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22-03-25 23:58

【書語】生活空間,身心領域,人腦空間感「簡語」

作者:赤紅時夜


〈腦中空間感〉

  我們的腦需要足夠的空間才能覺得平靜,並且避免緊張。研究人類對於空間感覺的領域,稱為「空間關係學」,最早在一九六六年由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發展出來。
  他認為一個典型的類需要四個空間「區域」,這些區域各有非常明顯的界線:親密空間、個人空間、社會空間與公共空間,這四種空間的範圍依序由身體為中心,逐漸向外推去。

  最近的研究指出,人類對於空間的感覺,有個體差異,也有文化差異。人們對於「近」與「遠」的概念皆不同。
  舉例來說,有項研究指出對於空間距離感極度敏銳的人,比較容易出現幽閉恐懼症。但就算沒有這類臨床症狀人類的空間感也非常敏銳。

  人類腦中的感覺系統有許多部位用來直接處理與解析我們所處的空間環境。如果身在受到限制的空間中,腦部會在數個層面上都提高警覺,且腦部並不喜歡如此。
  所以一個壓力很大的人大喊「我需要一些空間!」然後滿懷怒氣走開,可能是他真的需要點空間。

  因此整個重點在於人類的腦部會處理空間訊息,太小的家變難以忍受。空間上的限制意味受到禁錮,無法知道附近發生的事件,能夠逃避的方式也減少了。
  家是我們在緊張與焦慮時退卻的場所,如果家過於狹小,腦部的危脅偵測系統會保持活躍,但這本該由家這個空間來消除。

  除此之外,有些證據指出,人在緊張或焦慮後,個人的疆界範圍會「擴大」也就是較難以忍受其他人和東西靠得過近。
  把實際用途與建築考量放在一邊,有些屋子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成家太小了。這並非因為人類不能夠住在較小的家中,而是住在太小的家中較不容易有正面情緒,會不快樂。

  我們需要比較大的家還有另一個重要理由:隱私。

  絕大多數人不是一個人住,這樣的好處很多,以快樂而言社會互動是重要的一環。
  但是有誰願意身邊隨時隨地都有人呢?就算是最隨和、最熱情、最外向的人,休息時也需要私人空間,就算僅僅是睡眠亦然。

  與他人互動固然快樂,但是這時的腦部是在工作狀態。社會心理學家很清楚,不論在任何情況下,人際互動如果過重,會讓所有參與互動的人都深感煩躁,因為每個人在心理上都已不堪負荷顯得疲憊,這時我們就得離開這種情境,暫時遠離互動,以便「充電」,同時避免由社交引發的沮喪,這些都有助於維持重要的人際關係,所以有句話說「男人需要獨處的空間」。有時我們會需要人群環繞,而有的時候我們則需要一個人靜靜。

  對於城市的居民而言,有個能夠退居的場所無疑特別重要,因為他們時常處在高度緊張的環境中,城市就是到處都是人的環境。

  把家安置在城市中,能讓你從容不迫地從事各種活動,但也能讓你小心翼翼避開這些活動。
  換句話說,你能依照自己的狀況決定是否從事哪些活動,從中得到控制與獨立的感覺,人類往往很喜歡這種感覺。這就是一個家讓你快樂的另一項原因。


32

3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書語】陰謀論的多角化,編織事實的網與虛實不清的線「簡輯」

【書語】道路即為自身,信念賦予人性「簡輯」

【書語】先射箭在畫靶,活在心象與理解交錯間的人們「簡輯」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