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5-12-24 11:28

[達人專欄] 獻給那些,至今仍不見天日的孩子們──『24個比利』

作者:黑色情人節

24個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前言


【圖解】:雖然本作已出版多年,但與情人節邂逅的乃是最新的譯本。

  記得在上一篇『蒼蠅王』後,情人節已經好一段時間沒寫讀書心得了。因此本次的專欄,便是久違的讀書心得──『24個比利』。本書出版於1981年,主要是在敘述一個名為比利的青年,以及他體內24個人格的故事。由於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因此這本書不僅是部傳記式作品,同時也是多重人格文壇史上,數一數二的代表作。

  本次心得將以大綱模式論述,且心得內容全面劇透。如您尚未看過本書,或正要觀看,建議點選上一頁離開。

正文

  為了方便接下來的介紹,避免巴友產生混亂,情人節先將書中最常出現的十位人格寫出。這十位人格,是比利主要的他我人。同時也是七零年代末期密利根因強暴案受審時,精神科醫師、律師、警方、媒體僅知之人格。


【圖解】:色彩豐富的抽象畫作,是讀者觀後所想像出的作品。

一、威廉‧史丹利‧密利根(簡稱比利)

  最初的核心人格,後來被稱為「分裂的比利」或「比利U」。二十七歲。身高六英呎,體重190磅,藍眼睛、棕色頭髮。高中時被退學。十六歲時曾經自殺過,從那時候便開始沉睡而由其他人格對外互動。

二、亞瑟

  二十二歲。英國人,戴眼鏡。理性、聰明、冷靜、態度高傲、有紳士風度,說話時有英國腔。他自修物理、化學,讀過醫學方面的書籍,對血液學十分著迷,阿拉伯文說寫流利。雖然他頑固保守並自認為是資本主義者,但公開承認自己是無神論者。他是第一位發現有其他人格存在的人,在安全的環境中由他負責管理,決定誰可以從『家族(亦即「場子」)』中站出來講話。

三、雷根‧華達斯考維尼契

  二十三歲。南斯拉夫人,體重210磅,虎背熊腰,黑髮,八字鬍、色盲。充滿憎恨的人格,脾氣暴躁。他的名字"Ragen"(雷根)的由來是"Rage again"(再度的動怒)。英語帶有斯拉夫口音,以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說、寫、讀。武器及軍事權威,同時也是空手道專家。

  雷根有強大的體力,能有效控制腎上腺素,同時他也是一位共產黨員及無神論者。雷根的責任是保護家庭的每一位成員,包括婦女與小孩。在危險的環境中由他負責管理。他曾犯罪並且吸毒,有暴力傾向。色盲,只畫黑白圖畫。

四、艾倫

  十八歲。身高與威廉.密里根一樣,體重較輕(165磅)。頭髮是右分的。擅長詐騙及操縱,通常都是由他負責與外面的世界打交道,是個不可知論者,人生態度是:「把這輩子過的最精采。」他會打鼓,擅畫肖像畫,各人格中唯一的右撇子,也是唯一抽菸的人格。同時,艾倫也與比利母親的關係密切。

五、湯米

  十六歲。逃脫大師。常被誤認為艾倫,好戰、脾氣有點暴躁、有反社會傾向。會吹薩克斯風,是電子專家,擅畫風景。擁有一頭亂糟糟的金髮與琥珀色的眼睛。

六、丹尼

  十四歲。金髮及肩,藍眼,身材瘦小。膽小怕人,尤其是男性。曾被繼父查默強暴、被迫挖自己的墳墓和活埋,因此他只畫靜物。

七、大衛

  八歲。深紅棕色頭髮,藍色眼睛,身體矮小。痛苦的管理人,有移情作用。能吸收其他人格的痛苦,具有高度的敏感及理解力,但無法長期全神貫注,多數時間都懵懵懂懂。

八、克麗絲汀

  三歲。金髮及肩、藍眼珠。第一個被創造出來的人格,能夠了解其他人格心中的想法,也能聽到其他人格的聲音。因為求學時總站在牆角,而被稱為「牆腳的小孩」。她是聰明的英國小女孩,能讀、能寫,卻有閱讀困難症。喜愛畫花及蝴蝶,也喜歡著色。

九、克里斯多福

  十三歲。有一頭類似克麗斯汀的褐色金髮,劉海較短。克麗斯汀的哥哥。說話有英國腔調,溫順但內心不安。會吹口琴。

十、雅德蘭娜

  十九歲。女同性戀者,害羞、孤獨、內向。會寫詩、烹調,並為其他人做家事。有一頭烏黑的直髮。因患有眼球震顫症,茶色眼睛時常會左右飄動,因此有人說她有一雙「跳舞的眼睛」。只有她能夠以意志讓別的人格退場。

  以上資料取自維基百科及本書介紹。當然,比利的人格不僅於此。畢竟書名可是『24個比利』,故除了上述的十人組外,比利另外還有14個人格。其中有13個人格因具有反社會、暴力、脫序等行為,被亞瑟與雷根定義為討厭鬼,但也是有例外的情況。為了不過度透漏劇情,情人節在這邊稍作保留。有興趣的巴友,不妨點閱附錄連結或直接參閱本書。那麼,本文正式開始。


【圖解】:當年上報的比利大頭照,至今仍能看出他是位英俊的青年。

  『24個比利』是採用倒敘法的方式,以比利於1977年犯下的連續強暴和搶劫案為開端,進而揭露他罹患解離性身份障礙(亦即多重人格障礙)的故事。本書大致可分為,法庭訴訟期、老師自傳期,以及最後的現在進行期等三大階段。當時遭美國俄亥俄州警方逮捕的比利,一直矢口否認自己的犯行,他宣稱自己完全沒有犯罪時的記憶。

  面對比利反覆無常的個性,以及一連串的自殺事故。他的公設辯護律師,只能讓比利先進入檢方安排的醫院進行治療。經過治療後,檢方聘請的心理學家意外發現,比利有罹患多重人格的傾向。這個發現,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不論是檢方或辯方,均對此感到疑惑。不過,比利最後仍是在4位精神科醫師和1位心理學家的共同宣示下,被法院獲判無罪。


【圖解】:那時的比利因多重人格,成為美國史上首次遭重罪起訴卻獲判無罪的第一人。

  在我國刑法第19條內,有這樣一項條文:「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意思指犯罪行為發生時,若因為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導致不能辨識自己正處於非法行徑,又或者因而降低辨識能力者,那便不罰。此條文乃是防範具有先天或後天性疾病的人,因身心理之不可抗力,所導致的犯罪行為。

  絕大部分先進國家,在刑法上都有類似19條的條文。而本書的主角比利,正好該當此條文之要件。他在進行犯罪行為時,同時也是自己發病的時候。所以辯方要準備的,就是要請醫生作證,證明比利確實罹患解離性身份障礙。因此在故事前期,讀者是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分別從律師、檢方、醫生來觀察比利這名犯人。


【圖解】:一個面孔,多個身分。這便是多重人格最叫人驚訝之處。

  有趣的是,除了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外,幾乎大多數人都認為比利在騙人。但他們這些想法,在親眼見證比利人格轉變後,無一不受到動搖。甚至連一開始得意洋洋的檢察官,在看過比利的情形後,也認同此案應該會以無罪宣告定讞。原因無他,只因比利的轉變太真實、太駭人了。就連握著小說的情人節,也為劇中情節感到嘖嘖稱奇。

  上一秒還是個唯唯諾諾的男孩,下一秒竟變成趾高氣昂的英國紳士。再下一秒,這個有著英國腔的紳士,又變成說著斯拉夫口音的共產黨員。明明是同一個人、同一張面孔,卻能在數秒內轉換成不同的樣貌。神態、氣韻、口音,這些東西或許可以用演技敷衍過去。但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有可能一人飾演多角,並同時欺騙4位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嗎?


【圖解】:不同的人格有不同的應對方針,治療時須步步為營,小心應對。

  在法庭訴訟期當中,情人節覺得最好看的,就是各方醫生對比利的治療,以及比利內部人格的對話。在治療多重人格患者時,醫師不只要有過人的耐心,且還必須認同患者人格的真實性。面對不同的人格,除了要有不同的開導方式外,博取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這過程中,最有趣的,莫過於醫生與各人格的互動。

  面對膽小害羞的丹尼時,醫生要細心對待並溫柔以對;遇上艾倫和湯米這種能言善道的狡猾傢伙時,醫護人員則要謹言慎行,以防不小心出了亂子;至於對上自視甚高的英國男亞瑟,就又要降低姿態,以虛心求教的方式與他溝通,請求他的幫助。不同的人格、不同的個性,就好像比利的身體裡面住了無數的靈魂一樣。面對這種獨特的狀況,到底要怎樣療程才是對的呢?


【圖解】:這張在法庭的比利,其姿態貌似內助者亞瑟。

  由於本書是由真人真事改編,因此在治療過程的描述上,也十分寫實。在法庭訴訟期時,醫生不只要舉證比利的症狀,同時也對比利進行了很多治療。而療程的第一步,便是要先找出『內助者』。所謂的內助者,也可稱作家族或場子中的領導人。內助者可說是病患所有人格中,最聰明也最具有管轄能力的人格。

  通常內助者會負責管理所有的人格,並安排適當的人格站到場子上(也就是讓此人格為主要意識),代表患者與外界交流。因此,治療多重人格患者的第一步,多半是先尋找內助者,並請他協助醫生,提供所有人格的資訊。因為內助者懂得最多,也了解最多。在得到其他人格的資訊後,才能蒐集患者遺失的記憶片段,拼湊完整的記憶拼圖。


【圖解】:憤怒的人格,同時也是患者的防禦機制。

  在醫生的勸說下,比利的內助者亞瑟願意協助釐清案情。隨著人格一個接一個的浮現,強暴案的真相也漸漸揭露。原來這樁連續搶劫強暴案,是由比利多個人格交替犯下而成。雷根,暴力與憤怒的管理者,也是比利人格中的防禦機制。如果說亞瑟是文,掌握著理性與邏輯,負責在安全環境下規劃安排一切;那雷根就是武,在危險環境下的最佳領導者。

  當時的比利因處於渾沌期,各人格切換率頻繁又毫無秩序,導致工作被辭,過著有一餐又無一餐的日子。於是雷根為了繳貸款,決定鋌而走險。但每當他鎖定一個目標,正要行搶時,他的意識就被剝奪。等到雷根回到場子上時,他得手的錢早就被花光了。憤怒又無奈的雷根只好再次行搶,直到第三次時他才從亞瑟那邊得知,貸款早已被付清。


【圖解】:有的時候,患者會用複數的人格共同協力完成一件事情,那怕這些人格彼此間毫無記憶。

  從雷根的證詞中,醫生得到三個重點。一是,各人格間的記憶並不會共享,且人格們雖能在腦內對談,但並非每一次都能成功;二是,即便亞瑟再三強調他們不會說謊,可只限於部分人格;三是,比利人格的切換率非常嚴重,並非僅有睡眠或環境會造成切換,酒精或藥物,甚至人格也能強制替換其他人格上場。

  這三大發現,真的是教人難以置信。原來人類這種生物,是如此深不可測。怎麼說呢?因為誰也沒有想到,犯下強制性交罪,竟是比利腦中的女性人格──『雅德蘭娜』。一個男性的暴力人格犯了強盜罪,感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但一個女性人格犯下強暴罪,就真的是令人百般不解了。而且這個女性人格,竟還是個女同性戀,只能說人類的大腦真的是上帝創造的奇蹟啊。


【圖解】:就算人格整合成功,也可能因各種因素再次解離。

  隨著謎底解開,法庭訴訟期也跟著結束。在無罪宣告下,法院接下來所要做的,就是安排比利前往指定醫院接受強制治療。在審核這段期間,辯方律師想方設法避免讓比利進入利馬醫院。因為利馬是一間高度戒護醫院,其惡名昭彰的恐怖傳聞,讓這間醫院比監獄更叫人膽寒。所幸在團隊的奔走下,比利進入雅典心理健康中心,由大衛‧考爾醫師治療。

  考爾醫生是個身材矮小,性格溫和的男子。他給人的感覺,雖然不如之前的醫生來的專業。但考爾醫生的溫柔與耐心,確實逐步瓦解比利的心防。而隨著治療的開始,考爾醫生很快就發現比利的人格並不如資料紀錄的那般,只有十個人格。在他的挖掘之下,剩餘的十四個人格也逐漸出現在聚光燈中。其中,有一位名叫『老師』的人格,掌握著比利復原的關鍵。


【圖解】:比利這張中年時的照片,其氣態與書中的老師非常相似。

  老師(The Teacher),26歲。二十三個自我人格的融合體,也就是分裂前的比利。他教導其他人格所有的知識,聰明、敏感、具高度幽默。老師說:「我是融合完整的比利。」他稱其他人格為「我製造的人造人」。老師對往事擁有幾乎完整的記憶,因此「24個比利」一書可說是在老師的協助下完成。(PS:老師不是「惹人厭的人格」)

  維基短短的一篇介紹,將老師高深莫測的性質顯現而出。事實上,老師的確是個非常獨特的人格。在初登場時,他除了神態、氣韻與其他人格截然不同外。那優雅中又帶著從容不迫的自信感,更是讓人嘖嘖稱奇。當時的考爾醫生,正著手安排比利與作家,也就是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凱斯見面。而老師的出現,無疑為本書的誕生帶來曙光。


【圖解】:這是由艾倫所畫,三歲的英國小女孩,克莉絲汀的肖像畫。

  因老師對往事擁有幾乎完整的記憶,故所謂的老師自傳期,便是以倒敘法的方式,敘述比利是如何從無到有,由一個普通的男孩,發展成如今的多重人格患者。這個階段,可說是本書的精華。因為這段故事不僅揭露比利的童年,同時也說明多重人格的起因,以及這疾病的可怕之處。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多重人格其實是患者為逃避現實,所假想出的虛擬身分。

  患者藉由虛擬身分來保護自己的心,分裂出另一個自己來承受痛苦。比利幼時遭繼父強暴的事件,恰好也符合這個論點。他所分裂出的男孩大衛,正是以吸收其他人格痛苦為己任的人格。然而,早在遭到繼父強暴之前,比利就曾有人格分裂的傾向。那便是他第一個分裂出的英國女孩──『克麗絲汀』。


【圖解】:這張充滿恐怖意象的圖,乃由雷根所繪,克莉絲汀的布娃娃。

  比利創造克麗絲汀的緣由很簡單,只是單純的寂寞無聊。不知從何時起,每當比利遇到有需求時,他就會分裂人格來應付當時的情況。比方說做錯事時,怕被毆打責罵的時候,他就分裂出大衛、丹尼來應對,由他們去承受責罰;遇到需要逃脫的狀況,或不理解的電器知識時,就讓湯米來學習;碰到社交應酬的場面時,就讓能言善道的艾倫出面。

  漸漸的,比利變得越來越強悍。因為他體內的人格,各自朝不同的方向發展。在亞瑟的領導下,家族成員不僅要克己復禮,還得時時增進自己。像亞瑟就專研醫學、物理、化學,將自己的高IQ發揮到極限;而雷根則學習槍械、武術,練習控制腎上腺素,時時鍛鍊自己好保衛家園。除了討厭鬼人格外,絕大部分的人格均持續精進。但是,比利的人生並沒有因此一帆風順。


【圖解】:此乃湯米的風景油畫,湯米曾靠畫作賺了不少錢。

  在老師的回憶裡,眾人對比利的評價總是褒貶不一。絕對多數人都說他是個怪胎,不守信用的騙子。尤其是越和比利熟悉的人,越覺得他陰陽怪氣。可相反的,與比利短暫接觸的人,大多認為他是個多才多藝的天才。在他們眼中,比利是個逃脫大師、電子專家,無論甚麼樣的繩結都綁不住他;同時,比利也是個繪圖達人,無論是靜物、山水、肖像均難不倒他。

  有時候的比利看似趾高氣昂、裝模作樣,卻是冷靜從容又兼具智慧;有時候的比利看起來就像一隻兇獸,如雷霆般讓人震驚不已。十項全能,這個只有少數人才能獲得的美譽,比利卻輕輕鬆鬆就得到了。然而,儘管多重人格讓他看起來像超人一樣。比利卻也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那就是──『遺失的時間。』


【圖解】:這張凱薩琳的丰采,是由丹尼、湯米、艾倫三位人格共同協力製成。

  請大家試想一下,一覺起來的你正在洗臉,結果抬頭一看鏡子,卻發現自己正在前往倫敦的飛機上。感到莫名其妙的你,驚慌失措開始大吼大叫,結果在被其他乘客制伏後,甦醒過來卻又發現自己在星巴克喝著咖啡。望著已過三天的日曆,那種恐懼感想必讓人印象深刻。這種身體不能被自己掌控,三不五時便被奪去時間,失去記憶的窘境,正是比利痛苦的根源。

  最常見的,就是上一個人格的爛攤子,要由下一個出現的人格來承擔。比方說凱文與菲利浦這兩個討厭鬼做了壞事,卻要湯米和艾倫來去善後。還有一次是亞瑟心血來潮跑去英國度假,結果害得艾倫一醒來差點崩潰。拜亞瑟這一時興起所賜,比利的積蓄幾乎全數花光。諸如此類的情況非常多,嚴重時甚至影響到比利的工作與人際關係。


【圖解】:比利的繪畫天分,究竟是先天賜予,還是後天境遇造成,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不知道自己做過什麼、不知道自己吃過什麼,甚至連自己犯過罪,傷害過他人也不知道。這種無法自己掌控自己的失落感,將比利的核心人格逼向黑暗的角落。當他因治療而甦醒時,比利語重心長的說:「我很抱歉我傷害了他人。但我必須說,我很感謝警方逮捕犯罪的我。如果沒有這樁案件,可能至今我仍深陷黑暗的泥沼當中。」

  看到比利因自殺傾向,而被其他人格強制睡眠了十多年。情人節半是同情,半是感歎。為了活下去,比利逃避現實讓其他人格頂替自己。的確,這些人格助他短暫度過難關。但也因為這些人格,讓他的人生越走越偏、越走越崎嶇。最終到這個下場,該歸咎的究竟是命運無情,還是比利自己。


【圖解】:冗長的司法審判和不人道的監禁治療,讓比利陷入內外夾攻的解離狀態。

  在老師向作家說完比利的經歷後,故事也來到了最後一個環節。在現在進行期裡面,觀眾們可以發現比利因一連串的治療而逐漸好轉。考爾醫生試圖從性格相近的人格開始整合,使得比利的核心人格漸漸產生變化,他吸收其他人格的記憶與情緒,慢慢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只可惜,在社會輿論及政客的操弄下,局勢急轉直下。

  比利不只成為新聞媒體炒作的對象,還淪為政客的打手。強姦犯、騙子、精神病態患者,接連而來的負評不只影響著比利的治療,就連考爾醫生也備受煎熬。到後來,甚至引發員工的不滿,集體聯合起來抗議,抵制比利這名病患,宣稱他剝奪太多的醫療資源。在內外夾攻下,比利面離解離的症狀,好不容易有進展的療程也再次退卻。


【圖解】:拜社會輿論壓力所賜,比利後期的判決顯然有失偏頗。

  更糟糕的是,受到社會的輿論壓力,法院最後竟將比利轉至的利馬醫院和戴頓司法中心。儘管曾治療過比利的精神科醫生均出面作證,宣稱轉入利馬醫院將不利於比利的精神治療。且利馬醫院的醫師,也表示他不相信比利的多重人格。但法官仍是一意孤行,將比利轉入利馬醫院。

  而以極不人道方式對待病患的利馬醫院,也讓比利的病情陷入前所未有的惡化。最後故事以比利進入利馬醫院而告終,故事的結尾給人一種不了了之的感覺。正確來說,與其說是不了了之,倒不如說是沒有結局。或許這也跟故事在比利進入利馬醫院便結束有關吧,畢竟比利的人生尚未結束,他的傳記自然也只能點到為止。

【圖解】:由貴至祐介老師所著的ISOLA,也是一本描述多重人格的佳作。

  講了這麼說,最後來說說自己對本書的觀感吧。其實多重人格的作品,情人節並不是第一次接觸。自己曾寫過的《第13個人格ISOLA》,也是以多重人格為主題的懸疑故事。這類作品的特別之處在於,觀看時你不會將人格當成虛擬的想像,而是會將這些人格視為活生生的人。就這點而言,本書對各人格的刻畫,其栩栩如生的程度更遠勝《第13個人格ISOLA》。

  也因此,情人節在看書時,總是會忍不住去思考人格的本質與靈魂。雖說這些人格都是患者『有需求』才製造出來的,但他們的自主性卻又如此強烈。尤其是在口音、知識、動作…等個人特質上,每個人格的獨特性,讓他們彷彿活脫脫的真人。這似乎也說明,古時候那些被鬼上身的人,也許正是多重人格發作也說不定。畢竟在他人的眼裡,那根本就不是同一個人啊。


【圖解】:此乃國外繪師Allen,根據多重人格繪出的形象怪物,是不是很像變色龍呢。

  此外,本書也指出那個年代,人們對多重人格的不熟悉與誤解。在政客與媒體的炒作下,比利與其治療團隊,受到社會大眾的抨擊和批判。其實社會的高度關注也不難理解,畢竟比利是美國史上,首次以多重人格疾病,獲得無罪開釋的重大罪犯。因此輿論的聲浪是一定有的。但是,攻擊辯護律師,還有辱罵醫療團這點,真的讓情人節感到相當厭惡。

  此外,比利在書中所遭遇的槍擊案件,也證明輿論所帶來的影響是何等巨大。其實,若單以比利過去的經歷來看,情人節是相當同情他的。只要看過書裡,繼父對比利的虐待行為,相信有同理心的人,無不憤怒以對。毆打辱罵只是家常便飯,雞姦與活埋這等惡行,才真正令人髮指。然而,比利悲慘的過去,並不能成為他無罪開釋的理由。


【圖解】:承受痛苦的人格大衛,只是一個可憐的小男孩。由此也可見比利的童年備受折磨。

  的確,有病就該看醫生。因此情人節相信當代權威的精神醫師判斷,也相信法官的無罪判決。可是,這並不表示比利的犯罪行為可以被原諒。這就好像瘋子砍人雖是無罪,但卻不能免除他有犯過罪的事實。因此對於比利後半人生的坎坷,以及司法制度連續的折磨,情人節覺得,這是比利必須付出的代價。

  如果大家都同情比利,覺得該用最好的醫療資源,全心全意去照顧他、呵護他。那麼試問,那些遭受比利搶劫、強制性交的女性,又有誰能夠幫他們主持公道。比利是很特別沒錯,但絕不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法官將比利送進利馬醫院的決定,情人節也能體諒。因為司法必須要給民眾一個交代,即便這會有不公正的疑慮,但民眾所關心的,只是瘋子有沒有被關好罷了。


【圖解】:人類腦海的秘密,也許比這個世界更遼闊也說不定。

  總結來說,『24個比利』是本相當精彩的好書。本書以細膩的筆法,詳盡的紀載比利從犯罪落網,到接受治療的過程。隨著不同的階段,書中也不停切換視角,用旁觀者、比利,甚至是比利的人格來看待整個事件。所以縱使本書是傳記式作品,但書中的內容卻一點都不會讓人乏味。如果有巴友對多重人格感興趣的話,情人節覺得,本書絕對是您的必看之作。

  順道一提,在看完此書後,情人節對人類,再次予以驚嘆的佩服。我們都知道,人因所常不同,所以通常只能往單一領域專研。然而比利卻用分裂人格的方式,直接將性格給分化開來。無論是童心未泯、知性邏輯、憤怒管理、藝術天分……這些為了生存所變換的特質,讓比利成為了超人。同時,這也說明人類無限的潛力。或許有一天,這種潛能會公諸於世也不一定。

結語


【圖解】:當年之所以沒看這本書,就是因為這張封面太醜啦

  終於了寫完啦,灑花。這次的書評比預計寫的還久。本來只是想隨便寫的3、4千字就收工,哪知道越寫越投入,不知不覺就到7千多字了。本來大綱心得講究的就是簡潔扼要,結果情人節又開始長篇大論了。唉,老毛病真的很難改阿。是說,今年也快結束了。如果沒意外,這篇應該是情人節2015年的最後一篇專欄,感謝今年所有造訪小屋的朋友,謝謝你們的支持。

附錄

『維基百科-24個比利』

『維基百科-解離性人格疾患』

『維基百科-威廉‧密里根』

或許您還想看?

[達人專欄] 第十三個人格──『ISOLA』

[達人專欄] 因為年幼,所以更加殘忍──『蒼蠅王』

[達人專欄] 【心得】追風箏的孩子

72

30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達人專欄] 殘酷又絕望的復仇之旅──『最後生還者II』

[達人專欄] 相愛相惜相守卻給不起承諾──《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達人專欄] 刻骨銘心的初戀,是永遠深藏的回憶──《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