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進行平行宇宙探索,執政機構發布允許資訊體公民與母體切斷聯繫,並使用生體人機介面於物質宇宙活動的政策。
此政策推出後,有大量資訊體公民在生體人機介面使用期限到時,仍不願恢復與母體的連線,使得資料無法備份。甚至有資訊體公民試圖刪除母體中的備份資料,並留下遺書,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迎接真正的死亡。
對於這些不合理的行為,已邀請其他有機體文明的心理學者進行研究。雖然在這些資訊體公民的自殺行為只會造成短時間的研究資料喪失,但試圖刪除母體的駭客行為,卻可能對整個文明造成危害。此研究調查已經被列為最高層級的優先度,以避免因為少數人的行為而危害到整個文明的生存。
根據心理學者與目前仍使用生體人機介面的公民訪談,大致歸納出幾點:
1.生體人機介面帶來的感官反饋給予公民活著的感覺,而不希望重新回歸母體。
在虛擬世界中,即使能完整模擬物質宇宙的各種資訊流,依然會給予某些公民虛幻的錯覺。
這是心理上、哲學上、或潛意識上無法被化解的疑問。而這樣的疑問在進入生體人機介面時會因為接收到物質宇宙的資訊而被放大,所以才有「這樣才是活著」的說法。
2.部分公民對於永無止盡的活著感到厭煩,希望能有新的刺激。
某些公民資訊體在數位化後,至少已留下數萬年的資訊量。這其中多數認為已經無法找到新的事物,對於追求新知也失去熱情與活力。
對他們來說,可能「死亡」是唯一尚未接觸過的體驗,所以才想透過生體人機介面的使用期限結束這樣的手段來體會死亡。
3.生體人機介面與其他有機體的互動,對公民資訊體帶來不可逆的影響。
得到生體人機介面後,雖然無法進行基因交換行為,但依然能與其他有機體公民進行互動建立關係。
在虛擬空間中,這樣的互動行為依然存在,但情緒模組受到控制,不會有太大的反應。而進入生體人機介面後,為了方便互動,情緒模組的控制是較弱的。
建立關係後,當與之互動的有機體發生意外,如死亡或受傷,或者對生體人機介面有負面情緒,容易造成資訊體公民的情緒模組崩潰,或思考混亂的情況。
結果就是讓進入生體人機介面的公民產生不理智的衝動,有自殘甚至自殺行為。即使生體人機介面的使用期限未到,受到過於嚴重的損害也可能導致公民資訊體的備份不完全。
心理學者們建議,需要盡快建立一套「心理平衡計量標準」,以衡量使用生體人機介面的資訊體公民是否處於異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