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電影感想】我看《那些年,我們追的女孩》-日版

一騎 | 2018-11-03 00:01:34 | 巴幣 0 | 人氣 392

這篇文算會爆雷嗎?我覺得不會。畢竟在我認知當中,會去看這部片的人(華人),大多都是已經看過原版的了。早就知道劇情大綱和結尾,那就要看編劇怎麼改寫,和演員的表現囉。

總而言之,這部片我還是不喜歡。但是它勾起了我很多情懷。
真有趣。我明明對九把刀就是沒感覺,卻還是去看了日版的《那些年》。
電影本身,我還是覺得它是部普通的致敬片。
它既沒有多少日本電影拿手的,描寫角色生活;感情也不像原版放得那麼開,有點四不像。
吸引我最多的,還是懷舊。
要不然,與其看這部,我還不如多刷個兩回
《北非諜影(Casablanca)》或是《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或是兩部再各刷一遍。

電影的劇本很大程度上已經算有貼合日本生活了。不過怎麼看都還是怪怪的。
硬傷。畢竟風土不同,能用「校規嚴謹的私校」當高中時期的舞臺,
我覺得嵌合得就很不錯了。

幾個我印象深刻的場景,還是原版的好。
台灣年輕人的,或者說九把刀筆下的嬉鬧癲狂,明顯和日本人的狂,就是不同。
格鬥賽那場戲,是我覺得唯一拍得別有風味的。
有種別於原作天真,肅殺感更重。這就很日本。
其他像是原子筆戳背,
還有「我就是笨蛋啦!大笨蛋才能追妳這麼久!」
這兩個部份。感情釋放的方式就是比台灣內收,沒什麼驚喜。
那支三菱的38台幣的原子筆(看起來很像是),幾乎就沒怎麼開過筆蓋。
用力戳,狠狠戳啊齋藤飛鳥醬!!太含蓄啦!
還有山田裕貴君!喊出來啊!喊得撕心裂肺啊!怎麼就一句冷冷的「俺はバカだ」!?
這裡我還是喜歡台灣人那種揉合華人和東南亞地區的熱情。
影片最後的吻戲,我以為會換個方式,沒想到是和台灣一樣癡情地熱吻。
讓我在戲院大喊「我就是在等這個啦!」(然後又是只有我一個人又叫又鬧)
不過畢竟不是全聯先生,爆點的部分就轉移到玩味柯騰(浩介)的專情上。

角色的話,郝劭文的阿和,還有全聯先生,完全是日本版不可能重現的部份。
阿和為了加戲還有演員演繹上的關係,拆成兩個角色;
全聯先生上面也提過了,這裡是直接捨棄爆點,更強調了浩介的感情。
不過日本版裡沈佳宜(真愛)的老公演員,我居然看錯成東尼大木。
如果真的是他,那就神了哈哈!
其他人我真的沒啥特別感覺。頂多就是「嗯哼,選角選得蠻像的。」

上次看《那些年》,我是和一群國中同學去觀影的。當初去看的戲院我一直覺得髒髒的,觀影時的歡笑聲卻比現在,我一個人在乾乾淨淨的華納威秀看日本版,還要快樂。這對我來說不是長大,而是停滯。這停滯就是我個人的問題了,不便多談。

我應該會再會去刷一次原版的《那些年》。雖然當時一起去戲院看的同學並不是多要好,但那是我少數能處在一個小圈圈的確幸。


另外,有幾個地方,觀影當時應該是只有我看懂。(希望不是)
真愛拿數學考卷給浩介時,浩介諷刺地說了「(前面忘記了)……いるストテレス?」
來嘲弄真愛幾次講亞里斯多德(日譯:アリストテレス)的名言,讓他覺得很像在賣弄。
這裡字幕員為了畫面乾淨的需要,便直接刪去的這個日語細節。
聽到這部份時我是笑了出來,也覺得有點寂寥。

再來是劇中三番兩次出現真愛和浩介看月亮的場景,也說出「月亮很漂亮」之類的台詞。
這裡是引用自一個關於夏目漱石對於翻譯「I love you」時的都市傳說。
詳細就不多說了,反正這種以訛傳訛的資料網路上多的是。
這部分我瞥一瞥影院,好像也沒幾個人有反應的。
還是說,我只是剛好跟到了群只會暗自反應的人?希望是後者。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