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20-09-20 13:00

【人文專欄】淺談聽起來有點像在講廢話的社會心理學

作者:優君



心理學是一門以個體行為做為研究對象的科學,而個體行為的發展與改變往往受到多種刺激和環境的影響,因為個體(特別是人類)並非是離群索居,經常與其他個體發生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及交涉。在接觸及交涉的過程裡,個體A的行為能夠直接或間接影響個體B的行為,於是個體A的行為乃成為個體B的刺激。此類刺激來自其他個體,被稱為社會刺激(social stimulus),而受到社會刺激所引發或影響的行為,便叫做社會行為(social behavior)。在心理學中,專門研究社會刺激與社會行為之間關係的分支,就叫做「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人類的行為大多都是經由學習而來。個體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人類的環境裡,時時刻刻在觀察並學習他人的行為。隨著年齡增長,在行動、思想和感覺上也會逐漸近似於他人,最後變成一個家庭和社會所能接受的社會人。此種經社會薰陶和訓練而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稱為社會化過程(process of socialization),是由一連串的學習所造成。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個體常常會有「想成為某人」的傾向,此一傾向會其在感覺、思想和行為上模仿他人。這種對他人整個人格所產生的全面且持久的模仿學習稱為「表同作用(identification)」。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表同作用的例子是孩童對父母的模仿,學著穿父母的衣服,吸收父母的觀點、想法和態度。
而在成人世界裡,也有這種表同作用,被模仿的不一定是單一個人,團體也能成為對象。在此情況下,個體所模仿的是團體成員中的共同屬性和特徵,而非單一團員的人格和行為。像是擠進上流社會的人,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像是這團體的一份子,而在衣著、行為和談吐上都盡力模仿團體中的共同特質。

在個體從自然人逐漸被訓練成社會人的過程中,社會學習的種類雖然相同,但其學習的內容、方法及目標卻會因文化和社會的不同而迥異。如一般人所知,不同的文化與社會對其成員的要求和期望不同。為了使兒童逐漸社會化而成為標準的成人,不同的社會往往採用不同的育兒方式及標準(像是古希臘的斯巴達,孩童並非個別家庭所屬,而是當作國家的公共財產來養育),結果使不同文化或社會的成員具有截然不同的性格(民族性、態度等)。

通常文化指的是一種團體的風俗、習慣、傳統以及其成員對生活中重要事物的態度,而社會學系的目的在於使新的一代習得自己社會中的特有習慣、態度與信仰。因此,社會化本身是一種使個別文化得以世代傳遞的主要方法。更進一步的說,社會化不但能讓來自不同文化與不同社會的人互有差異,也能使來自不同社會階層與不同家庭的人在行為上各行其道。即使是在同一個家庭裡,兄弟姐妹也可能由於父母因人而異的教養方式而形成互不重疊的行為模式。結論就是社會化在目標、內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差異,是造成個體在社會行為上有不同表現的主要原因。

參考書籍:我的上課筆記 from [Kassin, Saul, Steven Fein, and Hazel Rose Markus 2014, Social Psychology, 9th edition. Wadsworth]
《心理學》,張春興、楊國樞著,三民書局出版

社會心理學是社會系大二的必修科目,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我標題說的,很像是廢話、常識般的內容。即使如此,它還是有值得讀的意義。除了可以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和想法以外,也能夠比較體會他人的內心感受。

12

5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書語】創傷破壞了聯繫,殘害了人的可能性「簡語」

〈真實的自我其實只是一個人類〉

【每日心理學】世界沒有公義 - 受苦的不一定是壞人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