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5-10-03 22:01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用哲學的方式探討心理{改變自己的心理學}

作者:彌光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書中的內容顛覆了我們以往的常識,卻又十足的有道理,書中以哲學家與年輕人兩位角色,來解釋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是與佛洛伊德、榮格並列心理學三巨頭的一位了不起的心理學家,他的論點相當有趣,反駁了不少佛洛伊德的學論。此外,阿德勒與佛洛伊德是同期的學生,時常一起討論心理學,後來因為理念不同,因而分道揚鑣,在書裡看到這段不小心讓我的腐女開關打開了一下(笑)

  不管他們兩人之間的關係為何,我得說,阿德勒心理學十分的有趣!我會簡單介紹一些書中的論點跟內容,如果有興趣的話,請務必、一定要買來詳讀!這真的是本好書!

東西可能講得比較不完整,或者是有些跳,如果看不懂的話,可以留言或回覆,我會盡力去解釋,嗯……盡力……畢竟是現學現賣的東西,真的想要好好了解的話,推薦大家一定要買來看!



「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在書裡,是哲學家的一貫主張。
年輕人心想,「怎麼可能!這個世界哪裡單純了!」,因此,年輕人決定要找這位哲學家好好談一談,推翻這種謬論。

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一、「決定論」與「目的論」

決定論是佛洛伊德的主張,過去「決定」未來,人會因為過去某種原因,影響現在的自己的行為,而這原因,普遍常見的是「心理創傷」。舉例而言,因為被家暴,造成了自己的創傷,長大後因此家暴或霸凌別人。

  目的論則是由阿德勒的主張,主張一切行為是有其「目的」,以上頭的例子來講,他是為了某個「目的」因此去家暴或霸凌人,而這個目的可能是「博取關注」、「報復父母」

  不要由經驗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二、改變

  「人的性格及特質是無法改變的?」,阿德勒以生活型態(life style)來說明人的性格及特質,亦即對人生採取的思考或行動的傾向,這個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看待自己?,也可以是上述所提到的,賦予意義的集合。狹義解釋為性格,廣泛來說則是這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

舉例而言,當我們說:「我有著悲觀的性格」會覺得這是無法改變的,但如果改說成:「我有著悲觀的世界觀」此時,問題就不再自己的性格上,會覺得有改變的可能。

阿德勒認為,生活型態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既然是自己選擇,那就有「重新選擇」的可能。然而,為何還是這麼多人無法改變?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保持現狀」儘管有種種不滿,對自己來說還是比較輕鬆的。改變的話有太多東西無法預知,不知道該如何去應對,有種種的「不安」。

  當我們無法改變,其實是缺乏了變得幸福的「勇氣

三、為什麼討厭自己?

  我想討厭過自己的人不在少數,就連我也曾經討厭過自己,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歡,一堆缺點。
以阿德勒的目的論來解釋的話,「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以討厭自己。只要討厭自己了,大多就會變成了個性格孤僻、不和有任何人有牽連,即使被人拒絕討厭,也可以拿這個做為藉口,這麼一來,受到的傷害就會減少很多。

  因為恐懼人際關係,所以變得討厭自己

四、自卑情結

  自卑感,是一種主觀的認定。是自己對自己的價值評判較少所造成的。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價值,而是主觀的解釋。順便附上本光很喜歡的一句話「優點就在缺點的反面。」

只要是人,都會有自卑感,因為人有追求卓越的本能,就算是一流名廚,也會覺得自己必須要更進步,要做出更好吃的菜,不肯滿足於現在的自己,當無法達到這個目標時,就會產生自卑感。這種類型的自卑感,可以促使我們更進步、更努力,是好的。

然而,若是變成另一種狀況就不一樣了。

自卑情結,字面上跟自卑感很像,但卻是相差很多的東西,自卑情結的「情節」,類似於戀父戀母情節的「情節」是負面的意義。

  自卑感跟自卑情結的差異,簡單來說明的話。
自卑感是,因為有更高的目標,所以不滿意現在的自己,所以自卑,但是付出努力去追求
自卑情結則是,因為有更高的目標,所以不滿意現在的自己,所以自卑,然而卻放棄努力並找藉口作為自己達不到的理由。

自卑情結最常見的說法就是「因為我xxx,所以ooo」、「因為我長得醜,所以才交不到女朋友」、「因為我腦袋不好,所以才老是考差」……這類等等。當事者若是陷入這種想法,就會放棄努力,活在虛假的安慰中。為何是虛假的安慰?把上面的話反過來看,「要是我xxx,就能夠ooo」、「要是我長得帥,就能夠交到女朋友」、「要是我腦袋好,就能夠考好」……這句話,有著更深的意義,就是「要不是因為xxx,我其實是有價值、有能力的」,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這時就要提到另一個東西了,優越情節。

當我們願意付出努力,自卑感是促使我們進步的催化劑。但放棄努力,活在虛假的安慰內,就變成了自卑情結。

五、優越情節

  有那麼一種人,老是喜歡向人誇口自己多厲害、炫耀自己的功勞,或者是在裝扮上崇媚名牌,也有可能老愛炫耀自己的名勢,甚至不惜謊報自己的資歷經歷。好讓別人覺得自己優秀,然而,無論哪一種,都不是因為「自己本身」的能力,而是借著跟權勢的結合,好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優秀。這便是優越情節的一種面向,亦即是虛偽的優越感。

阿德勒提到:「如果有人自吹自擂,不過是因為他感到自卑罷了。」因為他要是不這麼做,他害怕沒人認同這樣的自己。這便是優越情節。

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節,表面上看起來相反,實則則有關連性,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炫耀不幸。舉例來說,假如今天有個人向某人訴說苦惱,當對方開始試圖安慰,那人卻回答:「你又不是xxx,怎麼可能能懂我的苦惱!」這時對方往往會變得小心面對,盡量不要碰到那人的傷疤。那人便把自己的不幸當成武器,想要支配對方、刻意讓對方擔心。

然而,要是想要繼續把不幸當成特別的武器,就必須保持著不幸的狀態。

六、擺脫與人的競爭

  追求卓越,往往會讓人想到比別人優秀。所謂的追求卓越,便是比現在的自己更進一步。然而,一但陷入與人的競爭,那人便會被你視為「敵人」,甚至為了追求勝利不擇手段,一但陷入了這種狀態,不只那人,周圍的一切,甚至是全世界都會被你視為敵人。為了不斷贏取勝利,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戒,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功成名就的人卻無法實實在在感到幸福,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之中,是一種草木皆兵的狀態。

  一但脫離了競爭,就可以從可能會輸得的不安中解脫,這時他人不再是敵人,而是「夥伴」,要是能感覺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話,世界將會不一樣。

這一段其實我不太知道如何去讓大家簡單理解比較好(汗),但又覺得這段很重要無法省略,可是把書的內容打得太詳盡也不好,畢竟是出版的書

七、人生任務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對於人類的行動與心理層面提出了很明確的目標。

行動面:
一、獨立
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心理面:
一、我是有能力的
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同時阿德勒也提出了這段過程中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愛的任務」三個部分。這三個分別代表了不同人際關係的距離還有深度,也能以三種雞辦說明。

  首先工作的任務,沒有任何一項工作可以完全獨立完成,工作的過程中必定會有不可避免的人際關係,然而就算跟對方不合,還是能夠繼續合作,因為彼此有個共同的目標,但是一但工作結束,便不再需要有任何聯繫。

交友的任務和愛的任務有點難簡單解釋,主要考慮的是人際關係的距離還有深度,在愛的任務中提到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的感受到愛。

八、總結

  本來應該是要打心得的,不知不覺都在擷取書中的重點了,以上是一些前兩章我認為覺得重點的部分,這本書總共是有五章的。
在這本書中,不斷提到的,就是「勇氣」,阿德勒是「使用的心理學」決定權在於自己。在書的後面提到,不為別人的期待而活,我們所需要的是被討厭的勇氣,若是有人討厭你,那便是你活的自由的證明。
阿德勒裡面有許多新穎的觀點,跟我們熟知的佛洛伊德有許多相反的地方,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是有不少的驚喜,也發現自己其實在很久以前就在使用與類似阿德勒心理學的處世方式。
誠心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至於後面三章的內容……呃,不對,是心得,有心力的話會在整理上來給大家。

8

30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被抹去的桔梗】蒙大拿輕鬆三成就

對於最近打滾的心得分享(EMO文,不喜勿入)

【yotoo】240430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