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oria:此詞彙在古希臘語中係指「無路可走」、「困惑」、「僵局」、「迷惘」,用以形容一種困境或困惑的狀態。
在哲學領域,Aporia(下稱迷惘)是一個哲學難題,或是在探究過程中似乎無法解決的僵局,經常因同等可信卻彼此不合致的前提產生,如悖論(paradox)。它也可以指涉面對這樣一個難題或僵局時的困惑或不知所措的狀態。迷惘這個觀念(notion)主要出現在希臘哲學中,但在結構主義哲學(structuralist philosophy)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它也在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中被作為一種探究用的工具。
柏拉圖的早期對話經常被稱為他的「迷惘式(aporetic)」對話,因為這些對話通常以迷惘作結。在這樣的對話中,蘇格拉底會向他的對話者詢問某個概念的本質或定義,如美德或勇氣等。隨後,蘇格拉底通過反詰法(elenctic method)以示對話者的回答並不完足。在經過多次失敗的嘗試後,對話者將承認自己對該概念感到迷惘,而在最終得出結論:自己並不知道這概念究竟是什麼。在柏拉圖的《美諾篇》中,蘇格拉底描述了將某人引向迷惘的淨化效果:它向那些原本以為自己知道某些事的人展示出他們其實並不知道,並激發了他們探究的慾望。
在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中,迷惘在他的探究方法裡發揮了作用。與從先驗原則出發的理性主義探究,或從一張白紙(tabula rasa)開始的經驗主義探究不同,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的開篇首先審視了各種已存在的迷惘,特別是他的前人感到困惑的問題:「考慮到我們所尋求的科學,首先,我們必須審視那些從一開始就需要我們感到困惑的事物。」
另外在懷疑主義中,迷惘則被人為刻意誘發,作為引發內心寧靜(ataraxia)的手段。
另外在修辭學上,迷惘也是一種修辭手法,說話者表達對自身立場的懷疑——這種懷疑往往是裝出來的、虛假的,或者說話者修辭性地反問聽眾應該如何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