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08-08-27 08:28

牛扒與牛排

作者:藍風Pochafun

這是昨日聯合報的一篇文章
聊聊牛排的名稱和形式





聯合報2008.8.25,E3版

標題:牛扒與牛排
作者:鄭培凱

來香港以前,從來沒聽過「牛扒」一詞。我在台灣生長,從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只聽過「牛排」一詞,學了英文,知道指的是beef steak。1970年到美國之後,日常生活基本只用英文,連「牛排」也不用了,只稱steak。不過,美國的steak花樣眾多,到超市去買菜,肉類櫃台一溜擺過去,有filet mignon(其實是法文,里脊牛排)、sirloin steak(西冷牛排,即後腰里脊)、T-bone steak(T骨牛排,帶T形脊骨的里脊)、New York strip steak(紐約牛排,其實就是T骨牛排前面還帶一塊嫩瓜條肉)、Kansas strip steak(紐約牛排的原名)、Porterhouse steak(大里脊牛排,其實就是紐約牛排,還好沒改稱大蘋果牛排)、ribeye steak(肋眼牛排)、chuck steak(肩肌牛排)、round steak(後腿瓜條牛排)、rump steak(臀腰肉牛排)、brisket steak(胸腩牛排)、flank steak(腹腩牛排)等等。因為部位不同,肉質有所高下,價格也就不同,美國農業部對牛排名稱的管制相當嚴格,不許魚目混珠,不許以肩肌肉冒充里脊肉,或以臀腰脊肉混充胸肋里脊。

美國人吃牛排,一般是在炭火上燒烤,隨個人口味,以三成熟、五成熟、七成熟為合適,入口鮮嫩多汁,口感頗似中華烹飪的爆炒。中國人吃牛排,一看到血汁淋漓就發怵,總要烤到十成熟,吃起來像啃木渣才放心,其實是對上好牛排的最大褻瀆。這十幾年來中國流行「鐵板黑椒牛排」,名義上學的是法國菜式,卻先用發粉或鬆肉粉醃製,盛在錫箔紙裡端上桌,吃起來鬆軟如爛泥,則是以合乎中國國情的特殊形式來褻瀆牛排。我建議賜以嘉名,稱作「混沌一氣牛排」,算作中國烹飪的新創意。

「牛扒」一詞,是廣東人對「牛排」的稱呼,來源可能是聽上海人說「牛排」,上海發音「排」字為ba,近似「扒」音。晚清小說《官場現形記》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寫上海人吃西餐,已經提到牛排、豬排、雞排。到了1940年代後期,廣東人黃谷柳寫《蝦球傳》,以方言寫香港西菜,就有「豬扒」、「羊扒」、「魚扒」等名稱了。關於「牛扒」與「牛排」名稱的問題,研究文字的姚德懷兄曾寫過專文,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看。

近來網上流傳的百科知識,居然有「牛排與牛扒的區別」一條,解說如下:「什麼是牛排,其實牛排就是烤牛肉,淨肉沒有骨頭,烤熟的牛排有一釐米多厚,一般是巴掌大小,有各種不同生熟程度的,任吃者選用,吃時再切成小塊並撒上佐料。牛扒分為西冷、牛柳、T骨和肉眼,西冷是跟筋連在一起的。牛扒是牛肉塊,牛排是帶骨頭的牛肉塊。這就像豬排是我們常說的大排骨,而豬扒就是一塊豬肉,可能是豬腿肉,也可能是豬身上其他地方的肉。」完全是胡說一氣,與具有中國特色的鐵板黑椒牛排沆瀣一氣,可列作「混沌一氣百科知識」。


所以牛扒就是牛排
不過應該大部分人都知道了
因為之前曾流行過港式餐點(現在不知還有沒有流行),出現什麼豬扒包、牛扒、雞扒之類名稱
這樣一看就知道通「排」了

去查教育部的線上字典,查不到「牛扒」這個詞
不過在「扒」字之下有一解釋:

用慢火將食物煨爛。如:「扒白菜」、「扒羊肉」。

可見「扒」字本來是一種中國烹調法
但把牛排叫成牛扒與這種烹調法無關(把牛排煨爛就不好吃了)
而是地方口音的問題


最後作者提到的東西,看起來像是在說維基百科
但是裡面沒有他所說的這種胡亂解釋
或許他是指別的線上百科,也可能是那條被真正了解的網友改正了

0

4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番薯&南瓜-長壽食物 食物

(供參考)保養聲音的方法&護喉有幫助的食物

食 食譜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