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階級、階級,意義相近或相關的漢語詞彙還有「等級」、「階層」、「社會等級」,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劃分,即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經濟水準和社會身份的社會群體總稱。
定義
在很多歷史或政治中引用的「階級」意指「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財富、勞動形式、生活方式、或其他社會、經濟、或文化因素等,不同意識形態的多個社會性群體」,通常不同階級之間都存在壓迫與被壓迫的不平等關係。
對於階級的大部分學說,都是建立在認為社會存在著分裂和對立的集團,並且集團之間的對立使社會處於持久的衝突之中。
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階級不是從來就有的,如最早的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的過度低下,不具備出現階級的根本因素。
一般認為階級的出現是生產力達到一定程度後出現的,例如稍微大的社會開始存在分工現象,而它將必然消亡於另一個生產力極端發達的社會(如資本主義社會消滅封建主義社會)。
最早的階級出現在奴隸制時期——奴隸主階級與奴隸階級。馬克思主義對階級最經典的定義來自列寧:
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關係(這種關係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數量也不同。
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