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21-11-25 23:50

『Super Y』教育,一個更多問題,而非解答的文化隱藏問號!『社論推』

作者:赤紅時夜


『SuperY 超級歪』

台灣教育出了哪些問題?教育翻轉階級是當代神話?
學校的起源不是教育?文憑主義源自貧富差距?
【歪歪看世界EP1:當代教育出了哪些問題?】





〈教育是不平等的解方?〉

  察覺到民粹氣憤的史學家湯瑪斯‧法蘭克批判自由派,說他們太將教育是為化解不平等的解方。
  「在自由派人士眼裡,所有重大經濟問題其實都是教育問題,都是因為輸家未能習得該會的技能,取得眾所皆知進入未來社會需要的文憑或證照。」法蘭克認為這種解決方案既不合情理,又太自以為是:

  『這種作法其實根本不是解決方法,而是道德判斷,是成功者的一己之見,認為一個人專業與否完全由其教育程度來判斷。
  每當他們強調解決之道在於提供更多學校教育,就是在告訴國人:不平等是你的錯,而不是制度。』


  法蘭克認為,這種觀點讓自由派無法看清那些導致不平等的政策。他觀察到隨著至今仍在提升的生產力,薪資卻未實質上漲,因此質疑教育是否真的是不平等的主因。

  「真正的問題出在工人缺乏權力,而非腦袋空空。生產者製造產品,卻失去了要求分一杯羹的能力,持有者愈拿愈多。」而政策規畫者未能看清這一點,以致「忽略了經濟上的真實情況,包括壟斷力、金融化和勞資關係,而是擁抱某種道德幻想,什麼也不用去面對。」


  文憑主義是菁英傲慢的症狀。過去數十年來,才德思想愈來愈穩固,使得菁英養成了瞧不起未能向上流動者的習慣。
  這些精英時常呼籲勞工取得專業技能改善自身條件,就算用意再良善,最終只會哄抬文憑主義,讓缺乏體制所獎勵的學歷與證照的民眾失去社會認可與尊嚴。




〈不計代價上大學〉

  引用麥爾坎‧哈里斯的話,人力資本是「一個人未來收入的現值,或者說如果你可以買賣自由勞工的話,一個人預期的銷售價格,還要扣除保養費。」

  雖然聽起來很粗野,但是卻能清楚看見資本主義對在其中工作的人們的影響。就像是一台工作的機器,我們的價值是透過我們能為雇主創造價值的能力來評斷。
  想想所有的招聘過程或薪資協調。雇主會問自己:「此人價值多少?」還有「這個人是否是一個好投資?」一個雇主可以「低價」入手,或者賭看看一個受雇者的低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升值。

  你可以看見這種概念化是如何映射到整個社會並形成問題。當一個人的價值是依據工作的生產力,那麼失能或年長的人們、無法全職勞動或提供無償甚至不受重視的照護服務的人們,都會在更大的社會方程式中變成「不及格」。

  儘管我們願意相信在這個社會裡,一個人的普世價值是反映在他們的人格優點,或是他們對他人服務與善意的程度上,但當這些空談的信念映照在冰冷的現實時,甚至都難以忽略它有多麼偏離這般殘酷的實景。

  在當前的社會中要有價值就是要能夠工作。從歷史角度來看,更多的工作、更多的辛勞、更多的承諾、更多的忠誠、更多的勇氣,所有這些都可以使你看來更有價值。
  但當前的經濟現況通常被指為「晚期資本主義」,人們對於經濟的價值判斷很多是基於買賣和利用那些無法買賣的事物,因此努力工作只有在伴隨著存在的關係(也就是階級地位與特權)或證書(文憑、推薦信、履歷表)時才有變得真正具備價值。

  這就解釋了當前社會為了成功加入中產階級的「最佳公式」:建立你的履歷、進入大學、建立你的履歷、得到一份實習工作、建立你的履歷、在社群軟體上建立人脈,建立你的履歷、利用一個你被告知應該要感激的低階職位來支撐生活、建立人脈、持續督促自我,之後最終你將找到一份完美、穩定、能夠實現個人抱負又高薪的工作,而且可以保證在中產階級中擁有立足之地。

  當然,任何一個千禧世代都會告訴你這條道路是無比艱辛,在沒有人脈與文化、知識、背景的情況下將很難找到一條生路,此外,最終也無法保證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然而這不難看出,各個階級的家長都狂熱於進入大學的準備:只要你能走上這條道路,那麼好的、穩定的工作就在眼前!
  為了讓下一代更好,你不需要革命、政權更迭或提高稅金。所有必要的一切,就從你孩子的大學錄取通知書開始。

  這種想法並非推陳出新。數百萬的X世代與戰後嬰兒潮世代也成長並相信大學教育是通往中產階級的門票。但是正如經濟學家馬蒂亞斯‧多普克與法布里奇奧‧茲里坡堤所指出的狀況,經濟不平等的升高與階級不穩定的恐懼明顯改變了家長的態度與行為,尤其是涉及教育成就。

  「在一個高風險的世界裡,放任型教養方式的吸引力正逐漸消失,」他們寫到。「中產階級的父母開始督促他們的孩子採取成人形式,以成功為導向的行為。」所以非常多的父母不是在養育孩子,而是在開始培養履歷表。

  增值的過程始於分數,取決於所在地與階級,這意味著競爭從學齡前就開始。「現代學校的基本理念是分數最終會轉換為金錢,或者如果不是金錢,也可以轉換為選擇,或是社會科學家有時候所謂的『更好的生活結果』,」哈里斯寫道,「學生所做的事情,實際上練習的是自己的工作能力。」

  換句話說:當你練習乘法或參加標準化測驗或是撰寫一篇論文並不是在於學習,而是準備去工作。
  這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功利主義教育觀,暗示此系統最終目標是將我們塑造成不同的工作者,而不是培養我們思考或成為一名良好的公民。

  這種功利主義的觀點與我們當前教育系統的運作方式相符,也就是成功取決於學生能否堅持對「成功」行為的狹隘理解:得到好成績、在標準化測驗中表現良好、行為「得體」且對老師謙恭有禮、與同儕建立「正常的」社會關係,選有樂意參與的體育活動。




〈掌控與選擇〉

  生為人,我們總是會想控制所有事,試圖排除風險,同時避免脆弱。然而,當我們這麼做,通常也排除了勇氣、連結、愛,以及一種心靈的狀態「全心投入」,其意旨帶著不設防備的心坦率活著。

  「全心投入並不是將自己的心藏在防彈玻璃後細心保護,而是整合我們的思想、感覺與行為。
  全心投入指的是,卸下盔甲,把我們那些奇形怪狀的顧經驗拿出來,加入令我們身心俱疲的各個角色中,最後形成一個複雜、混亂、令人驚嘆且完整的人。」

  但我們通常很難這麼勇敢地面對生命,一來是身上帶著自己過去的創傷,二來是可能還沒準備好靠近別人並展開真實的關係。
  如《假性親密》指出的:「假性親密關係會無意識地創造假的連結,來避免他人靠我們太近,以保護自己不受混亂情緒的傷害,但同時也無法享受真實親密關係所帶來的親密感。」

  書中更進一步解釋:「在生命的初期階段,我們默默同意依循父母的規則來照顧他們,以換取他們對我們的照顧。只要我們的照顧者沮喪、焦躁或不快樂,我們便會盡自己所能讓他或她感覺好過一點。
  這種糾結的照顧模式,會悄悄地形塑我們與他人之間關係的動力,最終阻擋了真正的連結與親密關係。」

  假使我們不曾審慎地面對自己內心曾經受過的傷害,也不曾試圖追索自己究竟從何時開始嘗試拼命保護自己、避免脆弱、要求完美、將一切控制得穩固牢靠。
  內心通常也不可能有任何餘裕,遇到事情時更多會採取近乎「膝蓋反射」般的心理反射行動,無法思考是否有別的可能性、是否能緩一緩,最後常常只能往迴避挫敗與避免風險、躲避受傷、加強控制的路線前進。

  假使我們堅守在這樣的路線上,幾乎不可能迴避言語暴力,只能退位給「權力」。
  而沒權力、沒資本、沒力氣的孩子,通常只能在這樣的互動中節節敗退,擁有一個坑坑巴巴的自我界線,習慣於無法堅持自己的想法、習慣於以父母的想法為重,習慣跟人保持著一定距離。

  被限制的孩子,長大後獲得了權力,則成為了限制孩子的大人,繼續複製著「限制」。

25

0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歌舞紀元 No.33 登柱競賽(上)

歌舞紀元 No.34 登柱競賽(下)

虛實整合就靠元宇宙? 元宇宙真能實現財富自由?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