,但作者所述,可謂驚悚(Pochafun註:由於本書內容豐富,此篇無法一一列出所述所有事蹟,而那些特別驚悚的也沒在這裡貼出)。作者自云本書沒有任何新鮮的情節,也沒有任何未經他人分析、發表的資料。換句話說,本書就是採擷各家之言而來。那麼其他西方史家對孫文的評價有多糟,可想而知。

 作者試圖以「溝通者」的形象填補形象英雄崇拜遭摧毀後的空白,可是書中描述的孫文簡直一無可取。本書對孫文為革命四處奔波的過程寫得頗細,但是奔波的成果糟糕透了。錢籌得很辛苦,但卻輕易地被計畫不周的「起義」搞砸,最後成功的那次也跟他沒什麼關係(就歐美學者觀點,包括本書作者),之後的行動就更不用說啦,即使指責他賣國、軍閥也難以駁斥。

 可是孫文的地位並不全然是國共兩黨塑造出來的。無論在清廷覆滅前後都已有全國性的聲望,過世之時仍有許多人尊崇之;國共兩黨一致給予美譽,一部分是借重他的影響力;作者也多次提到孫文是維持黨派團結的關鍵。但是孫文何德何能享有威望?從本書完全看不出來。相對於孫文的負面描述之詳細,正面評價少得可憐。作者僅抽象地分析孫文那過度簡化、雜沓、天真、狂熱激情的思想與行動,反而是他成功取得影響力的原因。但光靠這一點,還是無法填補那段空白。

 既然孫文是厲害的宣傳家,他能發揮最大力量之處,就在於群眾。但是華人群眾怎麼看待孫文,本書沒有談到,反而詳細引用孫文得到的負面評價,這點不太平衡,也是本書最大缺陷。不過也因為敘述了許多孫文不好的一面,也讓國內讀者開開眼界。



 最後再來幾個簡易問答討論,以補前文不足,但因為每個問題都十分複雜,仍只能簡單帶過。

‧革命陣營內部的歧異性。

 從歷史課本看來,興中會、同盟會好像在孫文的領導下團結一致。事實不然。這點可參閱張玉法的《清季的革命團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82年再版),該書對此議題有深入討論。從《清季的革命團體》可瞭解,革命陣營中有許多雜音,甚至對孫文的領導不服。

以下褐色字體,引自《清季的革命團體》

一般相信,在同盟會成立的時候,光復會併入了同盟會;實則不然。在同盟會成立以後,興中會與華興會的名義都不存在,光復會的名義仍然保存。(p.463)

 光復會的領袖人物章炳麟後來甚至還與孫文分道揚鑣,互相攻訐呢。而在武昌起事的中部革命志士,其實也只是和同盟會維持表面上的關係:

黃花岡之役後,同盟會失去了重心。孫中山繼續在美國募款,不能做實際領導工作。趙聲在事敗不久,生病而死。黃興事敗灰心,束手無策。胡漢民蟄居香港,沒有活動。於是陳其美、宋教仁、譚人鳳等由港至滬,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這個組織雖然號稱為同盟會的分支,但從它的宣言來看,實是因為對同盟會本部的領導不滿而採取的獨立行動。(p.355)

在革命理論上,光復會以偏狹的民族主義為主;共進會和同盟會中部總會止於民權革命,置同盟會社會革命的綱領於不顧。同盟會在一九○五年成立期間,號稱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為一體,實不過部分會員之聯合。在光復會員中,蔡元培成為有力的同盟會員,章炳麟一度變為同盟會的死敵,徐錫麟拒絕加入同盟會,並輕視孫中山的領導地位。華興會會員中,黃興與孫中山的合作大體是無間的,宋教仁則成為中部革命派的首要人物,在革命綱領與方略上,都與本部持不同的看法。(p.371)

 成功推翻清廷,是因成分複雜的各路人馬投入革命陣營,形成強大的力量。但「走向共和」的失敗,也正因眾人只靠民族主義的號召才團結起來,滿清政權一倒,大家以為大功告成,為各自的目標四散而失去力量。


‧孫文各國趴趴走,貢獻何在?

 除了宣揚革命之外,主要貢獻在募款,而這個部分在《清季的革命團體》有詳細說明。孫文籌錢的方法還包括發行債券和允諾建國後給予利權:

黃花岡之役後,孫中山於舊金山聯絡洪門設籌餉機構。孫用中華革命黨本部總理孫文及中華革命軍籌餉局會計李公俠兩人的名義,發行「中華民國金幣券」一種。凡助餉美金五元以上者,發給金幣票雙倍之數收執,許於民國成立之日作為國寶通用。發金幣券時,各附中華革命軍籌餉局憑照一紙,有「中華民國成立之日,准列名為優先國民,概免軍政府條件之約束,而入國籍」字樣。又擬定籌餉約章,規定認軍餉每千元記大功一次,凡得記大功者,於民國成立之日,可向民國政府請領一切實業優先利權。至籌款機構之名義,初擬用「中華實業公司」,終則用「國民救濟局」。

 另外像是革命軍債券的利益還更誘人,除了事成之後一年內還四倍的錢,還可以享有利權,並得到與戰士同等的功勳。好債券,要買嗎?買的結果是:

孫中山於任臨時大總統時,曾於南京參議院提議,照章發還。嗣和議告成,政府北遷,袁世凱置之不理。清季革命借款,因是多未償換。(p.445)

 高報酬的東西本來就有高風險,尤其是投資政治運動。不過也因為孫文的努力和各方熱情的捐獻,革命經費才有著落。

 當時在海外找錢的可不是只有孫文革命黨這一家,不要忘了還有打出光緒牌的康有為與梁啟超,尤其「筆下常帶感情」的超級巨星梁啟超,讓孫文走得格外艱辛,雙方人馬也曾打起筆戰,有興趣者可借書來瞧瞧真正的筆戰長什麼樣。


‧為什麼孫文要讓位給袁世凱?

 許多人罵孫文愚蠢,竟讓位給後來稱帝的袁世凱。但是這並非孫文所決定的,在孫文返國前,臨時政府已達成若袁逼清帝遜位,就讓他當總統的共識。列強也屬意袁世凱出任共和國的領導。

 順便一提,孫文返國前與各國的交涉也沒什麼成果,《孫逸仙》引用歐美各國政府的資料,顯示各國在孫文來訪前就決定對中國局勢維持中立,而且看好袁世凱。袁世凱稱帝之舉真是個致命敗筆,好好的「中國的華盛頓」不當,當什麼83天的皇帝遺臭百年。


‧孫文是獨裁者?

 的確有獨裁傾向,當初在讀歷史課本時,參考書還補述故事說黃興對孫文搞領袖效忠的做法非常不滿,就連和諧的教材也不隱諱。《孫逸仙》引述了一句黃興向宋教仁抱怨孫文和他吵架:「蓋孫文素日不能開誠布公,虛心坦懷以待人,作事近於專制跋扈,有令人難堪處故也。」(p.161)

 國父遺像中的孫文看起來溫文儒雅,但據說他的個性十分火爆,與陳炯明鬧翻時,見炮兵不開火,還親自衝向前點燃引信。另外還有一則不知真假的傳說,說孫文曾發飆拿起槍要打兒子孫科,孫科當然跑給他爸追。就算這不是真的,但從傳說的流傳可知,孫文的形象還真衝,連兒子都不留情,何況他人?


‧關於《三民主義》的評價。

 西方學者一致不給好評,理論是拼湊而成,且夢想成分過高,缺乏實踐步驟。《孫逸仙》作者則為孫文緩頰,他寫作時那堆參考資料都被燒掉了,且孫文的演講更易打動人心。由於我對思想的部分沒興趣,三民主義的課也上膩了,不多談。




 要怎麼看待孫文這個人呢?他是非常愛國的,而且沒有私心,全心全意為革命獻身,這點誰都無法否定。即使有些錢不知去向(包括革命時期和蓋鐵路之時),但似乎不見有學者相信是他自己吞了,而是認為孫文不擅理財。不過用個人廉潔作辯護的不是只有他一個,雖然他在這方面的爭議性與他的徒弟比起,是微不足道的。光靠孫文革命的熱忱,就足以感動億萬人民,如果沒有他,革命風潮也難以擴散至各地的華人圈。孫文的宣傳之功,是他最偉大的地方。而他的一些負面事蹟,則說明了他並非完美的聖人。


最後我要為文章冗長雜亂說聲抱歉,因為我的能力還是不足以用精簡的話語清楚表達我的心得

下?期預告:
1.暴政瓦解,不代表大同之世降臨

2.一個影響中國近代史的奇女子,她的名字是,王小慊?

39

72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六不〉致芝泉總理

2023西日本新遊:舞子公園(海上散步道.橋的科學館.孫文紀念館等)

鐵拳無敵--民國隊長!!! (AI繪圖)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