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能滋潤心靈啊。這是人類發展出的文化裡,至高無上的寶物啊。」
by 渚薰
(上圖出自Wiki)
1995年10月4日,日本史上最偉大的動漫之一,《新世紀福音戰士》(Evangelion,簡稱EVA)在東京電視臺撥出。
今年已經2008年了,但EVA至今依然廣受歡迎。隨著劇情的發展,EVA從一開始的典型機器人動畫,逐漸轉變為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敘述與分析,極其龐大複雜的劇情,以及各種宗教、哲學乃至於精神分析符號的運用,讓它成為日本動畫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讓許多觀眾對它印象深刻,當然在下也是其中之一(笑)。
由於EVA的愛好者為數甚多,各式各樣的相關文章在網路上也稱的上是滿坑滿谷,如果這裡再花篇幅介紹人物還是劇情之類的話,實在沒有這個必要。於是在下打算在此向各位介紹的,是EVA劇中使用過的一些古典音樂。
以下的內容部分參考自『古典音樂在EVA中的運用』這篇文章,在下並不清楚原作者為何方神聖,但在看完之後,在下回頭看看部落閣中,在下介紹過的那些古典音樂,竟然意外的發現,原來這些音樂在下竟然都介紹過了!?
在下原本以為最初接觸古典樂的時候,應該是小學時練聖歌的時候。然後真正認真去了解古典樂,大概是看EVA死與新生時的《卡農》,以及渚薰的BGM,貝九第四樂章的《歡樂頌》了。不過後來發現原來我們熟悉的《小星星》(一閃一閃亮晶晶)也是古典樂大家族的一員之後,看來這個最早接觸的時間,應該要大幅拉前了吧(笑)。
言歸正傳,由於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巧合,再加上那篇文章的內容,在下覺得還有一些可以加強的餘地,於是在下決定也寫一篇專欄,來向各位介紹這些樂曲。
===================================
[font= size= color=red]巴哈G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1007)《明亮》,或譯作《輕巧》
劇中使用部分:
第一樂章:前奏曲(德:Vorspier,英:Prelude)
登場處:
TV第15話『嘘と沉默』、電影《シと新生》
這是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一首,本系列作品的創作目的、對象乃至於原始的演奏樂器,都是音樂史上的無解之謎。雖然確切的完成時間不明,但根據後人的考證,這應該是巴哈在柯登當宮廷樂長的時候寫的。
這種情形的出現,是因為巴哈的作品多半都是在他死後,才被後世音樂家一一發掘出來的,像這套組曲就是因為西班牙大提琴家卡沙爾斯的偶然發現,才讓世界上的人們認識到它的價值的。
言歸正傳,大提琴原本就是一種表現比較困難的樂器,而這套組曲所需的艱難技巧,無疑的又讓它的演奏難度更上一層樓,成為每位大提琴家渴望攀登的高峰,更是測試大提琴家全方位演奏能力的最嚴苛考題,被譽為獨奏大提琴的《聖經》!
這套組曲除了是大提琴獨奏的頂點之作,更是每位學習大提琴的人練習的對象。由於這六首組曲的難度是依序遞增的,第六號《陽光》更被稱作獨奏大提琴的『交響曲』,達到巔峰中的巔峰。只要有人能夠循序漸進的融會貫通這套組曲,表達出曲中內涵的話,就可說他已經是一位合格的大提琴家了。
除此之外,由於大提琴的音色低沈穩重,表現不出什麼動感,因此也很少有演奏者會主練大提琴。然而反過來說,要像樣的拉出一曲動聽的大提琴獨奏,也是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以及所謂的真才實學才能辦到的。比如說兩度錄製這套組曲的大提琴家馬友友,他從小就練這六首曲子練到大,而日後就以這套組曲踏上國際舞台。
看到這裡,各位應該知道真嗣在劇中說,他因為學過一段日子了,不想就此放棄,所以才繼續練下去,是什麼意思了吧。在下覺得明日香應該是知道練大提琴的難度,以及這套曲子背後的典故,才會對真嗣另眼相看,甚至還吻了真嗣的吧。
===================================
[font= size= color=red]巴哈E大調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1006)
劇中使用部分:
第三樂章:嘉禾舞曲與迴旋曲(德:Gavotte en Rondeau,英:Gavotte in Rondo)
登場處:
電影《シと新生》
本曲是全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的最後一首,同時也是這套作品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首,不只受到廣大的歡迎,就連作者巴哈本人也相當喜歡,還為它寫了首為魯特琴(一說是豎琴)所譜的改編曲(BWV-1006a)。
依照某個不知是真是假的傳說,當年是音樂家孟德爾頌,在肉舖看到老闆用這些珍貴的樂譜在包肉時,出於直覺向肉舖老闆買下了那本樂譜,巴哈這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才因此被他發掘出來的。雖然這個傳說沒有任何根據,不過這也反映了巴哈音樂在他死後的50年間,幾乎得不到任何重視的歷史事實。
有別於大提琴獨奏的低沈穩重和難以上手,這部作品不但難度不高,而且曲風既明亮又華麗,充滿了讓人想隨之起舞的旋律性,如同明日香初登場時,給各位觀眾的第一印象。
而明日香所拉的第三樂章,更是一首就算對古典音樂沒什麼認識的人,也幾乎都知道的著名旋律,彷彿是在反映著爭強好勝的明日香,想把自己的才能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心情。
不知道庵野導演將本曲放入劇中的意思,是不是像在下推測的這樣。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他也太有心機了吧,竟然讓這短短幾個鏡頭的配樂,暗藏了這樣的深意~
===================================
[font= size= color=red]巴哈D大調第三號管弦樂組曲(BWV-1068)
劇中使用部分:
第二樂章:Air,《G弦上的詠嘆調》(Air on the G string)
登場處:
劇場版《Air∕まごころを,君に》
這首管絃樂組曲是巴哈全四首管絃樂組曲中最有名,而且最為膾炙人口的一首。在下之前介紹時,第五樂章的吉格舞曲還只有Midi而已,在下現在已經將它補齊了,各位可以回去聽聽^^
這首曲子當中,最有名的部分就是第二樂章的Air了。所謂的『Air』意指『歌調、旋律』,源自歌劇的『Aria』或『Arial』,指的是慢板、有抒情歌調子(詠嘆調)的管絃樂曲。
19世紀後半的小提琴家奧古斯特‧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在1871年把Air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時,由於只用了小提琴上最低音的G絃來演奏,因此這首Air改編曲又被稱作《G弦上的詠嘆調》或《G絃之歌》。
巴哈原曲的Air調性為D大調,為了使樂曲能在小提琴的G絃上演奏,因此威廉密將它改為C大調。以曲調的優美來說,這首曲子被譽為不輸帕海貝爾《卡農》的經典小品,同樣是令人百聽不厭的名作。除了EVA之外,有許多作品當中也出現了這首曲子。
這首曲子在劇中,是明日香駕駛貳號機大戰量產機時的背景音樂,《大逃殺》電影版當中,也數次出現了這首曲子。在悠揚動聽的慢板樂章中,上演著慘烈的生存之戰,彷彿暗示著即將來到的悲劇。兩位導演當初將這首曲子選入配樂之中的動機,也許十分相似也說不定啊…
備註:根據在下的資料,有出現本曲的至少還有這些作品…
Life
風之抒情曲(Wind Aria)
交響情人夢
怪奇大作戰Second‧File
艾莉的鍊金工房
齊天烈百科
===================================
[font= size= color=red]巴哈《心、口、行止與生命》(BWV-147)
劇中使用部分:
第十曲:合唱:我的喜樂不離耶穌(Chorale: Jesus bleibet meine Freude)
登場處:
劇場版《Air∕まごころを,君に》
感謝OguwaAsuka04 (Ambivalenz)之前指出本文尚缺此曲,讓在下得以更加完善這篇文章^^
本曲出自巴哈在萊比錫時期完成的第一首清唱劇《心、口、行止與生命》的第十曲,是劇場版後半插入現實影像時的背景音樂。在EVA的專輯《THE END OF EVANGELION》當中的第六首是Air,而第12首就是它。
在1723年,也就是巴哈39歲那年,他來到了萊比錫擔任聖托馬斯教堂的音樂監督一職,並用一首他在威瑪時代寫的清唱劇為原型,改編出這首清唱劇,在同年7月2日的聖瑪利亞節上首度演出。
這部清唱劇由兩部共十首曲子組成,第一到第六曲是第一部,而第七至第十曲為第二部。一二部最終的合唱曲,也就是第六曲和第十曲,雖然歌詞不同,但主旋律是相同的。
這首曲子最大的特色在於,本曲的主旋律其實是人聲,而樂曲中那一連串的三連音只是根據人聲旋律的部分,用對位法譜出來的聲部而已,各部旋律互相獨立卻又十分和諧,而開頭的三連音同時也對應了基督教三位一體的神學概念,這種帶有宗教氣息的旋律,確實也呼應了一些劇中的設定啊。
雖然第六曲和第十曲的主旋律相同,但本曲當中最為後世喜愛的卻是第六曲《合唱:耶穌,吾民仰望的喜悅》而非第十曲《合唱:我的喜樂不離耶穌》。
第六曲因為讚揚耶穌的歌詞內容,因此常在西方的節慶或是婚禮上單獨演奏。由於動人的旋律,就像小提琴家威廉密將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Air改編為《G弦上的詠嘆調》一樣,近代的鋼琴家海絲亦在1926年,將這首聖詠改編為鋼琴曲《耶穌是吾民仰望的喜悅》。
既然主旋律一樣,那麼庵野導演又是出於什麼理由特意使用第十曲,而非較廣為人知的第六曲呢?也許這是為了對應標題的《THE END OF EVANGELION》,而特意選了原曲當中作為『結束』的第十曲也說不定吧…
幽影註:其實第十曲《合唱:我的喜樂不離耶穌》也是有鋼琴改編曲的,而且也很受歡迎。事實上,本曲中最為後世喜愛的到底是第六還是第十,目前仍存在不同的說法…
===================================
[font= size= color=red]帕海貝爾《卡農》
本曲德文原名: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
登場處:
電影《シと新生》
有人曾說,要是帕海貝爾還活著的話,那他可能會是全世界版稅收入最高的音樂家,原因就是這首帕海貝爾的《卡農》,在下的那篇介紹文裡擺了26首加一支影片,喜歡的話各位可以慢慢欣賞^^
卡農(德:Kanon,英:Canon)並非歌曲名稱,而是一種流行於巴洛克時期的複調音樂作曲方式,它的名字源於古法語,意思是『依靠』,也有人翻成『規律』,輪唱也是一種卡農。
帕海貝爾用數字低音手法寫的這首《卡農》,是古典樂中最為人熟知的卡農,後世提到《卡農》的時候,要是沒有特別註明是誰寫的話,那就多半是指帕海貝爾的《卡農》。
根據後世考證,本曲約完成於1680年,並被後人改編為許多版本,供多種不同樂器組合演奏。它原有吉格舞曲伴隨,但現在很少演奏這個部分。在EVA當中出現的《卡農》,屬於弦樂四重奏的版本,這個版本一般是由大提琴1、小提琴3的樂器組合演奏,演奏時先由大提琴啟奏出著名的八個『頑固低音』,接著三部小提琴依照八拍的間隔依序加入,並且全部拉奏相同的旋律。
小提琴前後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也只重複拉出相同的兩小節。而大提琴只有兩小節的旋律,更是從頭到尾重複了28次之多。即使如此,旋律依然如此的優美動聽,不會讓聽眾有絲毫的單調感。充斥在旋律中那寧靜、平和與鼓舞的感覺,更讓它被譽為『人類理性在音樂上的代表作』。美國太空總署更將這首《卡農》送上宇宙,作為代表人類文明成就的不朽之音。
不過劇中在體育館演奏會上登場的《卡農》,演奏方式雖然一樣,但所使用的樂器配置,又和上述略有不同,劇中配置如下:
真嗣:大提琴
零:中提琴
渚薰:小提琴1
明日香:小提琴2
除了EVA之外,本曲也在《凡夫俗子》、《我的野蠻女友》、京都版Kanon、《金色琴弦》等眾多作品裡出現,據說就連《GT4》、《魔法門》甚至是《七龍珠》的週邊裡,都找的到它的蹤影耶(笑)。
話說回來,其實這段文章本來是要寫給『京都版Kanon中,曲式與劇情的關聯』這系列專欄用的,偏偏《卡農》兩邊都有,所以在下只好給先登出來的這篇用了,等在下連載到那時,再來想辦法找點不一樣的資料來寫吧~
用《卡農》當背景音樂的MAD
電影《シと新生》中的那段影片
===================================
[font= size= color=red]韓德爾《彌賽亞》(HWV-56)
劇中使用部分:
44. 哈利路亞大合唱(Hallelujah)
53. 神羔羊配得…阿們(Worthy is the Lamb...Amen)
登場處:
TV第22話『せめて,人间らしく』
這兩首曲子是第十五使徒アラエル的BGM,用於對明日香使用心理光束攻擊時(BGM是先44再53)。這兩曲都出自古典樂三大神劇中的《彌賽亞》,《哈利路亞大合唱》是第二部的終曲,《神羔羊配得…阿們》是第三部終曲,歌詞則來自聖經的《啟示錄》,中英對照如下:
===================================
44.Hallelujah (Chorus) 3:32
Alleluia: for the Lord God omnipotent reigneth.(Revelation 19:6b) The Kingdoms of this world are become the kingdoms of our Lord and of His Christ; and He shall reign for ever and ever. KING OF KINGS AND LORD OF LORDS.
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上帝,全能者作王了。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
53.Worthy is the Lamb (Chorus) 7:52
Worthy is the Lamb that was slain, and hath redeemed us to God by his blood, to receive power, and riches, and wisdom, and strength, and honour, and glory, and blessing. Blessing, and honour, glory and power, be unto him that sitteth upon the throne, and unto the Lamb, for ever and ever. Amen.
曾被殺的羔羊,用自己的血買了人來歸於上帝,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頌讚的。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
《彌賽亞》是作者韓德爾最有名的神劇,本曲從1741年8月22日開始動筆,據說他只花了24天的時間,就完成這部光演出就要兩個半小時的鉅作,並於1742年4月13日,在愛爾蘭首府都柏林首演。
原本經營的歌劇院倒閉,事業陷入極低潮的韓德爾,由於本曲的大獲成功,讓他的音樂事業攀上了另一個高峰!本曲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莫過於1743年3月23日在倫敦上演時,英王喬治二世聽到第二部終曲《哈利路亞大合唱》時,按捺不住心中激動的站起來聽完全曲這件事了。
不單單如此,幾乎人人皆知的《哈利路亞大合唱》,在1869年美國波士頓的「和平日節慶」上,更是創下了萬人合唱《哈利路亞大合唱》,並使用500件樂器伴奏的記錄。可說《彌賽亞》已經不單只是首宗教音樂,而是古典音樂乃至世界音樂史上的不朽之作了。
===================================
[font= size= color=red]貝多芬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Sym No.9, Op.125)《合唱》
劇中使用部分:
第四樂章:急板(Presto)-《歡樂頌》,或譯作《快樂頌》(德:An die Freunde,英:Ode to Joy)
登場處:
TV第24話『最後のシ者』
本曲出自貝多芬最出名的第九號交響曲(簡稱:貝九,在下的部落閣裡擺了完整三套跟一些片段,各位喜歡的話可以慢慢聽…),用在TV版號稱最悲壯的第24話。渚薰登場時就哼著它的旋律,然後講了:「歌は,いいね。」
本曲最出名的地方,就是貝多芬首次破天荒地將人聲合唱曲《歡樂頌》當作一組樂器導入交響曲中,讓最高的聲樂領域和器樂領域互相應和,激發出音樂更高層次的境界。貝九全曲約74分鐘(音樂CD錄製長度的由來),光是第四樂章就長達20分鐘以上,而其中最為世人所知的就屬當中的《歡樂頌》了。以合唱曲的知名度來說,這首《歡樂頌》可說是不輸《哈利路亞大合唱》的偉大傑作。
補述一個國內音樂書籍很少提到的地方,合唱曲《歡樂頌》的歌詞來自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同名作品,這點稍有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但事實上,貝多芬將它放進這首曲子的時候,在最開頭加了一段自己寫的部分,並更動了途中的一小段歌詞喔。而且貝多芬也並非全部引用,而是只使用了原詩大約三分之一的部分而已。
在劇中從真嗣駕駛的初號機追擊薰和貳號機開始,直到在莉莉絲面前一把抓住薰的時候,背景音樂一直都是這首,連帶的在超級機器人大戰裡,渚薰自帶的BGM也是它。
本曲除了極具壓迫感的強大曲調,符合當時的劇情之外,就連歌詞也和劇中的情節,有種很微妙的相連感,畢竟《歡樂頌》充滿宗教感的風格,和EVA的設定確實還滿合的。之前介紹貝九的貼子裡,在下有追加了《歡樂頌》的歌詞,各位可以點去看看。
原文的作者認為,薰所背負的天使和貝多芬在此曲中所灌注的精神狀態,可能是庵野導演選上這曲作為本集配樂的理由。在敘述貝多芬傳奇一生的電影《歡樂頌》裡,貝多芬時而偏執暴躁,時而高傲瘋狂,可是同時也有十分脆弱的一面,尤其是在他耳朵全聾之後,這種情緒的起伏又更加激烈,因此在《歡樂頌》當中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極具壓迫性的精神狀態,正如同一首詩所說的,貝多芬為這個世界帶來的,是『上帝的火燄』!
透過極具震撼力的《歡樂頌》,在下彷彿從碇源堂的執念和SEELE強迫全人類接受其操縱命運的瘋狂,看到貝多芬的自大與偏執;從真嗣的自我封閉和追擊薰那時的激動,看到貝多芬遭到失聰打擊後的脆弱,以及狀若癲狂的那陣高呼…
「大家都以為我活在一片死寂中,不對!我腦子裏隨時都充滿音樂,永遠都靜不下來;我只有把它寫下來才能紓解,上帝使我中了音樂的邪,然而祂卻把我弄聾了;祂讓每個人都能享受我的音樂,卻拒我於門外,祂慈悲嗎?祂能算朋友嗎?祂是我們之父,我父親是個殘酷又討厭的酒鬼;如果上帝是這樣的父親,那我不要!」
備註: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了,走入歷史,也開啟了新的時代;代表著自由的勝利,是歷史上重要的時刻—冷戰終於結束!
同年,在溫馨的聖誕氣氛中,名指揮家伯恩斯坦,與來自世界各地最頂尖的音樂人,在柏林圍牆遺址上舉辦了紀念音樂會,其包含了美國紐約愛樂、英國倫敦交響樂團、法國巴黎管絃樂團等樂團、合唱團之好手共襄盛舉,演出的曲目是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之第四樂章。
為了慶祝打破東德共產鐵幕,而邁向自由的時刻,於是將《歡樂頌》改為《自由頌》,歌詞中所有的『歡樂』改為『自由』,並以此作為全場音樂會的主題。這點似乎又增加一個渚薰使用此曲的理由了,因為他是『自由天使』啊!
特別追加:指揮界帝王卡拉楊指揮的貝九
Karajan -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 Part 1
Karajan -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 Part 2
===================================
[font= size= color=red]威爾第《安魂曲》劇中使用部分:
第二樂章:《續抒詠-末日經》(Sequentia - Dies irae)
登場處:
劇場版《Air∕まごころを,君に》
威爾第這首《安魂曲》和莫札特的《安魂曲》,以及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或弗瑞的《安魂曲》)並列為古典樂三大安魂曲,而且本曲更被譽為三大安魂曲之中,最為華麗的一首!
本曲是威爾第在1783年為意大利文壇及政壇巨子曼佐尼逝世而寫,並使用1768年為羅西尼寫的那首《Libera me》為基礎。
1874年5月22日,本曲由四位獨唱者,一百二十名合唱團員和百人大樂隊,在教堂中首演。即使在教堂裡聽《安魂曲》不能鼓掌拍手,但聽者卻人人為之動容。
三天後,本曲在斯卡拉歌劇院演出,終場時全體觀眾起立歡呼,盛況空前!由於演出成功,本曲之後又在巴黎、倫敦和維也納等地連演了十五場。
本曲內容既虔誠又肅穆,既哀傷又激動,再加上本身就是一位歌劇大師的威爾第賦予它的戲劇性,讓它擁有了其他《安魂曲》難以比擬的華麗與震撼力。然而也有人批評說,這首曲子雖然打著《安魂曲》的名號,但是骨子裡還是威爾第的歌劇。事實上威爾第後來也說了,他是用一視同仁的態度來寫這首《安魂曲》跟其他那些歌劇的。
本曲是劇場版《Air∕まごころを,君に》預告片的背景音樂,除了EVA之外,《大逃殺》電影版也數次使用了這首曲子,作為劇中的配樂。極具戲劇性的震撼力,襯托著衝擊性的畫面,稱的上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精采組合。
補充說明一下,古典樂三大安魂曲之一為莫札特《安魂曲》,之二是威爾第《安魂曲》,這兩首是已經定下來的,但是之三的話目前仍有爭議。有人認為之三應該是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另一派則認為之三應該是弗瑞的《安魂曲》才對,這首曲子在下也有介紹,有興趣的話不妨聽聽吧。
回到正題,身為一個EVA迷兼古典樂迷,在下聽到這些音樂時,總是會不自覺的想起這些樂曲的特性和背後的故事,以及EVA當中的劇情,要是有相連接之處的話,更是令在下印象深刻。特別是貝九第四樂章《歡樂頌》,各位知道他背後的故事之後,對它的印象應該也會更深一層吧。
引述原作者最後說的,究竟是古典樂讓EVA更出色,還是EVA讓這些樂曲更加深入人心呢?在下的想法與原作者差不多,無意追究也不需追究這些,因為不管EVA還是那些古典樂,經典就是經典啊~(文/幽影,部分內容參考自
古典音樂在EVA中的運用)
===================================
參考資料&相關連結:
沉醉在「快樂頌」的懷抱裡EVA音樂CD介紹巴哈姆特EVA哈拉版巴哈姆特EVA討論版《新世紀福音戰士》Wiki莫札特《安魂曲》(KV1 626)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Op.45)弗瑞《安魂曲》(Op.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