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24-05-28 00:29

『The News Lens』破碎的瘋狂,地緣政治博弈下畸形的恐怖主義『影音推』

作者:赤紅時夜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911事件到伊斯蘭國,恐怖主義為何從中東蔓延全球?
國際為什麼


  恐怖主義是指一種會造成其所有者做出,為了達成宗教,政治或其他意識形態上的目的而故意攻擊非戰鬥人員(平民)或將他們的安危置之不理,有意製造恐慌的暴力行為之思想。
  各國在刑事法律上對恐怖主義的定義都不一致。恐怖主義並非特定族群或社會的現象。

  有些定義還將非法的暴力和戰爭包括在內。一般來說,犯罪組織以相似的手段來勒索保護費或執行沉默守則並不被視為恐怖主義,不過如果由具有政治動機的組織來實施這些行動也有可能被視為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一詞帶有政治及情感上的含意,其精確的定義便更難以辨識,從學術研究上可以找到上百個恐怖主義的定義。
  恐怖主義的概念具備爭論性,因為國家當局可用以將政敵或其他對手非法化,從而使國家武裝部隊可理直氣壯地打擊敵人(這種武力行為可能會被敵國描述為恐怖活動)。

  恐怖主義由廣域的政治組織實行以達成他們的目的,這些政治組織包括左翼及右翼政黨、民族主義團體、宗教團體、革命分子及當權的政府。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他們會不惜肆意向非戰鬥人員使用暴力來為團體、思想或個人爭取注意。


語源
  英語的「恐怖」(Terror)一詞來自拉丁語動詞「terrere」,即「懼怕」的意思。

  在公元前105年,「terror cimbricus」一詞是當辛布里戰士逼近羅馬時用以形容羅馬的緊急狀態和忙亂的狀況。
  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援引此例實施恐怖統治。在雅各賓派失勢後,「恐怖分子」一詞成為了貶義。雖然恐怖統治是由政府施行的,但現代的「恐怖主義」通常是指私人團體對無辜者的濫殺,以吸引媒體注意。

  這可追溯至謝爾蓋·涅恰耶夫,他自稱為「恐怖分子」,他在1869年成立了俄羅斯恐怖組織「民意黨」,這一組織和其繼承者、社會革命黨戰鬥隊(此外還包括大量的無政府主義者)策劃了大量的刺殺、爆炸行動,目標是沙俄的將軍、大臣、省長乃至沙皇本身,「恐怖分子」一詞在沙俄知識分子階層之中也就成為褒義詞,即便在十月革命之後,持不同意識形態的布爾什維克政府仍給這些恐怖分子以很高評價。

“當今,俄羅斯的知識分子只能用恐怖手段來捍衛自己的思想權利。
  十九世紀造就了恐怖,這是質疑精神力量和正義意識見強的少數派唯一能採取的自衛方式。——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

  2004年11月,聯合國秘書長的一份報告形容恐怖主義是「意圖使平民或非戰鬥人員死亡或受到嚴重身體傷害以達到恫嚇人民或脅迫政府實行或取消某些行動」的行為。


定義
  恐怖主義的定義一直引起爭議,各種法律體制和政府機構在他們的國家法規當中對恐怖主義採用不同的定義。
  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罪行定義一致性的進程一直停滯不前,這是基於「恐怖主義」一詞含有政治和情感意味。

  安格斯·馬丁就這一點向澳洲議會說明「國際社會一直未能就恐怖主義建立一套可被接納、全盤的定義。在1970至1980年代,聯合國曾經試圖對此作出定義,但成員國對民族解放和民族自決所引起的衝突而使用暴力的情況上有分歧,最終不了了之。」

  這些分歧使聯合國不能訂立包含單一、全面、具法律約束力的恐怖主義定義在內的《關於國際恐怖主義的全面公約草案》。
  不過,國際社會己採納了一系列的部級公約,列明各種恐怖活動的定義及就此立法管制。自1994年,聯合國大會再三以這樣的言詞譴責恐怖活動:「企圖引起公眾恐慌的犯罪行動,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體為追求政治目的而從事這些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不管其背後的性質是政治、意識形態、哲學、種族、宗教等都不能使之合法化」。


  “恐怖主義是不對稱衝突當中的政治暴力,通過暴力使他人受害或破壞非戰鬥目標(有時是具標誌性的事物)來試圖引起恐慌及心理上的畏懼(有時是無差別的)。
  這些指揮行動的隱蔽非法組織意在傳達信息。恐怖主義的目標是要透過暴力的表述在傳媒面前曝光以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以影響目標觀眾及達到短期或中期的目的,並進一步追求長期的最終目的的。”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沃爾特·拉克爾提到「恐怖主義唯一廣被認可的特質是涉及暴力行為或其武力威脅」。
  不過這說法並未為恐怖主義提供一個可用的定義,因為恐怖主義的許多暴力行為並不視為恐怖主義,如戰爭、暴動、有組織犯罪,甚至是普通的襲擊。
  不涉及人命傷亡的財物毀壞一般不被視為暴力罪行,但地球解放陣線和動物解放陣線卻將財物毀壞形容為暴力和恐怖主義。

  恐怖襲擊通常以這種手段將心理影響的程度和受影響的時間提到最高,恐怖主義的每次行動都是一個「演出」,影響許多的觀眾。恐怖份子會襲擊國家的標誌性物件,以展示威力及試圖動搖敵對國家的根基,這對政府有負面的影響,反之能提升操縱恐怖活動的恐怖組織的聲望及其意識形態。

  恐怖主義通常帶有政治目的,如同抗議和寫信一樣,恐怖主義也是一種政治手段,當激進分子認為別無他法去達成目的的時候便會採取這種手段。
  他們認為如果訴求無法得到實現會比平民傷亡帶來更嚴重的後果。宗教與恐怖主義便因此經常連上關係,當政治鬥爭融入在宗教的框架裡,例如祖先故土及聖城的控制權(以色列、耶路撒冷),而政治目的的失敗便會變成宗教上的失敗,這比起他們失去生命或平民失去生命來得更嚴重。

  通常來說,恐怖主義的受害人被當成目標不是因為他們是威脅,而是因為他們是恐怖份子眼中特定的「象徵、工具、人物」。
  他們的受害讓恐怖份子散播恐慌的目的得以達成,使他們的訊息得以傳達開去,達成他們的宗教及政治訴求。

20

0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極遊組』獨特體驗的《動物井》,奇思妙想的重返遊戲「影音推」

『遊戲自在聊』重製賦予靈魂,《絕命異次元 重製版》再訪石村號「影音推」

『DBS』冷戰蘇聯的先進戰車,北約反戰車理論的假想敵「影音推」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