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7-02-13 17:40

[小說雜談] 什麼是戰爭

作者:大帝

  
  無論是電影還是文學創作,戰爭都是個十分常見的題材。戰爭既可以帶起作品的張力,也可以快速推進劇情的發展,廣受讀者和作者的喜愛。某些文學作品喜歡描寫生存在那種時代的各種人物,包括弱小無力的人民、受長官命令不得不戰鬥的軍人等;而在奇幻或軍事作品中,戰爭則是故事的重頭戲,也是推進劇情的核心。
  
  問題是,許多作品對於戰爭的描述實在是過於草率。這裡的草率不是指戰鬥不夠精細,實際上,許多作品在戰術及作戰過程上都投注了不少的心力。但是,戰爭不是只有戰鬥,而大多數的作品在戰鬥過程以外的描述卻是非常不足。讀者知道了戰爭在主角的活躍之下結束,迎來了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是除此之外就什麼都不知道了,不知道開戰前的策略、戰爭爆發後的準備、不知道戰爭後的戰後處理。
  
  所以這篇文章,雖然是以戰爭作為標題,但是討論的內容會著重在「戰鬥」、「戰術」以外的事情。戰術之上還有戰略,戰略之上還有政治、政治之上還有國家,這些才是更為根本的。這篇文章不是要討論如何打贏一場戰爭,而要分析一場戰爭中除了戰鬥以外所有常被忽略的要素。接下來,會分成戰爭前、戰爭中、戰爭後三個時段,慢慢來討論那些在作品中常常被忽略的事情
  
  
一、戰爭前:國家、力量與目地
  
  戰爭是對國家力量的全面檢驗。在一場戰爭中,不但考驗國家的軍事能力,還會同時考驗國家的經濟能力、動員能力、外交能力。戰爭對國家造成的影響如此之大,它絕對不是一個能夠等閒視之的事情。正因為如此,一場戰爭的爆發不是說打就打,也不是領導人想怎麼打就怎麼打。事前的準備、國家的類型、軍隊的型態,都會限制戰爭進行的方式。
  
  在開戰前,有三件事情會決定這場戰爭的樣貌與走向,分別是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力量戰爭的目的
  

  先說國家的型態吧。這是最為直觀的一點,戰爭發動需要國家機器的全力支援,而要如何讓這個國家機器動起來,在不同國家就需要不同流程,所花的時間也大不同。
  
  游牧民族人人皆兵而且移動方便,族長喊了開戰後所有人把牲畜帶著就可以行動了;封建國家的君主宣布開戰後,得向下面的領主提出支援的要求、跟不想參戰的領主進行協調;而絕對專制的君主雖然可以輕易宣布開戰,但是國內必定還是有官員、軍方的勢力,一不小心專制君主就會把自己給弄下台了。更何況在軍隊調度曠日廢時的時代,集結軍隊也得花上大筆的時間。或許會有人說為什麼不等到軍隊集結再宣戰呢?基本上軍隊的調度很難完全隱藏,你的敵人只要稍微重視一下情報,就可以從中分析出你打算要採取軍事行動了。關於這部分,就留待後面的段落再進行討論。
  
  這道理在現代也適用。在消息流通的這個時代宣戰其實更為困難,幾乎不可能在開戰前不漏風聲的進行準備,宣戰後到真的開始進行戰爭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由獨裁軍頭領導、軍政合一的國家可以在宣戰後立刻啟動整個國家機器的力量進行支援;寡頭政體的國家開戰則得先協調好掌握政軍大權的那幾個人;民主國家則得先跟國會、反對黨的領導人物取得共識,否則宣布開戰後事情還可以在國會拖上好一陣子。
  
  
  國家的力量看似簡單實則複雜。台面上現有的軍事力量、經濟實力、國內物資這些不用多提,但是力量並不是這麼單純的事情。在這裡我們可以把力量分成四部分,套用現在的名詞,一個是軍事實力、一個是「硬實力」,一個是「軟實力」,一個是「效率」。
  
  用地下水來做個比喻吧。軍事實力就是我們看的到的河流,後面的各項軟硬實力則是潛藏在地下的地下水。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把這些累積的地下水取汲取出來使用,而這個轉換的過程就是所謂的效率。
  
  硬實力很好理解,就是國家的領土、經濟、物資、科技這些直接影響到軍事實力的項目。軟實力則是外交、商業、國內社會等牽涉到「人」的項目,有沒有穩固的盟友會決定軍事行動的方式,而在國內的社會狀況也會影響到戰爭。假如國內的人民齊心贊同戰爭時可以強化整體後勤的力量,但假如民心厭戰,領導者就會有需要速戰速決的壓力。
  
  最容易被忽略的則是效率。效率的意義在於能夠用多快的速度將軟硬實力轉換到軍事力量上面。舉例來說,一個國家有著完備的重工業,但是在戰爭時候能多快的將這些重工業投入戰備物資的生產,就是「效率」的問題。近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國共內戰,雖然戰後國民黨的統領區在人口、物資、工業實力上都勝過共產黨,問題是由於國民黨統治機器的腐敗,根本沒有辦法把這些實力發揮出來,雖然有工廠卻沒辦法生產足夠的軍需物資、雖然有人民卻無法招募到足夠的士兵,才會在內戰中輸的這麼快。
  
  說來也好笑,這一點往往是小說中最常被忽視的一點。一旦戰爭爆發後,小說的重點往往放在戰役的發生、戰鬥的進行,只要擊垮了敵人的部隊就可以獲得勝利,卻沒有考慮到戰爭就是個不停將軟硬實力兌換成軍事力量的過程,只要沒有投降的意願、國力也沒有見底,就還有翻盤再來的可能。
  
  
  最後則是「戰爭目的」。這個看起來最無足輕重的名詞,卻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對內,它可以凝聚民意;對外,它可以宣揚正當性。最重要的是,「戰爭目的」決定戰略的最重要因素。而指揮官的優劣,很重要的決定因素就在於能否認清己方發動戰爭的目的,並且選取最適當的戰略。這也是為什麼戰爭不會那麼容易爆發的原因:雖然所謂的理由很多,但是到底要從戰爭中得到什麼?戰爭到底能為國家帶來多少收益?需要耗掉多少的國力?真正優秀的領導者會在仔細評估損益後才進行行動。不懂的評估,盲目憑情緒開戰的人,是沒有辦法穩坐統治者的位子的,一個弄不好,戰爭還沒結束,領導人就已經換人了。

  戰爭的目地在小說中也是常常被忽略的一點,小說會提到戰略,也會提到戰爭目的,卻很少直接把兩者的連結講清楚。偏偏這兩這幾乎是密不可分的關係。這部分一樣留到下面的戰略部分來敘述。
  
  
  
  
二、戰爭中:環環相扣的戰略
  
  戰略是個耳熟能詳的名詞,不過,戰略並不是一個如此自由奔放的東西。戰略有很大一部份會被國家體制、國力、戰爭目的等更基礎的項目綁住。以下就簡單的舉幾個例子,來討論一下前面提過的因素是如何影響戰略的。
  
  首先是最重要的戰爭目的。這場仗是為了什麼而打,會直接影響到應該選擇的手段。假如只是想要掠奪物資,那麼可以在軍隊搶完以後把帶不走的東西和人一把火燒的乾乾淨淨。但假如是要擴張領土,那麼採取這種方法只會讓搶到手的土地變成一塊毫無生產力的荒地而已。同理,單純要擊垮對手與想要徹底征服對方需要採取的戰略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可以讓士兵殺戮以增加恐懼,迫使敵人屈服;後者為了戰後的治理,則需要約束士兵不要做出太過激進的行為。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型態更為特別的戰爭,會採取更加不同的戰略。例如中世紀常發生的禁運戰爭就是一例,因為商業利益而發生的戰爭,不見得需要徹底的破壞對方的港口,只要在海上拉起封鎖線阻斷他們的貿易就可以施加足夠的壓力。而反過來說,假如手握關鍵物資,那麼光是扣著物資不出口也可以對對方造成打擊。這種十分不像戰爭的戰爭在現代會越來越常見,常常在真的兵戎相見以前就已分出勝負。
  
  
  再來是國家型態。根據敵我雙方的軍事組織與國家型態,可以選擇的戰略也有所不同。當游牧部落對上定居民族,游牧部落可能會利用自己組織鬆散的特性發動廣範圍、無法預測的襲擊而讓敵人疲於奔命,定居民族則會希望引誘敵人集結在一口氣正面擊破。同樣的,對手的國家型態也會有所影響。敵人是部族聯合的話,可以優先攻擊敵方的領導部族迫使對方投降,凱撒在高盧戰爭中就多次利用這樣的戰法;而面對階級嚴明的國家時,則可以採取煽動最底層反叛的方式。根據對手與己方的型態,可以選擇的戰略都會受到限制。
  
  而最後則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軍事力量、軟硬實力都會影響到戰略的選擇,這大概是最好理解的一點。當己方的軍事實力和動員能力比不上對方,但是軟硬實力比對方優秀的時候,徹底的焦土戰就是個好方法,講好聽一點是以空間換取時間,講難聽是死拖活拖,但是核心都是一樣:在削弱對方戰力的同時,讓自己的資源慢慢轉換成戰力,進而擊敗對方。而在面對各方面實力都勝於己方的國家,則需要採取速戰速決的策略,在對方徹底發動戰爭機器前就逼迫對方投降。就像日本空襲珍珠港,在很大的層面上是不得以的選擇。只是他們錯估了美國的「效率」,原本以為只要擊垮艦隊就可以壓制美國,卻沒想到美國這個戰爭機器能夠在短時間就把實際戰力拉回來,重新回到太平洋戰場。
  
  
  
三、戰爭後:世界並不是如此美好
  
  在童話故事中,常常以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做結;在小說中,也常常以戰勝對手凱旋而歸幫故事劃下句點。問題是,現實不是這麼美好的。很多時候,在戰爭結束後,問題才真正的開始。
  
  拿最常見,以征服為目的的戰爭來做例子吧。戰後處理可以分成三部分:一個是安撫人民,一個是恢復生產力,一個是重建統治機構。這三者不但與戰爭的目的息息相關,也與戰爭中選擇的戰略,手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實際上,戰後處理不是到戰爭結束才動手,而是在戰爭過程中就要開始規劃了。
  
  假如像蒙古侵略一樣,二話不說能殺的就殺,那麼自然是十分省事。問題是這樣的動作雖然能擴展國家的版圖,卻沒辦法實質增強國家的力量。在歷史上這樣的征服雖然許多,但是留下來的大多是動蕩不安的土地,只能靠著軍事實力壓制著當地倖存的人民,對國家並沒有實質幫助。
  
  為了避免在戰後造成被征服者與征服者激烈敵對的狀況,在征服過程中最好要做到兩件事情:第一,是盡可能速戰速決,避免長期鏖戰造成無謂的傷害;第二,在戰爭的過程中減少對一般人民造成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盡可能的減低人民的敵意,也盡早恢復土地的生產力。
  
  至於重建統治機構,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確立統治模式。在這裡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是否要保留原統治階級,無論是要拉攏原統治階級還是要消滅他們,都是在戰爭中就要進行的。假如要拉攏他們,那麼在戰爭中就不能大量處死這些敵人的權貴人士,而假如要取而代之的話,最好在俘虜的時候直接殺掉,可以減低負面效益。
  
  在確立了統治模式後,另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該怎麼對待被征服者。這部分就是真的必須留到戰後再進行,戰爭過程中無論意圖如何,都勢必要在某種程度上籠絡敵方的人民。只是,這個問題也得在戰爭結束後立刻解決,否則時間拖的越久,只會對統治造成更不利的影響。
  
  
結語
  
  戰爭可以說是人類的「必要之惡」,是當問題無法解決時不得已的最後手段。小說中往往過於注重那些戰爭英雄、那些精彩的戰役,卻因為忽略了戰爭本身就是個很整體的問題,從戰前準備到戰後處理都不可少。當然,不是每一部小說都得如此詳盡的描述戰爭,只是在小說中最好還是要把某些十分基礎,該提到的東西提出來,才不會讓戰爭顯的過於的美好、虛幻不實。
  
  

48

18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達人專欄] 醫院評鑑——年度大戲,雞飛狗跳為的是什麼?

[達人專欄] 關於國文教育——文白之爭不是重點,表達能力才是關鍵!

[達人專欄] 23冬番 轉生公主與天才王女 海盜戰記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