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4-12-10 00:50

佛學隨筆之十二 輪迴不是投胎轉世---十二因緣

作者:yau


引子 「我的佛學澄清」中提過連自己都記不好十二因緣

直到真的學佛時導師才有詳細學授介紹。

原來其實這不是什麼公認的教義,最重要的是對於沒有器根的人,會被說成是「投胎轉世的因果過程」靈異和神話的話。

但對於真正精修的人,才教會真正的奧義,便是其中的第七因緣的「受」,其實是個人心理的變化。

---------------------------------------------
上 赫塞教了大家些什麼佛理?

上次介紹「流浪者之歌」時,便說過釋尊要主角跟隨船夫師兄一起,學習觀察包括人在內的事物間的關係變化,這樣便叫因緣而主角這樣成道了。

雖常說虛構故事的作者也不一定懂得自己寫的深奧道理,但能夠獲得諾獎的而且經全球佛學家鑒賞下,確認赫塞是精通佛學的名家。


(精通佛理的話,冥想時都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法界)

但其實像那個主角在故事中,就「死」過數次了,每次事後都像一個新的人一般,最重要的是他從這些變化中有所證悟。

這就是確認和證明到佛理的核心的「無我」,正確地說「我」或「靈魂」之類根本經不起考驗,人即使在精神層面上會遺忘會成長更會衰老,也需要休息和安靜。

當然如果僅是這樣的話,不如單純的無神論和唯物論便夠了,而佛教同期有「順世論」哲學,顯然沒有什麼人接受的。

正因為人不只是身體脆弱才幻想不滅的靈魂之說,可原來連活著也會變化的話,死後的靈魂不滅便更加不合理。

可以把一個無法投胎轉世後遺忘前世的靈魂,定義為「同一個」靈魂嗎?那麼現世和前後世的共通處在那里?

除非想說三次元世界有像鋼鍊的賢者之石吧。

現實世界中投胎轉世的根據,幾乎都只限於在印度教徒所說的前世記憶,如果只因為本來的信仰所產生的特例,那麼不投胎轉世才算是常態吧。

如果撇除了靈魂的話,那麼投胎轉世單是因果業力的作用,那麼這個前後世對一般人毫無意義,因為難以識別或無所謂的個人來世:

好像我說過人養六畜人食六畜,那麼牧民是為了來世給人吃才畜牧的嗎?

這不符合不殺人便不會落入畜道的殺戒果報的,還是反正

人都有無數過去世的,隨便扯些話都可以說某某前世是自己前世的親友吧。

而真正的輪迴可以在一念之間,即所謂的剎那即生死,這並不同投胎轉世。

在英語中輪迴和轉生區分為rebirth和reincarnation
---------------------------------------------
下 活著的有餘依涅槃靠的是禪趣

既然沒有投胎轉世,那麼為什麼要追求涅槃?

佛教所說的輪迴rebirth至今無中文維基,中文維基僅有reincarnation或samsar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birth_(Buddhism)

答案是佛教追求的不是「死後解脫」(moksa),而是活生生的涅槃(nirvana)。

死後的涅槃稱無餘依涅槃,但健在時稱有餘依涅槃。

實際上以佛教的奧義是,發揮與超越了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奧義書的理論,便是當時印度的阿利安自稱的所謂「再生族」的再生,不是指死後而是透過儀式與修行,達到活著時感受到如沐新生的神秘經驗稱為「再生」。

(好像同樣有卡巴拉,基督和猶太教的新版不同的)

當時阿利安人指責沒有類似的高級宗教的,如達羅毗荼人等民族為「一生族」即信仰魔法之類。


(藏文書法抄寫佛經)


可阿利安人說的解脫只限於死後的話,其實也不過是因為先信了轉世之說的循環論證,想使人信服就不過只限對族人自幼洗腦,根本沒什麼外人有興趣的。

但佛陀新的教義,就要好好地利用禪定(冥想)之法,正因為人即使活著也五時花六時變的話,就更要磨練自己身心,養成緊毅的身心就算成聖,照他當時的最高教法可以達到滅盡定(魔禁的什麼10=1)成就阿羅漢果。

但一般人又那來這樣的資質天賦和名師指導的緣分,不涅槃不成聖那有什麼意義嗎?

因為「成聖≠羅漢」,成聖的標準是「開悟」,在寫手塚佛陀中給釋尊回復健康的女菩薩,也未修得阿羅漢果和滅盡定的,那些是留給專業出家人做的。

即使不涉及什麼滅盡定或羅漢,身心正確地修養訓練,總是有益處的。

至於開悟的標準首先不要問「自己開悟了沒有」才算,因為悟道是一生或可能永恆的過程。

但佛教反對其他印度宗教做多餘的苦行,可能有反效果或使人生厭而放棄。而像流浪者之歌中那位虛構同名的徒弟般便成了。

最重要的第七因緣的「受」,保持一個連貫性,不致心靈像脫韁野馬般進入胡思亂想,而先找好題目看到事件的變化前後的一致和分歧性。

進一步的就超出在下所能寫的地步,倒底在下也不過正式地學了不久的。
-------------------------------------
結 趣談第三種復活

在「RE 鋼之鍊金術師的神學總論」,提過兩種復活即具體復活(不過從未死過)和抽像復活(等同轉世),但其實基督教尚有第三種意義上的復活,便是上文印度承傳的「再生」。

通常是指在彌撒但也有時會突然地發生的神秘經驗,事後當事人感到人格和思想上的昇華,當然也伴隨思想和能力的改變和成長。

從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晚年的力作復活,到戀愛輕小說的傑作青春紀行,都算在描寫這一種意義上的復活。只是作為文學題材就不那麼有趣了。

1

1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日記0613

Ⓩ★覺得被愛的時刻!(*´▽`*)

【日誌】縮小玩家差距的改版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