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21-07-24 13:45

中國軍閥(武裝)

作者:華倫斯塔湖畔的灰雲

  因為大部分的軍閥獨立統治他們佔據的省份,所以不得不自行處裡武器和彈藥。除非軍閥們和當時的中央政府(北洋政府或北伐成功後的國民政府)結盟,否則他們只能進口武器或自行生產。各種不擇手段也要在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巨大的市場上進行軍火貿易的貿易商,紛紛從各地湧入中國,意味著1910~1920年的世界軍火市場上所有類型的手槍、步槍、機槍都可以在中國找到,也因此讓後勤單位的任務更加困難。

手槍

  在軍閥時期進入中國眾多的手槍類型中,有些手槍特別突出。滿清陸軍遺留下來的舊型左輪,包含史密斯威森3型(Smith & Wesson Model 3)的俄羅斯版本,在1878年以來一直被中國軍官使用。日本也出口了一些二六式(又稱二六型、26年式手槍,主要是1893年的生產版本)。半自動手槍則包含了FN M1900、M1910以及M1910/22;張作霖則收購了德國的魯格手槍【(Luger),正式名稱為「帕拉貝倫手槍」(德語:Pistole Parabellum或Parabellum-Pistole)】,另外也收購了十四年式南部手槍(1925年生產版本)。然而,當時最流行的還是毛瑟(Mauser)掃帚柄(broomhandle,中國流行稱為盒子炮)C96,以1922~1930年為進口大宗。他有全自動射擊(非常不精準)和半自動的版本;分為7.63mm和9mm口徑進口,都來自德國製造商的原件,或者是更便宜的西班牙 Astra公司的複製槍。1927年,根據統計,張宗昌就進口了2,000挺。

步槍

  1920年在中國最常見的步槍之一是德國毛瑟(Mauser)7.92mm M1888步槍和卡賓槍兩種版本,是在1905年後大量採購的,這種武器在中國的漢陽、廣州兩地的兵工廠中製造,在地版本被稱為"漢陽造"。俄羅斯7.62mm 莫辛-納甘(Mosin-Nagant) M1891步槍被多支軍閥採用。馮玉祥在1925年被蘇聯試圖拉攏時獲得,同一年,蔣中正的國民革命軍接收蘇聯直接運來的一大批貨、張作霖的奉軍的來源肯定是白俄羅斯,但他們主要的步槍來源是日本的有坂式,因為張作霖的軍隊受到日本的支持。其中最常見的是6.5mm三十年式步槍(1897年生產版本),有步槍和卡賓兩種.其次是數量最少的6.5mm三八式步槍(1905年生產版本)。在1910~20年的中國內戰期間,馮玉祥在蘇聯那裏接收了三十年式步槍和三八式步槍-來自日本在一次世界大戰中向俄羅斯帝國所提供的剩餘庫存。較舊型的11mm M1880 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槍也在中國內戰中出現,極有可能是奉軍使用。另外一種是19世紀滿清留下的11mm 曼利夏步槍1886年式(Repeating Rifle Model 1886),可能是當時從希臘出口的?以及6.5mm 卡爾卡諾1891年式(M1891 Mannlicher Carcano)步槍與卡賓槍、6.5mm 曼利歇爾-舍瑙爾1903年式步槍(Mannlicher-Schoenauer M1903)從奧地利出口,具有創新的旋轉彈匣設計;直軍所使用的6.5mm毛瑟步槍,根據當時的報導是由四個不同的中國軍工廠製造(卡爾卡諾當時偶而會被稱為Mauser Paravicino)。1927年北伐決戰期間,張宗昌試圖拼命武裝他的部隊,以便迎來和國民革命軍的作戰。當年他購買了來自50,000支捷克的步槍和10,000多支來自德國的步槍。

機槍

  在1911年革命以前,滿清陸軍有許多機槍服役,如早期的維克斯-馬克沁(Vickers-Maxim,馬克沁的維克斯延伸版本)。但最初滿清的官員們不太熱衷於購買機槍,因為非常實際-太貴。1900年代初期,海勒姆·馬克沁(Hiram Maxim)對訪問英國的李鴻章代表團展示他所設計的武器,被詢問到彈藥的成本時,被告知每發/分30英鎊,李鴻章對槍表示-太快太快,聽完價錢表示-太貴太貴。辛亥革命前夕,滿清陸軍購買了少量.303英吋的維克斯M1908。

  在中國內戰軍閥時期,大量採購的是法國的8mm哈開斯基(Hotchkiss) M1914和俄羅斯的7.62mm馬克沁(Maxim)M1910。丹麥M1908和M1916的7.92mm或8mm也一起賣到中國,這批是麥德森(Madsen)輕機槍英國許可生產版本。張作霖也採用了日本製6.5mm的三年式重機槍,這款機槍肯定是日本提供給奉軍的武器﹒同時還在撤退到東北的捷克軍團那裡購買了武器,包含前俄羅斯帝國的M1910馬克沁(Maxim)。

  馮玉祥則進口了各式各樣的機槍,每批武器型號都不同。例如一批27挺美國6mm柯爾特(Colt)M1895"馬鈴薯挖掘機"(potato-diggers)、另一批是50挺法國8mm聖艾蒂安(St. Étienne)M1907機槍、一批90挺俄羅斯的7.62mm馬克沁(Maxim)還包含了三挺0.303英吋的維克斯(Vickers)M1908以及四挺.303英吋的路易士(Lewis)輕機槍。

  吳佩孚則從義大利軍火商手中獲得直軍大部分的武裝,並得到了ㄧ些6.5mm飛雅特/雷維利(Fiat/Revelli) M1914機槍。

  張宗昌則是在1927年從德國進口了200挺機槍,雖然型號不明,但推測是7.92mm的MG08。總體來說,估算到1923年,中國各地軍閥服役的機槍總數為1,394挺,但隨著1924~28年之間的內戰,機槍的持有數字肯定是持續增加的。軍閥的機槍短缺可能是因為機槍的平均價格為450美元,而ㄧ挺步槍的價格僅17美元。

迫擊砲

  迫擊砲在1912~28年之間被軍閥軍隊廣泛使用。相較於傳統火炮的價格是相對的便宜且易於製造的替代品,重量輕、易於分解成零組件且用人力即可移動-在這些軍閥軍隊的條件之下,這都是巨大的優勢。迫擊砲有許多口徑,最小可能是47mm,最大可能是200mm,但最受歡迎的是3英吋的斯托克斯(Stokes)迫擊砲(75mm版本)。例如張作霖的奉天兵工廠就擁有自己的產線,由弗朗西斯·阿瑟·薩頓(Francis Arthur Sutton)監督下進行大量的生產。

砲兵

  不論軍閥的領土和他的軍隊多小,每個軍閥都想要火炮。許多小軍閥最多只有一門山砲或迫擊砲,只有最強大的軍閥或聯盟才能擁有重型火砲。在軍閥內戰時期,中國只有少量的重型野戰砲。根據日方的資料,1918年全中國只有1480門小型火炮,大口徑火炮只有46門。山砲在當時很容易用一兩匹小馬或驢子拉動以及拆卸-有時則用駱駝-或者更容易在戰場機動的人力。

  包含M14在內的各種克虜伯(Krupp)7.5cm山砲出口到中國,這些火炮受到中國軍閥的讚賞,當然這些火炮在義大利與日本也受到歡迎。張作霖的軍火庫中包含了許多火炮,如M1896年式75mm野戰炮(法語:Canon de 75 modèle 1896,書上寫1896非1897,不排除誤植)、英國BL 6英吋 26 cwt 榴彈砲(6in 26cwt howitzers,cwt是英擔)和104mm奧匈帝國 M14榴彈砲(10 cm M. 14 Feldhaubitze,實際口徑是104mm)。

  在其他軍閥軍隊中可以找到這些火炮:英國 18磅 MK.IV(QF 18-pounder gun)和奧匈帝國的7.5cm M12野戰砲以及M14山砲。

裝甲車

  由於中國欠缺良好的道路,輪式甲車並沒有對戰鬥有多大的幫助,許多軍閥嘗試獲得了一些裝甲車和坦克。根據英國軍事觀察家因佩(Impey)在1925年的中國指出,張作霖擁有多輛雷諾的FT-17輕型坦克,甚至是施耐德的重型坦克;前者有照片證明,但後者卻沒有。

  軍閥在鐵路機廠和車間裡製造臨時的裝甲車;使用卡車底盤,並配備了鋼板和機槍,有時則安裝輕型火炮。陸榮廷逃往上海(Shanghai Warlord,英國人給的)之後,弄到了20輛裝甲車,每輛可以安裝三挺機槍;根據報導,他們的裝甲厚實到可以抵擋火炮。因佩(Impey)的報告指出吳佩孚的直軍被看到有雪鐵龍(Citroen-Kégresse)半履帶式帶有37mm火炮的重型裝甲車。(大概是法國陸軍訂購的少量M23型)在1924年的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運往前線,但沒有參加作戰。這些軍閥對於將最好的裝備投入戰鬥保持謹慎的態度,因為他們對於自己著名的武器落入敵手感到丟臉的偏執。此外吳佩孚還有在卡車底盤上建造出無砲塔的裝甲車,似乎有單裝機槍。

  國民革命軍在北伐後期也使用了少量的臨時裝甲車:(新桂系)在1927年的廣東省看到幾輛,帶有大型圓頂砲塔,並可以在180度的狹縫中使用輕機槍射擊。

裝甲列車

  相對遙遠的據點以及糟糕的公路系統,所以必須依賴鐵路系統,除了在當地作戰之外,裝甲列車也因此成為軍閥軍隊重要資產。1920年三月,第一輛被認為是裝甲平車(安裝裝甲板的載人板車)出現在北平-漢口鐵路上,是皖系特別找報紙報導的。更複雜的裝甲列車則出現在北伐期間,當時的國民黨軍閥和北方軍閥都使用裝甲列車作戰。

  1922年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淪陷之後,張作霖接收了在西伯利亞戰敗的白俄羅斯、捷克軍團裝備,並獲得了第一輛裝甲列車,並在白俄羅斯人的監督下在滿州製造其他的裝甲列車。奉軍和山東的張宗昌(魯軍、直魯聯軍)是這些白俄羅斯商品的最大支持者,後者用白俄羅斯人提供他這項服務。

  張宗昌的第一輛裝甲列車非常簡單,是用沙袋作為防彈,在平板車上疊起並留機槍孔。總共有三輛,被命名為"長江"、"湖北"、"長城",建造於濟南鐵路機廠;這三輛裝甲車是採用俄羅斯裝甲列車常見的配備,旋轉砲塔、野戰砲、六孔槍眼和24挺機槍。這些裝甲列車在1925年秋天跟孫傳芳(五省聯軍)作戰時使用。1926年初,張宗昌又建造了四輛列車,並額外安裝了野戰設備與兩們迫擊砲。1927年夏天在上海和國民革命軍作戰時,被摧毀了兩輛,所有活著的組員都一拐一拐的逃回基地。

  張宗昌又建造了兩輛裝甲列車作為補充,這次是在直隸省鐵路工廠生產的,1928年也加入了對抗繼續北伐的國民革命軍。這六輛裝甲列車被認為是張宗昌最具價值的武器,並且攻擊發起線通常都是從裝甲列車開始,所以國民革命軍嘗試擄獲這些車輛;舉例而言,1927年張宗昌的"湖北"不只一次更換使用者。當裝甲列車將步兵卸下作戰時,裝甲列車通常都會開往可以用砲擊支援作戰的位子,或者用火炮將列車的前後鐵軌擊毀用來擄獲。裝甲列車在1927~28年的內戰中被認為非常有價值,以至於任何被俘虜或投降的列車乘務員通常都被槍殺。

  安國軍(1927年6月16日成立,張作霖、張宗昌兩位擁有最多裝甲列車的人物都在這個聯合政府裡)的裝甲列車最終被國民革命軍俘虜或摧毀。1930年6月,中國國民軍擁有五個裝甲列車營,每個營可以裝備兩到三輛裝甲列車,當時東北的盟友張學良(東北易幟)可以在部屬12輛裝甲列車。(其中一輛裝甲列車和他的擁有者特別難理解;一開始在1916年加入俄羅斯陸軍,後來在白俄羅斯、捷克軍團、北方軍閥、滿州軍隊,最終在滿州的日本人下持有)

毒氣

  隨著各方想方設法擊敗敵人,各地軍閥也展開了一場屬於中國的"化學軍備競賽"。進口化學武器的第一例是湘系的趙恆惕,他在1921年8月買了兩小箱"催淚炮彈"(gas-producing shells)。1923年向被擊敗的對手王占元所成立的軍火公司詢問;如果他們願意製造這種能產出毒氣的大型炮彈,他願意用現金購買,當據當時的消息是,王占元拒絕了。

  1925年,張作霖在奉天建立化工廠,聘請德俄專家生產氯氣(produce chlorine)、光氣(phosgene,碳醯氯)、芥子氣(mustard gas),同一年馮玉祥也成立了特種兵工廠。也生產由他聘請的德俄專家所設計的化學武器,但這些效果都不是很好。根據當時的報導,張作霖的飛機向吳佩孚的軍隊投下了不明的毒氣彈後,憤怒的吳佩孚發了電報向各地抗議這是不人道的,於是內戰期間似乎沒有再次使用化學武器。

11

1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台灣的心跳聲:一群年輕右軍連尋求獨立的迷思》第2集_第17章

有關秦代戲劇的「嬴成蟜」

中華第一中配卡通《中華一番!》,仍帶給我滿滿心動、幸福的感覺!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