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兔二隨筆] 註解「失戀」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22-04-10 14:24:22 | 巴幣 128 | 人氣 231

  寫上篇《失戀》的動機,是我最近研究卡片筆記法,順帶閱讀認知科學的一些理論,發現認知行為治療的一些工具。DBT是其中之一,儘管原先工具的設計,目的是針對自殺傾向的人,但讀了內容,核心是釋放負面情緒的大中小情緒管理,甚至和修真的「白骨觀」類似。就這個角度,是我習慣的心智活動模式,但令我注意的是,DBT的應用。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幫助被幫助人自己克服困難的一些心智技巧。不像是ACG作品中,主角受到一堆刺激就突然覺醒或變得勇敢,認知行為治療有其客觀規律和基礎,尤其是人如何掌握自動化散發出的低等思緒。在這方面,與我最近研究的「劣等感低能反射」模型有些類似,差別在,「自動化負面思維」在我的術語系統,一律被命名成「劣等感」---基於劣等感,引發逃避面對現實的傾向「放棄思考」,最後只用「反射」面對人事物,循環久了,人就喪失思考和覺察能力,變成用反射面對事物的行屍走肉。更進一步說,認知行為治療補充了我「劣等感低能反射」模型的缺失---我的模型從一開始只是識別無可救藥的低能兒,並遠離對方,而不是為了醫治對方,但認知行為治療就是以治療低能兒為目的,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低能的成分,高或低,因此我也受益,回顧了自己心智中的問題。

  因此,回頭檢視自己有甚麼毛病,找到一個根源:我曾在第二任沒完成一個步驟「好好告別」。第二任之所有重要,那是我唯一基於喜歡所以在一起的一任,更不是基於不喜歡了才分手(我的低能反射害對方病發)。於是,相比其他任次都是「放棄最喜歡的,選擇可行的」,第二任格外重要。


  結論是,原先的我意圖是選擇「可行的」策略,本以為是「被甩也不可惜」,但問題是「若被甩也無所謂的話,則甚麼要交」。另外,後續更產生一種惡性循環「有機會但不夠喜歡,攻略但失敗」。那麼,如果識別錯誤的環節,就能逐步調整,恢復心智健康。



筆者資訊
兔二(nobuusa)
遊戲愛好者,尤好「粗鄙之語」與「王司徒」,現居於台北市。

最近的興趣是ANKI+學習理論與實踐的應用,尤其在遊戲領域,譬如如何玩遊戲學英文。請多指教。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