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對日貿易逆差超過兩百億美元,是不是問題大了?

穆瑞•羅斯巴德 | 2023-07-28 00:05:41 | 巴幣 0 | 人氣 74

長文警告


每隔一段時間,政府、“專家”就要一副語重心長的樣子,出來說台灣對誰順差、逆差很大,好像不處理不行一樣,事實上是如此嗎?只能説全錯。


從進出口開始,在分析看似複雜的問題時,我們能用奧坎剃刀原理,也就是在最簡單、假設最少的情況下分析。


像是進出口,我們就能以個人來分析,你對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交易,就是在進出口。工作賺錢,就是出售勞務(出口),消費娛樂,就是購買商品(進口),那麽你就能發現了,順差逆差是問題嗎?顯然並不是。


為什麽?因為假設你在這一個月之間是順差,那不過就是你賺的錢比花的錢多,可能是你加薪了、瘋狂加班、沒有想買的商品、為了下個月的花費儲蓄。


如果你這一個月是逆差呢?那不過就是你花的錢比賺的錢多,可能是你休假比較多、期待已久的商品發售、使用過去的儲蓄。


所以進出口順差逆差,僅只是人們在某個時間點的選擇。


長期順差或長期逆差是不是問題呢?仍然不成立,因為人們自有理由去選擇長期順差、逆差。


例如存款買房,可能十年二十年都是順差,那是問題嗎?當然不是。


又例如退休了,或是得了絕症想要享樂,可能三年十年二十年內都是逆差,那是問題嗎?顯然也不是。因為這同樣僅只是人們在某個時間的選擇


再談到一個重點,是不是順差就是變富有,逆差就是貧窮呢?還是不對,會有這種觀念上的謬誤,原因在於進出口只計算貨幣,順差貨幣進來,逆差貨幣出去,看起來誰富誰貧很明顯。


可是關鍵的反問,只有貨幣是財富嗎?當然不是,你的房、車、模型、書籍顯然也是財富,只要你主觀認知有價值的商品,就是財富。


這裏插入一個重要觀念,交易是不是等價交換?並不是,因為如果兩樣東西對你來説真的相等,你根本無法做出主動選擇,也就沒有交易。所以交易能發生,就代表雙方都認為得到的價值大於付出的價值,就是以你所愛換我所愛的概念,因此交易不是等價,而是互利。


那麽我們再看到進出口,你進口商品,錢出去了,但商品進來了。會發生進口交易,就代表你認為商品價值大於錢,所以你的財富增加了。


出口交易也同理,你認為錢大於勞務,才會發生出口,到這裏我們就能發現,無論進口出口,都是財富增加的過程。


所以只計算進出口的貨幣,把貨幣相加做成順差逆差,然後說順差是富逆差是窮,從根基就全錯,過程也錯,得出的結論更是荒謬。


一個簡單的實例能完美總結,如果說順差就是變富,逆差就是變窮,那你完全不要進口(不買任何東西),死命的出口(出賣勞務賺錢),你就在不斷變富嗎?顯然不是,只要你一有:(我累了,不想再賣勞務了、我想買那個模型、我想去喝茶)的想法,就代表出口(休閑、消費、娛樂)才能滿足你、讓你變富。


説到台灣對日逆差,這是不是問題?不是。


我們一樣用奧坎剃刀快速解決,台灣對日逆差,就是對某個單一對象的進出口狀況,以簡單的假設。


就像你對全聯,去全聯買顆蘋果,你是逆差,如果有人對你說:{你對全聯都是逆差耶,這樣很不好,你最好少買一點,或是乾脆在全聯打一個小時工(出口),把逆差反轉成順差}


顯然你會把這樣説的人當成神經病。我就是選了全聯購物,這算個屁問題,我要賺錢,去自己的工作就好,為什麽硬要在全聯平衡逆差。


所以對任何對象的順差逆差,不過就是代表你更喜好他的商品,或別人更喜好你的商品罷了,以臺日來説,就是喜好日本商品而已,把對日逆差視為問題,就像把在全聯買蘋果視為問題一樣可笑。


最後總結,進出口、順差逆差只計算貨幣,本身就愚蠢且錯誤,與好壞連結完全不可取,還進一步指導政策預,更是經濟學的災難,這部分待日後詳談。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