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3-03-04 09:09

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系列歷史導讀與簡介

作者:原子俠你去死

過去幾個月來,小屋鮮少有文章或是心得出現的原因,除了公事繁忙之外,另一個最大的原因便是小弟一直都在埋頭苦幹地玩『星際爭霸戰Online』(Star Trek Online)這線上RPG遊戲。(幾位私下跟小弟比較熟的巴友也看到了小弟臉書上的動態很多時候都是跟這遊戲有關XD)從去年聖誕節假期到最近,自己可以說是玩得昏天地暗、無法自拔的;因為這款遊戲一償了自己多年的心願,所以花了不少時間,總算是這幾天可以好好安下心來寫一篇心得。可是,才剛開始構思文章內容時,我這個喜歡胡思亂想的腦袋突然被電波打到,迸出了這個念頭:
 
"為何不從頭開始,把整個星際爭霸戰系列過去50多年的重要性跟價值好好寫一下?"
 
於是乎,在這概念的驅使下,便生出了今天這篇文章。我自己希望可以用這篇為對星際爭霸戰不熟的朋友們做到導讀跟認識這系列對世界上科創作/影集的影響跟價值,也讓鍾愛它的朋友們能夠回味一下這位伴隨著我們走了一輩子的老朋友的黃金歲月與不可限量的未來!
 
 
歷代星際爭霸戰系列艦長:(左>右)James T. Kirk; Jean Luc Picard; Benjamin Sisko; Kathryn Janeway; Jonathan Archer; James T. Kirk (新版電影)
 
開拓科幻影集疆界的破天荒之作

星際爭霸戰,又譯銀河飛龍或是星艦迷航記等名稱,其實是個從1960年代便開始的一個元老級經典科幻影集作品。在繼續往下介紹這影集的著迷之處前,先容我把時光拉回60年代左右的美國科幻電視影集環境跟背景,讓大家對當時的美國電視文化稍作瞭解好了。

1960年代,當時的美國科幻影集,除了知名的"Twilight Zone"、"The Outer Limits"系列之外,在針對"呈現嚴肅/有深度的劇情主題與內容"這類主軸上的科幻影集,可以說是沒有。當時的影集文化裡,針對"科幻"(Science Fiction)主題的接受度,依然停留在粗淺易懂闔家觀賞的階段。(比方說當時的"Lost in Space"影集,明顯走的是家庭觀賞路線)然而當劇本作家,Gene Roddenberry,決定要創作自己心目中的科幻作品開始時,科幻世界從那時便永遠地改變了。
 

星際爭霸戰系列的生父,Gene Roddenberry
 
1966年,NBC電視台開始轉播最原始的星際爭霸戰的電視影集系列,並且用當時稀少的全彩播放方式,翻起了傳奇的第一頁。最原始的星際爭霸戰影集,敘述由演員William Shatner扮演著憲法級星艦企業號(Constitution Class NCC-1701, U.S.S Enterprise)的艦長寇克帶領艦上的人員在星際間探險的故事。
 
原始影集中的聯邦星艦企業號跟她的艦上成員(艦長James T. Kirk為圖中左前)

時空設定在23世紀的未來,當時的地球已經成了一個名為"星球聯邦"(United Federation of Planets,簡稱"星聯"或是"聯邦")的跨星球政府組織的大本營;這個以現實世界中的聯合國為藍圖建立的機關,包涵了各式各樣的外星種族成員星球。
 
當時的星際爭霸戰,在劇本跟人物設定上,可以說是達成了許許多多史無前例的創舉。比方說,企業號上的非裔通訊官烏胡拉(Nyota Uhura,由女星Nichelle Nichols飾演)在當時可以說是驚為天人的設定;因為60年代的美國電視影集中,鮮少有女性演員扮演如此嚴肅的職位,更別提這個腳色的演員還是黑人!另外, 企業號的舵手蘇魯(Hikaru Suru,由日裔美籍的演員George Takei飾演)、艦上的科學官史巴克(Spock,由演員Leonard Nimoy飾演)與輪機長史考特(Montgomery Scott,由演員James Doohan飾演)等,都是從不同國度甚至是星球來的成員。這樣的演員構成,一整個呈現了影集製作人Gene想要表現的"世界大同"的意境,也給了那時候的科幻影集一個煥然一新的氣象。
 
除了成員多樣化之外,原始的星際爭霸戰影集,在Gene的領導之下,對劇情內容的內涵跟水準可以說是毫不馬虎。除了難不了免俗的"艦長跟外星/異國女性的戀情"橋段外,Gene利用了這個遙遠未來的背景設定,對觀眾們敘述一個接著一個的深度科幻主題。從探討非人類智能的存在可能性、各式各樣哲學性的議題到對宗教信仰概念的反視,原始影集用著每一集的劇情,訴說著當時美國電視文化中罕見的題材;星際爭霸戰也因為這樣的劃時代創作,揭開科幻影集的新里程。
 
電影系列的成功為日後影集鋪路
 
原始的電視影集在撥放三年之後結束了,然而因為當時美國有線電視的重複轉播下,讓這影集一直沒有離開影迷的視線,甚至有人氣更加旺盛的情況。時間到了1979年,時代是星際大戰上映後的世界,看著全球對著喬治盧卡斯的作品瘋狂的同時,派拉蒙製片決定把星際爭霸戰電影化,並推出了第一部系列電影:『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
 
全新登場的星艦:憲法級改裝企業號(Constitution Refit Class NCC-1701-A,U.S.S. Enterprise)
 
初部電影裡,原班人馬全部到齊給了原本只有電視影集製作水準的星際爭霸戰一個完全不同的面貌;除了特效水準大大提升之外,戰艦內的裝備、船員的服裝、聯邦位在相當於美國舊金山的總部等等,都讓這部原始影集的大螢幕初登場有了更寬廣更豐富的元素。伴隨著全新改裝過的新型憲法級改裝企業號,寇克艦長再次帶著他的船員踏上了一次充滿科幻元素的冒險;然而,挾著原來在電視觀眾間就不少的人氣跟當時的科幻熱潮,星際爭霸戰的大螢幕處女作得到極大的回響,派拉蒙片廠也在接下來的10年間,連續開拍了總共五部的電影作品,正式地奠定了星際爭霸戰在科幻影視界的傳奇地位。
 

原始星際爭霸戰系列電影作品:(左>右)Star Trek: Motion Picture; Star Trek: Wrath of Khan; Star Trek: Search for Spock; Star Trek: The Voyage Home; Star Trek: Finl Frontier; Star Trek: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在1980年代間,因為原始成員的電影系列大紅大紫,讓帕拉蒙製片對星際爭霸戰更加有了信心;終於,在1987年時,星際爭霸戰影集開始新的歷史,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把整個系列推上了另一個高峰!
 
畢凱艦長 vs. 寇克艦長的世代之爭
 
在台灣的六、七年級生大概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美國影集裡,其中一部一定會是當時由台視代理的"銀河飛龍",這部影集的真正片名,其實就是第二部的星際爭霸戰影集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這部由以光頭出名的畢凱艦長(Jean Luc Picard,由知名演員Patric Steward飾演)領導的新世代銀河級星艦企業號 (Galaxy Class NCC-1701-D,U.S.S. Enterprise)與她的船員們,展開了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宇宙冒險故事。
 

新世代企業號與船員

"宇宙,人類的終極邊疆。這裡敘述的是星艦企業號的旅程,它的任務,是為了要繼續探索這全然未知的新世界,尋找新生命和新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領域。"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These are the voyages of the starship Enterprise. Its continuing mission: 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 to seek out new life and new civilizations, to boldly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
 
上面這個台詞,是很多觀眾們耳熟能詳的新世代的星際爭霸戰每集的開場白;語句的內容,充分表達出製作小組針對新影集所寄予的希望跟野心。80年代後的美國社會與電視文化,隨著文化開放與科技進步的關係,讓觀眾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科幻題材擴展了許多。
 
新世代的影集中,大量地增加了針對人類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尊重上作出深刻的描繪跟闡述。戲劇中最常出現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主題,"最高守則"(Prime Directive),指的是是劇中聯邦所設定的文化交流指導規則;此規則主要在指示任何聯邦軍官在進行與外星文化交流時,不可進行干預外星文化的自然發展,也不可以向未開化的異文化堤共先進的科技。這個議題,包括了文化優越與文化干預等延伸主題,在新世代的影集中不斷地被用各種不同的角度討論著,(這主題一直延伸到之後其他的影集系列都從未中斷)並且夾雜著道德與社會觀感的要素在腳色間進行辯論;也因為有了如此錯綜複雜的主題,著實讓新世代的觀眾為之著迷!
 
除了針對文化間的尊重與探討之外,新世代影集中另一個最具特色的主題,便是"人之所以身為人類,到底代表的意義跟價值在何處?又人類的感情,對我們來說有多麼的珍貴?"這個話題。新世代企業號上的成員裡,有個名叫百科(Data,由演員Brent Spiner飾演)的人造人;他雖然有電腦一般強大的計算能力跟人工智能,但是他在影集一開始時並沒有所謂"感情"這個人類固有的特徵。從影集開頭到結尾(甚至在往後的電影中),百科一直致力於學習體驗感情;影集的劇本也藉著百科跟其他許多特別的腳色,對人類情感作出讚美、批評、分析、嘲笑等動作,讓觀眾們有了深刻的體認。
 
新世代的影集的成功,不但讓系列的知名度更上一層樓之後,甚至創造了新舊世代影迷間永遠吵不完的爭議:"到底是寇克艦長好?還是畢凱艦長?"這類的話題(我自己最喜歡的艦長是其他人就是了XD)伴隨著新世代影集的成功,星際爭霸戰之後連續推出了三部後續的影集:Star Trek: Deep Space 9、Star Trek: Voyager與Star Trek: Enterprise,更加擴大了星際爭霸戰世界觀!
 
突破與創新帶來的不同劇本路線
 
1991年時,在新世代影集的第四季時,星際爭霸戰系列的生父Gene Roddenberry因為心臟相關的疾病不幸逝世;在失去作品靈魂人物陰影的壟罩下,系列需要尋找新的創作方向跟主軸。幸好多年來,劇組的製作團隊不斷地累積試圖嘗試新路線的寫作人員,終於可以在系列面臨這個艱辛難關的時刻,脫離原始製作的巢臼,振翅發揮了。
 
1993年,首部完全未經Gene自己經手的星際爭霸戰作品出現了。跟以往在以星艦上的冒險為主線的設定不同,新作品Deep Space Nine是以一個聯邦的宇宙站Deep Space Nine(以下簡稱DS9)為場所,訴說著一群駐守在站上的人員的故事。
DS9劇組照與劇中使用的奮勇級星艦奮勇號(Defiant Class NCC-75633-C ,U.S.S. Defiant)
 
DS9跟以往影集不同之處,除了改成由非裔指揮官西斯科(Benjamin Sisko,由演員Avery Brooks飾演)領銜主演之外,劇情的走向也從原來針對人文議題的探索,改為對星際爭霸戰世界中聯邦跟宇宙中各大政治勢力的爭鬥與角力遊戲的描述。這樣嶄新的故事走向,著實讓系列的設定跟劇情發展添增不少深度。另外,原本在新世代影集中鮮少出現的一些外星種族,在DS9中對它們的文化習俗跟種族的特色都得到詳實的描繪;也因為如此,系列設定的真實感與科幻色彩變得更加豐富!
 
繼DS9之後,派拉蒙製片繼續開啟另一個星際爭霸戰影集列:Star Trek: Voyager(以下簡稱航海家)。航海家影集設定為一位女性聯邦星艦艦長,珍葳(Kathryn Janeway,由演員Kate Mulgrew飾演)帶領著她號令的無畏級星艦航海家號(Intrepid Class NCC-74656,U.S.S. Voyager)與她的船員在聯邦從未探索過的星域中,試圖超越重重難關,努力找到可以讓全艦船員回到地球的故事。
 
航海家號跟她的成員

在航海家影集中,作品讓原本系列作主軸的"外星冒險記"回歸,並且加強對"最高守則"這概念在未知星域下所遭遇的極端環境與狀況所面對的矛盾與道德觀念對錯做更尖銳的剖析跟描述。在這系列中,觀眾常常看到航海家號上的成員個人的道德價值觀與"最高守則"互相牴觸,進而觸發腳色之間激烈的爭執;甚至珍葳艦長她自己都數次因為個人道德罪惡感的驅使,違反自己身為聯邦星艦艦長的職責,做下了與"最高守則"背道而馳的決定。另外,在新世代影集中出現的知名反派種族,博格人(Borg)的文化與社會架構在航海家影集中也做了進一步的解釋與介紹。匯集了以上種種要素,航海家系列也奠定了它在影迷之間的地位,並且在星際爭霸戰歷史中留下了精采的一段。
 
2001年,繼航海家後,星際爭霸戰系列走向了另一個方向:探索聯邦創立之前的世界觀。名為:Star Trek: Enterprise(以下簡稱STE)的影集,介紹的是與以往影集系列完全不同的世界,在星球聯邦存在前的地球所經歷的故事。影集環繞在首代NX級星艦企業號(NX Class NX-01, Enterprise)艦長亞瑟(Jonathan Archer,由演員Scott Bakula飾演)與他帶領的手下,在星際聯邦成立前的宇宙中四處探索的故事。
 

企業號與它的船員
 
在STE中,地球對於從未探索過的外宇宙世界與外星文化的無知跟迷惘,間接影響整個故事發展的方向;因為涉世未深,亞瑟艦長必須在自己的價值觀與保護艦上成員的空間之間,去決定到底這艘代表地球首次在宇宙中跟各種族交手時該做出何種反應。這種回頭觀看聯邦創立之初所遇到的各種情況,讓觀眾們感受到不同以往的新鮮感,也建立了STE的地位。
 
剩下的歷史,我想大家應該都很孰悉了,2009年當新版的星際爭霸戰電影上映之後,系列的魅力重新復甦,也吸引了另一批的新世代觀眾;這部分之後的故事,就容小弟不再贅言,就讓我們期待接下來的新作吧!

莫大的歷史意義與社會文化價值
 
星際爭霸戰這個系列本身所涵蓋的社會文化價值,可以說是一個科幻作品史上前所未見的盛況。這系列所傳達的內涵跟它所象徵的人文意義,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說起。
 
首先,不管是哪一代的影集,各個演員們跟各影集的製作團隊對Gene Roddenberry所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的認知,其實都是一致的。Gene一直想要藉由這個存在於未來的科幻世界裡,營造一個可以顯示出人類無限的潛力的夢想。在聯邦成立的這個世界裡,地球上沒有紛爭,沒有貧窮,更沒有任何形式的歧視存在;人類不再因為金錢財富工作,而是希望豐富自己的人生跟對社會有所貢獻而選擇形形色色的工作岡位。求知慾、好奇心、渴求冒險的願望驅使之下,人類才踏出一次又一次的星際冒險;星際爭霸戰的世界裡,保存的是人類純善的天性,突顯的是很多人都忘記的人類潛在的無限可能性,就是因為如此正向的寓意,讓這個系列多年來不斷地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中使數以萬計的觀眾癡迷。
 
另外,影集中探討的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寬廣跟複雜。從最基本的文化優越迷思,到哲學領域裡的各種觀點,星際爭霸戰巧妙地使用著看似無止盡的想像力營造出的科幻故事來當作闡述觀點的媒介,讓觀眾不斷地在觀賞作品的同時,刺激自己對這些議題的思考。宗教信仰存在的優劣、戰爭的正確性、種族歧視問題、人權觀念乃至於同性戀議題等等,種種直接反映現實社會上充滿爭議性的課題,星際爭霸戰系列中不停地從各種出發點被討論著。如此有深度跟真實性的科幻作品,在現代電視史中可以說是前所未見的。
 
太空梭企業號出廠儀式中蒞臨現場的原始影集演員與Gene Roddenberry本人
 
除了充滿色彩的議題要素,科幻元素滿載的星際爭霸戰系列可以說是啟發無數的現實中的科學家們的聖典。影集中一再重複的對外太空充滿著無限期望與好奇心的宗旨,許許多多真實世界中的觀眾都受到它的影響;也因為如此,1974年,人類第一艘太空穿梭機出廠時,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全世界的星際爭霸戰迷的聲援中,被取名為"企業號"!這艘原本應該被取名為憲法號的美國太空梭,因為受到各方支持的關係,當時的福特總統下令改名為"企業號";由此事件,影集在民間科學界之影響便可窺知一二。
 
星際爭霸戰影集系列的大眾化元素在美國的流行文化跟電視作品中可以說是多如牛毛。有名的台詞比方說"Beam Me Up!Scotty!""Resistance is Futile!"都是出自於本影集系列不說,各式各樣的知名電視作品中像是South Park、Family Guy、Big Bang Theory裡借用星際爭霸戰的元素甚至是直接請原班人馬出演的狀況可是一直以來都有的事。最近更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第85屆的奧斯卡獎開幕儀式中,主持人Seth Macfarlane請來了原始影集的寇克艦長客串出演一事,也可以看到影集系列甚至在好萊屋名人之間都有不少的熱愛者。

撰文至此,本人介紹到此影集系列的特色跟它對後世社會與電視文化的影響,怕只能稱得上冰山一角;跟系列相關的小說跟漫畫等作品也是一整個說不完的世界!不過,誠如標題,此文單純為導讀,小弟在接下來的幾周內,會針對每個影集系列的故事與腳色做更詳盡的剖析與心得分享。還希望能與此文,提起對系列不熟的巴友的興趣,也讓對星際爭霸戰系列熟知的朋友們,一起再來回味這個經典吧!
 
人物圖片來源:Memory Alpha,Memory Beta網站
星艦圖片來源:Star Trek Online遊戲內圖片

45

16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膽大黨》07 用一幕芭蕾演一世無常 - 長髮女

感度三千倍哼哼哼啊啊啊

榮民之家打來電話,說我阿公又醉倒了(負能量)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