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9-12-04 00:31

小說殺戮之病讀後感以及淺談敘述性詭計

作者:金手錶

 
 

會讓我想看殺戮之病這本小說,
原因就在於當我玩完文字冒險遊戲Ever17 -the out ofinfinity-後,
我瞭解到Ever17這款遊戲的編劇打越鋼太郎擅長使用敘述性詭計來欺騙玩家/讀者,進而讓故事後期在揭發真相時,給人很大的驚奇與震撼感。


發行於1994年的殺戮之病的作者是日本小說家我孫子武丸(名字很有趣)
在小說殺戮之病當中,開宗明義就向讀者表明了兇手是誰,
接著再用倒置敘事的手法,回到殺人兇手剛開始發病做案的時期。

它的敘事手法是在三名主要角色中交錯來回轉換視點,
分別是母親雅子、殺人兇手蒲生稔、退休老刑警樋口。
一方面描寫雅子在家中很神經質的懷疑自己的兒子是殺人兇手,
另一方面又描寫蒲生稔不斷拐騙年輕女性到賓館開房間再殺掉她們,
而刑警樋口則十分自責於沒有保護好自己心愛的女性,而一心想要抓到兇手。


通常帶有敘述性詭計的小說,可能會在於讀者已經先有心理準備知情這本書有運用到這個手法,而導致真相大白時降低了不少震撼感。
但畢竟殺戮之病的台灣小說封面就印有「石破天驚的詭計」這樣的文宣,
所以想必會吸引讀者去閱讀這本小說,也是被這種手法給吸引。
尤其是本小說剛開始感覺上就是普通的犯罪殺人小說,
因為已經在一開始就告訴讀者們兇手是誰了,因此好像就沒有推理的必要了,
但直到結局才發現到兇手竟然不是讀者想像的那個人,讓這本書頓時間又變成了推理小說,十分有趣。

假如您不把敘述性詭計當作這本書的特色來看待,
那麼本書確實是還有其他娛樂性可以滿足喜愛重口味殺人畫面的讀者,
它對於兇手如何殺人再姦屍,切割屍體再把死者身上的性器帶回家當作情趣用品來自慰的描寫真是毫不掩飾,把兇手的心理扭曲變態的一面寫得很生動,相當18禁。


最早運用到敘述性詭計最知名的推理小說,
大概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寫於1926年的羅傑疑案,
後來這種手法在日本小說當中最廣為流行。
像是Another的原作小說作者綾辻行人也十分擅長這個手法。

而敘述性詭計有一大特色就是它類似於表演魔術的障眼法,
是透過文字的運用來欺騙讀者,像是轉換人稱的敘事手法,讀者無法看到小說角色的長相,或是用時間點混淆年代。

而在電玩遊戲當中主角是第一人稱視角,玩家們無法看到主角的長相,所以也能在故事劇情當中運用敘述性詭計玩出各種騙局。

所以一旦有用到敘述性詭計的小說、電玩,都十分難以被影像化改編成電影,
因為變成電影後,真實的第三人稱畫面就是要直接呈現在觀眾眼前了,除非用幻覺、夢境、人格分裂來製造假像。
當然,還是有幾部片非精神分裂題材的電影很順利用到類似敘述性詭計的方式,最經典的大概就是布魯斯威利主演的靈異第六感,而諾蘭執導的眾多電影當中,也或多或少有這種表現手法,如記憶拼圖頂尖對決
尤其是我個人十分推薦的日本電影-愛的成人式
這部看似愛情片的電影,確實是成功運用剪接、視覺上的手法來誤導觀眾。
 
 
 

11

4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我孫子武丸【彌勒之掌】

我孫子武丸【殺戮之病】

【心得】偵探守則893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