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07-09-15 23:19

【參考資料】翻譯的由來

作者:幽影

我國的外語翻譯工作,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出現的。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西域名僧安世高在洛陽翻譯了我國第一部譯著《安般守圖經》後,佛經的翻譯事業逐漸發展,晉代已設置譯場,集中翻譯人員,有組織地進行佛經翻譯工作。到了隋代,長安有了數百名翻譯人員的佛經翻譯中心,而且有十分細緻的分工。如精通漢、梵語文和透徹理解經典教義、能解決翻譯上一切疑難的譯場負責人『譯王』;負責把梵文譯成漢語的『譯語』;紀錄譯文的『筆授』;對譯文進行潤色加工,使之文筆流暢的『潤文』和審校譯文,糾錯正訛的『證義』等。但當時的譯文,不是側重意譯就是講求直譯,不是損害了原著就是使譯文成為梵化了的漢文。

直到唐代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之後,佛經翻譯家玄奘才開創了融直譯和意譯為一體,既不損害原著本意,又便於讀者了解的『精嚴凝重』的翻譯文體,進入被後人稱為佛經翻譯史上的『新譯』時期。玄奘一生致力於佛經的翻譯工作,譯出了他出訪印度時帶回的佛經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還是我國第一個把中文著作譯成梵文的人,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除佛經翻譯外,為了適應翻譯工作的需要和梵文教育,隋唐還出現了專門講述梵文音韻,解釋辭義的『字書』。如《隋唐經籍志》中著錄的《婆羅門書》、《扶南胡書》和唐代的《悉曇字記》等。到了明代,編撰刊行了一套收錄梵語、阿拉伯語等基本詞彙,每個詞用漢語標音的外語辭典《華夷譯語》。同時,在明代還翻譯了一些西方的科技著作,如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由拉丁文本翻譯成中文的《幾何原本》,以及李之藻和利瑪竇合譯的《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等。

我國最早的外語學校,是成立於清代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的『同文館』。它培養出嚴復、汪鳳藻等一批翻譯人才,還編譯了一些外語辭典和外語文法書籍。

0

0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魯珀特之淚】

黑絲襪與肉色絲襪足底分享

關於xx龜某個被刪除文章底下的留言(網路歷史-1)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