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7-05-28 21:24

[談史] 西班牙帝國的沒落

作者:黃勤(金絲眼鏡)

縮圖其實是《勇闖黃金城》的截圖XD

這篇改自大學時期的閱讀筆記,當時讀到的文章應該是下面那三篇,都能在資料庫JSTOR找到全文,剛才與巴友聊到西班牙帝國的沒落時正好想到以前寫的筆記(當然要加上叭啦叭啦的字數限制orz),於是就稍作修改以文章的形式貼出來了。


西班牙帝國的沒落


參考資料:
1. Hamilton, Earl J. "Revis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VIII. - The Decline of Spain".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8, no. 2(1938): 168-79.
2. Elliott, J. (1961). "The Decline of Spain". Past & Present, (20): 52-75.
3. Kamen, Henry. "The Decline of Spain: A Historical Myth?" Past& Present, no. 81 (1978): 24-50.

    當亞拉岡的斐迪南和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在1469年訂下婚約時,許多反對的聲浪認為這場婚姻不會有太好的結果。隔年,這對真誠相愛的夫婦擁有第一個女兒伊莎貝拉,之後則增加了瓊安娜、凱薩琳、瑪麗亞和幾個沒有活到成年的孩子。凱薩琳嫁給威爾斯的亞瑟親王,在亞瑟早逝後改嫁仍為王儲的亨利,夫妻倆的生育問題將會為英國帶來一陣腥風血雨;晚年陷入瘋狂的瓊安娜則與勃根地公爵,即哈布斯堡家族的腓力成親,他們的長子查理絕對沒有想過有一天他會繼承外祖父的王國,他沒有學過西班牙文因而在那裡招致不少抱怨;伊莎貝拉與瑪麗則分別成為葡萄牙國王曼努爾一世的王后,先是伊莎貝拉,在她逝世後則是瑪麗亞,瑪麗亞的女兒(也叫伊莎貝拉)成為查理五世的王后。串撲朔迷離的皇室婚姻網不只成為文藝創作的豐富來源(例如2001年上映的電影Juana La Loca),也讓歐洲各國在發展上無法切割彼此。這一連串精心計畫的成果將會把歐洲帶向另一個時代,絕對比1492年哥倫布從美洲抓來的那幾個不甘情願的印地安人或是令人上癮的巧克力還影響深遠。

    對史家,這個少有共識的族群而言,歐洲皇室間的複雜關係都只是豐富圖書館藏書量的墊腳石。在永遠貪婪無饜的學者眼中,從十五世紀晚期到十六世紀,在庇里牛斯山脈的另一端,畜牧的原始世界似乎正朝向「帝國」邁進。她用了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壯大到高峰,卻又在一個世紀內從超級強權墜回二流國家之輩,只剩下一些衣著時尚、賽萬提斯的唐‧吉訶德和來自殖民地的新奇玩意讓英法等國的上流人士偶爾驚豔,除此之外再也不是十六世紀那個強大的龐然大物。

    討論西班牙帝國沒落的文獻極多,從當時的人文主義學者、行經此地的旅人、外交官員到二十世紀初的史家如Earl J. Hamilton(1899-1989),再到1960、1970年代史家對於西班牙帝國史的重新詮釋,我們可知人們對於這個議題的關切是歷久不衰的。Hamilton將帝國的興衰用一種輓歌式的筆法呈現,使讀者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彷彿看得到西班牙人民面臨的痛苦、王室的頹喪與其榮光無可避免的消逝。如此論調在數個世紀前一些作者如外交使節身上都看得到,可以知道西班牙「沒落」(decline或decadencia)的概念形成已久。

    時至近日,不同的聲音重新審視西班牙「沒落」此概念,這些研究企圖根據更為精確的數據將「沒落」的過程與眾多因素重新詮釋,甚至提出迥異於過去的看法,即「沒落」一詞在使用上的正確性,如Henry Kamen(1936-)在他的作品中所言,西班牙帝國為何「沒落」後就從未復甦?被稱為沒落應該會伴隨再一次的興起,不過西班牙碰巧就是沒有再興起過,因此他懷疑是否可用衰落來正確詮釋西班牙在十六世紀晚期至十七世紀的種種現象。由於使用了過去研究所無的1680至1700年的史料,Kamen的論點讓使得過去討論「沒落」的主線出現新聲,也讓研究者再次思考此問題──究竟「沒落」的現象是真實存在於十六世紀晚期的西班牙帝國,還是源於史家對「沒落」概念的解釋不清以及在區別卡斯提爾和其它王國、西班牙本身和她的帝國屬民時的混淆而形塑的錯誤概念?以下我將針對Hamilton、John Elliott(1930-)和Kamen三人的作品進行分析,試圖找出三者對西班牙帝國「沒落」的共同看法及相異之處,最後將會從這些研究中整理出二十世紀研究方向與觀點的演變。

    時間拉回1492年夏天,一個傳統上被視為西班牙,或是卡斯提爾王國興起的契機。哥倫布和他的船隊準備前往印度,他真誠地相信向西航行可以抵達充滿香料的天堂。不幸的是哥倫布在他發現的「印度」並沒有找到太多黃金和香料,不過隨後更多的航海行為將使美洲成為這些征服者的樂園。美洲資源的進入使西班牙從貧脊的牧業地區成為富裕之地,雖然富裕僅止於城市和港口。伊比利半島的人口此時也顯著增加,不過根據估計,十六世紀的伊比利半島如果扣除葡萄牙約有七百五十萬人,卡斯提爾則占了六百五十萬之多。眾多人口擁入城市如塞爾維亞(Seville),試圖經由前往美洲以獲得在本土無法獲得的巨富。

    1516年,查理與母親瓊安娜(此時已承受嚴重的精神疾病)來到西班牙繼承外祖父斐迪南二世的王位,隨後又獲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查理五世,西班牙這個邊緣地帶忽焉踏進了歐洲政治角力的舞台。查理五世的居所並不固定,也沒有固定皇宮,經常四處奔波在帝國境內巡查,甚至留在西班牙的時間也不長,在退位前沒有一次是待在那超過十年的。這個原因使得西班牙的官僚制度必須能在國王外出時維持運作。因此,查理五世時期的政府組織便承繼了過去卡斯提爾的制度不斷發展,成為一個運作有效的官僚系統,而國王本身則沒有大加干預,他也沒有時間或是意願過度干涉。1555年,當新舊教之間的分裂已無法挽回,查理五世灰心地放棄了統治,西班牙的王位由他的獨子腓利普繼承。這兩位君王在統治上的巨大差異,使卡斯提爾的政務在腓利普二世的時代集中在國王身上。腓利普二世統治下的西班牙成為歐陸強權,不過,在輝煌之下,西班牙內部承受著自查理五世以來在外交與戰爭上的多重負擔,而帝國的基礎此時尚未穩固,如經濟上仍以出口原物料換取外國商品為主、政府機構中的派系衝突不斷、財政逐漸陷入瓶頸。此時的西班牙如同擁有陶土雙腳的巨人般巨大而脆弱。在腓利普二世統治後期的西班牙,卡斯提爾衰退的徵兆已在牆上顯現。

    從三位學者的研究來看,可以發現他們仍然習慣地將西班牙的問題分為人口、經濟、摩爾人的驅逐和美洲殖民地三大部份,其中又以Hamilton較為特別。

    在Hamilton的"The Decline of Spain"一文中,他用了其它兩位史家所無的篇幅敘述腓利普二世之後君王的無能導致官僚效率下降,甚至使用平庸(mediocrity)和墮落(dissolute)來形容腓利普三世、四世的統治。Hamilton文情並茂的論述雖然奠定了研究西班牙沒落的基礎,但由於數據上的不足、對於一些因素諸如驅逐摩爾人(Moorish Expulsion)造成的人口損失、西班牙本土經濟狀況的忽略,以及界定「沒落」一詞時的模糊,使得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他的論述已不能滿足新一代學者的胃口,Elliott便是其中之一。

    在他與Hamilton同名的作品中,Elliott把Hamilton提到種種促成西班牙帝國沒落的因素加以分析。從經濟面向來看,Elliott認為Hamilton在討論西班牙帝國的經濟困境時過份關注外部影響如美洲銀礦,進而忽略西班牙本身的狀況。此時西班牙各王國的經濟仍維持在低度發展的狀態,多以生產原物料輸出至各國以換取奢侈品,而這樣的產業需要的是人力供給,然而,當西班牙踏入歐洲政治舞台後,文化上的轉變也使多數西班牙人不願投入勞力生產,他們希望成為貴族,大多是經由買賣官職得到;大量年輕男女投入宗教事務,紛紛進入修道院,使得西班牙的勞動口不斷減少。十六世紀卡斯提爾王國擁有的資產的確是龐大人口、生產力和美洲產業,但是由於我們對相關史料的缺乏,所以難以細述這些因素在緩慢侵蝕中的狀況,可以歸納出的是,卡斯提爾在人口上的衰退幾乎代表了西班牙整體人口的減少。另外,美洲財富的耗盡除了金銀礦大量開採而減少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即美洲殖民地在經濟上的逐漸獨立,使殖民地對歐陸民生產品的需求不像以往來得多,這便影響了西班牙的工業生產。

    在驅逐摩爾人的問題上,Elliott認為Hamilton輕忽這些人口的損失對西班牙造成的影響。Hamilton在文中認為驅逐摩爾人並不足以摧毀伊比利半島的農業,這個「拒絕接受更高教育、社會特權、公民權和法律平等的種族」是很難被想像是這個國家中最為傑出的一群。「多數被驅逐的摩爾人」,Hamilton寫道,「多半是商人和手工業者,不太可能對農業生產產生巨大危害」。Elliott的看法則是1599至1600年間,卡斯提爾和和安達魯西亞(Andalusia)地區已經因為瘟疫而損失不少人口,驅逐摩爾人的行動則加劇了勞力缺乏的嚴重性。順便一提,安達魯西亞地區的人口在十六世紀中葉也有顯著增加,來自卡斯提爾人的移入,無法前進新大陸的卡斯提爾人把這裡視作半島上的黃金城(El Dorado)。被驅逐人口的數字在Elliott文中超過Hamilton估計的十萬人,光是在1614年就已經有27萬5千名的摩爾人被逐出西班牙,Hamilton顯然是低估了這一連串驅逐政策造成的影響。另外,Elliott也提到被驅逐的摩爾人中,來自卡斯提爾地區的和從其它王國驅逐出來的性質並不一致,從卡斯提爾驅逐出的摩爾人裡有很是在城市居住的居民,他們的消失對於卡斯提爾經濟的影響可能遠遠超過亞拉岡或是瓦倫西亞的農業地帶。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摩爾人的空缺是否為西班牙人填補以恢復崩潰的經濟生產。

    在審視並批判Hamilton作品的龐大陣容中,Kamen的"The Decline of Spain: A Historical Myth?"可以說是眾多作品中的異聲,他不僅對Hamilton的論點重新分析,更提出西班牙帝國「沒落」作為歷史解釋的疑慮。Kamen認為「沒落」學說本身存在四個漏洞。第一是界定「沒落」時的模糊性讓這個觀點成為研究時一種信念般的使用。第二則是研究者常把一些沒有彼此關聯的現象如瘟疫、軍事挫敗或是貿易問題扯在一起作為敘述帝國衰退的原因,宿命論地將這些挫折視為崩壞的整體呈現。雖然這些因素合起來的確就是西班牙帝國沒落的主因,不過我們的確常不自覺地將這些因素毫不思索彼此關聯就放進闡述帝國沒落的原因。第三是有些研究會把所有因素集中在西班牙本身的問題上,並沒有注意到西班牙和歐洲其它國家之間的互動。最後則是「卡斯提爾」和「西班牙」的混淆,我們常把卡斯提爾視做西班牙整體的代表,往往忽略其它王國的問題或是在卡斯提爾走向衰弱時其它王國的狀況是否一致。

    Kamen提出的四個漏洞恰巧就是過去多數研究的盲點,不過他的這篇文章只是多數沒落論調中的一個異聲,他的反駁點有時會看起來像是為了反駁沒落論調而寫,讓讀者無時不刻感受到他強烈的觀點,即沒落論是他堅決反對的。然而,我們也不能輕忽過去研究對於西班牙或是卡斯提爾沒落的事實,無論是Hamilton或Elliott的作品在舉證西班牙帝國的問題時都有相同的觀點,而這些觀點在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就已經廣為討論,諸如經濟發展的不健全、美洲財富的減少和摩爾人的驅逐。這些因素是無可否認地存在著,Kamen的觀點可以說是為了矯正研究者對於「沒落」學說在詮釋上的模糊而出現。

    西班牙帝國的榮光在三十年戰爭後逐漸成為歷史,雖有改革者如Lerma和Olivares針對西班牙本身的問題進行改善,但是無可避免地捲入戰爭仍然讓這些好意無法實現,甚至導向更糟的處境,而各王國對於卡斯提爾的霸權也越來越無法臣服。1640年代開始的叛亂正顯示卡斯提爾對於各王國控制的逐漸下滑。如同Elliott充滿想像力的描述,在法國為Richelieu主教掌政而逐漸朝向繁榮的時期,西班牙再也無法虛張聲勢,如同病人終於盡責地吐出最後一口氣。



END



以上是對三位專門研究西班牙帝國史的學者過去在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之粗略整理,若有疏漏請見諒<O>

總覺得把這三篇文章翻成中文更能提供幫助,但實在沒力氣翻譯啊...



縮圖來源:http://i2.kym-cdn.com/entries/icons/facebook/000/017/888/Miguel%27s_Guitar_cover.jpg

45

23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達人專欄] Unholy 第四章:審判(5/5)

[達人專欄] Unholy 第四章:審判(4/5)

確認自己的敵人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