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0-05-11 23:03

世界『第二天才』亞伯特霍夫曼~(發現史上最強迷幻藥LSD的科學家)

作者:Jessica的老公

英國2007年出爐的一份『天才排行榜』將發明了迷幻藥物LSD的瑞士化學家艾伯特·霍夫曼列在了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而排在第三位的是金融大亨索羅斯。

霍夫曼博士一生影響世界最大的研究成果,就是LSD的發現與應用。霍夫曼博士的研究初衷是想要探討大腦神經意識醫學,在巧合下發現了LSD,並曾經將其應用在精神病醫療與研究。然而,時至今日,無可懷疑的,LSD不但是一種禁藥更是史上效力最強的迷幻藥。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端看人類持心為何。霍夫曼博士發現LSD後,此生就與它發生牽扯不斷的曲折故事,而是非功過怎麼說?且看正文吧~~~



艾伯特霍夫曼,LSD的發明者,

呼籲將迷幻藥物用於醫學~~~~


(霍夫曼博士與所撰LSD相關代表書籍:My problem child)


艾伯特·霍夫曼(Albert Hofmann)簡介

艾伯特·霍夫曼,瑞士化學家,在1906年1月11日,出生於瑞士北部城鎮巴登,是家中四個孩子中的老大。他的父親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在當地一家工廠從事工具製造工作。霍夫曼一家生活在租來的公寓中,但是霍夫曼從小喜歡研究自然,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戶外。長大後霍夫曼進入了蘇黎世大學攻讀化學專業,他的主要興趣為研究動物及植物結構內的化學成分,在蟹殼質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並於1929年獲得博士學位,時年僅23歲(根本是天才嘛,23歲就拿博士)。後加入製藥研究部門,從事於研究真菌、麥角等生物內部成分對幻覺產生的原因。1938年,意外合成了LSD,後於1943年發現其致幻效果。
他至今已完成了100篇以上的科學作品及大量書籍,其中最著名的為描述自己發現LSD經歷的《LSD, My Problem Child》在2006年百歲生日上,就LSD對今日帶來的系列倫理和道德問題,他發表了如下講話:我認為LSD是人類進化史上最有必要被發現的物質之一,它只是一種特殊的工具,讓我們回歸到了本性之中而已。

(霍夫曼手持LSD的分子模型)

上世紀60年代,一種叫LSD的精神類藥物深深影響了美國流行文化。這種致幻藥物被數百萬追求刺激的歐美青年所濫用,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後果,招致“瘋子藥”、“邪惡的發明”等罵名,1966年,美國宣布LSD為非法藥物,從此它在全世界遭到封殺。

40年後,它的發明者、瑞士化學家霍夫曼面對世界媒體為自己辯護說:我造出LSD是為了用於醫學目的,人們濫用它不是我的錯。人類應該像對待嗎啡那樣對待LSD,嗎啡既是止痛藥,但是服用過多會上癮,他們都應該控制使用。



霍夫曼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致幻藥物LSD

       
(珍貴相片:當年霍夫曼發現LSD的Sandoz實驗室)

1929年,化學專業畢業的霍夫曼成為瑞士一家製藥公司Sandoz的藥劑師。這家位於巴塞爾市的制藥公司主要生產精神科用藥,如今已被著名製藥公司諾華收購。1938年,霍夫曼在化合物研究中分離出了第25種化合物麥角酸二乙醯胺(LSD是其德文名首字母縮寫),簡稱LSD-25,他本來希望找到一種可以刺激呼吸和循環系統的藥物,但是在動物身上的試驗效果並不明顯,醫生對其治療效果表示懷疑,於是該藥物被擱置一邊。



霍夫曼博士瘋狂飛車

(年輕時,手持LSD模型的霍夫曼博士)

1943年,霍夫曼決定重新研究LSD,1943年4月16日是個周五,霍夫曼在實驗室工作時不小心將一些LSD藥粉灑到了手上。很快他感到有些頭暈,有些害怕的他趕緊騎車回家。

我視野所及的任何東西都搖擺不定,發生變形,就好像從凸透鏡中看事物一般。我感覺好像我走不動了。我不停地蹬著車子,蹬著,蹬著,但是時間仿佛靜止下來。』LSD被禁13年後,霍夫曼在一本書中記述了他的經歷。『回到家後我躺在床上,開始陷入一種並不愉快的迷幻狀態,想象力極其豐富。那種狀態像是做夢,眼睛明明閉著,我卻發現光線耀眼得讓人感到不舒服。稀奇古怪的圖像源源不斷地湧向我眼前,我還看到有著萬花筒般絢麗色彩的不尋常的形狀。”在某些時刻,他感覺仿佛自己能夠飛起來。』

(服用LSD後的所產生的視覺幻象)

大約過了兩個小時以後,這種迷幻狀態才漸漸消失。

霍夫曼起初認為是正在使用的一種氯仿溶劑引起了這種奇怪的反應。下一個周一上班時,霍夫曼試著吸入一些,但是並未產生同樣的反應。他開始把懷疑的目標轉到LSD上。他謹慎地服用了0.25毫克,那樣小的劑量即便當時世界上最致命的毒素也無法產生效果或者只能產生很小的效果。

但是,30分鐘後,那種迷幻的混亂狀態又出現了,他既感到欣快,又感到焦慮。一開始,他想把結果寫在實驗記錄簿上,但寫不到幾頁他就知道無法再寫下去了,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改變。他告訴助手說:『讓我們回家吧。這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解決的。

於是,在助手的陪伴下,他再次騎上自行車飛奔回家。這就是後來被報道為『因藥物發狂的霍夫曼博士在巴塞爾街上瘋狂飛車』的故事。



第二次服用LSD成恐怖之旅

但是,這次LSD精神之旅卻是一場恐怖之旅,他眼前浮現的都是恐怖的畫面。一個前來送牛奶的鄰居在他眼前幻化成了陰險的巫師。連助手也開始在他眼前扭曲變形。霍夫曼後來在接受一名科技記者采訪時說,他感到非常焦慮,因為他不知道是否能從這個怪異的世界回來,他還擔心自己會發瘋,畢竟他還有老婆孩子要養。但是,當醫生到來後,他的情緒開始平靜下來。

(服用LSD後的所產生的類似萬花筒的視覺幻象)

第二天,他的身體也沒出現任何不適。



迷幻藥劑LSD介紹

1938年瑞士化學家艾伯特·霍夫曼利用黑麥麥角菌中所含的麥角胺、麥角新鹼,首次合成了麥角酸二乙基醯胺,LSD這三個英文字母是該化合物的德文Lysergsaure-diathylamid的簡寫而來(Lysergids,簡稱LSD)。這是一種無色無嗅無味的液體,屬於半合成的生物鹼類物質。

(麥角是一種長在小麥等作物上的黑色角狀物質。它是由一種叫做麥角菌的真菌引起的。人或牲畜食用帶有麥角的小麥會引起中毒,癥狀包括痙攣、精神錯亂、四肢疼痛、腐敗,甚至死亡。)

D-麥角酸二乙胺,即麥角二乙醯胺,普遍稱為LSD,香港俗稱「弗得」,是一種強大的半人工致幻劑。LSD的一次典型劑量只有100微克,相當於一粒沙子重量的十分之一。LSD會造成持續6到12個小時的感官、感覺、記憶和自我意識的強烈化與變化。另外,LSD通常會產生一些視覺效果,比如會動的幾何圖形、物體移動的「殘跡」、和光輝的色彩等。

(LSD結構圖,from WIKI)

LSD通常不會產生嚴格定義下的幻覺,而是一些幻影和生動如白日夢般的幻想。如果集中力比較高的話,則可以造成感覺相連症(synaesthesia)LSD是從麥角酸中合成出來,並且對氧氣、紫外線與氯很敏感,尤其是在液態的時候。純的LSD無色、無氣味,味道是苦的。LSD典型上是口服,通常是以某種吸取物質,比如說吸墨紙、方糖或明膠,吸取LSD後將該吸取物放入口中不過也有可能透過食物或飲料來服用。所有的這些服用方法中,LSD都是無味的。

(當年吸食者都將LSD浸入這種小墨紙)

(置入舌上吸取)

(當年形形色色的LSD小墨紙)



LSD的生理作用

LSD在人體的早期反應是:視覺增強,呈青綠色的暖色調,情緒不穩,幻覺多變,周圍物品成了幻想的東西,輪廓外形誇張,距離拉長或縮短,明暗對比立體感增強,視覺極速變化不規律。

LSD能提高聽覺、嗅覺和觸覺的敏感性,借助這種藥物,人們可以感受到音樂,借助光線可以聽到聲音。註射麥角酸二乙基醯胺產生欣快現象並能使人增強活力,欣快現象的表現體現在安靜或喧鬧,大哭不止。增強活力是指感到一種近於狂妄自大的自信力量。
 
LSD除了能造成嚴重的精神混亂外,還能給肉體帶來痛苦,例如在神經系統的癥狀是:運動失調,步履蹣跚,抽搐,用量過大還會導致全身癱瘓。在心血管和消化系統的癥狀是:心動過速、惡心、頭暈、血管擴張、震顫、手掌出冷汗,有時還會有戰栗。因此,60年代後其產量急劇下降,並只限於在精神病研究所使用。

(這是很有趣的試驗結果。上層面與中層的圖顯示,吸食LSD後,繪圖線條越顯混亂,失去邏輯。
    下層是藥性減退後,構圖逐漸重回條理。)

直到1966年為止,LSD和psilocybin都是由桑多茲實驗室免費提供給有興趣的科學家。精神病學家使用這些化合物來得到對精神分裂症一個比較好的親身體驗,是一種可以被接受的行為。許多臨床實驗在研究關於把LSD使用於精神治療的可能性,普遍都得到非常正面的結果。LSD的首度大眾娛樂化,是在1950年代期間流行於一小群心理健康專家(比如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和一些政治和社會上的重要人士之間,如亨利·路斯(Henry Luce)。

冷戰時代的情報部門對於將LSD用在審問和心理控制上,以及在大規模的社交工程(請見反文化)上,擁有高度的興趣。美國中央情報局對LSD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中絕大部分都被銷毀了。

LSD仍是現今迷幻性最強的藥。



1947年生產首批LSD藥片

認識到LSD用於治療的可能性後,1947年,制藥公司Sandoz生產並出售了第一批LSD藥片,主要用途是治療酒精中毒和其他心理紊亂癥狀。

    
(LOGO of Sandoz)

1951年,霍夫曼寫信給自己的朋友———德國著名小說家恩尼斯·榮格爾,建議他們兩人共同服用這種新化合物。在一位醫生在場的情況下,霍夫曼和榮格爾在霍夫曼家中各自服用了0.05毫克的純LSD。

霍夫曼一生中服用過大約20次LSD,最後一次服用是在1972年。

(珍貴相片:霍夫曼博士工作寫真)

上世紀80年代,霍夫曼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明了他停止服用LSD的原因:我覺得我已獲得LSD能為我做的一切……事實上,並不是LSD本身能產生什麼深邃的效果。它只能激發一個人內心已經擁有的東西,如果內心一無所有,那麼LSD也不能為我們呈現什麼。



在醫學方面有積極治療作用

(珍貴相片:當年純化LSD的設備)

霍夫曼堅信LSD在醫學上有著積極的治療作用。在沒有進入流行文化的十幾年中,LSD經常被用於在嗎啡已失效的情況下為癌癥晚期患者減輕苦痛,“一開始的10年中,LSD在精神分析領域也很成功。”霍夫曼說。LSD常被醫生用來治療那些病入膏肓服用任何藥物都沒有什麼反應的精神病人。在重度精神病治療中,醫生將其作為打開病人思想大門的鑰匙。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曾考慮將LSD用作審訊犯人、測試雇員忠誠度的工具。

著有《美麗新世界》一書的作家赫胥黎在罹患癌癥後曾用LSD減輕自己的痛苦。他在《美麗新世界》中對迷幻藥文化有深刻的闡述。不過,霍夫曼一直堅持認為,錯誤地使用LSD是極其危險的,他警告說,LSD根本不是有些人所幻想的“快樂仙丹”,像所有致幻藥物一樣,如果一次性攝入太多,LSD會對人的大腦造成永久性傷害,畢竟只攝入萬分之一克LSD就可以產生迷幻效果。所以,霍夫曼從來都主張必須在受到嚴格控制的情況下使用LSD。



1966年被全面禁用

然而,上世紀60年代,LSD走出實驗室和病房成為數百萬歐美青年尤其是美國年輕人所謂解放自我的致幻藥物,變身為上世紀60年代美國反文化潮流和嬉皮士運動的一部分。許多音樂家、詩人、畫家都自稱從中找到了靈感。據稱,披頭士樂隊的靈魂人物約翰·列儂遇害時年僅40歲,使用LSD竟達上千次。披頭士樂隊的暢銷單曲《鉆石天空中的露西》據傳就是列儂在服用LSD之後創作出來的。美國電影明星加利·格蘭特和數不清的搖滾音樂家也鼓吹LSD讓他們發現了真正的自我,獲得了精神的愉悅。

然而,事實證明LSD也帶來了大量的心靈創傷。有人服用LSD後開始殺人取樂,還有人在迷幻狀態下跳樓自殺。而那些服用過量的使用者則遭遇精神崩潰,精神受到永久性損害。LSD因此招致“瘋子藥”、“邪惡的發明”等惡名。1966年,美國政府將LSD定為非法藥物,從此這一藥物在全世界範圍內遭到全面禁用。

註:
作為傑出的化學家,霍夫曼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世人的肯定。首先,不可否認LSD在醫學上有著積極的治療作用。其次,霍夫曼還研究發明了許多其他重要的藥品,其中包括治療產後出血的甲基麥角新鹼(methergine),而產後出血是造成產婦分娩死亡的主要原因。

(拒絕使用LSD的宣導短片)

有“LSD教父”之稱的反文化明星、心理學博士、哈佛大學講師蒂莫西·利瑞是美國LSD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對LSD的濫用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霍夫曼本人一直認為LSD是危險的,他對蒂莫西·利瑞和其他人隨便推銷這種藥物的行為說成是“犯罪”。霍夫曼多次指出,應該像控制嗎啡的使用那樣控制LSD的使用在1979年寫成的《LSD:我的問題孩子》一書的前言中,霍夫曼這樣寫道:錯用和濫用導致LSD成了我的問題孩子。”他還在書中寫道:LSD迄今為止的歷史已經足以證明如果對其效用進行錯誤的判斷,如果把它當作一種快樂仙丹,就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百歲老人生日願望

(霍夫曼百歲留影)

1972年,66歲的霍夫曼從Sandoz制藥公司退休。如今,他跟相伴70年的妻子生活在風景如畫的瑞士山區,住在一處38年前建成的宅子里。霍夫曼有四個孩子,其中一個兒子因酗酒而酒精中毒53歲就死去。他有8個孫子女,6個重孫。

霍夫曼說,在他家里,除了他妻子外,沒有人嘗試過LSD。當被問及LSD是否加深了他對死亡的理解時,霍夫曼顯然對這個問題感到吃驚,他回答說:“不,我回到了我出生前的地方,我的前世,就這些。”

2006年1月11日,精神矍鑠的霍夫曼在家中度過了100歲生日。世界媒體紛紛湧向他所居住的伯格市采訪這位“LSD之父”。瑞士聯邦主席莫里茨·洛伊恩貝格爾向霍夫曼祝賀生日,並尊稱他為“人類意識的偉大研究者”。霍夫曼還參加了1月13日至15日在瑞士巴塞爾舉行的以LSD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

霍夫曼面對世界媒體,仍然把LSD稱作“靈魂之藥”,對全世界禁用LSD的現狀表示沮喪。他表示,LSD不會讓人上癮,並始終堅信這種藥物能對精神病的治療發揮作用。他的生日願望是希望對LSD的禁令能夠解除,使之能夠用於醫學研究。當然,他也不忘警告說,LSD不是快樂仙丹,如果不加選擇地使用,後果會很危險。

當被問及是否為無意中制造出一個惡魔感到後悔時,霍夫曼答道:不會。我可以老實地說我從未後悔,因為我一再地指出LSD的危險性。即使沒有LSD,不穩定的人也可能做出更糟的事,譬如改用海洛因等。但主要的一點是,LSD乃是在以生產新藥為目的的研究過程中發現,我不是為了制造迷幻藥才去發現它的。

LSD之父,霍夫曼在生前最後的願望仍是希望LSD能夠重新被用於醫學研究尤其是精神病藥物的研究,從而擺脫惡名,造福人類。

(霍夫曼手稿與簽名)


-------------------------------------------------------------------------------------------------


感想:
霍夫曼博士無疑是一位優秀而偉大的研究者,他在精神醫學上的貢獻有目共睹。
LSD的發現不但是出於巧合,其本意也是為了探討精神醫學與解決精神疾病而實行的。
但從人類的歷史隨處可見,一樣東西往往就是導致好壞兩面,全看使用者居心為何。

例如,火可以用來燒菜燒水,也能導致意外失火,甚至縱火。
再者,近代發現的『核分裂反應』,可以用在利民的核能發電,也能製造帶來毀滅的原子彈。
就連達爾文用來解釋物種起源的『演化論』,都曾被野心家扭曲做種族歧視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凡事皆有好壞兩面,好的部分要繼續發揮,壞的,就要規範與限制~~

LSD就是一個單純的化學物質,只看持有者所求為何~

『LSD的發現不是錯誤,它還需要人類更多的研究與瞭解,
    相信在將來,霍夫曼博士想讓LSD造福人類的願望終會成真吧~』



註:
LSD在台灣目前列屬第二級管制藥品(二級毒品),臨床上禁止使用。若製造、運輸、販賣第二級毒品,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七百萬以下罰金;引誘他人施用,處一年以上或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施用,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註:英國2007年選出的『天才排行榜』(當時還活著的才有入選資格喔)

Top 100 living geniuses

1=
  
Albert Hoffman
  
(Swiss)
  
Chemist
  
27
  
1=
  
Tim Berners-Lee
  
(British)
  
Computer Scientist
  
27
  
3
  
George Soros
  
(American)
  
Investor & Philanthropist
  
25
  
4
  
Matt Groening
  
(American)
  
Satirist & Animator
  
24
  
5=
  
Nelson Mandela
  
(South African)
  
Politician & Diplomat
  
23
  
5=
  
Frederick Sanger
  
(British)
  
Chemist
  
23
  
7=
  
Dario Fo
  
(Italian)
  
Writer & Dramatist
  
22
  
7=
  
Steven Hawking
  
(British)
  
Physicist
  
22
  
9=
  
Oscar Niemeyer
  
(Brazilian)
  
Architect
  
21
  
9=
  
Philip Glass
  
(American)
  
Composer
  
21
  
9=
  
Grigory Perelman
  
(Russian)
  
Mathematician
  
21
  
12=
  
Andrew Wiles
  
(British)
  
Mathematician
  
20
  
12=
  
Li Hongzhi
  
(Chinese)
  
Spiritual Leader
  
20
  
12=
  
Ali Javan
  
(Iranian)
  
Engineer
  
20
  
15=
  
Brian Eno
  
(British)
  
Composer
  
19
  
15=
  
Damian Hirst
  
(British)
  
Artist
  
19
  
15=
  
Daniel Tammet
  
(British)
  
Savant & Linguist
  
19
  
18
  
Nicholson Baker
  
(American
  
Writer
  
18
  
19
  
Daniel Barenboim
  
(N/A)
  
Musician
  
17
  
20=
  
Robert Crumb
  
(American)
  
Artist
  
16
  
20=
  
Richard Dawkins
  
(British)
  
Biologist and philosopher
  
16
  
20=
  
Larry Page & Sergey Brin
  
(American)
  
Publishers
  
16
  
20=
  
Rupert Murdoch
  
(American)
  
Publisher
  
16
  
20=
  
Geoffrey Hill
  
(British)
  
Poet
  
16
  
25
  
Garry Kasparov
  
(Russian)
  
Chess Player
  
15
  
26=
  
The Dalai Lama
  
(Tibetan)
  
Spiritual Leader
  
14
  
26=
  
Steven Spielberg
  
(American)
  
Film maker
  
14
  
26=
  
Hiroshi Ishiguro
  
(Japanese)
  
Roboticist
  
14
  
26=
  
Robert Edwards
  
(British)
  
Pioneer of IVF treatment
  
14
  
26=
  
Seamus Heaney
  
(Irish)
  
Poet
  
14
  
31
  
Harold Pinter
  
(British)
  
Writer & Dramatist
  
13
  
32=
  
Flossie Wong-Staal
  
(Chinese)
  
Bio-technologist
  
12
  
32=
  
Bobby Fischer
  
(American)
  
Chess Player
  
12
  
32=
  
Prince
  
(American)
  
Musician
  
12
  
32=
  
Henrik Gorecki
  
(Polish)
  
Composer
  
12
  
32=
  
Avram Noam Chomski
  
(American)
  
Philosopher & linguist
  
12
  
32=
  
Sebastian Thrun
  
(German)
  
Probabilistic roboticist
  
12
  
32=
  
Nima Arkani Hamed
  
(Canadian)
  
Physicist
  
12
  
32=
  
Margaret Turnbull
  
(American)
  
Astrobiologist
  
12
  
40=
  
Elaine Pagels
  
(American)
  
Historian
  
11
  
40=
  
Enrique Ostrea
  
(Philippino)
  
Pediatrics & neonatology
  
11
  
40=
  
Gary Becker
  
(American)
  
Economist
  
11
  
43=
  
Mohammed Ali
  
(American)
  
Boxer
  
10
  
43=
  
Osama Bin Laden
  
(Saudi)
  
Islamicist
  
10
  
43=
  
Bill Gates
  
(American)
  
Businessman
  
10
  
43=
  
Philip Roth
  
(American)
  
Writer
  
10
  
43=
  
James West
  
(American)
  
Invented the foil electrical microphone
  
10
  
43=
  
Tuan Vo-Dinh
  
(Vietnamese)
  
Bio-Medical Scientist
  
10
  
49=
  
Brian Wilson
  
(American)
  
Musician
  
9
  
49=
  
Stevie Wonder
  
(American)
  
Singer songwriter
  
9
  
49=
  
Vint Cerf
  
(American)
  
Computer scientist
  
9
  
49=
  
Henry Kissinger
  
(American)
  
Diplomat and politician
  
9
  
49=
  
Richard Branson
  
(British)
  
Publicist
  
9
  
49=
  
Pardis Sabeti
  
(Iranian)
  
Biological anthropologist
  
9
  
49=
  
Jon de Mol
  
(Dutch)
  
Television producer
  
9
  
49=
  
Meryl Streep
  
(American)
  
Actress
  
9
  
49=
  
Margaret Attwood
  
(Canadian)
  
Writer
  
9
  
58=
  
Placido Domingo
  
(Spanish)
  
Singer
  
8
  
58=
  
John Lasseter
  
(American)
  
Digital Animator
  
8
  
58=
  
Shunpei Yamazaki
  
(Japanese)
  
Computer scientist & physicist
  
8
  
58=
  
Jane Goodall
  
(British)
  
Ethologist & Anthropologist
  
8
  
58=
  
Kirti Narayan Chaudhuri
  
(Indian)
  
Historian
  
8
  
58=
  
John Goto
  
(British)
  
Photographer
  
8
  
58=
  
Paul McCartney
  
(British)
  
Musician
  
8
  
58=
  
Stephen King
  
(American)
  
Writer
  
8
  
58=
  
Leonard Cohen
  
(Canadian)
  
Poet & musician
  
8
  
67=
  
Aretha Franklin
  
(American)
  
Musician
  
7
  
67=
  
David Bowie
  
(British)
  
Musician
  
7
  
67=
  
Emily Oster
  
(American)
  
Economist
  
7
  
67=
  
Steve Wozniak
  
(American)
  
Engineer and co-founder of Apple Computers
  
7
  
67=
  
Martin Cooper
  
(American)
  
Inventor of the cell phone
  
7
  
72=
  
George Lucas
  
(American)
  
Film maker
  
6
  
72=
  
Niles Rogers
  
(American)
  
Musician
  
6
  
72=
  
Hans Zimmer
  
(German)
  
Composer
  
6
  
72=
  
John Williams
  
(American)
  
Composer
  
6
  
72=
  
Annette Baier
  
(New Zealander)
  
Philosopher
  
6
  
72=
  
Dorothy Rowe
  
(British)
  
Psychologist
  
6
  
72=
  
Ivan Marchuk
  
(Ukrainian)
  
Artist & sculptor
  
6
  
72=
  
Robin Escovado
  
(American)
  
Composer
  
6
  
72=
  
Mark Dean
  
(American)
  
Inventor & computer scientist
  
6
  
72=
  
Rick Rubin
  
(American)
  
Musician & producer
  
6
  
72=
  
Stan Lee
  
(American)
  
Publisher
  
6
  
83=
  
David Warren
  
(Australian)
  
Engineer
  
5
  
83=
  
Jon Fosse
  
(Norwegian)
  
Writer & dramatist
  
  
83=
  
Gjertrud Schnackenberg
  
(American)
  
Poet
  
5
  
83=
  
Graham Linehan
  
(Irish)
  
Writer & dramatist
  
5
  
83=
  
JK Rowling
  
(British)
  
Writer
  
5
  
83=
  
Ken Russell
  
(British)
  
Film maker
  
5
  
83=
  
Mikhail Timofeyevich Kalashnikov
  
(Russian)
  
Small arms designer
  
5
  
83=
  
Erich Jarvis
  
(American)
  
Neurobiologist
  
5
  
91=.
  
Chad Varah
  
(British)
  
Founder of Samaritans
  
4
  
91=
  
Nicolas Hayek
  
(Swiss)
  
Businessman and founder of Swatch
  
4
  
91=
  
Alastair Hannay
  
(British)
  
Philosopher
  
4
  
94=
  
Patricia Bath
  
(American)
  
Ophthalmologist
  
  
94=
  
Thomas A. Jackson
  
(American)
  
Aerospace engineer
  
3
  
94=
  
Dolly Parton
  
(American)
  
Singer
  
3
  
94=
  
Morissey
  
(British)
  
Singer
  
3
  
94=
  
Michael Eavis
  
(British)
  
Organiser of Glastonbury
  
3
  
94=
  
Ranulph Fiennes
  
(British)
  
Adventurer
  
3
  
100=.
  
Quentin Tarantino
  
(American)
  
Filmmaker
  
2
  

32

41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劍魂6】捏角【喋血復仇】霍夫曼

[達人專欄] 第十五章-不會更遠也不能更近的距離 1M

沢尻エリカ「心の底から後悔」も長期使用で深刻な依存症、クスリ断ちは困難か(T.Gondii)80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