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0-05-04 07:49

【三國】談魏延子午谷萬人部隊糧食計算及子午谷戰略施行時間

作者:阿啡

談魏延子午谷萬人部隊糧食計算及子午谷戰略施行時間?
 
標題用「談」字,表示純閒談,深度與嚴謹度未達「論」字。
 
網友阿呆在2002年轉貼李則芬先生《文史雜考》中的一篇文章,〈出祁山與出子午谷兩個戰略的優劣〉(後簡稱李文),手邊無原書,暫用網路資料。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3/show1.asp?object=2000&no=34478
 
該文寫到,
「我們知道,長安數百年帝都,用了數十萬工人,歷時五年之久,何等堅固,魏延的五仟兵能一舉攻下嗎?五千輸卒負糧,一萬人吃(輸卒本身也要吃一份),約莫可吃十五六天。實際上,輸卒難免逃亡疾病,這個日數還要打個折扣。糧盡而城不拔又該如何呢?」
 
李文推論的五千精兵加五千輸卒負糧,約可供一萬人十五、六天的糧食。
這個數據怎麼推算出來的呢?


近來檢閱薩
孟武先生《中國社會政治史(三)》,發現薩先生引用的史料可做李文的解釋。宋沈括計算士兵征行時運糧的花費,
 
凡師行,因糧於敵,最為急務。運糧不但多費,而勢難行遠。予嘗計之,人負米六斗,卒自攜五日乾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原注:米六斗,人食米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盡),若計復回,只可進九日。(《夢溪筆談,卷十一,〈官政一〉》)
 
《魏延傳》裴注引《魏略》:「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宋代雖去三國近八百年,人的負重能力應該沒有太大變化(《中國社會政治史(三)》列出宋代冗兵的素質,略而不談),負糧五千的計量單位,不是斗就是升,不會是石。從五千輸卒要負擔一萬人的食糧,斗是最適合的糧食計量單位。
沈括貼心的幫運糧兵多加五日乾糧,估計李則芬扣掉此參數。將魏延的「運輸計畫」套入沈括的估算:五千輸卒各負米六斗,共三萬斗,換算三十萬升;除以一萬人,再除以每人每日食米二升,正好是十五日。合乎李文十五六日的估算。
 
戰國末年趙將廉頗,據說食量驚人,年老時每頓飯還能吃一斗米、十斤肉。(《史記‧廉頗列傳》)
 
《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原注,師古曰:漢官名秩簿云斗食月奉十一斛,佐史月奉八斛也。一說,斗食者,歲奉不滿百石,計日而食一斗二升,故云斗食也。」)
 
顏師古的註釋並非指一個人吃一斗又二升的米,而是日薪給米一斗二升。每日一點二斗,歲奉約四十三點八石。若不考慮計量單位的變革,漢代每人每日都吃一斗二升的米,漢人都比食量驚人的廉頗還大胃王了。
 
李文已經質疑魏延的運糧計畫太過理想化。
 
我們先站在魏延的角度,想像他率領萬人部隊(姑且把五千輸卒也納入攻城戰力,配合《魏延傳》的「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十天趕路、五天攻城;
再換到後勤專家諸葛亮的角度,看五千人馱負一萬人份的糧食(包含軍器),十天內跑完子午谷路程。
 
曹真帶賽,從子午谷入漢中,遇到大雨,「昔子午之役,兵行數百里而值霖雨,橋閣破壞,後糧腐敗,前軍縣乏。」(《王基傳》裴注)「真以八月發長安,從子午道南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曹真傳》)
據《長安志》,子午谷約長六百六十里。
 
魏延萬人十日兼行趕路是建立在子午谷棧道完善的基礎上,就算魏延平日勤於修繕棧道,但只要一場雨就可能改變路況。配合之前推算的夏侯楙鎮守長安的時間區段:
蜀後主建興5117 後主建興63月(西元2272 2284月),約十四個月。
 
參見:
淺談魏延的奇謀子午谷』-諸葛軍中無廢將-子午戰略敗綏陽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3/show1.asp?object=2000&no=40414
 
魏延走子午谷,諸葛亮出斜谷,路程都會受大雨影響,故皆須扣掉八~十月(秋季,一說雨季集中於七~八月)霖雨季節,子午谷戰略施行時間區隔只剩十一個月。若再扣掉低溫的冬天(秦嶺以北,冬季氣溫可達零度以下,天寒地凍,虯虯武夫的運動能力勢必降低),約四個月(五年冬與六年冬),只剩七個月。
恭喜看官,踏入魏延天降奇兵貴神速的思考領域。
 
魏延在後勤專家諸葛亮面前耍大刀,難怪諸葛亮會對他說:「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魏延傳》裴住引《魏略》)用現代話說,「你以為跑子午谷是全副武裝跑五百障礙,時限內跑完就放榮譽假休息?是跑六百六十里的山路加棧道,而且你還要攻城啊!與其跑山道虐兵,不如安然地走平坦道路,叭啦叭啦…!」
 
結論:
一、李文推算魏延子午谷萬人部隊的食糧僅能供應十五六日,當依據宋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一》推算。
二、魏延子午谷戰略施行時間,扣掉雨季、冬季最短可縮至七個月,建興五年春~建安六年春(西元22727月、22824月)。
三、我越來越無聊。
 
 
餘論:
一、吃不飽餓不死的二升
 
宋人沈括推算的人日食二升,明、清可能也是如此。

明史,卷六十九,選舉一/郡縣之學
洪武二年,太祖初建國學,諭中書省臣曰:「……師生月廩食米,人六斗,有司給以魚肉.學官月俸有差……。」

廩生的食糧補助,換算約每日二升。

明史,卷八十二,食貨六/俸餉
(洪武)十三年重定內外文武官歲給祿米、俸鈔之制,而雜流吏典附焉.……天下學校師生廩膳米人日一升,魚肉鹽醯之屬官給之.

廩生糧食補助縮減至每日一升。

清史稿,卷二百九十,沈近思列傳
近思請築隄,臨潁任夫十之七,士民爭輸穀.日役千三百人,人穀二升,二十日而隄成。

穀要去殼,去殼後得米淨重可能不到二升。以前找過這數據,一時忘了出處。

南史,卷六十,江革列傳
(魏徐州刺史安豐王)延明知(江革)不可屈乃止.日給脫粟三升,僅餘性命.

現代人一碗飯約重200克,若一餐食飯兩碗+菜100克,三餐1500克。

換算有點麻煩...
 
二、太過學理的記載
在史記看到的,但太過學理,還是沒搞懂胃容量跟人每日食量的比例關係。

史記三家注,卷一百五,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正義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尺,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常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二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穀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腸胃長短受水穀之數也.……胃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申,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迴積十六曲,盛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阿啡

1

2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古今相照】首都夢

[達人專欄] 《羽絨兔筆記》 08/15

【書語】戰爭的滋味「簡語」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