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淺談社會主義 ( Socialism )

天天貓耳的撫慰娘 | 2019-10-13 00:58:31 | 巴幣 1206 | 人氣 2529


  本文搭配BGM-Red Alert 3 Uprising - Soviet March 2 (soprano version):


  這裡不放蘇聯國歌是因為聽太多次了,換個新口味試試也不錯 :P

  以下是我個人的理解,所以有錯的話拜託指正一下,感謝。

  社會主義 ( Socialism ) 的概念在很早以前就有,但真正盛行是應對資本主義的剝削,一開始它只是一種對未來社會的憧憬與投射,但後來演變成一種煽動人群的工具證明了它只是一種空想,至少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還太早,我認為那算是一種 " 人性本善 " 與 " 人皆有才 " 的理想化,但終究是理想,即便至今成熟的社會體系依舊不存在。

  馬克思主義 ( Marxism ) 是來自他個人對自己的經濟學理論之延伸,他認為所謂的資本主義就是 " 掌握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用工作機會美化自己對勞工階級的剝削 ",所謂的工作自由是個謊言,因為生產資料都在資本家手上,勞工階級只能且必須替資本家工作來活命。

  這裡的生產資料 ( means of production ) 指的就是勞動者從事生產所需的工具,以農民來說就是土地;以工人來說就是廠房與設備,以廣義來說鐵路、商店和網路也算,這其中土地就算最大的生產資料。

  此外,所謂的無產階級 ( proletariat ) 其實指的就是勞動階級,意指那些靠出賣勞動力無法擁有生產資源的人,例如農夫或工人。

  馬克思認為人們與生產資料的關係演變出社會的階級區分,但社會階級在革命前有存在的必要,這樣人們才會認識自身與社會的連結認知,而到最後資本主義這種雜亂且落後的生產方式一定會轉變為社會主義,進而將生產資源重新歸還給社會,建立一個沒有壓迫、剝削和生產資源私有化的社會。

  這裡大家應該注意到一點,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必然的演變結果,可以理解成資本主義是土壤,種出了社會主義,根據他的理論應該從法國開始、由德國接手,最後由英國完成,這是一種連續性的國際革命,也就是說像從沙皇手中奪取俄羅斯的俄國共產黨和奪下中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的失敗與不純正是必然的。

  另一位共產黨巨擘列寧延續了馬克思思想的精神並將後者發揚光大,儘管他從來沒自稱過,他死後許多團體都將他和馬克思主義合併列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簡稱馬列主義。

  馬克思認為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間發生社會主義革命是不可避免的,這個過程會讓工人階級獲得政權,但不一定是暴力革命,透過此方式才能強行推翻現有的階級制度。

  列寧則認為兩者間的過渡期必定且必須使用暴力,產生所謂的無產階級專政 ( dictatorship of proletariat ) 時期,進而消除社會的階級制度替社會主義打好底子。

  要我說的話馬克思和列寧的差別在於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專政只是過渡期,是為了對付資本主義的戰時政權;而列寧則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必經過程,透過此階段才能消除資本主義的餘孽,但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消除階級制度。

  這裡提一下社會主義 ( Socialism ) 和共產主義 ( Communism ) 的相同與不同,兩者的相同處就是都講求各機構和資源集中化管理,無論是交由單一組織或是政府,進而消除私營企業與社會階級,而管理層面能夠將權力下放。

  不同處在於社會主義是允許人們保有私有財,而且鼓勵且允許有能力的人獲得更多的資源,簡單說上頭會分給每個人公發的生產器具,但如果優秀者能獲得更多的工具進而獲得更多報酬;相反的,共產主義則是將所有財產都納為公共財,而我們都知道在面對人類劣根性時這有多可笑。

  另外共產主義是沒有宗教自由的,而社會主義因為重心放在經濟上所以在宗教面其實不干涉,有趣的是社會主義其實某方面還是保有階級制度,因為根據能力不同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報酬,但現行實施的共產主義國家階級制度反而更加嚴重,嗯。

  還有一點差異就是社會主義認為從資本主義蛻變的過程可以是和平的,但共產主義認為從資本主義手中奪取政權的過程必定得靠暴力,這牽扯到兩者在發展條件上的差異。

  實施共產主義的國家大家都大致知道有哪些,但沒有一個是真正徹底實施的,而社會主義則是一個也沒有,但許多國家都有相似的社會主義政策,例如全民健保或國民保險就是一類。

  其實從馬克思的理論來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其實算是先後關係,根據他自己的預言社會主義會先在歐洲先進國家爆發,當人民對集體化社會有足夠認知後社會主義才會成熟後進而轉為共產主義。

  一戰時期的俄羅斯帝國 ( 或稱沙俄 ) 與同盟國交戰後謀受重大損失,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一九一七年的二月革命,沙俄首都彼得格勒 ( 現今聖彼得堡 ) 爆發了示威遊行,十餘萬工人、學生和民主派分子走上街頭抗議,最後沙皇政府倒台,俄羅斯帝國滅亡。

  這中間其實大家熟悉的左派人士影響都不大,無論是列寧、史達林還是托洛斯基都身在國外或流放中,二月革命更像是一種自發性的民主革命,由原國家杜馬 ( 國會 ) 成員、社會革命黨、社會民主工黨和民主黨派共同發起的革命。

  隨後國家杜馬組成了臨時政府維持政府職能,同時期社會革命黨和社會民主工黨中的孟什維克黨也組成了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蘇維埃 ( Soviet,俄語裡有議會或組織之意,所以蘇聯的全名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臨時政府擁有國際地位,但後者擁有一定程度的政權與人民支持,兩者隨後組成了聯合雙元政權。

  這裡先提一下,社會民主工黨是由十九世紀末俄羅斯社會主義分子所組成的政黨,1903年該黨分裂成兩個黨派:布爾什維克黨 ( 多數黨 ) 和孟什維克黨 ( 少數黨 ),後來孟什維克黨被布爾什維克黨清洗拆解後粉碎,布黨最後演變為蘇聯共產黨。

  值得注意的是蘇維埃 ( 孟什維克黨 ) 一開始其實是支持民主體制並實施民主共和制的,但列寧回來後就主張推翻臨時政府將權力完全收回,儘管這不受當時多數黨員支持,但隨著臨時政府的作為越發和蘇維埃相悖,例如堅持參戰到底、支持烏克蘭自治等事件,收回權力的呼聲開始增加。

  同年七月至八月,布爾什維克黨確立了要以農民與工人透過武裝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走向,也是此時托洛斯基從原本的孟黨轉移到了布黨,這時期他和列寧的觀點一致,托洛斯基的加入對許多主張不受布黨人士接受的列寧來說幫助很大。

  這段期間臨時政府與蘇維埃的矛盾越來越大,社會動盪不安;工人、農民與士兵的暴動越加平凡,最後科爾尼洛夫為了壓制蘇維埃而爆發的失敗政變成了隨後的十月革命導火線,諷刺的是正是這場失敗的政變救了蘇維埃,人們開始加入布黨的行列,而臨時政府為了壓制政變拉攏左派份子,讓左派有了取得武力建立軍隊的機會。

  十月革命可算是蘇聯共產黨的起點,這次革命裡臨時政府被布黨武裝份子推翻,社會革命黨與孟黨也被布黨趕出了權力核心,而這場革命的核心人物其實是托洛斯基,列寧和史達林主導了革命發動的時間和方向,但真正指揮部隊和組織的是托洛斯基。


( 蘇聯共產黨三大巨頭:列寧、史達林和托洛斯基 )

  1920年代隨著列寧中風後逐漸淡出布黨,托洛斯基和史達林兩者間的矛盾開始激增,最主要的核心是兩者對黨的主張與走向產生分歧。

  史達林主張「一國社會主義 ( Socialism in One Country ) 」,也就是說先在單一國家內實施社會主義後再擴散至別的國家,在當時除了俄羅斯外其他歐洲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皆以失敗告終,也代表俄羅斯正被資本主義所包圍,他引述列寧的主張認為俄羅斯必須作為先驅,等待其他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托洛斯基主張的則是「不斷革命論 ( Permanent Revolution ) 」,他不同意馬克思與列寧那套需要仰賴資本民主制度才能轉變為社會主義的論點,而是認為像俄羅斯這種落後國家必須靠無產階級專政才能轉變為民主制,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是先民主後無產;後者是先無產再民主。

  上述只是三大思想之一,第二思想則是革命的不斷性,透過長時間的內部鬥爭社會各層面-無論是經濟、技術、科學還是風俗習慣-都將不停變化適應,持續不斷的革命能維持社會體制的變化並給予充足的時間改造。

  最後則是革命的國際性,單一且孤立的無產階級專政必然會因內部矛盾而瓦解,得仰賴其他先進國家的革命勝利後才能翻身,這也說明了不斷革命論其實就是世界革命論,勝利的條件維繫在西方國家的革命上。

  簡單說兩者的分歧在於一國主義論是將自身與國際隔絕,以自身為中心向四周發散社會主義;而不斷革命論是以不停滯持續變革的社會體制煽動世界反抗,這番癥結讓托洛斯基多次反對史達林,引發後來與其他反對史達林者結盟的政治鬥爭,最後史達林得勝,托洛斯基則逃往墨西哥。

  諷刺的是,托洛斯基後來對蘇聯與史達林的批評倒是帶有幾分真實,他在丹麥演講時針對同時擁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蘇聯評論道:

  「孤立的工人國家無論經濟成績多麼的大,一國社會主義的綱領終歸是小資產階級的烏托邦。」

  這裡說的小資產階級應該是引用馬克思主義裡的分類,指那些「擁有生產工具」但又同時進行勞動工作的人,例如小商人、同時為地主的農民、技術人員,馬克思預言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更新,小資產階級最後會被淘汰,使得他們從中產階級跌落到無產階級。

  他後來還批評蘇聯就是個「介於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社會個體,官僚是社會唯一享受特權又能發號施令的階級,他們濫用權力摧毀了民主、背棄了革命與國際革命的使命。」

  托洛斯基認為這種官僚專政會引發兩種可能,一是工人反抗革命再現;二就是資本主義的復辟,「官僚主義的倒台,如果不是新的社會主義政權頂替,那肯定是迴轉到資本主義身上。」

  有趣的是,現今的俄羅斯確實如此,對岸的中國怎樣怎樣大家都看在眼裡。

  還有另一件事也很值得分享,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工人意識到要和資本家對抗需要聯合各國的無產階級勢力才有勝算,於是成立了國際工人協會 ( 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 ) ,史稱第一國際,馬克思也是創始人之一。

  後來各國的社會主義與工人政黨又組成了一個名為社會主義國際 ( Socialist International ) 的聯盟,史稱第二國際;更之後等到蘇聯共產黨革命成功後列寧又組成了共產國際,史稱第三國際,等到托洛斯基受到蘇聯迫害出走後他本人又成立了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World Party of Socialist Revolution),史稱第四國際。

  而到目前還活著的只剩下第四國際,剩餘的都跟著領導人出走轉型或主體政黨瓦解而解散,而第四國際在2010年仍舊在比利時召開第十六次大會。



  文裡所說的只是很粗淺的部分,事實上社會主義還衍伸出非常非常多理論,二十世紀各個共產黨領袖幾乎也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和派系,因為這部分我還不熟所以我也不談,有興趣的話歡迎自己找資料多方比較 :P

  最後就用托洛斯基的話來當結尾:

  「人生是美麗的,讓未來的一代清除所有的邪惡、壓迫與暴力,盡情的享受人生吧。」

創作回應

羅斯托夫伯爵kirk
卡 晚點看
2019-10-13 11:05:39
天天貓耳的撫慰娘
過兩天啦 ヽ(`Д´)ノ
2019-10-15 15:56:25
はるつき
我幫你統整更簡單的分類
左派(社會主義),底下有許多分支,像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和史達林主義比較偏向於鬥爭和獨裁,而民主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和進步主義則比較偏向於選舉和民主

基本上社會主義被汙名化很嚴重,中華民國三民主義的民生就是社會主義的一環
2019-10-13 18:19:57
天天貓耳的撫慰娘
好,我再研究看看三民主義
2019-10-15 15:57:01
葛拉法羅
革命的國際性其實很像中華民國vs台灣
我俄羅斯/台灣只是跳板,目標是全世界革命/大中華復興
當初史達林那邊的人們是怎麼壓過托派的可窺見一二(真的只有一二,但這就已經是驚人的相似了)

不過說到理想與人性
光是把問題歸在人性上是沒有用的
能得到的只有憤世嫉俗
世界革命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就算給你神力能保證遵循理想走下去,那個未來就是前述巴友所提出的無限循環,因為根基是建立於無產資產這種相對的概念
永遠都有更走資更無產的存在
大多數人都走不下去,然後自己就當上了他們唾罵痛恨的人,差別在於是否繼續欺騙自己/他人
最近某個市長直接圖利廠商壓著所有學校裝不需要的東西,信眾的護航還是說他們痛恨的對象也有裝(問題是人家有強迫嗎?)
這該死的華爾滋(苦笑

就算只看沒離開的,這些吸引到的核心人物也不會是什麼理想主義者(除非他是傻瓜還沒醒,但是當他能在一群無賴中活下來,不是醒了跑掉就是惡墮了)
而是想要翻身想要搞事缺乏名分的無產階級-因為(有時候是自以為)根本沒有什麼可失去,於是鋌而走險,接下來的發展又是回歸現實的歷史,因為他走資了,他有東西可以失去了

於是社會主義在現實的矛盾以此呈現:對道德品行高的人物更有需求,但擁有的人才庫更缺乏這種素質,不論是外面民間還是中央權力階層
2019-10-14 07:22:52
天天貓耳的撫慰娘
說的很好哦,感謝分享 ヾ(*´∀`*)ノ
2019-10-15 15:58:25
羅斯托夫伯爵kirk
看完了:3
2019-10-15 17:28:40
you invisible me
不能做成一張梗圖就好嗎?(我開玩笑的啦!
2019-10-19 16:11:15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