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20-10-04 16:20

[討論]說說自殺這件事

作者:伍鳴

  死亡議題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不敢討論。但是人生重要的課題,不去面對總是不好。伍鳴當過義工,接觸過一些人,所以對此特別關注。

想自殺的人數比想像中多

  衛服部統計,108年全台灣自殺死亡人數共3864人,比107年減少1人,死因排名第十一位,被排除在十大死因之外。不過根據台大衛生學院的報告,有自殺想法的人占人群中1%到2%,有自殺企圖的大約0.1%到0.2%,真正自殺成功的只有0.01%到0.02%。


  也就是說,有自殺想法的人是成功自殺人數的100倍,把3864人乘以100就是386400──去年全台有將近40幾萬人想過要自殺。不誇張,這些人並不是孤獨的,WHO統計每年全世界有80萬人死於自殺,如果這個數字再乘以100呢?

自殺率隨著年齡增加

  衛服部統計,2019年自殺占了青壯年十大死因第二位,或許因此有些人說自殺是衝動行為,比如和情人分手的時候想不開跳樓之類的,但是數據統計結果卻跟這個說法相違背。請看下圖,最上面水藍色那條線代表的是65歲以上的自殺死亡率,其他不同顏色的線代表另外幾個年齡層。年齡層越高,自殺率越高。


  再看下張,從衛福部網頁把自殺率特高的民國95年統計數據抓出來看,可以看到不只是機率,連死亡數量上中老年人也不輸給年輕人。


  上面40到44歲年齡層死亡人數530是各年齡層之冠,容易衝動的青少年遠遠不及該數字。這說明了什麼,衝動自殺的人只占很少一部份──很難相信有人生經歷的人會衝動去死。他們做的選擇,恐怕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既然如此,你敢不敢去思索他們自殺的原因呢?

  非當事人自然無法知道真正原因,但是可以推敲。除了久病折磨、不想連累別人、生活上各種無法忍受之外,還有啥可能?都玩過牌吧,玩不下去的時候會如何,直接不玩了對吧?有些人一開始就拿到爛牌,無論是認真玩、還是隨便玩玩,心裡等待的可能只是一個結束,這是很正常的想法。許多人說老人自殺是因為缺少陪伴,有沒有可能他們已經等死等到煩了呢?


常見的自殺方法

  自殺方法很多種,一般人會選擇痛苦比較輕,或是成功率較高的方法。教人家自殺是有罪的,但以研究為目的,仍然可以稍做討論。先引用一張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的報告:


  由圖表可以知道,上吊(hanging)最多人採用,而燒炭(charcoal burning)位居第二,第三則是農藥(pesticide)。無論選擇哪一種方法,或許都不能完全沒有痛苦,但重點是能忍受的程度。很多人主張所有自殺方法都「非常」痛苦,他們當然立意良善:把過程描述得越不堪,越不會有人敢去死。但是愚弄別人智商總是不好,以科學角度分析,那種說法是否屬實值得懷疑。

  喝農藥、跳海肯定有些痛苦,用屁股想也知道,貫徹執行需要「長痛不如短痛」的決心;跳樓則要面對很大的恐懼。那前兩名呢?

  燒炭的死因為一氧化炭中毒,不知道這令你聯想起什麼。新聞上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洗澡時,在通風不良的室內因為熱水器瓦斯燃燒不完全而中毒死亡。洗著洗著就昏迷,連逃跑、呼救都來不及,事後沒有任何痛苦掙扎的痕跡。

  而上吊原理很簡單,通常並不是氣管被堵塞導致窒息,而是頸動脈被壓住、腦部血液被堵斷造成腦內缺氧,很快失去意識。有女生和男友吵架,假裝上吊,卻真的死亡;有人表演上吊,卻弄假成真;也聽說過有人睡覺戴著項鍊,被什麼東西勾到壓住脖子,最後腦缺氧死掉。真的很痛的話人應該會醒來吧。

千萬別去自殺

  「千萬別去自殺!」幾乎任何人都會這樣告訴你。以道德層面而言,自殺防治針對所有人,但若你真以為該原則施力的重點在所有階層都相同,那就太天真了。

  WHO統計,2016年全世界的自殺人口裡,有79%來自中低收入戶。不光是數字上的差距,若你屬於上層階級,擔心別人不讓你自殺,其實別人還巴不得你消失、想佔據你的位子呢。下層階級才是自殺防治的重點。

  華人的世界裡,每個人從小就被灌輸,人人都有責任回饋社會。畢竟,不靠底層勞工努力工作,人民就無法擁有好生活,上層的人也跟著無法追求頂級體驗。政府鼓勵生育,希望人們除了背負家庭責任,還要把能力貢獻出來,就算一生工作的成果主要由少數族群享受,也不能看輕自己。每個人都是螺絲釘,沒有螺絲釘機器就不能運轉。

  這樣就能了解為什麼安樂死的法律這麼難推行了吧?雖說安樂死和自殺不見得能混為一談,但兩者之間只有合法和不合法的差別而已。一旦開了先例,法規只會越來越寬,到時候只要提出正當理由,就能毫無痛苦地死去。這樣的未來,可不是統治階層樂於見到的。

  進一步說白點,地位越低越不能死。如果底層勞工死光,主管就要自己下來做雜事,不可能再靠一張嘴領薪水。越上面的人越知道這個道理,絕不會讓自殺形成風氣,用盡各種手段都要阻止。

  不只公司行號,家庭裡面也是如此。長輩過世,子女感嘆「子欲養而親不待」時,肩膀上的負擔卻輕省許多。與此相對,子女如果早早死亡,父母受到的打擊可不是悲痛足以形容,你說那是失去摯愛所以傷心……現實層面來說,應該更像是投資失敗面對的挫折;親友幸災樂禍的眼光、老了沒人照顧才是他們所害怕。小孩和雙親提起任何、哪怕一絲絲尋死的念頭,對方反應可想而知。

  再舉個例子:封閉的非自願環境裡(比如學校班級或軍中),能力、條件最差的那個被欺負最慘,如果該倒楣鬼離開了群體,輪到能力、條件第二差的人遭殃。以此類推,每個人都怕下一個受折磨的是自己,他們怎麼會允許你隨便離開?這個概念推廣到更大群體似乎也適用,整個人類社會像不像是封閉而非自願的環境呢?

  但是說到頭,費了這麼大力氣防範底層人口自殺──既要防止形成風氣,又要維持平等假象──在法律上連上層人口也不能合法自殺。有錢人只好到國外尋求屬於他們的尊嚴。(比如瑞士安樂死機構)
  
想自殺的人之間有什麼區別?
  
  要概括所有類型的人很困難。為了討論方便,只好把尋死的人粗略分為兩種。第一種現實可解決,第二種現實無法解決。

(一)現實可解決:

  負面情緒會引發求死的念頭,如果克服這些情緒,就可以度過難關。這樣的情況或許需要的是陪伴,找人聊聊、就醫都是不錯的選擇。

  除此之外,前面提到的和情人分手所以尋死的人也屬於這類:萬一情人回頭就不想死;就算情人不回頭,了解到「天崖何處無芳草」時亦能走出困境。但若這人如牛一般固執,堅持「單戀一枝花」則會演變成第二種、現實無法解決的類型。

(二)現實無法解決:

  久病厭世的屬於這類,債主上門、走投無路的屬於這類,還有各種「除非死亡否則無法解決」的問題都屬於這類。

  有些人好奇,世界上怎麼可能有「除非死亡否則無法解決」的問題,乞丐都能活下來,非洲窮小孩都能活下來,各種悲慘處境的人,不都還有正在努力求生的嗎?所以有人說:「換個想法不就好了?」

  對,嚴格來說換個想法就好了。如果你能讓植物人認為,不能動是一件美妙的事;如果你能讓癌末患者認為疼痛是一種享受,或許這個說法成立。

  但是並不代表,人一定要身處這些眾所公認、無法忍受的境遇才屬於第二類型。人的痛苦往往真切確實、無法造假,不是說幾句話就能消除。

  伍鳴曾在某個討論版看到有人因為身高太矮想自殺,乍看之下不可思議,搜尋了一下,發現有這種處境和想法的人滿多的。仔細思考,也能理解。當那人拋出各種煩惱和問題時,有些人會留言類似的話:「你要麼直接去死,要麼不要抱怨一堆!」這樣的反應很常見,嚴格來說也沒錯。

  但現實往往是……求生本能讓這個人不敢去死,卡在那裏無法解決問題,被網友圍起來摸頭之後立場崩潰,發出類似:「對不起,我不該說要自殺。」的回應。那反應讓人想到在公共場合覺得自己講錯話、問錯問題的人。但是,當道歉聲明發出,周圍鄉民因為內心優越感昇華而達到高潮的時候,那人的困擾真的解決了嗎?


引用資料來源:

台大衛生學院數據統計-想自殺的人在人群中比例-台灣主要自殺方法:
https://www.jct.org.tw/dl-3544-7c59e13e69d544a8983f275459bd2f9f.html

衛服部統計資料-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
https://www.tsos.org.tw/web/page/suicidedata

WHO統計,全世界每年有80萬人死於自殺:
https://www.who.int/mental_health/prevention/suicide/suicideprevent/en/

衛服部資料(歷年自殺死亡人數-按年齡組區分):
https://dep.mohw.gov.tw/DOS/lp-1819-113-xCat-1-2-20.html

冬季的悲歌-談一氧化碳中毒: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10308/21.htm

夫妻陳屍床上,疑一氧化碳中毒,沒有掙扎痕跡:
https://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902/201902181952218.html

情侶吵架,假上吊卻真死亡: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924003558-260408?chdtv

表演上吊,弄假成真:
https://read01.com/zh-tw/6z80oN.html#.X3rZZGgzaUk

WHO統計,2016年全世界的自殺人口裡,有79%來自中低收入:
https://apps.who.int/iris/rest/bitstreams/1244794/retrieve


======================================================================
2021.04.01編修後記:

  時間過得真快,距離這篇文章的原文貼出至今,已經半年。當時寫這篇的時候,對於社會上的主流思想感到不以為然,每每想到統治者對言論的控制,更令我感到憤慨。我邊寫,邊害怕正義魔人圍攻,寫得鱉憋扭扭,因此有些地方表達得不夠好。

  這次編修等於是把那些問題都消除,小心仔細地在沒有越過那條界線的情況下,討論自殺議題。也把一些不相關的段落都刪去,所以新讀者在看到現在這個版本時,可能會覺得內容和底下的留言對不太起來,那是正常的。



39

16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今日鬆餅】看屁看

【今日無鬆餅】科技進步

2019東京歷史人文之行:湯島聖堂.東京復活大聖堂(ニコライ堂)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