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4-04-25 15:10

[達人專欄] 自己的書單自己開

作者:藍風Pochafun

 如果對事情沒有起碼的認知,那麼就難以溝通,無法討論。學運之時,深感自己所知不足,因此又開始找書來看,所以有了書單。而這書單也順便列出我讀過,自覺不錯的書,如果各位有什麼特別推薦的書,也歡迎分享。




什麼理論都可以忘記,就是不能忘記人性。」──李茂生教授的學生的課堂筆記


 


首先來介紹的是放在本篇封面的

台大新聞研究所,《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中時文化,2007年。

 在歷史課本裡,「黨外運動」、「解嚴」好像只是雖然重要,但卻平平淡淡的事。不過現實中的那個時代,比起有如漫漫長夜的戒嚴時期,可謂風起雲湧。而這本書是以媒體人的角度,來看待解嚴前後那個惶惶不安,但卻懷有希望的變革時期。從這本書可以讀到這些資深媒體人回憶當時所發生的事,以及他們的反應,還有對現今媒體的看法。

 忘了是導讀還是某篇序,有人提醒讀者要注意媒體人的立場,因為他們可能會強調媒體積極正面的影響,而略過不良的那一面。當初讀的時候還沒會意到這是什麼意思,但經過學運之後總算明白了。其中之一就是某些媒體可能會隨政府起舞,抹黑造謠。當時的抗議運動比現在更猛烈,而當時資訊不流通的情況下,媒體抹黑造謠的威力更加兇惡,不過現在回想這本書的內容,好像沒什麼提到關於這方面的事。

 至於現今媒體的看法,當時媒體業最重大的事是香港的蘋果日報進軍台灣。雖然蘋果日報的形象是羶色腥,不過一些媒體人仍對蘋果有期許,因為他們認為蘋果是最站在消費者這一邊的媒體。幾年後再看,也的確如此。另外如果本書再晚一點出,就會遇上另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旺旺買下中時集團,幾年之後又有旺中併購案,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為本書導讀的何榮幸,也在走路工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時,發表〈北風與太陽〉後離開中時。

 2008年的時候,就聽說這本書有缺貨的情形,不過到各大圖書館應該還可以找到這本具份量的書。



陳翠蓮、吳乃德、胡慧玲著《百年追求: 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衛城出版,2013年。

 這本書還沒看過,老實說是事前根本不知道有這本書的存在XD或許可以補充歷史課本缺乏台灣民主運動史的部分。稍微翻了翻,敘述方式不會像課本那樣生硬,有帶入一些故事,比較好讀。




藍博洲,《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印刻文化,2005年。

 忠黨愛國的人常常會說國民黨帶了多少人才到台灣,不過這些人沒提,也可能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人沒跟國民黨走(可查查看中研院院士的去留),又有多少人才被國民黨除掉了。

 日治時期雖是殖民統治,但也培養出一些台籍菁英,其中的許強還被日本教授譽為亞洲最接近諾貝爾醫學獎的人。結果這位連日本人也讚賞的人才被國民黨斃了。可能有人會說,他加入共產黨,活該。但要反思的是,共產黨真的就罪該萬死嗎?他們加入共產黨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那個時代兩岸有那麼多人反對國民黨,即使犧牲生命也再所不惜?

 藍博洲陸續出了不少書,挖出了許多那個時代快被埋沒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事實並不像歷史課本敘述的那樣簡單。另外,管仁健的部落格也談到許多陳年祕辛,他有挖出很多資料。



吳文星、許雪姬,《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1年。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 全三輯》,中研院近史所,1999年。

 口述歷史,就是直接採訪當事人取得第一手史料,雖然人的回憶不一定可靠,也不一定會吐露實情,但是可以直接瞭解他們的故事與想法。想要更貼近那個時代,讀讀回憶錄與這類口述歷史是最好的方式。

 我只看了其中一本(毆),不過也因為看了才驚訝地發現,下場淒慘的人未必做了什麼事,而真正參與叛亂的人可能反而還活得好好的,因此對於白色恐怖是為了清除威脅政權的叛亂分子這個說法產生懷疑。

 那個年代,中共情況比台灣更慘,所以國民黨可以不斷批共轉移焦點,而共產中國的確糟透了。這部分推一本書《一滴淚》(巫寧坤著),作者倒楣到爆,離開美國為祖國效力,結果從1950年代以降你從歷史課本讀到的所有中共鬥爭,他幾乎全被捲進去了,可以瞭解阿共仔的批鬥情況是怎麼樣的。雖然台灣有教中國史,但實際上對中共的認識還是不深,從某些人罵學運是紅衛兵搞批鬥就知道了,紅衛兵哪有這麼溫和理性守序?不是無知就是惡意扣帽子。


楊渡,《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南方家園,2009年。

 課本雖會講日本人如何欺壓台灣農民,也提到「農民組合」,但是並未說明他們如何抗爭,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光復後還在運動。更難堪的是,日本人只是把簡吉關起來,而國民黨後來卻把他斃了。

 簡吉是台共成員,而台共也是課本忽略的事,欲對台共有更多瞭解,可讀陳芳明的《謝雪紅傳》。

 比台共更禁忌的,是台獨,剛好(?)現在有一位傳奇台獨人士還活著,他叫作史明,想瞭解他可讀《史明口述史》。台獨未必是擁日反國民黨,他老人家當初也是反日的呀XD。史明寫了《台灣人四百年史》,1991年還有學生因為讀了這本書,差點被抓去槍斃,後來因為群情激憤才倖免。這本書我只有翻過而已,因為有濃厚意識型態,不合胃口,不過很適合作為平衡傳統國民黨史觀的讀物。



藍博洲,《白色恐怖》,揚智文化,1993年。

 這本小書解釋了什麼是「白色恐怖」。有些人會把228和白色恐怖混在一起,例如《悲情城市》也如此處理,不過事實上是不同的。228是民眾抗議事件激化,政府以隊鎮壓;而白色恐怖是韓戰之後政府獲得美國援助而穩定下來後,才硬起來開始處分異議人士,打壓言論自由。

 而白色恐怖並不只發生在台灣,起源是美國的麥卡錫主義,一些與美國關係密切的獨裁國家也都有類似情況。



屠圖著、江紅譯,《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左岸文化,2005年。

 很多人會罵,幹嘛老提228和白色恐怖,所以在這邊列出這本書。南非的種族衝突比台灣的省籍情結、藍綠分裂嚴重多了,但是曼德拉領導的南非政府卻能成功化解雙方的對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關鍵是把事情攤開來講,追究責任,要加害者認錯,即使是奉上級命令行事的工具也一樣,這樣被害者才有原諒的可能,達成和解的局面。南非經驗值得台灣參考。

 這邊也附上林義雄的看法:

面對《今周刊》提問,是否要求政府道歉?林義雄說:「沒有意義!」如果不是真正對於錯誤感到難過,道歉也沒用;要求道歉只不過是強調對方的錯誤並羞辱對方,這個心理也沒有必要,應是要求政府以後不要再做這種事。「這麼多年來,我所做的,就是希望將來不要再發生這種事。」

林義雄說,如同美麗島事件受刑人補償,他就沒有去領取,因為那是人民納稅錢,但人民沒有錯;而當時被指使去執行任務的人,無一人被認為有錯,拿人民的錢去補償被害人,是完全不對的作法,政府應努力避免重蹈覆轍。




(電影)萬仁導演,《超級大國民》,1995年。

霧散了
景物終於清晰
但是為什麼都含著眼淚?

 那個手勢不是大學被二一,而是「二條一」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款的意思,以此法治罪,唯一死刑(前面提到讀史明作品的學生,就被扣上此罪名,也因為輿論激烈反彈,終於修掉此法)。這部電影是關於白色恐怖受害者的故事,可參考本屋的此篇

 主角一直活在過去,孤單地活著,為什麼呢?因為他覺得對不起他的好友,好友以二條一遭槍決,但他活了下來。但是這是他的錯嗎?觀眾知道責任在白色恐怖的政府,但是當事人仍深深自責,拚命尋找好友的葬身之處,以此來贖罪。本片不灑狗血,沒有爆破場景也沒有激情場面,多的是靜默的內心戲,但正因為如此衝擊力道更大,看了會有一股深沉的悲哀。

 市面上找不到實體片,我也正在尋找,如果有此片的線索請告訴我。

 說到電影,魏德聖導演接連拍了《賽德克‧巴萊》、《KANO》,我很希望魏導能繼續拍台灣人的故事,講講戒嚴時代發生的事,挑戰這類禁忌話題,如果拍成了,我會買片回家供起來。





陶涵著、林添貴譯,《蔣經國傳》,時報文化,2000年。


 支持者說他是仁民愛物的好總統,反對者會說他是獨裁頭子、白色恐怖元兇。蔣經國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本是目前最完整的蔣經國傳記,而且作者是外國人,也用了許多國外資料,除了能跳脫台灣人的意識型態外,也能以更國際化的視角來看待這位傳奇人物。而讀這本書,也可以順便讀到台灣的現代化過程。


 順便一提,讀讀戴笠的故事也不錯,他是蔣介石底下的特務頭子,地下工作者,也幫蔣除掉許多敵人,可以認識認識國民黨的手段,台北的雨農街就是紀念他的。只不過特務太神秘了,缺乏資料,臆測成分多,目前沒看到什麼客觀詳實的戴笠傳記。傳記文學有出版,但我沒見過,不知道寫得如何。




吳音寧,《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印刻文化,2007年。

 白米炸彈客喧騰一時,而這本書則是解釋白米炸彈客行動的背景,也就是台灣農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讀歷史課本,只會覺得國民黨好像從VS.共產黨的失敗與228事件記取教訓,改革農業,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聽起多好啊,再來以農業培養工業成功轉型,經濟起飛,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多美妙啊。

 但是為什麼現在還會有農民喊日子困苦,活不下去啦,是他們太沒競爭力嗎?本書提供了一個不同於歷史課本的觀點,那就是台灣經濟奇蹟的背後,是犧牲農業,發展工業。本屋的此篇有該書的概要。



George H. Kerr著,詹麗茹、柯翠園譯,《被出賣的台灣》,財團法人台灣教授協會,2014年。

 1991年時前衛有出版過,而這是重新校訂過的新版本,應該更好。這是從美國人的角度來看待戰後的台灣問題。而我還沒讀過。

 同名電影則是取材解嚴前夕的四大案──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江南案,改編而成的作品。我也沒看過(毆),不過據說跟現實的台灣有一些距離。



袁紅冰,《台灣大劫難》, 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2014年。


 我沒看袁紅冰的著作,因為那些東西一看就覺得是想拖台灣下水的反中共人士XD。不過還是可以看看他寫的有沒有道理。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著、王玟譯,《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南方家園,2011年。


 原版是幾十年前的老書,講拉丁美洲被剝削的歷史,來解釋為什麼拉丁美洲為何至今仍動盪不安。「離天堂太遠,離美國太近。」是墨西哥俗語,與美帝為鄰,可真不幸啊。這點也值得我們借鏡,因為我們也受美國影響,而且隔壁又有一個新興的帝國XD。

 如果想知道拉丁美洲後來的情況,可看看張翠容寫的《拉丁美洲真相之路》,作者是一位記者,而全書就是以記者的身分走訪拉丁美洲所作的觀察。




約翰.柏金斯著、戴綺薇譯,《經濟殺手的告白》,時報文化,2007年。


 當初這本書熱門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寫什麼企業鬥爭拖垮經濟之類的書,所以即使出續集了也沒關注。直到學運時有人提起,才知道這本書的內容跟全球化有關。由於連翻都沒翻所以不知道內容如何。

 談到全球化,學運期間有一種說法是開放自由貿易沒什麼不好,反對的人都是缺乏競爭力的人,害怕競爭。我不懂經濟,但是我知道法國人也有全球化的爭議。法國可是農業強國,乳酪、紅酒世界第一,法國料理也是歐美上流文化的象徵。但是他們仍擔憂低價傾銷的劣質品會破壞他們精心打造的農業,為了迎合全球市場而改變原來的產業生態(例如從小規模製造高品質的乳酪,為了賺更多錢而變成開大型工廠量產沒那麼好吃的商品,並壓迫其他個體戶的生存空間,減少多樣性),擔心越來越多人偏好速食,不懂得品嘗法國料理,讓法國美好的文化逐漸消失。連一向自傲的法國人都會擔心了,如果什麼都不擔心,才可怕XD。



威廉.道布森著、謝惟敏譯,《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左岸文化,2014年。

 還沒看,內容大概是現在的獨裁統治跟以前有什麼不同,例如怎麼利用看起來很民主的東西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最後補充一下歷史課本最缺的近現代史部分
老是背古代的東西而不瞭解現在局勢是怎麼形成的,非常可惜
所以這邊列一下個人的推薦書目,讀過後就會有一個基本認識
世界:《極端的年代》(霍布斯邦,麥田出版)
中國:《近代中國史綱》(郭廷以)、《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陳永發,聯經出版)
台灣:從缺,就前面提到的《百年追求》
雖說是最基本的讀物,但我到現在都還沒完整看完(毆)

26

11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強化時間史

漫畫里程日誌01-終於在CCC上架人生第一部作品

證言 高砂義勇隊 前言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