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9-09-17 09:47

[達人專欄] 比起藍天,我更希望妳在我身邊──《天氣之子》還是原本熟悉的新海誠嗎?

作者:湛藍琴海



  前言:
 

  諸君好,這裡是觀看《天氣之子》後原本只想寫個簡單心得,後來還是決定寫成專欄形式的湛藍琴海。但這次的內容形式與以往有些不同,這次打算採用主題問答式的方式來撰寫對於本作的心得想法。也因為本作與前作《你的名字》有些對比,片中也有《你的名字》彩蛋,說是姐妹作也不為過,不免俗地會相互比較,不過重點不在論兩者優劣,純論個人的一些觀察。

  此外,對於彩蛋的部分,不會逐一詳述,相關彩蛋已經有很多人整理出來,本文會側重「新海誠是否還是那個新海誠」──當然不只如此,還會有很多個人對劇情雜談的部分。廢話不多說,以下進入正文;
 

  正文:
 

  Q1:我不想看那麼多廢話,我只想知道《天氣之子》到底好不好看?

  A:首先要定義「好看」的定義。最重視的是什麼?若是劇情,劇情也可以分很多種,也端看個人口味我不會說「喜歡愛情片的人一定會喜歡」或「喜歡為愛不顧一切的人會喜歡」,又或「喜歡寧可不救世界也要救愛人的人一定會喜歡」。無論將客群定義得多詳細,都可能會因為「表現手法」而有不同的觀感。同樣是「選擇愛人拋棄世界」的故事,不同作品的展現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也很考驗作者/編劇/導演的創作功力。因此我不能保證,怎樣的人會喜歡這部作品。

  至於問我個人的看法,我會說,沒什麼感覺。嗯,就是沒進好球帶,沒打動我的心,就是很平順地,很理所當然地看完。究其原因,一是對角色缺乏帶入感,描寫得不夠深刻;二是敘事技巧(表現手法)的問題,此外故事也是走王道套路,本身非常好猜,沒什麼驚喜感,缺乏讓人意料不到的轉折或爆點(包括女主角陽菜謊報年齡,不過這點有個有趣之處,稍後會談)。

  簡言之,個人認為本片最大的亮點,依舊是新海誠式的畫面,風景絕美,無論是雨、雲、煙火等,都是絕佳的視覺饗宴。光是為了畫面,就很值得進電影院欣賞了。至於劇情跟音樂,就另當別論。

  對於本片,個人不會給予高評價,不計較劇情的話可能還好(甚至若純粹來享受畫面的觀眾應該會很滿意),但一旦計較劇情,就會發現劇本破碎,流水帳不少,看似沾到很多社會議題,但都蜻蜓點水,沒有深入探討社會議題的意思,僅僅只是「背景設定」而已。

  在劇情內涵方面並不深刻,並非深度片。主軸雖然是「選擇」,但也未將選擇的困難與煎熬發揮到淋漓盡致,既然再論「選擇」,就應該將角色選擇上的困難心境展現出來,否則難以打動觀眾,至少打動不了我。這一點是個人覺得最為可惜之處。

  當然,上述只是個人主觀感受,或許有人還是很喜歡、很感動,個人想法參考即可。


  Q2:或許新海誠本來就沒有談討社會議題的意思,那為何還要計較呢?

  A:主要是有點模糊焦點了,畢竟牽涉得太多,像是男主角帆高為何要逃到東京、女主角陽菜的家庭問題、未成年求職困難(非法打工)、東京的髒亂、雛妓賣淫、須賀大叔跟岳母不合等。當然,還有貫穿本作的氣候變遷,但本片完全沒有探討氣候變遷的成因,以及解決方法,因此氣候暖化、極端化以及環保問題,自然也沒有涉略。不求作品一定要探討社會議題,但太多社會元素摻雜在一起,又只是單純的背景設定,甚至有些根本沒有交代清楚(如男女主角跟須賀大叔的家庭背景,男主角逃家的理由只有在小說版提到,女主角的父親去向;須賀大叔的妻子死因也是小說才提到,過去的家庭狀況幾乎空白等,只能從各種線索推測)

  或許很多人說背景設定不是重點,確實如此,只是這都可以幫助形塑角色,讓角色更加立體,了解角色的來龍去脈,就能更感受到角色的真實感,進而對角色共鳴。何況,這些設定有些在小說有交代,在電影卻沒交代,依照新海誠在小說版後記說法,是認為小說與電影媒介不同,在呈現上也會有所差異,並非刻意讓大家看到不同的內容。易言之,那些沒有在電影呈現的內容,是新海誠刻意為之,也不認為有什麼問題。這種作法是否妥當,見仁見智,但個人認為,過分捨去一些設定內容,可能不是明智之舉──當然,若不重視劇情完整度的話或許無傷大雅。

  不深入探討社會議題,解釋設定,並非什麼大錯,但一旦加入太多相關元素進來,且停留於表面時,就會覺得只是畫蛇添足。更不樂見的是,欲知詳情只能去看小說(不知情的人可能還會被小說黨一句「小說都有寫喔」來堵嘴),這是強迫想了解的觀眾去看小說嗎?小說與電影媒介不同,不可能照搬完全可以理解,但一些基本的設定都交代不清,可能就說不過去了。

  私以為有很多橋段,可以直接捨去(前半有很多是流水帳,諸如求職受挫、晴女的工作內容等),只留下比較重要的部分大致交代,或做更深入的描寫。否則就得增加片長,來完善電影。比起放入大量背景設定,捨去一些冗贅的橋段比較實際。


 
  Q3:問題是人家新海誠可能就是想做生活化的電影啊,本來就不是主打劇情的,而是呈現生活的真實樣貌,計較那麼多做什麼?

  A:我當然知道。認識新海誠那麼久了,從2007年他出《秒速五釐米》時第一次知道他,日後也逐一將它的作品補齊,數年前還曾寫過他的專題(介紹他部分作品),出了《你的名字》後也曾寫過影評(還順便將之前沒看的作品補齊)。也買過《秒速五釐米》、《言葉之庭》、《你的名字》原作小說(包括外傳),這樣算不算誠粉,就讓諸君自行判斷了。個人比較喜歡他早期風格,但並非絕對。最喜歡的是像《秒速五釐米》、《言葉之庭》這種文藝寫實小品風格。尤其《言葉之庭》的評價是最高的。

  與其說喜歡的是早期風格,不如說喜歡文藝小品風格。早期也有像《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以及《追逐繁星的孩子》這類的奇幻長篇作品。但個人就不喜歡,認為他不適合寫長篇,也不適合摻雜奇幻元素。很容易失焦,不知所云(更別說《繁星》根本沒有新海誠味,各方面都像在模仿宮崎駿,新海誠本人也不否認這點)。

  直至《你的名字》雖然說不上盡善盡美,個人也沒特別偏愛,但還算是在文藝與商業做到了一個平衡,也算是抓到了長篇節奏。只可惜《天氣之子》劇本較為破碎,實際演出主線的篇幅不多,突顯出不擅長處理長篇的毛病。《秒速五釐米》分為三節,每一節都是短短的小品。劇情濃度不高,主要呈現的是「感覺」及「意境」。《言葉之庭》更短(但小說頗長,大多內容是電影沒有的,電影只取主線精華,角色相關背景或支線在小說則獲得了補充,也更加有生活感與寫實感),劇情含量一樣不高,但同樣著重於感覺跟意境。但一旦做成長篇,劇情的連貫性、精密度就很容易被突顯出來了。

  新海誠的作品主要是看唯美的畫面,去感受意境(如文青式惆悵),劇情內容與角色刻劃本非其所長。在《天氣之子》看到這些老問題再度暴露出來不會意外,但就認為沒有超越前作。《你的名字》電影版與小說版也有細節上的差異,但電影所省略的小說細節,是無傷大雅的。《天氣之子》可能並非如此。

  雖然相較以往作品,本片可能更加追求生活化,甚至刻意暴露大都會的醜陋面(與前作《你的名字》相反,鄉下人三葉憧憬東京,與瀧交換靈魂後,體驗到的也是東京的光明面;本作則恰巧相反,經歷了東京的黑暗面後,不斷重複「東京好可怕」,與三葉的經歷恰好相反,就連性別都對調了)。這無疑是姐妹作的兩相對照,是一種巧思。只是如此追求「生活化」,反映「社會現實」是否增加了劇情深度?正如上述,由於只是點到為止,說好聽點是錦上添花,說難聽點是畫蛇添足,並無法加分,甚至是妨礙了主線推進。

  總結而言,私以為《天氣之子》可像《言葉之庭》一樣只保留主線精華部分,抑或像《你的名字》即便省去了部分小說細節,但仍無傷大雅(《秒速五釐米》電影與小說版也是差不多的狀況),電影與小說間該如何取捨,是個很重要的課題。
 

  Q4:那會覺得《天氣之子》還是原本熟悉的新海誠嗎?
 
  A:從許多元素來看,還是看得到新海誠的影子。像是景色的展現、鄉下人對大都會的嚮往、手機的使用(展現手機萬能的一面,也常拿來通訊)、打工種種、電車(只是這次男主角化身為電車在鐵道上跑)、鐵軌、大樓樓梯、日本神話傳說(《你的名字》與本片都是讓女主角擁有超自然能力)、到處塞彩蛋(前作角色串場,連聲優梗都有)、偶爾穿插的獨白、姐控(即便本作女主角實際年齡比男主角小,但畢竟幾乎都在扮演姐姐,更別說還有其他的真‧大姐姐)等。只是固然這些元素很新海誠,但過去的招牌「文青式惆悵」確實幾乎消失無蹤了,雖然這點在過去的作品不見得都有被充分展現出來(尤其是奇幻長篇),但現在很顯然是借鏡了《你的名字》經驗,盡可能讓角色快速走出抑鬱的情緒,著墨於爽快的部分。尤其《天氣之子》多出了更多動作要素,不只是以前就喜歡用的經典青春running,還有警匪追逐、對峙(包含主角用槍威嚇,及都市跑酷、飆車逃亡)這些都讓本片更有爽片要素,維持暢快的基調。對於偏好惆悵感的觀眾而言,自然少了許多味道。

  不僅如此,也多出了不少笑點。有笑料未嘗是壞事,可能是很好的調劑。只是笑點如何,見仁見智。有些笑點個人並不欣賞,或是覺得多餘。當然可以理解可能是為了靠攏大眾,但比起「歡樂的新海誠」,個人還是偏好「惆悵的新海誠」多些。當然這只是個人偏好,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無優劣之分。

  誠式風格,或許每個人各有偏好或解讀。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目前的新海誠,少了幾分惆悵的「誠式風格」,但「城市風格」卻還屹立不搖。著重都市與鄉下的差異,算是他的核心要素之一。

  順道一提,姐控要素還是存在的,撇開陽菜不說,至少夏美就跟《你的名字》的奧寺前輩有些相似處。都是開朗陽光,男主角的工作前輩;至於陽菜實際年齡比帆高小,三葉實際年齡比瀧大,這種對比也相當有趣──畢竟,女人的年齡可是祕密。


  Q5:來進入核心問題吧。如何看待帆高寧可犧牲城市,也要拯救愛人的選擇?

  A:比起設定不足,本作最讓我感到遺憾的,就是在描寫角色的心路歷程不足。我認為任何選擇,都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只是「為何要作出這種選擇」,應該要將這個心路歷程描寫出來,諸如選擇的掙扎云云。帆高選擇拯救陽菜,似乎太理所當然了。雖然帆高的立場,大概可以想像,他對世界可能沒有太多好感,陽菜是他重要的依靠,比起為了大義拯救城市,選擇拯救愛人似乎也理所當然。只是,他對此似乎沒有太多的掙扎、罪惡感,只是一股腦地想不擇手段拯救陽菜。

  雖然可以解釋成是年少輕狂的表現,只是這種年少輕狂,討不討喜就另當別論了。合不合理是一回事,討不討喜又是另一回事。或許很多人喜歡,認為為愛拚命很勇敢。但問題來了,「勇敢」不只是看行動力,還有為此付出的「代價」。向前衝不是最困難的(可能只是一時魯莽),最困難的是有沒有勇氣去付出「代價」。雖然帆高為了拯救陽菜,遇到了不少阻撓,也有受傷,但大抵上有驚無險,尤其總能在準確的時機,出現隊友救援。諸如恰巧遇上騎車的夏美(這段就跟動作片差不多浮誇,很令人出戲)、在廢棄大樓遇上須賀大叔(或許是刻意埋伏,但重點在於,如何讓原本要阻撓他的須賀大叔,忽然轉變態度,即便是被打動了,但處理隱晦,只能靠腦補是因為「想再見她一面」這句話使須賀大叔想起無法再見亡妻一面的遺憾),及陽菜弟弟也跑到廢棄大樓,以小學生之軀突襲了警察,將帆高成功送上頂樓鳥居。更別說,帆高輕鬆穿越鳥居,自然地就將陽菜帶回來了。

  這一切都太順理成章,說到底,鳥居設定本來就是個謎,陽菜擁有晴女能力也是個謎。究竟是只要心誠則靈,任何人都能穿越鳥居獲得放晴能力,還是陽菜母親的水滴環飾,讓陽菜能夠有個因緣可以獲得晴女能力?具體原因並未說明,甚至連陽菜本人都認為是「意外得到的」,但依照本片結尾,可以看到陽菜似乎因為水滴環飾破碎,因此喪失晴女能力了。既然如此,擁有放晴能力並非偶然?帆高之所以成功阻止陽菜犧牲,有部分是因為幸運?

  太多含糊不清之處,導致很多地方就會不合情理,如帆高不知道水滴環飾與晴女能力的關聯,那強行帶回來的意義為何?拯救了一時,一旦陽菜有意犧牲,那可能又會消失(當然實際上並沒有)。這一切或許都可以歸結於,角色們也不清楚晴女能力是怎麼回事,只是在不清不楚的情況下,所導致的結果更像是偶然的產物。

  更諷刺的是,帆高將陽菜帶回來後,自己也很快就被遣返家鄉了。此後三年都沒有聯繫,直至三年後回到東京,才在路上巧遇。東京因為他的選擇被淹了大半,他不痛不癢,劇情描述上也避重就輕,降低了帆高的罪惡感(以及觀眾對他的不諒解感,畢竟選擇救陽菜後,東京也沒滅都,看似平常如昔──這更顯得帆高並未其選擇付出相對應的代價)。

  帆高衝動、中二,甚至犯罪,這些或許都可以解釋成新海誠刻意為之,也不是我最反感的部分。但看到他為了選擇,沒有付出相對應的代價,自然不會對他「為愛不擇手段」這點而感動了。
 

  Q6:那談談其他角色吧,像是很多人說很香的陽菜?

  A:陽菜香不香,見仁見智。個人覺得比起香不香,比較在意的是她的心路歷程──身為晴女,不斷為了祈晴使用力量,對於自己要為此犧牲獻祭,是否心甘情願?觀眾只看到,陽菜似乎直接認定拯救城市是她的使命,所以要慷慨赴義,對此沒有太多掙扎。當她確認其他人的心意,就似乎理所當然地願意獻上自身,這點我實在百思不得其解。相較於無論如何都不願失去她的帆高,為何她就願意離開自己所愛,以及愛她的人們?

  對於他們,真的沒有什麼不捨?或許有,但幾乎看不到。比起自己的私心,能這樣理所當然地犧牲奉獻,不會讓我感動,只會覺得是個平板的聖母──所幸陽菜本身的形象,並不是一般的聖母,但單從缺乏足夠動機,就能無私犧牲這點來看,確實可能很像聖母。願意自我犧牲的陽菜很偉大,個人所在意的是,陽菜的犧牲動機不足,假使今天陽菜的母親,或是什麼重要的人事物是因為雨災而失去,那或許還可以理解她這麼做的理由(不想重蹈覆轍),但很顯然沒有。陽菜母親是病逝,在病逝前陽菜就獲得了晴女能力,但沒能救回母親,應該與雨災無關。個人認為陽菜是個活潑可愛善良家務萬能小天使(有夠長),她著實討喜,只是對於「身為晴女的使命」的相關心路歷程,缺乏描繪,這就相當可惜了,不然觀眾可能會看到更多面向的陽菜,而更加鮮活討喜。


  Q7:那其他角色呢?像是須賀大叔、夏美、陽菜弟弟、警察之類的?

  A:須賀大叔無疑是重要的配角,幫助帆高非常多。他自己也有故事,可惜電影說得不多,小說比較完整。至於其他人,一樣雖然有鮮明的形象,但多半還是停留在偏功能的部分。這點須賀大叔也不例外,但他是眾多配角中,相對有故事的角色了。

  最後要說,警察非常苦逼(感覺就是要拿來演浮誇的動作戲用的),站在他們的視角,被一個神經病中二少年整得要死,勞師動眾還被整得七葷八素,明明是善盡職責,卻還要被真槍實彈威脅,只能說警察真的不好當啊……
 

  Q8:劇情跟角色似乎說得差不多了,那最後就來談談音樂吧?

  A:個人其實不會特別喜歡RADWIMPS,可能是因為我不是搖滾樂迷吧。本片總共有五首主題曲,片中頻繁插入歌曲,來帶動劇情或渲染氣氛。但其實個人覺得音樂缺乏記憶點……聽到後來已經有點麻木了,當然或許是跟個人喜好有關。不過私以為,本作不是音樂片,歌曲不用太多,否則可能有點失焦。不過歌詞確實是為了角色專屬打造,搭配歌詞來看,相信會有不同的感受吧。

  用心的不只是畫面,音樂也是。喜不喜歡取決於個人偏好,但音樂的用心是無庸置疑的。
 
 
  Q9:該做個總結了。看完《天氣之子》後,還會期待新海誠下部作品嗎?

  A:那還用問嗎?即便新海誠不再是以前的那個新海誠,但我還是相信他會持續創作。至少我希望,他繼續創作,創作只屬於他的誠式美學,也或許有機會,邂逅來自於他的,下一份感動。
 
  最後,感謝願意讀到這邊的每一位,一起期待新海誠的新作品吧。



120

50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達人專欄] 《希爾達與O慾之塔》天下無雙的女戰士,擊敗魔王還是自我墮落

imaginary ark

八點檔篇(終)~你正是主角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