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5-04-01 20:46

[軍火百科]遲來的傑作-三菱J2M「雷電」戰鬥機

作者:血雨死神.飛燕

[「史實的艦隊收藏」番外篇?]

因為這次預定的「史實的艦隊收藏」其實除了標題以外沒有翻譯必要....(汗)

後續的資料補充將結合中文/日文維基百科的相關內容,至於松醬....請自己看連結吧。

(本篇標題的翻譯則是「開發了什麼東西」。)
====================
出自:「史実で艦これ」(NicoNico靜畫)

作者:坂崎ふれでぃ(作者的Pixiv)

引用原圖網址:http://seiga.nicovideo.jp/seiga/im4789694

原圖標題:【艦これ】なんか開発できた【雷電】


三菱J2M「雷電」局地戰鬥機


目前僅存的一架「雷電二一型」,於美國加州奇諾「名機博物館」永久保存中。
機體為美軍於菲律賓擄獲的「81-124」號機(製造編號3008),胴體塗裝為模仿海軍三五二航空隊的青木義博中尉個人塗裝(雷光圖案),垂直尾翼的機體編號則是隸屬於厚木航空隊(第三O二航空隊)的「ヨD-1158」。

類型:局地戰鬥機(攔截戰鬥機)
製造廠商:三菱重工業、海軍航空技術廠(空技廠)
設計者:堀越二郎
初次試飛:1942年3月20日
生產架數:621
生產開始:1943年9月
服役狀況:退役(於1945年8月)
別稱:Jack(美軍使用的識別代號)

構思

1939年,日本海軍在面對中國戰場的轟炸機後,開始指名「三菱重工」為其開發一款名為「十四試局地戰鬥機」的攔截戰鬥機。當時海軍要求新款「局地戰鬥機」在6千公尺高空的速度為每小時325節(約601.9km/h)以上,最好能達到每小時340節(約629.7km/h),爬升力需在5分30秒內達到同一高度,能以最高速度保持續航43分鐘以上(維持正規裝備),裝備兩挺20mm航空機炮和兩挺7.7mm機槍,外加在駕駛座的後方安裝防彈鋼板。

開發

三菱重工把設計任務交付給曾經研發「零式戰鬥機」的堀越二郎。

為了確保爬升力和速度,新機型需要一台大馬力的發動機,而當時缺少為戰鬥機專門設計的小型大功率發動機。原型機「14試局戰」(J2M1)使用l台「火星」13型發動機,配備3葉式螺旋槳,由於發動機馬力不足,最大速度僅為556公里/小時。該機試飛於1942年3月20日(比「紫電」早9個月),後因為後起落架支柱被壓彎,導致升降舵卡死,起飛後不久便機毀人亡。設計小組因此採用當時為「一式陸上攻擊機」等轟炸機裝備的「火星」發動機,安裝延長軸和強製冷卻風扇等改良,成為「火星一三型」。

1941年7月,決定添加「水甲醇注射器」。同年12月,正式決定採用「火星二三甲型」換裝新設計的「十四試局地戰鬥機改」。為了減少大型星型發動機帶來的阻力,機頭被特意延伸,形成一個相對非常細長的發動機外蓋。早期的「雷電」採用彎曲的座艙擋風玻璃,後來出自扭曲光源的考慮改為平面玻璃。

1942年2月,裝備「火星一三型」發動機的試作機開始飛行試驗,結果最高速度和爬升能力均沒有達到要求,迫使測試團隊把注意力轉向「十四試局地戰鬥機改」。

1942年10月,「十四試局地戰鬥機改」(後來在1943年8月改名為「試製雷電」)試作機首飛,這次雖然達到基本的性能要求,但是因為發動機在最大出力時產生的強烈晃動使得「三菱重工」不得不推遲生產時間,最終耗費將近一年的時間,把螺旋槳的變速器和強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1943年9月,一一型(J2M2)的生產正式開始,送往各部隊後發現:在高空作業時,發動機仍然很難維持出力,使得工廠不得不嘗試安裝「火星二三丙型」和「火星二六型」發動機。

1944年,新產品開始裝備為了在高空飛行特別設計的螺旋槳。「雷電」在580km/h的速度下依然保有相對敏捷的手感,大幅改善「零式戰鬥機」在高速下動作僵硬的問題。為了維持最高速度、同時又特意減少機翼面積,襟翼也得到改良,然而這也使得在著陸時容易引發失速。

「雷電」一一型(J2M2)裝備和「零戰」一樣的兩挺20mm航空機炮和機首的兩挺7.7mm機槍九七式重機槍,在二一型(J2M3)以後則在機翼內全部改用四挺20mm「九九式機炮」。當時的二一型使用的20mm機炮還有分為「一號短槍管型」和「二號長槍管型」,起初分別在外翼裝備「一號炮」,在內翼使用「二號炮」。雖然兩種都為「九九式」,但是因為內部構造的不同,使得雙方的彈藥不能互換。在「二號炮」的量產穩定後則全部改用長槍管型,也有少數的機型裝備了30mm航空機炮。

性能諸元(雷電二一型/雷電三三型)

編號 J2M3 J2M5
全寬 10.8m
全長 9.695m/9.945m
全高 3.945m
機翼面積 20平方公尺
機翼負荷能力 175.35 kg/m2/174.1 kg/m2
機身自重 2,460 kg/2,510 kg
戰鬥全重 3,435 kg/3,482 kg
發動機 火星二三型乙(1,900馬力)/火星二六型甲(1,820馬力)
最高速度 587 km/h(高度5,300m)/615 km/h(高度6,800m)
爬升力 6,000m 約6分14秒/6,000m 約6分20秒
最高俯衝速度 740.8 km/h
續航能力 2,519 km(裝備外油箱)/1898 km
武裝 4挺20mm航空炮(各190~210發)
炸彈 30-60kg炸彈2發

衍生型號:

十四試局地戰鬥機(J2M1)
安裝了「火星一三型」(1,400hp)的試作型號,機翼內裝2挺20mm九九式航空機炮、機首2挺7.7mm九七式機槍。

十四試局地戰鬥機改/試製雷電(J2M2)
換裝了加入「水甲醇注射器」和「燃料注射裝置」的「火星二三甲型」發動機(1,820hp),裝備20mm「九九式二號三型」航空機炮,在主翼上有內部彈匣水滴型的突出部分。

一一型(J2M2)
「十四試局地戰鬥機改」的量產型,在機翼內部的油箱裡安裝「自動滅火裝置」。

二一型/試製雷電改(J2M3)
翼內安裝4挺20mm航空機炮(彈鏈供彈),機體油箱內部防彈處理,統一使用「二號」20mm航空機炮的二一甲型(J2M3a)試作機。

三二型(J2M4)
安裝「火星二三丙型」(1,820hp)發動機的高空型,在生產過程中被分為「海軍航空技術廠」型和「三菱重工」型。「三菱重工」的產品把翼內的兩挺20mm炮改成裝在駕駛座後方的20mm傾斜炮(保持在70度),純粹為試作機用,而「海軍航空技術廠」(空技廠)的部分量產機則送往前線。

三三型(J2M5)
換裝「火星二六型」(1,820hp)發動機,改善視野和高空速度,但是比一一型(J2M2)和二一型(J2M3)的航程減少一半。在戰爭後期,少數三三型被配給「第三〇二海軍航空隊」和「第三三二海軍航空隊」。三三甲型(J2M5a)試作機與二一型、三一型一樣,統一使用「二號」20mm航空機炮,並且增加彈藥攜帶數量。

三一型(J2M6)
1944年以後「三菱重工」生產的主要型號。與二一型和三三型一樣,三一甲型(J2M6a)統一使用「二號」20mm航空機炮,純為試作機。

二三型(J2M7)
在「雷電」二一型(J2M3)的基礎上換裝「火星二六型」發動機,未投入生產。

實戰配備與戰後評價

「雷電」主要被用於攔截「波音」B-29「超級堡壘」,但是總體來說,因為自身的數量有限,外加美軍在此後轉入夜間轟炸,使得大部分航空隊沒有取得太大的成績。

第一支配備「雷電」的「第三八一海軍航空隊」擔任幾次守護如巴厘巴板油田區的任務,後來的幾支如「第三〇二海軍航空隊」,「第三三二海軍航空隊」和「第三五二海軍航空隊」等則擔當本土防空的任務。雖然「雷電」在日本海軍內部的評價不算很高,但是因為其寬闊的座艙設計和優秀的速度表現等原因,使得部分美軍的測試報告仍舊給予相對不錯的評價。

一架被捕獲的的「雷電」二一型(J2M3,機體編號「3008」,或後來的「S12」)樣本在5060米的高度達到每小時671km的速度,同時又在5分10秒內爬升到6千米高空~美方高質量的燃料和保養能力,可能也是讓其性能提升的原因之一。目前該架二一型被保留在美國的「名機博物館」

此外,日本政府曾經於2013年,替過去在二戰期間前往日本工作(協助製造「雷電」)的台灣少年兵(以「學生勤勞動員」為名義徵召)舉辦過贈勳儀式。

配屬部隊

第三八一海軍航空隊(首先配屬)
第三O二海軍航空隊(厚木基地、松醬-赤松貞明也是該基地雷電隊的王牌飛行員)
第三三二海軍航空隊(岩國、鳴尾)
第三五二海軍航空隊(大村)
台南航空隊(台灣台南)
第一OO一海軍航空隊(第二鈴鹿,運送「雷電」至各航空隊,也有迎擊B-29紀錄)

====================
參考資料:


<飛燕小啟>

10

14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達人專欄] 裸體圍裙大淀

最近更新2

隨便怪圖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