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21-10-26 01:57

[達人專欄] 《通往內心的橋》探詢理解的道路「漫畫淺談」

作者:赤紅時夜


《通往內心的橋》兒童心理診所

參差不齊的孩子,我們該認為他們是生了病?還是他們天生與眾不同呢?


  觀念一轉,這些與社會認知脫節的孩子,或許是在情緒上、溝通上、感知上與他人有著程度上的不同,然而正是這樣的不同,被貼上了異常的標籤,至此往後被埋葬在痛苦與孤獨的社會邊緣。


  我們是否能正視與眾不同的認知?告訴人們,他們也是有活在幸福環境的權利,而不是告訴他們,你生了病得治療得跟其他人一樣才算治好,然而這條路卻是痛苦難行。


  《通往內心的橋》以其一位小兒科實習醫生跌跌撞撞的實習日程展開,在因緣際會下轉往精神科實習,才發覺自身診斷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特質。
  跟隨著精神科診療的進展,不僅僅於藥物的開立治療,精神科的診療更著重對心的觸診,那些痛苦的事物,那些難堪的事物,那些不解的事物,那些無法忘懷的事物的重新體悟。有時是以一種不規則的狀態拼湊起一個人的人格與意識,他的認知與性情,以及作為人的所有。


  不過我們卻很難放下心防,從第一步開始,以不理解做為出發點來認識一個人的參差不齊,或者說是發展遲緩,看見他們對生活不同於常人的眼界。


  在小兒精神科中,也不僅僅是兒童的診療問題,也包含了問題家庭的弊病,精神病症家庭的教養與安置,往往牽涉到諸多兒福單位的介入與特殊教育機關的引導,也不僅僅只是兒童一方面的問題需要注意,連帶父母與孩童之間的關係更應該受到重視,畢竟孩子最初的愛便來自於父母。


  精神診療不止於診斷,也必須配合大量的耐心與同理心,才能緩慢地卸下人們緊閉的心房。許多的故事在錯愕中感覺到人們的驚慌失措,但正也因為他們的擔憂而非冷漠,知道人們仍期望著能找到答案。


  不過有許多時候那些答案必須拐個彎才能看到,孩子們比起大人更難以表達狀態,或許兩者都相同。他們都需要重新理解自我的需求,才能對症下藥化解歧見與誤會。


  正是兩者雙方仍心繫彼此,才會感覺到痛心與難捨,而非恥笑與辱罵。關於同理,隨著當代精神病理學的開枝散葉,其中的自閉類症群障礙、注意力缺陷、好動性障礙,以及特殊學習困難等診斷發展遲緩,隨著人們更為認知到這是普遍存在於人們群體內的參差不齊、發展遲緩或該說所謂的社會障礙,讓人們得以不再以怪異的事物看待,而是認真看待一個人的獨特,或許我們才能保護起這個雖不美滿,但仍可能至眾人幸福的社會。





37

2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短篇]【社會探索】『教育的兩難』現況認知與挑戰

[短篇]【社會探索】「雙贏局面?」

被當成皮球踢的小孩,最後成為出入警局監獄的常客。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