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9-08-26 00:15

【翻譯】海獅行動的仆街(Sealion in OTL)

作者:幽影

近日《艦これ》官推有言:

次期期間限定海域【欧州方面反撃作戦 発動!「シングル作戦」】の作戦開始タイミングは、【8/30(金)】を予定しています!決戦は金曜日!同作戦に参加予定の提督の皆さん、艦隊戦力の充実と戦備の拡充をよろしくお願い致します!

2019夏活將至!


【小說】《恐怖之月》12

前陣子在重製7年前寫的同人,直到官推講布雷斯特(Brest)才開始猜活動原型。因為之前有講要實裝名字很長的義大利艦娘,讓在下想到《裝甲元帥》登場的『海獅加號方案』,該方案內容是德國&義大利聯手打英國本島,於是就猜本次活動原型,會不會就是這個?

『海獅加號方案』原型為歷史上未實行的『海獅行動』,於是在下找了這篇文章來看。結果在閱讀途中,官推發表了『鵝卵石作戰』……雖然猜錯了,不過這篇文章還滿有趣的,原來德軍打登陸作戰竟如此仆街!?於是也將之譯出,與各位分享^_^

※      ※      ※      ※

原文:
http://www.flin.demon.co.uk/althist/seal1.htm

※已失效連結

作者:艾莉森‧布魯克斯(Alison Brooks)、大衛‧弗林(David Flin)
翻譯:婚後幽影



海獅行動(Operation Sea Lion)為何不是希特勒贏得戰爭的選項?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最常見說法是:如果希特勒沒有下令將轟炸機場改為轟炸城市,海獅行動便能實行。

不幸的是,就各家說法看來,海獅行動的計劃,恐怕是現代戰爭史上缺陷最大的計劃。需要進行足以讓策劃者被開除的巨大修改,方能讓該行動變得可行。

『What follows is an analysis of Sealion in OTL.』
(以下將從各方面分析海獅行動的仆街)



背景

1940年6月中,法國戰敗投降,維琪法國成立。此時德軍決策者,從未想過要研究進攻英國計劃的可行性。士兵們完全沒接受過海上運輸與登陸作戰的訓練,而且也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以集合部隊越過海峽。

當時,該區域的海軍戰力對比如下:

英國皇家海軍(Royal Navy,RN)
主力艦5
巡洋艦11
驅逐艦53
護航驅逐艦23

德國戰爭海軍(Kriegsmarine,KM)
主力艦1
巡洋艦1
驅逐艦10
潛水艦20~30

此外,RN擁有無數較小的載具,包括單桅帆船、掃雷艇、改裝拖網漁船等。雖然這些無力對抗正規軍艦,但若用來抗擊載運登陸部隊的萊茵駁船(Rhine barges),它們還是能派上用場。

因此,如果前提是盟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後,德軍立即發動海獅行動,試圖越過海峽,進攻英國本島。任何以此為出發點的計劃,都必須回答以下問題:

1 如何運送部隊?
2 如何因應高爭議空戰(contested air)?
3 如何阻止RN干擾?
4 上岸後,如何獲取補給?

若我們先將注意力集中在第3點,那麼標準的回答就是德國空軍(Luftwaffe)可以擊沉RN艦船。然而比起轟殺『威爾士親王』『反擊』的帝國海軍(IJN)基地航空隊,這個時期德國空軍對艦攻擊的戰績實在差勁。

39艘RN驅逐艦參加敦刻爾克大撤退,該行動將艦船的機動能力限制在小港口,並且要在部隊登艦時保持靜止不動。德國空軍長期掌控該區域制空權,可是在如此理想的條件下,用盡手段最終僅摧毀4艘驅逐艦。對德國空軍來說,這可不是個好兆頭。

然而,最典型的AH主張:德國空軍若繼續攻擊第11戰鬥機聯隊(11 Fighter Group)的機場,海獅行動便能發揮功用。


計劃

讓我們將目光轉向海獅行動的正式計劃。

7月2日,開始計劃的第一條指令發出,時間為進攻前84天。(諾曼第登陸計劃為2年);德軍計劃出動9個師(諾曼第登陸出動5個)。


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Invasion of Normandy)

諾曼第登陸時,盟軍擁有完整的海軍與航空優勢、一系列特殊裝備、得來不易的經驗,以及當地居民大力支援。儘管防守方算是二線部隊,但盟軍攻打諾曼第可一點都不輕鬆。

兩棲聯合作戰需要各兵種之間的密切配合,德軍缺的就是這個。※

※義大利皇家海軍(Regia Marina,RM)兵種配合能力出色,可以和德軍互補,更有聞名歐陸的精銳魚雷艇部隊、蛙人水下爆破隊,可在淺海區域掩護德軍登陸、協助德軍奪取港口,但由於RN把守直布羅陀,義大利艦隊出不了地中海……雖說就算德義聯手進攻英國本島,結果恐怕也是三敗俱傷


義大利蛙人攻擊示意圖


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想要一條寬闊的登陸前線,並建議為拉姆斯蓋特(Ramsgate)、波特南(Portand)之間,長約275英里(約442.6公里)。KM面對擁有壓倒性優勢的RN,而國防軍卻期望在巨大的前線登陸,又沒有編組運輸艦隊。

國防軍文件指出:

『The Luftwaffe will do the work of artillery, while the Kriegsmarine will do the work of engineers.』
(德國空軍將負責砲兵的任務,KM將負責工兵的任務)


與此同時,對於國防軍的需求,KM的了解程度也差不多。KM表示,首次登陸與第二波增援、補給之間的時間為8~10天。因此在欠缺重機械部隊或再補給的情況下,國防軍要用9個師對抗英軍28個師,而且英軍還是本土作戰,可源源不斷地獲得補給與適合的裝備。

7月31日,希特勒召開會議,要從各種選項裡面做出決策。德國空軍沒有參加這次會議,儘管人們明白,對於奪取制空權、驅逐航路上的RN艦船,德國空軍至關重要。KM建議讓10個步兵團在福克斯通(Folkestone)登陸,因為再往前將無法掩護。國防軍對此不樂意,於是討論轉移到純粹的軍隊問題上,海軍元帥『埃里希‧雷德爾』遂離開會議。在他缺席的情況下,希特勒表示贊成採用寬闊的前線。


全名:埃里希‧約翰‧阿爾伯特‧雷德爾(Erich Johann Albert Raeder,1876年4月24日~1960年11月6日)

目前還不清楚,德國空軍該做什麼。

8月1日,希特勒告訴國防軍與KM,必要的先決條件是德國空軍『完全確保制空權(Total domination of the air)』。然而,希特勒在同一天告訴德國空軍,必須達到『暫時或區域性航空優勢(Temporary or local air superiority)』。

像這樣各兵種完全沒有配合的案例,比比皆是。


越過海峽


《艦これ》2017年夏活E7『ドーバー海峡沖海戦』

※各地圖點大概位置

起點&AB:直布羅陀(Gibraltar)

G(驅逐棲姬):里斯本(Lisboa)外海
H(潛水新棲姬):波多(Porto)外海
L:希洪(Gijon)外海
M:多若斯迪亞(Donostie)外海
P(港灣夏姬):布雷斯特(Brest)
Q(空母夏姬):普利茅斯(Plymouth)外海
R(驅逐水鬼):愛爾蘭(Ireland)南方外海
S: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
T(戰艦夏姬):敦刻爾克(Dunkirk)外海
ST之間:多佛海峽(Strait of Dover)
U(歐洲棲姬):沃什灣(The Wash)外海

暫且不管空戰,我們將研究議題轉向讓9個分隊越過多佛海峽的機制,這是KM的責任。該計劃是:

◎U艇封鎖海峽西端(在淺水、密閉水域行動,需要停止,拿出100%的效率,目標是快速移動的軍艦,而非緩慢移動的商船)

◎機雷與14艘魚雷艇封鎖海峽東端(馬上就會對上20艘敵驅逐艦)

◎KM主力艦隊負責突破大西洋,並引誘RN本土艦隊(Home Fleet)追過去

這種一廂情願的計劃,即使演習時表現再完美,仍然問題百出。基於限制議案(limits proposed),RN有輕巡3、驅逐17。然而KM已考慮到這一點,決定充分保護搭船夜行的士兵們,並發令:向不明艦船開火(Fired at unidentified ships)!

KM並未充分考慮,如何奪取完整的港口。被選上的港口是距離法國最近的多佛(Dover,對岸譯名:多佛爾),計劃內容就是開船進去搶……這可真詳盡。(講反話)


驅逐艦『軍刀(HMS Sabre,H18)』

多佛的防禦體系包含相當數量的再利用編制(Surplus to establishment),主要由驅逐艦『軍刀』提供,她在參加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已卸下這些裝備。

多佛的武裝有:

◎3支博斯反坦克步槍(Boys anti-tank rifle)
◎19支布倫輕機槍(Bren gun)
◎4座迫擊砲(mortar)
◎3座21吋魚雷發射管
◎8座6吋砲
◎2座12磅重砲
◎2座14吋要塞砲『Winnie and Pooh』

這裡有兩個限制因素。

首先,多佛守軍缺乏人員、彈藥(每支反坦克步槍都只有19發)。指揮官在日記中抱怨,自己沒有足夠的部隊使用手上的全部武器,但他也無法請求更多部隊,因為他本來就不該挪用這些裝備。

整個來說,奪取多佛的計劃,還遠不如盟軍慘敗的迪耶普戰役(Dieppe Raid)。德軍讓部隊與物資越過海峽的部署、後勤計劃,可沒有盟軍的專業與詳盡。

再來是德國這邊,為組織第一波登陸行動,德軍不惜徹底犧牲波羅的海(Baltic)的商業運輸,徵用所有駁船與拖船。最終,德軍收集到170艘貨船、1277艘駁船、471艘拖船。這些船隻無可避免地受到RAF轟炸,約10%於再次分散前沉沒。

※RAF(Royal Air Force,英國皇家空軍)

那些駁船主要是設計用於在萊茵河航行,因此乾舷很淺。只要海況2級(Sea State 2)以上的風浪,就足以讓它們傾覆。光是驅逐艦高速轉彎的波浪,駁船就無法承受,RN無需開火,就能弄沉這些脆弱的玩意。

關於擁有出海經驗的駁船海員這方面的需求問題,更讓德國人頭大。駁船、拖船與摩托艇當作登陸艇時,需要額外船員。統計起來,KM預估至少需要2萬名額外船員。這2萬名額外船員,必須多少懂一點海事事宜。透過將現役艦船乘員編制降到最低限度,KM能提供4千人。※

※對KM來說,這時要是爆發艦隊戰就慘了,偏偏計劃中還有一項:KM主力艦隊負責引開RN本土艦隊

國防軍和德國空軍找來3千名當過水手的平民,並從預備役、工人與被徵召者當中,挑出9千名當過拖網漁工的。翻遍整個德國的人力資源後,駁船的人力需求仍短缺4千人,連最低要求都達不到。

束手無策下,KM很不情願地得出結論:駁船必須在海員不足的情況下航行。

最後,駁船自身的動力無法在開放水域航行,需要其他船隻牽引。基本單位必須拖曳2艘駁船,以2~3節的航速前進,海峽裡面還有5節的潮流。以登陸區域的最左邊來算,駁船最起碼要開85英里(約136.8公里),可憐的步兵們必須在簡陋的駁船上待至少30小時,並在航行的最後,面對敵人的反登陸攻擊。

然而,操控船隊才是該計劃最搞笑的一點。計劃中,大量被拖曳的駁船將在陣列中行進,直到距離登陸海灘的10英里(約16.1公里)處,然後轉向至與海岸平行。當這個行動完成同時,艦船再轉90度,向海岸線前進。這些都在夜間進行,一切控制與協調的指令都只能靠吼。也沒有機會練習,因為每艘船只有不到一名熟練的水手。

也許這場景可以被視作噩夢,或者帶來災難的配方,可是和其他愚行相較,它又不算什麼了。


即興創作

鑑於運輸工具不足,德軍無可避免地尋求即興創作,事實證明這些並不完美。

第七軍團的第47工兵營被指定負責:運用當地材料與造橋設備,建造適航的渡輪。

這方面的特別之處,在於需要對海事有充分了解,因此由這個基地在巴伐利亞(Bavaria)的工兵營負責。

如果沒有積極性,工兵便一無是處。他們用浮筒原理造了木筏,可是有一半的木筏在港裡就沉了。然後工兵試圖給木筏安裝動力,結果也失敗,因為這些木筏一動起來就解體。

儘管如此,國防軍仍宣布,這些木筏將被拖曳在由拖船牽引的駁船後面,馬匹將在放在這些木筏上穿過海峽,從而避免將馬匹裝入駁船的難題。人們很好奇,帶著馬匹搶灘,到底是什麼概念?這點容後再述。

然後工兵將目標轉向用於穿越河流的浮橋。即使最樂觀的旁人,也不得不承認結果為失敗。因為浮橋一展開就灌滿水沉了,連結浮橋的鐵樑被海浪拍斷,於是這個嘗試也宣告破產。


再補給

下一階段,我們來分析登陸部隊的再補給問題。德軍認識到,奪取一座完整的港口至關重要。多佛是被選上的港口。KM受命將國防軍送到多佛岸邊,可是行動計劃中,隻字未提他們需要奪取多佛。

計劃中,所有傘兵將被投放在多佛北邊的高地,以協助第16軍。然而,第9軍卻被告知,所有傘兵將在朴茨茅斯(Portsmouth)附近降落。德國空軍曾被告知要支援登陸行動,可是無論他們最終在哪裡降落,都沒有任何飛機護航。

這位戰術天才(講反話)的妙策中,多佛空降區是凡人的智慧可以想到的最差選擇:在距離目標10~15英里(約16.1~24.1公里)的位置投放傘兵,著陸區是丘陵與各種野地混合的地形,且沒有再補給方案。

至於灘頭陣地那邊,其實也沒有進一步的戰術計劃。該計劃是這樣的:

『一旦在當地取得灘頭陣地,基層指揮官將著手協調附近的小型單位,並利用它們奪取前方目標,形成薄弱但連續的戰線。透過不斷收攏、統合小型單位,該戰線獲得擴展並深入。天明後,而非天明前,德國空軍將作為支援突擊部隊的主力,充當砲兵。』

接下來:

『過早讓過多工兵越過海峽並無意義,因為他們會干擾增援部隊的行進。團部與營部指揮官負責指揮作戰,橋頭堡的禁區無法容納車輛、輜重隊與工兵。』

負責運補給的KM,最終將這些東西傾倒在橋頭堡上。國防軍以及那些碰巧在現場,並認為參加此行動的人,負責確保物資從灘頭運去前線。

你說,混亂不混亂?


障礙

更糟的是,第一波登陸部隊沒有任何工兵,也沒有應對障礙的設備。

第9軍大部分人員將被投放在羅姆尼濕地(Romney Marsh),並且首先必須處理掉林立的馬特洛塔(Martello Towers,英國在19世紀建造的小型防禦堡壘,大多位於沿海)。雖然這玩意在現代火砲面前毫無用處,但這些德軍沒有現代火砲,他們必須用步槍與手榴彈攻堅。

然後第9軍必須穿過皇家軍事運河(Royal Military Canal)。再說一次,這是個過時的防線,但這有60英尺(約18.3公尺)寬……對這批德軍來說,問題可大了。距離羅姆尼濕地不到30分鐘的車程,還駐防了不下100名英國砲兵。

我們看看,第9軍附近,英軍部署的單位:

◎2支地方自衛隊(Territorial Division)
◎1支印度旅(Brigade from India)
◎1支紐西蘭旅(Brigade from new Zealand)
◎1支裝甲師(Armoured Division)
◎1支加拿大師(Canadian Division)
◎1支陸軍坦克旅(Army Tank Brigade)

戰力的差距,比瓜達康納爾島(Guadalcanal)上,陸戰1師轟殺一木支隊時還誇張!

※一木支隊(Ichiki Detachment),日軍試圖奪回瓜島的第一批部隊,曾在中國戰場挑起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由於情報失誤,一木支隊以劣勢兵力與刺刀、步槍、步兵砲等單兵武器,挑戰擁有優勢兵力,並配備機槍陣、飛機、坦克的陸戰1師而覆滅

然後再舉個例子,關於救生衣的問題。儘管策劃者付出最大的努力,供應上千件救生衣,但也僅足夠第一波登陸部隊使用。按照計劃,船隻將帶回這些救生衣,供第二波人員使用。問題是,這些救生衣是穿在戰鬥包下面。直奔火線的德國大兵們,在寬闊的海灘上登陸時,首先會脫掉背包,再來是救生衣、戰鬥包,上述動作都要在英國大兵的槍林彈雨下完成。各位去問問從奧馬哈海灘(Omaha Beach)生還的老兵,他們覺得在這種場合回收救生衣可行嗎?

這幾乎沒有意義。雖然國防軍收到嚴格的指示,但沒有人負責收集救生衣並將之運回船上。另一方面,船隻確實收到嚴格的指示,一旦卸下部隊就不要多留,於是救生衣會無用地在沙灘上堆積起來。

再來還有人造霧的問題。國防軍與KM之間,就人造霧的使用爆發嚴重的意見衝突。國防軍想用,因為這是開放海灘上唯一可行的掩護。KM反對使用的原因也很合理,人造霧會讓登陸行動變得極其困難,因為視野會差到幾乎看不見任何東西。

理所當然,他們會尋求妥協的解決方案;某人裁定,國防軍將決定是否施放人造霧,但可行的話,KM將負責施放。這種妥協的結果,必是一堆毫無用處的廢話:『好,放吧!』『不,不行!』

儘管如此,德軍仍有一項供應充足的玩意。基於一個難以理解的決策,鑑於他們沒有用於推進戰線的重型設備,於是決定讓第一波登陸部隊帶上超過4千匹馬。


制空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見識過一個一廂情願的演練。現在將目光轉向德國空軍,了解一些無法計算的情況。

預定執行海獅行動的時間點,德國空軍的陣容大概是750架轟炸機、600架Me109戰鬥機。德軍估計RAF擁有300架飛機的戰鬥力,而且其中100架飛機無法使用。

事實上,第11戰鬥機聯隊擁有672架飛機,其中570架是噴火(Spitfire)與颶風(Hurricane)。


《艦これ》裝備『Spitfire Mk.I』


《艦これ》裝備『Spitfire Mk.V』


《艦これ》裝備『Spitfire Mk.IX(熟練)』

德國空軍及其資源有望完成以下所有工作:

◎擔任登陸部隊的砲兵
◎將RN排除在海峽外
◎奪取全區域航空優勢
◎透過轟炸鐵路,阻止英國陸軍增援
◎對倫敦展開大規模空襲,迫使民眾逃離城市,阻塞周邊道路

有人認為,德國空軍飛行員擁有充足的閒暇時間,早餐吃3份麥片(Shredded Wheat)都沒問題。

現在,我們實際上已經很公平地了解,如果南方的機場待不下去,RAF將如何應變。皇家空軍上將『休‧道丁』已做好準備,將第11戰鬥機聯隊遷回中部地區,以保持有效的戰鬥機反入侵能力。


全名:休‧卡思沃特‧雷明希爾‧道丁(Hugh Caswall Tremenheere Dowding,1882年4月24日~1970年2月15日)

這個策略,將讓RAF戰鬥機脫離德國戰鬥機的行動半徑。鑑於德國轟炸機沒有護航機就執行晝間任務,遭受的災難性損失,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可能會有很多炸彈落在肯特(Kent)、蘇塞克斯(Sussex),但工業中心區域、RAF的機場、RN的港口,以及英國陸軍駐地都幾乎毫髮無傷。

那麼,假使德國空軍更賣力炸機場,結果會如何?

第11戰鬥機聯隊將撤回中部地區,德國空軍就只能炸肯特、蘇塞克斯,一段時間後,轟炸效果便越來越差(儘管啤酒花與啤酒的產量將明顯減少)。

海獅行動展開時,第11戰鬥機聯隊將有休息機會,恢復並增強其有生力量,德國空軍則必須執行大量飛行任務。海獅行動當中,除了第10、第12戰鬥機聯隊,第11戰鬥機聯隊可重新投入作戰。

雖然不會長時間停留在作戰區域內,相對地,他們擁有非常多可選目標:駁船、登陸艇與運輸機。德國戰鬥機的停留時間同樣有限,並且他們有許多必須保護的東西。倘若任何一項嚴重受損,海獅行動便無法進行。因此RAF只需成功一次,德國空軍卻必須在所有地方都成功達成任務。

與此同時,RAF轟炸機指揮部,也將駁船艦隊認定為不可錯過的重大目標。如果德軍在駁船上空派戰鬥機掩護,那麼這些戰鬥機就無法為轟炸機護航。如果轟炸機沒有獲得護航,RAF戰鬥機就能輕易將之擊落。這種情況下,德國空軍將無法攔截RN本土艦隊。事實上,此時就算RAF沒有攻擊駁船,RN也可以將之摧毀。

值得再次強調的是,戰鬥機的關鍵數字。當時,德國空軍有600架戰鬥機,RAF則有670架。

英國的飛機產量超過德國,因此數量的天平仍穩定地向英國傾斜。

另一個關鍵因素,在於訓練有素的飛行員人數。這方面,英國同樣擁有巨大的戰術優勢。(由於是本土作戰)倖存下來的英軍飛行員,只要沒受太大的傷,很快就能回到崗位,而倖存下來的德軍飛行員,無論狀況如何都將淪為戰俘,無法繼續作戰。


一次演練

布洛涅(Boulogne)附近,德軍執行過一次主要演習。出動50艘船,並且為了讓觀察者能仔細觀看實況,該演習在光天化日下進行。(請記住,真正的行動應當要在晚上/黎明展開)。

這些船隻在離海1英里(約1.6公里)處集結,與海岸平行巡航。艦隊轉向海岸(一艘駁船翻覆,另一艘駁船的拖曳索鬆脫),靠近並展開登陸。駁船打開,士兵們上岸了。

可是,有人指出,開駁船的人讓船隻間的距離越來越寬,因為他們害怕發生碰撞。有一半駁船未能在1小時內將第一波部隊送上灘頭,超過10%部隊未能上岸。

駁船上的部隊用一種非比尋常的方式,妨礙水手的工作……某一起駁船翻覆事件,原因是另一艘駁船『太靠近』時,上面的德國大兵們全部跑到駁船一側所導致……你說蠢不蠢?

幾艘駁船以寬邊靠岸,以免跳板滑落。

這次演練的能見度良好、沒有敵人、天氣晴朗。僅短距離航行,途中沒有危險,更沒有灘頭防衛線,卻僅有不到一半的部隊(在時間內)登陸,執行他們被交付的、應該做的任務。

最後,官方判定該演習取得『重大的成功(great success)』。

※個人感想:官方的腦袋裡,裝的是德國豬腳嗎?


德國豬腳(Schweinshaxe)


7月的抉擇

某些人認為,7月立即展開行動便能成功。德國陸軍大將『海因茨‧古德林』提出這個主張,這位號稱是法國戰役期間第一個到達大西洋海岸的德國人,他在英吉利海峽沿岸的濱海努瓦耶爾(Noyelles-sur-Mer)提出這個主張。


全名:海因茨‧威廉‧古德林(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

毫無疑問,英國陸軍在7月的抵抗能力要低於9月。然而,德國人戲劇性地錯過了這個時機。對德軍來說,要打爆英國陸軍不難,真正的難點是在越過海峽時,必定會正面對上RN、RAF。

德軍在7月應對上述難點的能力較差,並且更容易仆街。

第一、挪威戰役造成的戰損還沒恢復過來,此時KM的戰力處於低谷。

第二、德軍沒有機會收集運輸工具。若沒有努力增加萊茵駁船的運能,外加在佔領區大肆掠奪,德軍能送上英國本島的,只有不到一個步兵師。

第三、根據確切的時間安排,德國人要麼在法國投降前放著法軍不管,坐視他們恢復並重組;要麼打爆法國後立即直撲英國,罔顧飛行員、裝甲兵完全沒時間休息,更沒時間補充戰損的飛機、坦克。

第四、德國空軍不允許對抗RAF時,付出過多戰損。二戰期間,法國人最不爽英國的是,講好英法聯手抗德,結果英國還保留24個戰鬥機中隊,置身事外地休息、維護並備戰,當作本土儲備戰力,直到法國仆街都沒出動。※另一方面,德國空軍已飛行許多架次,既傷且疲。

※這也是先前講的,就算德義聯手攻打英國本島,最後恐怕也是三敗俱傷的理由:二戰初期,歐陸各國被德軍的閃電戰(Blitzkrieg)揍得滿地找牙時,就英國還在想盡辦法保留實力,即使經歷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的戰力也沒有損失太多

此時,英國的雷達體系毫髮無傷,指揮與控制體系也一樣;簡而言之,面對狀態絕佳的RAF,比起繼續與英國作戰,德國空軍更重要的任務是讓疲憊的飛行員好好休息,並妥善維修飛機,因此海獅行動的預定時間才會定在9月。


結語

我們可以選擇揮動魔杖,消滅RN和RAF,並想像這2支部隊缺席的話,行動會有多成功。據我所知,英國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RMAS)已經這麼搞4次了(兵棋推演)。若雙方都以史實處理,登陸時間訂於9月24日。

由於種種情況,作戰細節各不相同,但每次分析都在9月27日得出結果,國防軍分散在2個孤立的灘頭陣地上,其中一個在羅姆尼濕地,約2個師;另一個在佩文西(Pevensey),有1個師。每支德軍都在對抗數量更多的敵軍,以及越來越多的坦克與大砲。德軍的再補給物資,仍在廣闊的海灘上。

海獅行動只能被描述為德軍災難的藍圖。

===================================

譯者補充:


卡爾‧鄧尼茲(Karl Dönitz,1891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納粹德國海軍元帥、聯邦大總統

在保護登陸艦隊方面,德國最頭痛的問題,在於海軍規模很小。KM艦船數量遠低於RN,1940年4月的挪威戰役,KM痛失頗大部分的大型現代化水面艦隊戰力,無論全毀還是負傷。特別是2艘輕巡、10艘驅逐失去戰力,因為這些艦船,最適合在可以展開登陸行動的狹窄海域戰鬥。為數眾多的U艇是KM最強大的臂膀,其作戰目標為摧毀艦船,而非支援登陸行動。

雖然RN未能發揮全力,因為大部分艦船在大西洋、地中海上,並且相當大比例的艦隊被分派去支援針對達喀爾(Dakar)的『威嚇行動(Operation Menace)』,可是RN本土艦隊在數量上仍有非常大的優勢。是否如德軍所想,空襲就能輕易傷害、摧毀英艦,這點值得商榷。各位可以看到,敦刻爾克大撤退期間,德軍空襲也沒擊沉多少變成靜止目標的英艦。

無論空中交戰結果如何,英德海軍的戰力差距,會讓德軍登陸行動風險極大。此外,KM還將少數更大、更現代化的艦船,派去馳援北海的軍事行動。

投降的法國擁有的艦隊,是世界上最強、最現代化的勁旅之一,法國艦隊若遭德軍俘獲,便可能威脅到英國。然而,RN在凱比爾港(Mers el-Kebir)先發制人地摧毀大多數法艦(弩砲行動);2年後,法國海軍自行在土倫毀掉剩餘那些,以確保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土倫的悲劇)


《碧藍航線》活動『光與影的鳶尾之華』劇情截圖

※活動背景包括『弩砲行動』


上圖引用自b775232000(喵哈哈)的小屋

某些德軍高層同樣認為,無論德軍能否在不列顛空戰取勝,海獅行動依舊無法成功。戰爭結束後,海軍元帥、聯邦大總統『卡爾‧鄧尼茲』表示:他相信光憑航空優勢『並不夠』。鄧尼茲還說:「我們既沒有制空權,也沒有制海權,要怎麼打下英國。」

1940年任職海軍元帥的『埃里希‧雷德爾』在回憶錄中表示:

『.....the emphatic reminder that up until now the British had never thrown the full power of their fleet into action. However, a German invasion of England would be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for the British, and they would unhesitatingly commit their naval forces, to the last ship and the last man, into an all-out fight for survival.』
(……我鄭重提醒各位,到目前為止,RN從未將其艦隊的全部戰力投入作戰。可是對英國來說,我軍進攻英格蘭島將是攸關生死的重大危機,他們將毫不猶豫地全力以赴,RN會奮戰到最後一艘艦船、最後一名乘員,以打贏這場生存之戰)

『Our Air Force could not be counted on to guard our transports from the British Fleets, because their operations would depend on the weather, if for no other reason. It could not be expected that even for a brief period our Air Force could make up for our lack of naval supremacy.』
(我不能指望,我國空軍能在RN的勢力範圍內,保護好補給線,因為若沒有其他因素,空軍的行動將取決於天候。更不能指望,我國空軍的戰力能在短時間內,增強到足以彌補我國欠缺的海軍霸權)


1940年8月13日,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OKW)作戰部長(Chief of Operations)『阿爾弗雷德‧約德爾』提交他撰寫的報告:


全名:阿爾弗雷德‧約瑟夫‧斐迪南‧約德爾(Alfred Josef Ferdinand Jodl,1890年5月10日~1946年10月16日)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arising from the views of the Army and Navy on a landing in England.』
(就陸軍與海軍對登陸英格蘭島之觀點,評估當前形勢)

報告的第一點是:『任何情況下,登陸行動都不會失敗。失敗可能產生的政治後果,遠超過軍事後果。』

約德爾相信德國空軍可實現基本目標,但KM或許無法滿足陸軍的作戰需求:『4天內讓2個師在廣闊的戰線登陸,無論天氣如何,都保持3支以上的分隊隨行掩護。』

『然後,我認為登陸作戰是一種絕望下的行動。面對絕望的情勢,我們必須冒險,但我們現在沒有任何理由這麼做。』

※希特勒很可能是看了這篇報告後,下令取消海獅行動


(以上翻譯自Wiki的『Operation Sea Lion』條目)

※      ※      ※      ※

※這是找資料途中偶然看到的,二戰德軍的單兵飛行器



奧地利發明家,保羅‧鮑姆加特爾(Paul Baumgartl)先生與他的發明,赫利奧飛行器Ⅰ型(Heliofly I)。


飛行示意圖


收納示意圖


赫利奧飛行器Ⅲ-59型(Heliofly III-59)
發動機:16馬力/12千瓦
轉子直徑:6.10公尺
最大起飛重量:120公斤
空重:35公斤
乘員:1

二戰期間,住在維也納郊區的鮑姆加特爾先生,致力於開發自己設計的小型單兵直升機。他的第一款產品是1941年發表的赫利奧飛行器Ⅰ型,是一款擁有動力的背帶式旋翼滑翔機。

※德國空軍將之測試、改良後,開發出後續型號

Ⅲ-57型沿用前一款的基礎設計,由兩具同軸單旋轉葉組成轉子,每個葉片組由8馬力的阿格斯As8發動機(Argus As 8)驅動,該發動機也起到平衡作用。

後來,難以取得阿格斯發動機時,該單兵直升機於1943年重新設計為Ⅲ-59型,由一具16馬力發動機提供動力。在這種設計中,發動機驅動並平衡下部葉片,同時通過傳動裝置驅動上部葉片,藉由反向旋轉抵消扭矩。替換發動機增加的重量,由上部葉片的昇力抵消,並且轉子系統配備週期變矩操縱(cyclic pitch control)裝置。

※據說USN戰後開發的QH-50艦載機,設計靈感來自赫利奧飛行器Ⅲ-59型


《戰艦少女R》裝備『QH-50反潛無人機』


QH-50艦載機&B-57航空核彈


QH-50C-E

QH-50系列基本為無人駕駛的遙控機,但也有改裝後可載人的型號!有沒有很像赫利奧飛行器Ⅲ-59型的昇級版呢?

補充:看到赫利奧飛行器Ⅰ型,在下立即聯想到這個……


22世紀單兵飛行器『竹蜻蜓』

===================================

相關文章:


【翻譯】機密代號:天鷹/麥卡托


【旅行】漢堡潛水艦博物館


【翻譯】美國『標準型』戰艦綜述(補)


【自製繁中字幕】《The Lost Fleet of Guadalcanal》


【翻譯】黑澤伍德(DD-531):FRAM方案Mk-1、Mk-2


【翻譯】不列顛的天馬座『傑維斯』(上)


【翻譯】不列顛的天馬座『傑維斯』(中)


【翻譯】不列顛的天馬座『傑維斯』(下)

===================================

參考資料:

Why Sealion is not an option for Hitler to win the war(原文)

Operation Sea Lion,Wiki

Battle of Dunkirk,Wiki

Dunkirk evacuation,Wiki

Battle of Britain,Wiki

Norwegian campaign,Wiki

Dieppe Raid,Wiki

Invasion of Normandy,Wiki

No. 11 Group RAF,Wiki

Wehrmacht,Wiki

HMS Sabre (H18),Wiki

H18 Sabre as target ship

Hugh Dowding,Wiki

Heinz Guderian,Wiki

Alfred Jodl,Wiki

Karl Dönitz,Wiki

Erich Raeder,Wiki

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Wiki

Schweinshaxe,Wiki

Baumgärtl Heliofly III,Wiki

Baumgärtl 'Heliofly'

「ナチス製円盤」の謎

Baumgarti Heliofly - All-Aero

The Heliofly - GEOCITIES.ws

DASH History

QH-50反潛無人機,艦R百科

有關二戰英國皇家空軍編制的討論2473

18

6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碧藍航線】在中國被造謠要關服,日本則是營運跟繪師不合

【艦隊收藏】2024年早春活全甲通關

《鉛筆宇宙誕生!!》各作品概述及主角介紹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