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1chip】
所謂的 1chip ,指的是晶片統整型的機板,後期生產(約 1995 年後)的 SFC 比較有機會是這種機型。我並未實機試過,據說這種機型的 SFC 不管是音效或影像輸出能力都較一般型來的優。分辨方式通常必須拆機,我一向以不對主機開刀為前提,所以這部份我也僅止於聽聞。詳情請參閱 Finding the 1CHIP SNES 或統合型(1CHIP)スーパーファミコンの見分け方。
↑感謝 Thomas Wu 提供關於 1CHIP 的相關資訊。
【第一階段:使用 S 端子】
說起來 SFC 不愧是一個王朝,這台主機是我看過的早年主機中能接受最多輸入介面的一台。美國日本 S-Video 比較通用,它可以!歐洲喜歡 SCART,它也行!就算今天電視太舊只能用 RF,它也讓你用!我當然不可能用紅白機 RF 那種吃力不討好的方式,且當時開始布局時也並不知道 SCART,因此最初的選擇便是 S-Video 了。為此我準備了↓的東西,約 NT$3,500。現在的電視不太容易保有 S-Video,若電視剛好有,則可以省下訊號轉換器,只需要 NT$150。
將複合線接在 SFC 後方,經過訊號轉換器後 HDMI 輸出到電視上,並將電視切換至 HDMI,畫面應該就出來了。
接線的感覺大致如↓
經由 S 端子輸出的遊戲畫面↓
實際遊戲中畫面↓
比較明顯的問題只有文字周邊容易出現如圖片壓縮般的馬賽克感,一部分有滲色的感覺,以及顏色太鮮明造成 3P 的綠色感覺非常螢光亮,整體來說這畫面其實也算不錯了。然而自從見到 MD 換成 SCART 那被我家閃光稱為奇蹟的瞬間後,我決定把 SFC 也換成 SCART 端子。
【第二階段:使用 SCART 端子】
把 SFC 換成了 SCART,雖然感受可能沒有 MD 那麼明顯,但確確實實也是有提升的,而且成本也不算太高。 我準備了↓這些東西,雖然跨海買比較麻煩,但花的錢並不會很高昂,總成本約 NT$2,400 ,加上分配器後約 NT$5,300。
將 SCART 端子線接在主機後方,經過 SCART 分配器,再進到訊號轉換器,最後 HDMI 輸出,並將電視轉到 HDMI 後,畫面就出來了。
接線的感覺大致如↓
經由 SCART 輸出的遊戲畫面↓
![]()
近拍↓
最明顯的感覺會是顆粒感變得更清晰,顏色不會濃淡不均看起來較舒服。
【第三階段:使用 XRGB-mini 進一步提升畫質與產生掃描線】
最後當然還是老樣子的進入第三階段了的 XRGB-mini 了。SFC 跟 MD 一樣,直接準備好訊號線插上去就可以了。為此我準備了↓的這些東西,總花費約 NT$13,250 ,加上分配器後約 NT$16,200。
將 SCART 端子線接在主機後方,經過 SCART 分配器,再進到 XRGB-mini,最後 HDMI 輸出,將 XRGB-mini 轉至 RGB 輸入,並將電視轉到 HDMI 後,畫面就出來了。
接線的感覺大致如↓
經由 XRGB-mini 輸出的帶掃描線遊戲畫面↓
近拍↓
SCART(左) 與 S-Video(右) 輸出的比較↓
在 SFC 中使用 XRGB-mini 的 RGB 輸出我從來沒有遇過任何問題,我常爬的幾個網站也幾乎都只寫沒甚麼特別問題直接插上就好,應該是我這邊有用上 SCART 端子中相容性最好的一台了, MD、SS、PS 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遊戲有狀況。
我猜看完以後大概會有人覺得這篇跟 MD 那一篇根本就 87% 相同啊! XD
對!沒錯,除了前文跟照片以外真的就是一樣的,我根本就是直接複製 MD 那篇過來改的 XD!而且接下來要寫的 SS 跟 PS 也會有 87% 相同,所以不如就當作看收藏好了。又或者也許有人是從搜尋引擎找進來的,我想每台主機個別出文章應該對這樣的瀏覽群眾比較友善,畢竟如果想要裝上 SFC 時並不會搜尋 MD 這樣的關鍵字吧!所以還是出了這一篇。
最後依然,範例僅為我個人選擇,價錢也僅供參考。如果有錯誤或不夠完備之處的話,也請不吝指正,祝大家遊戲愉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