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9-10-16 01:45

[達人專欄] 假訊息如何傳播?為何群眾的認知常與事實有落差?

作者:玄鳴神一

近期跟老同學討論起網路上的各種消息,當然也包含所謂的「假消息」。來說說假消息的影響,我先來說一個故事,是關於我和我的家人。

我在外縣市的醫院實習期間,我台北的爺爺住進了醫院。原本意識清楚,後來插管治療。之後,醫院端向我台北的家人解釋,建議我爺爺進行氣切。說道這,可能很多人一頭霧水,究竟插管(intubation)與氣切(tracheostomy)是什麼?差別又在哪裡?甚麼情況下需要這些處置?我僅用下面兩張剪報來簡述,因為今天要分享的重點是假消息的傳播。



當時,台北的家人們一面倒向拒絕氣切,希望我爺爺繼續插管。醫院那一方非常為難,因為建議氣切是綜合所有狀況,研判出來的結果,也是對爺爺最有利的處置。然而,我台北的家人們,打死並不接受「氣切」這個選項,甚至認為:讓爺爺挨那一刀是不孝的舉動。

說來奇怪,台北的家人及親戚長輩,其實都是高學經歷(但非醫療專業)背景的人,但為什麼他們卻口徑一致,完全不相信醫療專業端的處置建議呢?他們甚至相信偏方、相信一些不嚴謹的個案經歷。這讓我陷入思考中,不斷去揣測他們不聽從專業見解、一意孤行的原因。而這件事情的結果,我在文章結束會寫上。




錯誤訊息vs假訊息

我們先來定義這兩個詞彙。根據《First Draft是關注於資訊事實的非營利組織,長期支持學術界、新聞界、科技界的非營利組織共同創辦人Claire Wardle的演講中以「是否出於惡意」為分水嶺(括弧內為我自己的理解):

  • 錯誤資訊 Misinformation-Misinformation is information that is false, but the person who is disseminating it believes that it is true.(不正確的訊息,但宣傳者並非故意誤導或惡意宣傳
  • 假資訊 DisinformationDisinformation is information that is false, and the person who is disseminating it knows it is false. It is a deliberate, intentional lie.(不正確的訊息,且宣傳者也知道這些不是事實,而是被扭曲或片面解讀的產物,卻意圖散播於他人。

從上面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知道,我們也可能在宣傳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而某些錯誤資訊也可能來自於特定人士製造的假資訊(disinformation)。當我們知道自己的說法或觀點不完全,但我們只說出對自己有利的內容,這是人之常情。然而,如果我們所片面提出的資訊,是出於過度踹測(這已是蓄意、具有明顯意圖)而扭曲事實、傷害到其他人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是假資訊的製造者。

舉例來說,我把「喜歡和貓相處的人可能有87%機率會變地跟貓一樣心機」的訊息不帶惡意傳給我的朋友,這是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但如果,我本來就很討厭貓(冷靜,我只是舉例QQ),但我也知道這個訊息來自名不見經傳的三流農場文、或是道聽塗說,我卻再加油添醋、想要讓我的朋友因此遠離貓(冷靜,這也只是舉例QQ),這就變成假資訊(disinformation)了。

值得注意的是,你把上文的「貓」改成你討厭且想剷除的對象(蓄意、意圖強烈),這就變成典型的造謠抹黑,最後可能造成這個對象被集體霸凌。




訊息或信念如何散播

網路科學(network science)是一門新興的學問,同時也關注於訊息或理念如何在人群間傳播。所謂的網路(network)和我們所知道的網際網路(internet)不同,網路(或許說「網絡」會比較容易理解)是指事物之間的聯絡網,這個網路可以是人際網路、社會關係網路、資訊網路、金融網路……等等都與之相關。而訊息之間的傳播,與網路的建構密不可分。同時,「從眾心理」也是這些理論的重要前提,以及重大驅動力。

現在我就來解釋在網路科學中,訊息是怎麼被傳開來的。下面這張圖是一張簡易的人際網路。一個小圓臉代表一個人,兩者之間的線代表連結,箭頭代表時間推移。當其中某人提出信念、想法、訊息,就會直接感染給其他人。這是最簡易的傳染模式!


然而,在現實世界裡面,人並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就能接受一個想法(當然有時例外啦…),我們容易接受他人想法的程度,因人而異。在網路中,這種「接受想法的難易程度」稱為「閾值」。也就是說,要超越這個閾值,個體才會接受(或是被傳染)這個想法。這種加入閾值的浮動因素的網路,就稱之為「複雜傳染」。


我們會發現,傳播過程中沒有達到閾值,所以就中斷了。


那麼,現在讓我們拿掉其中一條連結,使其成為可傳播狀態,就會變成這樣。


以上這都是最理想狀態下做的推演。然而,現實中每個人對於資訊的接受程度都不同,因此狀況又更複雜許多。此外,有其他更多因素:
  • 個體上的變因:閾值的差異、群體的定位。例如團體中有人擅長查證、有些則善於宣傳、有些人則善於造謠(X)。
  • 連結上的變因:可能是不對等的、單向的。例如上司對下屬。

這理論還延伸出其他有趣的事實:連結太少訊息則不易傳播、連結太多容易形成團體封閉。訊息不易傳播,就容易只獲得片面訊息。團體封閉,同樣也會造成資訊封閉,使外界訊息不易說服團體內的人而形成同溫層。所以社群內的連結過於疏遠、過度緊密,都會阻礙資訊傳播。並不是連結愈多就愈好。

這代表甚麼呢?這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尋求「獨善其身」以及「服從團體」之間的最舒適點。任何一邊偏剖,都會造成知識的封閉、獲取資訊的阻礙。




為何「事實」常與大眾認知不同

你可能會發現,有時候事實常常與我們所知道的相左。先舉例來說,你知道全世界嬰幼兒施打疫苗的普及率高嗎?有些人可能認為很低。然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在2018年的統計,全世界目前的疫苗覆蓋率是86%。也就是說,僅有14%的嬰幼兒沒有機會施打基本疫苗。

在宣讀題目前,可能會有人思考到第三世界以及落後的國家眾多,因此金字塔底端的人數眾多,所以推論疫苗覆蓋率低,但事實恰巧與我們的推論相反。可能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所接觸到的知識、環境、意識形態不夠全面,讓我們產生認知偏誤

另一個例子,這也是有些朋友常常反映,在台灣的醫療職場工作久了,常常會覺得台灣人怎麼這麼不尊重專業,熱心提問但又不愛聽從專業人士的建議(當然,這也只是該個體所看出去得的世界,才得出「台灣人大多不尊重專業」的結論)。群眾不信任專業的原因很多,從資訊的接收來講,可能是群眾長期接觸到的資訊未經校正、也非出自專業之筆。當群眾接觸的資訊長期來自鄉野雜談、個案討論,而非專家學者、穩定且信效度高的科學實驗結果,就不容易養成正確的觀念,以及建構貼近事實的世界觀。

個網站就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但也挺細思極恐。實際上,群體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酗酒,但這個群體裡面,每個人竟然都認為身邊的朋友過半都是酒鬼。由此可知,我的世界裡過半的人都是酒鬼≠全世界的人過半都是酒鬼。





故事的後續

來說說我爺爺的後續。後來,我爺爺原本插管14天,演變成插管三個月,只因為家人們怪異的堅持,讓爺爺受了三個月的苦(你可以想像一根巨管從你口中插入長達三個月之久的感覺)。最後,也在病床上離世了。在這過程中,儘管我不斷翻找論文、期刊說服家人聽從醫院指示,但家人都堅持己見,甚至認為我的提議是對爺爺的不孝。雖然未能阻止遺憾,但至少我們在未來的日子可以從知識裡面獲取解答,去避免更多的憾事發生。

除了群眾需要接收並判斷正確的資訊外,學者們也有努力走出象牙塔的義務。雖然說學術界並非萬能,但是期望各專業領域能有一道通向群眾的清渠,澆灌知識的荒土。只有這個社會開啟各方的對話,才有邁向美好的可能。願有朝一日,這社會能如《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編劇呂蒔媛在金鐘得獎感言所說:「會好的,希望我們這個社會,有更多對話的可能。


以上的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讀者們。感謝各位的閱讀。





對於溝通障礙或心靈調適方面有興趣的,歡迎追蹤訂閱我的小屋!

相關閱讀:

49

9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95:陰與陽 歸來章 4

台灣史上最缺德的總統候選人

現代白米炸彈客:巴西炸「蛋」客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