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9-05-05 21:47

[達人專欄] 【台劇】對台灣的謫問:《我們與惡的距離》推薦

作者:LanTern





  《我們與惡的距離》,由公共電視和HBO Asia推出的社會寫實影劇,由林君陽執導、呂蒔媛編劇,賈靜雯、溫昇豪、吳慷仁、陳妤、曾沛慈主演。



  我看的台劇比較少、也通常是抱著輕鬆的態度去看,不太會潛心思索,所以我這番話說服力可能不太夠,但我還是想說: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我這輩子看過最出色的台劇。

  如果你還沒看過,我誠摯向你推薦,無論如何,一定要看一次。


  《與惡》非常大膽的去挑戰了台灣社會的敏感神經。

  廢死、媒體、政府、教育、家庭、法律、網路霸凌、精神患者、無差別殺人,甚至有一絲絲的——雖然不是重點——統獨議題。

  除了同性婚姻以外,台灣社會中大家避而不談的對立議題幾乎一次全部碰完了,而且是用極端批判的方式。

  儘管藉由角色之口體現的批判和價值觀碰撞從沒停過,但卻鮮少讓觀眾有政治正確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無止盡的自我謫問和反思。

  對這種類型的劇本來說,高明得驚人。

  幾乎所有的問題,劇本都沒有給出答案,而是拋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去思索。

  這是一齣社會寫實的極致。


  《與惡》用十個小時的左右的劇長,將各種議題探討得淋漓盡致,高度、深度、廣度都挖掘到出乎意料的境界。

  同時,這部片對角色和劇情的把握非常出色,幾乎所有的主要角色都得到了極端完善的發揮,好幾個角色更是用力衝擊心靈。





  除了無與倫比的劇本之外,這部片最讓我激賞的是演員。

  每一個主役的演出都非常成熟,堪稱精彩。賈靜雯演繹的痛徹心扉與極端、溫昇豪演繹的強韌與包容、陳妤演繹的兩難與堅毅、曾沛慈演繹的堅強、林哲熹演繹的崩潰和脆弱、吳慷仁演繹的理想和衝突。

  每一個主要角色都既立體又深切,單單是這些角色在戲劇中的激烈碰撞所產生的化學效應就足夠觀眾細細品味和挖掘,即使是放眼全世界影劇,這都是難能可貴的精彩演出。

  甚至有好幾個配角,都帶出足以撼動心靈和認知的衝擊。





  這並不是一齣能夠躺在沙發上輕鬆看的片,全片都以嚴肅而且緊繃的方式完成,但卻能緊緊抓住觀眾目光,由此可見演員們對角色的揣摩之深刻及演技之精湛(ㄓㄢˋ)。

  即便是社會寫實,但是能靠演出呈現得那麼深、那麼痛、那麼強而有力,仍然是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這齣戲以無差別殺人為開端,帶出了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輿論、媒體、律師、醫生各方面的切入點。每一個觀點的差距都非常大,但是又非常緊密,而且極具說服力。

  加害者家屬痛苦卻百口莫辯、受害者家屬痛苦卻無力回天;媒體人明知自己所作所為已經偏離正義,卻不得不繼續沉淪的無奈;人權律師心中正義和現實的拉扯,以及輿論遊走於事件外圍、事不關己的冷漠。

  四個家庭——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人權律師家屬、精神病患家屬——將社會最晦暗、最不願觸碰的痛苦扯開,攤在社會的目光之下,然後甩了這個名為社會的毒瘤一巴掌。

  單單是如此前無古人的大膽,就已經奠定了這部片的高度,尤其是本片的敘事又如此的完整。


  《與惡》並不像多數台劇——甚至是全世界的影視作品——一樣,將所謂的「社會議題」包裹在輕鬆愉快的糖衣之下,用詼諧的劇情和搞笑的演出去包裝。

  而是很直白的、很殘酷的強迫觀眾去面對這些劇本打算闡述的現實。

  直白得讓人害怕,殘酷得讓人揪心。


  同時,這部作品沒有給出答案,什麼答案都沒給。

  李曉明的犯案動機沒給、死刑與廢死的定論沒給、現代媒體該有的去向沒給、大眾該如何面對那些因悲劇而破碎的家庭,還是沒給。

  有的只是批判,對現狀和台灣社會深層記憶的批判。

  強而有力的批判。

  長度十集,十個小時,一個多餘的鏡頭都沒有。

  所以才能塑造出這樣大得嚇死人的思辨空間。


  我相信即使是對社會議題完全沒有關注的人,在看完這部作品也都能得到反思。

  而《我們與惡的距離》所帶來的驚人迴響,也是這部作品最偉大的成果。


  不管是作為影評的理性、或是身為台灣人的感性,我都深深被這齣了不起的戲所懾服。


  即使只是一點點漣漪,就一點點,這部片也確確實實地改變了世界。






  就像這部片想要探討的議題多的驚人一樣,這部片帶出來的觀影角度也會因為每個人的過去、立場、思維、生活、期待而有所不同。

  也許新聞人和媒體人因為劇中對新聞價值的批判而有所省思、也許法律人或人權團體會因為劇中對人權辯答心有戚戚、也許死者或病人親屬會對劇中的破碎而有所感觸。

  我的意思是,看完這部作品,每個人心中所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同的。

  更側重哪一面完全取決於自身,而這也是這齣戲最大的魅力所在。


  說實話,我覺得這部作品很難寫。

  從我看完到現在,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思索我該在這篇文章中寫什麼、保持什麼立場、該用什麼方式去解讀。

  直到現在我也沒有答案。

  我完全沒有法律和媒體相關背景知識、沒有偉大到投身於人權抗爭或照護弱勢之中、也很幸運的沒有經歷過親人遭受大難的傷痛。

  我相信我從中體會到的,比起很多人來說,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所以我所能做的,大概就跟以前一樣吧,只能把我心中最直接的想法寫下來,如此而已。







  王赦

  這齣戲很好哭,我相信十集哭十次以上的應該大有人在。

  而我眼眶泛淚了四次,四次都是因為王赦。


  第一次是第三集,王赦第一次到海邊找李媽媽的時候。




  他搶著替裡媽媽推手推車。

  「我來,讓我幫你,讓我來幫你。」

  「不要放棄,不要放棄好不好。」

  他想要拯救那些連世界都唾棄的人,即使可能連自己都被抓去陪葬也在所不惜。

  
  第二次是第五集,王赦和美媚在車上的對談。




  「我們是在不斷被否定當中成長的。」

  「難道把這些人全都抓起來、關起來,難道把他們都殺了,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嗎?」

  他有一個原點,而這個點逼著他去做他認為正確的事,幾近執著。

  我相信這齣戲吳慷仁本來應該是沒有準備哭的。



  第三次同樣是第五集,王赦喝醉之後。





  「我到現在還不知道他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他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了。」

  「一個明主法治的國家要靠殺人,竟然要靠殺人才能撫慰人心。」

  「保護這些人的權利是我的工作,是我想做的工作,是我喜歡的工作。」


  第四次是第十集。



  「我在啊。」

  「我在啊。」

  這也許是他長久以來、幾近病態的志願,被他最愛的人所認可的一刻。

  飾演王赦的吳慷仁說:「如果沒有結婚、家人陪伴,王赦最後大概會瘋掉吧,我覺得他會瘋掉。」


  我是支持死刑的,但是我自認跟一般支持死刑的人又不太一樣。

  我聽過幾場廢死的講座、看過不少關於廢死的文章,也可以理解廢死的人之所以希望廢死的絕大多數理由。
  
  以牙還牙、殺人償命是人的本性,是千年來人類道德觀根深柢固的準則,但這並不代表是合理的。

  禁止人民殺人的國家,卻可以合法的殺人,這點怎麼想都不合理。

  死刑之所以存在的理由,說穿了,也許正如王赦所說的,就只是撫慰人心而已。

  偏偏我們的社會,有時候就是需要用這種方式,才能撫會我們的心。

  偏偏我們的社會,只能用這種方式才能實現根本不存在的公平。


  王赦其實是個很悲慘的人。

  他擁有堅定的志向,也認為自己在做的是好事、是正義,但可笑的是他所做的事情劇中卻從來沒成功過。

  李曉明提前遭到槍決(就跟他所借鏡的人一樣)、儘管幫陳昌逃過死刑但他本人卻一心求死、在最後甚至得放棄夙願來換取家人的安全和諒解。

  他所堅持的一切乍看之下什麼都沒得到。


  王赦是所有角色中,對我衝擊最大的。

  除了價值觀和我相近,也因為他徒勞無功的作為和內心煎熬,讓人不忍直視。

  雖然最終他什麼都沒能改變,但他仍然是個偉大的英雄。

  
  這齣戲透過王赦的話,將「死刑」的另一個觀點傳出去,讓世人多了一種解讀、讓世人多了一絲反思。

  即使只有一點點,但在《與惡》大紅大紫的現在,那依稀的漣漪也確實引起波瀾。

  這是名為創作的力量,也是創作應該有的力量。比起各種對於死刑的文章探討、激烈爭辯,這齣戲所帶來的改變一定更多。

  同理,這點也適用於《我們與惡的距離》其他所有想探討的議題上。

  這是我記憶中,台灣作品第一次真正成功透過創作實現大規模的理念輸出,人稱「軟實力」。


  而經過這部戲,飾演王赦的金鐘影帝吳慷仁也在我心中成為台灣最頂尖的演員。

  以上四場有兩場是一鏡到底,他的演出在我心中留下的震撼又深又強,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看見台灣演員驚人的演技。


  坦白說,我對現在新聞媒體狂刷《終局之戰》感到不解。

  這種東西讓我們漫威宅男去瘋就好了,你們瘋啥啊?拜託你們去報導《我們與惡的距離啦》!

  這才是現在的台灣真正應該報導的作品。






  劉昭國

  《與惡》的主要角色很多,而且所有主要角色——沒錯,所有——都值得深深挖掘。

  但如同我剛才提過的,每個人看完這部戲,都會得到的許多答案,而且都不會相同,所以我在開始動筆撰寫這篇文章之前,其實想了很久,該提幾個角色?該怎麼去解讀?那些角色由我來解讀有必要嗎?有意義嗎?

  所以最後我決定只提兩個角色,其中一個是對我衝擊最大、也最喜歡的王赦,另一個則是劉昭國。





  綜觀整部戲,劉昭國是數一數二的堅強。

  放下傷痛的堅強、向前走的堅強、改變的堅強、包容的堅強。

  理論上,他與宋喬安體會到的痛楚相差無幾,但他卻展露出與宋喬安截然不同的樣子。

  看他們兩人之間的對比很有趣,宋喬安將堅強披在身上,但卻一步步支離破碎,劉昭國將堅強藏於心底,卻一步步感染其他人。

  他直面過去、直面傷痛、治癒自己、然後試圖治癒其他人。

  同時他也是全劇唯一一個主動改變的角色。


  「諮詢師說,改變自己比較容易,改變別人很困難。」

  「他出了回家作業,我想邀你一起做。」






  感謝和道歉不是隨隨便便說得出口的,有的時候這需要的是巨大的決心。

  這個角色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這部戲裡頭與現實最貼近的。

  不是所有人都得成為王赦,但我認為,所有人都可以成為劉昭國。


  至少透過劉昭國的改變,能夠看見為人丈夫、為人父親的成長。

  男人的胸懷是為了擁抱心愛女人而存在的。

  我比較大男人一點啦,我覺得不管兩性議題怎麼改變,這點都始終如一。這是非常樸實無華,可是卻絕對強而有力的道理。





  我相信即使說《我們與惡的距離》攀上台劇的新高峰也不會有人反對,這就是這麼厲害的一部片。

  不管是作為觀眾、或是作為創作者,我都從這部作品上看見希望,台灣創作的希望。

  很成熟,很精彩,即使放眼世界也不落人後。

  而且在兼顧娛樂性和作品完整度的同時推動了某些議題,讓人反思、讓人認真審視。

  我的意思是——套句網路說的——這可是中國人跪著看的作品啊。

  即使再微小,《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真正意義上靠戲劇改變了世界。


  是的,這部片終究是集結了知名演員、強力編劇和製作團隊才得以打造的台劇,而且當然,資金雄厚。

  但這部作品可以說大力推了一把,不只是影劇,很多面向都是。

  了不起,確實了不起。


  這或許是台灣最了不起的劇,

  也是台灣最需要的劇。



  至少我可以預見《我們與惡的距離》橫掃下屆金鐘的光景了,它絕對值得。









  《我們與惡的距離》可以在公視的網路平台公視+上付費觀賞,台幣130元三個月內無限次數,幾乎是一部電影一半的花費,支援信用卡和超商繳費。

  支持正版吧,除非你是我們親愛的對岸同胞。



  我去年寫了一篇短篇小說〈伸張正義(笑)的偉大之人〉,當時有位讀者問我有沒有後續,我說沒有,因為我自己也沒有答案。

  現在我想,這部片可能就是答案。





  FB
  Blog


59

19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難得看到好看的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

有生之年感想-原來吵吵鬧鬧也是一家人

[達人專欄] 【電影】《老狐狸》從不平等的世界,願成為哪種人?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