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工時觀念,不合時宜
1870年代,工業革命後的全職工作通常每週工作60至70小時,勞工長時間賣力工作,工作時數象徵一個人的生產力。
但隨著網路、科技、AI自動化的進步,效率提高,但工時並未跟著減少,過去的工時觀念還深深影響著每個人,反而讓勞工在晚上、週末、休假期間一直處於「上班狀態」。
工作侵入私人時間,不僅生活受到干擾,勞工無法好好放鬆,身體沒有復原的時間,很常感到疲累、壓力大,已成為現代人的流行病。
企業主實驗週休三日,從「被視為不可行」到「成效出奇」
紐西蘭企業家安德魯.巴恩斯看到《經濟學人》的研究,「週休二日、一天工作8小時的上班族,一天的生產力只有1.5~2.5小時。」
身為雇主的他心想,如果每位員工每天只有2.5小時的生產力,只要每天再多提升40分鐘的生產力,四天就能做完五天工作,一週多放一天假,更能讓員工有較多時間休息或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抱著實驗的心態,開始在自己的公司進行週休三日,減少工作天數,但不減工作量,也不減薪。
起初,公司的主管和員工多半視為不可行又不合理,試行「四天工作制」8週後,團隊發現,員工達到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比例從54%提升到74%,無論是生產力、績效、留任意願、投入度、幸福感都明顯提高。
掀起「週休三日」工時革命的風潮
一年後,巴恩斯受邀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出席「週休三日」主題的議程,「四天工時制」成為美國、英國、日本、烏克蘭、法國、加拿大、南非等全球75國的矚目話題,他的公司實施四天工作制一度成為《紐約時報》的熱門報導,閱覽率僅次於川普與普丁高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