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為復活節第一天而寫的清唱劇,原本被認為是巴哈在萊比錫時代的作品,但根據後世考證,本曲應該是寫於1708年左右,也就是巴哈年輕時代的作品才對。依照歷史上的記載,1707-1708年的時候,他正住在米爾豪森這個地方。
之所以會有這個誤解,是因為巴哈在萊比錫時代的1724年和1725年,也有在那裡指揮演出過這首清唱劇,並且還對本作進行了一些修改的緣故。巴哈將其中第二、第三和第八曲加上了1708年原稿上沒有的伸縮號。今日世界上演奏本作時,幾乎都是用這個後來修改過的版本為基礎。
本曲乃是根據當時德國路德教會從1542年左右開始,經常在教會詠唱的一首,由馬丁路德所寫的同名眾讚歌而寫的,因此本曲不單只是名稱,就連歌詞也直接沿用自那首眾讚歌的內容。
這首曲子共有八段,第一曲是類似序曲的交響曲。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在巴哈的時代,交響曲還沒有特定的形式,因此《交響曲》這個詞在這裡,只是代表這首曲子不是聲樂曲而已。我們今日熟悉的交響曲,要到1740年左右才出現在音樂史上。
除了第一曲之外,其他七曲都是原眾讚歌的一節,內容描述了耶穌基督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而受難受死,爾後復活的過程。其實這首曲子目前還沒有確定的中文譯名,《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鎖上》只是較常用的一個譯名而已,並沒有完全表達出標題的涵義。
這個譯名最大的問題在於,原文標題中有『Todes Banden』,意思接近『裹屍布』這種玩意,但在譯名當中卻沒有出現這個詞,可是把『死亡的枷鎖』改成『裹屍布』的話,感覺又怪怪的…
以上內容參考自這篇文章,在下有自行稍加修改增補
http://lib.verycd.com/2007/05/21/0000150728.html
《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鎖上》原文歌詞
《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鎖上》歌詞英譯
《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鎖上》歌詞中譯
最後向各位公告一下,之前在下介紹弗瑞的《安魂曲》時,裡頭只有YouTube上找來的影片而已,在下今天已經補上中午剛發現的音樂連結了。如此一來,在下總算將兩個版本的『古典樂三大安魂曲』收齊了!喜歡弗瑞這首《安魂曲》的人,不妨回去之前的貼子聽聽吧。為了方便各位聆聽,在下就直接把這四首《安魂曲》的連結列出來,希望各位喜歡^^
莫札特《安魂曲》(KV1 626)
威爾第《安魂曲》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Op.45)
弗瑞《安魂曲》(Op.48)
幽影註:『古典樂三大安魂曲』之三到底是布拉姆斯還是弗瑞的作品,目前仍存在著分歧的意見。
===================================
Christ lag in Todes Banden,Chorale, BWV 4
1953
Bach, Johann Sebastian (ruolo: Compositore)
Fischer-Dieskau, Dietrich (ruolo: Baritono)
Frankfurt State School of Music Chorus (ruolo: Coro)
Göttingen Bach Festival Orchestra (ruolo: Orchestra)
Jung, Maria (ruolo: Organo)
Krebs, Helmut (ruolo: Tenore)
Lehmann, Fritz (ruolo: Direttore)
第一曲《小交響曲》,Sinfonia (Instrumental Introduction)
第二曲《合唱: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鎖上》,Chorus: Christ lag in Todesbanden
第三曲《二重唱:因為人都犯罪,沒有人能逃避死亡》,Duet: Den Tod niemand zwingen kunnt
第四曲《男高音詠嘆調:上帝的兒子基督來到人世》,Tenor Aria: Jesus Christus,Gottes Sohn
第五曲《合唱:在死亡與生命之間展開了重要的戰爭》,Chorus: Es war ein wunderlicher Krieg
第六曲《男低音詠嘆調:上帝的羔羊被掛在十字架上》,Bass Aria: Hier ist das rechte Osterlamm
第七曲《二重唱:歡呼耶穌基督復活》,Soprano/Tenor Duet: So feiern wir das hohe Fest
第八曲《眾讚歌:我們在復活日,因相信基督復活,基督就是我們的生命,哈利路亞。》,Chorale: Wir essen und leben wohl
出處:
http://www.liberliber.it/audioteca/b/bach/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