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0-04-24 19:32

應人所求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解析

作者:فريد - 笨笨魚

以下文章原為應沁櫟作業所需所撰寫之穆斯林觀點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解析,為方便諸位巴友也順便認識長期遭政治扭曲的這個神秘國度,故特貼於此。這篇最初並非特為部落格所撰之主題專文,故專有名詞不會附上原文,也不會有其他專文龐大的多媒體資料,敬請見諒。

1.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

有關於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這場革命常被與伊朗為敵的西方世界刻劃得極度邪惡,甚至到有如建立專制政權的共產革命一般,事實上這是存在相當的政治性操弄的。最簡單明瞭的反證就是大阿亞圖拉霍梅尼於1979年開放對「伊斯蘭共和」此種新式政體的公開投票,並獲得了98.2%的支持率。當然,就細部來講伊斯蘭革命中確實存在相當多值得探討的爭議性問題,我將於下面的細部分析來一一作探討。

首先就是伊朗巴勒維王朝的統治背景,開國的禮薩‧汗毫無疑問的是名在政治改革上可以與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相比的改革家,他的西化政策一時似乎可以讓伊朗成為一個跟土耳其一樣的世俗伊斯蘭政府。但是,卻顯少人提及禮薩‧汗對西方強權介入伊朗內政的反抗,1941年8月,英國與蘇聯聯手入侵伊朗,並迫使禮薩‧汗退位,並令其子穆罕默德登基,此即國人所慣稱之巴勒維。所以許多未加深入研究就以為引進西化體制的禮薩‧汗也是親西方政府者的網路資料是完全錯誤的,禮薩‧汗跟凱末爾都是積極促使國家擺脫西方勢力影響的國家主義者,只是前者失敗了。

為了在二戰後能成功解決西方與蘇聯兩大勢力在伊朗南北對峙的問題,穆罕默德選擇投靠勢力較為強大的西方陣營,這個方向是正確而可行的,但問題在於穆罕默德無法喝止西方勢力在國內無止境的增長,導致巴勒維王朝後來的國家政策主要為是西方勢力之利益,而非伊朗人民自身之利益。其中最明顯的事例就是1953年由美國中情局策劃推翻推動石油國有化的伊朗民選總理穆罕默德‧穆賽迪克,並換上由美英兩國自己所選擇之總理,這種任由外來勢力掌控國內政策的手法自然引起伊朗各界之反抗,事實上以霍梅尼為首的泛伊斯蘭主義勢力不過是反抗穆罕默德統治最弱小的勢力,其他的勢力包括了共產黨、伊斯蘭社會主義者(即後來之MKO),以及繼承穆賽迪克思想的世俗主義份子,而對於不同的聲音,穆罕默德則是以軍警勢力不斷打壓,並以伊朗國安局(SAVAK)之特務暗殺反對派領袖,結果只是造成伊朗的民怨持續上漲。

1970年以後,這樣的問題隨著石油危機而變得更加嚴重,國內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而穆罕默德對西方之政策則更加讒媚,1971年的波斯帝國建國2500週年紀念,穆罕默德花費至少2200萬美金盛大而鋪張的招待各國來賓,並允許眾外賓引酒狂歡而禁止伊朗本國人民之參與。

雖然穆罕默德的軍警高壓統治政策成功的打擊了當時主要的反對勢力,但是其一再對以霍梅尼為首的泛伊斯蘭主義勢力的過度忽略,終造成泛伊斯蘭主義勢力率先發難,而伊朗大眾與其他反抗勢力也起而呼應之,無能的穆罕默德只知一味的強力鎮壓,不但下達戒嚴令,甚至在1978年的9月8日對違反戒嚴的和平示威民眾展開屠殺性鎮壓,終於導致全國性的反專制示威遊行,1978年12月,竟然有超過六百萬人上街示威遊行,沙王穆罕默德最終被迫下台。1979年2月1日,霍梅尼被迎接回德黑蘭梅赫拉巴德國際機場,並接受數百萬人的擁戴,由於機場的過度擁擠霍梅尼最後被迫搭乘直昇機離開,因為迎接他的汽車根本無法進入機場。

所以,事實上伊斯蘭革命後激烈的反西化運動,事實上也是伊朗人對專制的巴勒維王朝、助紂為虐的美英兩國以及西方文化有著情感上的連結,但當然我得說這樣的連結確實是錯誤的,不過會造成這樣的錯誤美英兩國政府也難咎其責。

最後,霍梅尼對少數人士,包含了巴勒維時代的資產階級與革命後的民主派系的壓迫,常被過度誇大甚至渲染成霍梅尼是獨裁者,這也是完全錯誤的。首先需注意的是,主流民意依然支持霍梅尼,霍梅尼所壓迫的是少數反對派人士,要說霍梅尼不容許媒體自由是完全正確的,但說是獨裁其實相差甚遠,首先,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總統是民選的,而且只有總統才有資格提出內政政策,而霍梅尼所任的精神領袖則只能否決,因此總統與精神領袖在內政上是相互制衡的。霍梅尼在其有關政治理想之著作中很明顯點出他是個民粹主義者,而民粹主義若是過於極端很有可能會轉變為對社會弱勢的壓迫,另一個相當好的例子是美國的小布希,他的激進民粹主義最後造成了美國民間對穆斯林與中東民族的嚴重歧視。由於霍梅尼的民粹主義思想,現在霍梅尼的子孫全都清一色反對現任精神領袖卡曼尼的保守政策,而支持改革派。

最後必需注意的是,那些伊斯蘭革命所發生的壓迫案例,很多跟霍梅尼本人沒有關係,龐大的伊斯蘭革命衛隊根本不可能是霍梅尼所一手掌控的,特別是其中確實存在不少激進泛伊斯蘭主義者,但這根本不能代表霍梅尼也是激進泛伊斯蘭主義者,霍梅尼充其量只能算是保守派。

2.1979年的伊朗人質事件

1979年的伊朗人質事件是個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此議題尤其可與上述伊斯蘭革命中霍梅尼的地位與政策相互呼應,並進一步反駁當前西方主宰網絡媒體對該事件之誤導。首先,將伊朗人質事件直接歸罪於霍梅尼的反美號召是完全錯誤而過度概化的解釋,從巴勒維王朝之時代伊朗人即普遍對美國之政治介入產生了長期之積怨,伊斯蘭革命不過是引爆了此長久之積怨。而目前已有明確證據指出,伊朗人質事件是由當時的伊朗大學生自行策劃,包括多名女性學生,其中最著名者為伊朗首任女性副總統瑪蘇梅•艾卜卡爾。再者,於伊朗人質事件前另有一批伊朗共產黨人士攻擊美國大使館,但遭伊朗警方驅逐,也因此伊朗大學生攻擊美國大使館前曾遭阿亞圖拉穆沙維‧霍尼哈亞勸阻。伊朗大學生一開始曾考慮攻擊蘇聯大使館而非美國大使館。這些事例都顯少為西方主導之網路媒體所提及。

事實上,伊朗人質事件可說是霍梅尼政策的轉淚點,在伊朗人質事件以後,激進泛伊斯蘭主義趁勢抬頭,並藉機打壓其他派系,霍梅尼則因在伊朗人質行動廣受歡迎後開始公開表達支持造成其無法收回政治承諾,無法阻止革命勢力下之派系鬥爭。再者,伊朗人質事件加上霍梅尼原本對共產勢力敵對的態度,造就伊朗孤立的外交困境,並於兩伊戰爭之初孤立無援。也由於上述兩大政治錯誤,霍梅尼在伊朗人質事件後開始逐漸變成一個務實主義的政治家,伊朗改革派勢力也於此時得以穩定成長,最顯著的事例就是霍梅尼指定改革派重要領袖大阿亞圖拉胡辛─阿里‧莫塔薩里為精神領袖繼承人,可惜莫塔薩里不但涉及伊朗門事件,也過早對霍梅尼的反對派迫害政策提出公開評擊,最終導致了保守派卡曼尼的抬頭。

3.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

有關兩伊戰爭之議題國內許多優秀文獻已有相當研究,故以下僅對部份較易被西方主流觀點忽視之事實進行概述,有關阿拉伯河與伊朗孩童軍等國際已知議題不多贅述。

首先,就是伊朗與伊拉克之關係,其實相當類似於蘇聯比之於東歐,伊朗從建國至今一直不斷對伊拉克進行革命輸出的運動,而嚴厲打壓宗教勢力的世俗政府強人海珊毫無疑問就成為霍梅尼的死敵。另外需留意兩伊戰爭的時間點於伊朗人質事件太過接近,以至相當多的資深美國記者接認為美國於伊拉克入侵伊朗扮演相當重要之角色,而在戰爭中期戰果轉為對伊拉克不利時,美國政府也已被證實提供伊拉克若干援助,其中包括提供人造衛星資訊以鎖定轟炸目標等,外加美國孫軍艦爭議性的擊落伊朗航空655號班機事件,此類行動皆為伊朗國內本來就相當嚴重之反美情感火上加油。

另外,由於兩伊戰爭之耗時甚長,部份粗糙之網路文獻聲稱伊斯蘭革命後之伊朗政府對與美國關係良好之軍人大規模迫害,導致伊朗軍隊素質大幅下降,才導致戰爭況費時日,這是完全錯誤的因果連結。在伊朗戰爭初始一個月內,霍梅尼很快就批準釋放所有軍事政治犯,伊朗軍隊接下來花了一個月進行重組,接下來及持續擊潰伊拉克軍,並在1981年就將伊拉克軍驅逐出境。兩伊戰爭後期之所以變持續性的消耗戰,乃因初期戰果造成霍梅尼等人對戰局作出過度樂觀之判斷,而貿然決定進攻伊拉克這個什葉派發源地,恐懼伊斯蘭革命向外擴張的西方世界與蘇聯自然積極支持伊拉克的防守戰,外加伊朗的外交孤立態勢導致其軍火與後勤日益貧乏,才是導致伊朗軍隊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朗開始接受理應敵對之中國、北韓甚至美國之支援,再度佐證霍梅尼此時以朝務實路線進行調整。

4.2002年,布希總統的「邪惡軸心」說

美國小布希總統於其任內一向擅長捏造具相當煽動性之偏頗政治詞彙,像今日所謂"恐怖主義"、"邪惡軸心"與"伊斯蘭法西斯主義"皆為其傑作,自然「邪惡軸心」的政治偏頗性亦不亞於另外兩者。首先"軸心"一詞代表伊朗、伊拉克與北韓應互為盟國,但伊朗跟伊拉克實質上是世仇,而伊朗跟北韓雖然友好但非盟國,這無疑只是給自己敵對國貼上政治標籤之操弄手法。再者,小布希所謂"邪惡軸心"之所以邪惡,乃因其對恐怖主義之支持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開發,首先,伊拉克於遭美國入侵後以證實與前兩者毫無瓜葛,而伊朗也與蓋達確定為世仇關係,而伊朗所支持之境外民兵組織是否為恐怖組織還有待商榷,而且其支持恐怖組織與開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程度遠遠不及美國。如果這三國真算"邪惡軸心",那美國豈不應算"邪惡帝國"?再者,美國改革派也強烈以此煽動性詞彙嘲弄布希政府,說布希、錢尼與阿什克羅夫特是"邪惡驢子(字同屁股)"(Assess of Evil)。


5.2009年,六月中旬的伊朗「綠色革命」


有關於在2010年3月最終被卡曼尼政府暫時壓制的綠色革命,可說是至卡曼尼執政以來伊朗保守派與改革派長久對立之引爆點,也是卡曼尼為強硬完成伊朗核計劃而不惜選舉舞弊的政治結果。卡曼尼毫無疑問是個精明而務實的軍事家與外交家,在他的領導下,伊朗逐漸於非西方勢力範圍建立起自己的外交體系,並成為足以挑戰沙烏地阿拉伯領導地位的伊斯蘭強權。但是卡曼尼在內政政策上確是極度保守的,而且並不像霍梅尼那般尊重主流民意,這點在很早以前就被霍梅尼的子孫與改革派給長久評擊,但卡曼尼一直利用政治手段壓制這股反對聲浪。此外因此早在綠色革命之前,伊朗國內的政治矛盾已經相當明顯了。

有關於伊朗綠色革命的細節,許多國際媒體都報導得相當清楚,但其中只有半島電視台於此議題報導能達到完全中立,BBC與路透社的報導方向也算合格,但其他國際媒體的報導水準就有差了,甚至還刻意扭曲議題。首先,美國保守派常刻意將伊朗綠色革命報導成極欲擺脫伊斯蘭壓迫的人民與伊斯蘭暴政的對抗,這是完全錯誤且政治導向的報導方式;絕大多數的綠色革命參與者都是虔誠的穆斯林,他們於抗議中高喊「阿拉至大!」,並視所有犧牲者為對宗教精神的殉道,最好的例子就是國際著名的女大生娜達,一個伊斯蘭哲學系生。伊朗綠色革命是伊斯蘭改革派與保守派間的內部紛爭,而不是伊斯蘭與人民的紛爭。

另外一個常被美國國際媒體誤導的焦點在於,伊朗綠色革命被描寫成一個嘗試推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革命,這也是毫無根據的,伊朗綠色革命明顯是體系內的革命,其革命領導包含了相當多伊斯蘭革命元老例如穆沙維與其妻拉納瓦德等,而其更嘗試推舉莫塔薩里為新的精神領袖。有關於伊朗綠色革命的目標,改革派三巨頭的卡魯比已說得相當清楚:「我們的目標是阻止野心家將"共和"這個字眼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中取走。」因此,伊朗綠色革命的目標在推翻艾哈邁迪內賈德甚至卡曼尼政府,以重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而非推翻之。

其實伊朗綠色革命與伊斯蘭革命有相當多的共同點,以宗教號召凝聚人民團結力對抗專制勢力,以爭取民主共和。然而綠色革命之所以失敗,乃因同為伊斯蘭革命元老的卡曼尼深知宗教在伊朗國內的政治影響力,所以我們看到在娜達等人死後那次警民衝突最遽的抗議活動之後,伊朗民兵與警方不再使用實彈攻擊示威平民,已避免每次示威者死亡都會有大批綠色革命支持者以殉道為由依什葉派傳統紀念四十日,當初不可一世的沙王穆罕默德即敗在這四十殉道日。卡曼尼政府於去年後半段改採不斷強制驅逐,並限制革命領導活動範圍,同時也暗殺缺乏政治名聲但存在威脅之次要革命領導,並多次為綠色革命與美國捏造虛假連結,終得暫時瓦解綠色革命。

最後,雖然個人也不喜歡卡曼尼底下的保守派,但他們的立場太過度被許多主流媒體忽視,只有前面推薦幾個國際媒體有公正交待保守派立場。即便有令人震憾的伊朗綠色革命,卡曼尼底下的保守派仍然擁有龐大的支持群眾,這在今年年初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三十週年國慶出現了人數不亞於綠色革命頂峰的龐大人潮即可知曉,因此由於兩邊都有相當支持群眾,綠色革命的未來將會是場堅苦的持久戰。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三十週年國慶一隅,官方或美國版本都太政治就不貼了



6.伊朗與阿拉伯各國之關係,與雙方對中東事務的看法(不限於1979以後之伊朗)

一、盟邦:

敘利亞:伊朗在阿拉伯世界最堅定的盟友,敘利亞於兩伊戰爭中協助伊朗打擊海珊勢力,此後還走私先進蘇聯軍火進入與蘇聯不睦之伊朗。此後敘利亞即成為伊朗支援真主黨與哈馬斯之中樞聯絡基地,為回報敘利亞之外交協助,伊朗大筆投資並規劃敘利亞之工業計劃,並進口自製先進軍火予敘利亞。

卡達:作為同伊朗與俄羅斯共有龐大天燃氣儲量的卡達,外加其境內的大批什葉派信徒,讓卡達成為波斯灣國家中唯一的伊朗盟邦,但兩國關係常遭到其他波斯灣國家與沙烏地阿拉伯之反彈。

阿爾及利亞:雖一度因為打壓境內宗教勢力而與伊朗交惡,但由於兩國有著與西方世界相抗衡之共同利益,而於2002簽訂盟約,阿爾及利亞在聯合國投票中支持伊朗核計劃。

二、友好:
伊拉克:伊拉克於政治強人海珊政權瓦解後,伊朗勢力終得以順利滲透伊拉克政治核心,目前伊拉克三大派系中之什葉派系即以推動伊斯蘭共和制為目標。由於伊朗於伊拉克境內龐大的政治影響力,伊拉克政府在部份民眾反彈下仍執意與伊朗建立友善雙邊關係。

黎巴嫩:黎巴嫩與伊朗關係在2006年曾因真主黨主動發動之以黎戰爭而嚴重惡化,黎巴嫩政府譴責伊朗利用黎巴嫩作為打擊以色列之軍事據點。但由於2006年以黎戰爭已明顯顯示真主黨民兵遠比黎巴嫩正規軍更有實力防範以色列侵略,黎巴嫩最後在卡達之協調下與伊朗簽訂軍事貿易協定,並會再將真主黨民兵編入正規軍後來與伊朗結盟。

約旦:伊朗於改革派執政時期重新建立與約旦穩定的經貿關係,目前伊朗為約旦之主要進口國。

突尼西亞:伊朗為突尼西亞之主要進口國。

阿曼:阿曼於兩伊戰爭末期協助伊朗與伊拉克和談,此後與伊朗關係穩定。

三、普通:

科威特:跟多數波斯灣國家一樣,科威特王室因害怕伊斯蘭革命之輸出而於兩伊戰爭中支持伊拉克。但於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後,伊拉克與科威特關係完全崩潰,科威特遂嘗試向伊朗交好以確保自身安全。

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間存在著既友好又敵對的矛盾關係。兩國因什葉派朝聖麥加問題以及對美政策而有著相當大之嫌隙,外加伊朗無疑已有得挑戰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第一強權之政治實力,兩國遂於此點產生激烈競爭。然而,沙烏地阿拉伯同時也願意看到一個得以壓制以色列勢力的強大伊朗,因此又積極支持伊朗投入對以色列戰爭與其核計劃。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雖然專長產業互補之伊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有著良好的貿易關係,但兩國仍未能妥協位於波斯灣交界處三個石油海島的所有權爭議。

四、欠佳:

巴林:政府曾遭什葉派人士叛變而差點建立伊斯蘭共和體制的巴林對伊朗懷有相當戒心,而伊朗則譴責巴林收容美國第五艦隊,但隨伊朗在波斯灣影響力與日俱增,兩國開始有部份的經濟合作協議。

埃及:由於泛伊斯蘭主義的伊朗政府在二十世紀時完全不願承認以色列之存在,埃及與以色列的和平協定遭到伊朗嚴厲的評擊,並以暗殺沙達特總統之刺客為一街道命名。穆巴拉克總統稱伊朗在收回此舉動前兩國無法建立外交關係,2004年伊朗遂將該街道重新命名。兩國關係改善但尚未邦交。

五、險惡:
摩洛哥:摩洛哥曾收留流亡後之穆罕默德沙王而與伊朗交惡,恢復關係後又因伊朗對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獨立之支持而第二度與伊朗斷交。

葉門:葉門政府相信伊朗軍方與真主黨皆秘密支援其北方佔領薩達省之什葉派叛軍。

7.伊朗與中東以外諸國之關係(美、歐、中、俄等等。不限於1979以後之伊朗)

一、盟邦:

委內瑞拉:伊朗於查維茲執政委內瑞拉後,兩國關係因與美國的共同敵對而急速竄升。掌握較先進技術之伊朗已負責替委內瑞拉規劃經濟計劃並提供軍事支援,兩國於2008年已正式簽定盟約。

古巴:伊朗支援古巴兩億歐元發展經濟,而古巴也於聯合國決議上公開支持伊朗核計劃。

二、友好:
俄羅斯:雖在霍梅尼時代與伊朗敵對,但兩國關係逐漸因與美國之共同競爭而逐漸成長,最明顯之事例為伊朗之航空工業發展已逐漸從美系機種轉向俄系機種,而伊朗軍備之俄系武器也在逐年增長,但由於俄羅斯經濟過份依賴西方世界,俄羅斯對此類軍事合作關係多低調而不願承認。也因此俄羅斯對伊朗的若干支援計劃,包括近年來對伊朗核計劃之技術支援,常常是步調不一而拖延的,雖然最終還是得以完成。很明顯的,俄羅斯期望以伊朗作為對抗西方世界之前鋒,但其支援計劃卻因自身經濟實力之不足而有所羈絆。

中國:同樣一度遭國際孤立之中國早在兩伊戰爭即與伊朗建立關係,兩國關係近年來因能源因素而極速攀升,伊朗是中國當前第三大石化原料供應國,而中國則為伊朗第二大進口國。兩國於政治軍事上合作關係也因中國與美國的競爭穩定增長,中國於制裁伊朗核計劃上採保留態度,伊朗目前為上海合作組織之觀察成員。

阿富汗:與塔利斑為世仇之伊朗於阿富汗中推翻塔利斑存有重大貢獻,今日的阿富汗重建計劃也常有賴伊朗協助,但少數阿富汗人士質疑伊朗嘗試干預阿富汗內政。

印度:因為同為亞利安族系加以波斯語曾為印度伊斯蘭帝國官方語言之原故,兩國有著相當持久的友好關係。但於伊斯蘭革命後,兩國關係因印度與以色列之軍事經濟合作而大幅受損,印度也因其與美以關係於聯合國決議上投票反對伊朗核計劃。但印度依然為伊朗之主要石油輸出國,並獲得美國之許可。

日本:地理欠缺石油資源的日本於經濟上嚴重依賴石油進口,也因此日本亦積極投資伊朗石化工業發展。

北韓:即便未有正式之盟約關係,相當多伊朗自製軍事裝備很明顯是向北韓購買設計並加以改良,其中包括了彈道飛彈乃至後來的人造衛星火箭。由於北韓方面幾乎未從伊朗獲得更先進之科技,人造衛星計劃也完全失敗,顯示兩國軍事合作關係僅止於單方面採購技術。

中亞國家:伊朗與中亞國家歷史上之友好關係以及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孤立之國際態勢,促使伊朗於蘇聯瓦解後迅速與中亞國家建立友好而穩定的雙邊經貿發展關係,伊朗與中亞國之宗教與政治歧異不影響其友好關係。中亞國家也是伊朗石油管線西通亞洲各國之主要幹道。

土耳其:土耳其與伊朗的關係一開始主要建立於維持庫德族領地之安定的共同目標,而同屬突厥民族的土耳其人也積極與跟中亞國家友好的伊朗發展外交關係,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與中亞國家後來共組了經濟合作組織(ECO),總部設於伊朗德黑蘭。土耳其雖因與以色列密切之軍事合作關係而曾遭伊朗評擊,但土耳其後來表示不會對伊朗對以政策有所表示,伊朗也不再以以色列議題評擊土耳其。

三、普通:
NATO各國:NATO各國與伊朗的關係相當微妙,NATO各國一方面希望能從伊朗進口石化原料,同時又需避免損及與美國之經貿關係。伊朗與多數NATO國家在兩伊戰後建立了穩定的經貿友好關係,但此種關係在伊朗開始核計劃後因為美國之反彈而大幅受損,全數NATO國家都於聯合國決議上公開反對伊朗核計劃,並積極協助美國制裁伊朗,還將親美反伊朗民兵組織MKO從恐怖組織清單中移除。但於純粹經濟性之貿易上,伊朗與NATO各國為彼此利益仍維持正常經貿關係。

四、欠佳:

五、險惡:
美國:原因好像上面都說完了(茶)

以色列:泛伊斯蘭主義的伊朗政府並不承認迫害穆斯林之以色列政府之存在,伊朗官方稱呼以色列為"猶太復國主義政權",並視以色列領土為強佔巴勒斯坦區域。兩國關係在伊朗核計劃後進一步惡化,害怕危及獨佔中東核武地位之以色列多次威脅以色列將空襲伊朗核設施,伊朗則譴責以色列之既有核武庫存並聲稱如遭攻擊會以彈道飛彈反擊。需注意不要被政治誤導的一點是伊朗並不是個反猶太主義國家,伊朗是全世界最多猶太人口的伊斯蘭國家,只要不公開支持以色列,伊朗猶太人完全享有與穆斯林同等之公民權,而猶太人於伊朗議會也有依宗教比例劃分的一個專屬的席次。

最後,
願平和與諸位同在(السلام عليكم)。

28

39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Wokely Correct Comics漫畫翻譯:態度

[達人專欄] 最好的毫米是十毫米:10mm Auto(二)

夢幻對決,Netflix 宣布將舉辦小林尊與喬伊的大胃王對決直播。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