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阿七雜筆】評文盲區:「雖然我不太懂,但我想說說感覺」

月下七光 | 2023-12-07 22:15:53 | 巴幣 1002 | 人氣 233


    「雖然我不太懂文學,但我想說說對作品的感覺。」




  看了羅蘭‧巴特,這名已經成為「作家已死」這麼個「深刻」詞彙的代號,筆下的一本書《神話學》,我想從他在該書其中一篇短論說文〈盲啞批評〉延伸,在當代有什麼聯結或關係。但是,我不會直接說〈盲啞批評〉說了什麼;這是我的雜筆,不是羅蘭‧巴特的雜筆。
  我不會引用巴特的用字,因為他的用字有點艱深,此外很容易被誤解、甚至被曲解,相信大家都不喜歡被曲解,我也一樣。當我拾人牙慧,使用他人的講的話,就像是拿著不熟悉的武器揮舞,用我不擅長的語言說話;不只是侮辱了巴特,也使我自己陷入被誤解的泥淖。基於如此,我還是用自己的語言說話。
  巴特這篇文章活像地圖炮,會炮到不少人。為了要顧及臉皮稍薄的人,得體諒他們有一戳就會像小粉紅一樣暴怒的臉皮,也為了我自身的安全(我這個人很會妄想,說不定沒有人會暴怒,是我自己猜有人會暴怒而已。但如果認為我是個純粹妄想的人,請看這篇文章的親愛的讀者,看這篇文的體驗請當成:你是在夢中看到這篇文章。因此,這整篇文章都是妄想,不值得一看)。
  我已經在標題先示範了一下,巴特最會想批判的對象可能會使用的句式。我妄想有人會說「我不太懂這篇文章,但這篇文章讓我不舒服」──那麼請不要看,也不要思考被批評是多麼痛苦的事情,因為想說這句話的人或者是你,已經被批評了,這麼痛苦請不要看。
  本篇文章就像一種想念是會呼吸的痛,看著一邊呼吸都會覺得不舒服的人,建議點紅叉叉或者上一頁,或者其他我顧不著的、「看我文章自虐以外的選擇」。如同我不會要你不要呼吸,所以也不會拒絕「對本篇文內容批判」,但請說出對於本文章哪邊不認同,而不是說你不舒服,因為很遺憾、很抱歉,我無法讓讀者舒服,是我的錯,我不夠好,我都這麼說了,可以原諒我底下寫一堆讓人不舒服的東西嗎?
  前段文字,讓「我自己」可能也落入被巴特罵或批評的對象,既然我跟大家都被罵,我想跟著說點東西,說巴特在說些什麼。我總有詮釋的權利、論述的權利。我寫上述雞巴長的文字,都是因為我在迴避、一再地挑選讀者,希望看得懂字的人都能理解,看不懂字的也能理解,這是一篇G8不友善的文章,特別是對作者或評論者。
  但是,如果你能夠堅定不移、並且想要知道評文中,說出「我不知道」、「我不太懂文學,但我想評論這篇作品」、「我不懂,但我相信大家也不懂」、「我不太懂,但我覺得作者也不太懂吧」這類話的人,對於巴特為什麼是件盲目的事情,你或許可以看看、指出文中還有需要補充的地方。
  巴特的論點,我詮釋是在說:沒有比說「我不知道」更輕鬆的事情,因此當有人擔起評論的責任,卻撇下一句「我不知道」的人,這些人很盲目,也不負責任。
  這是結論,我看了好幾遍〈盲啞批評〉之後的結論。
  「批判」與「無知」,這兩個詞所說的事物,凡是「批判用」的詞彙,經常會被冷眼相待;凡是「表明無知」的詞彙,倒是常會被高高舉起,齊聲讚揚。我想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批判」很難懂,「無知」卻好理解多了。
  舉個例子,當評論家批評一篇文學說:用字不當。但究竟什麼是不當,文學家不懂。所以文學家有時會問:那,你所說的不當是什麼?評論家進一步解釋,用字不當,就是這個詞無法放進前文後語之間,會使的文章突兀。於是,文學家又可能分為三種狀況回應:一種是說:我懂你說的不當,我會改進。有一種,是說:我不懂你為什麼說不當,說的詳細些。還有一種,是說:這種突兀的感覺是我要塑造的。
  說「我不懂你為什麼說不當,說的詳細些,哪邊突兀」的作家,偶爾就會跟評論者陷入兩個時空。有知識背景的評論者很想要藉著一些事例,說出:前文後文說明的是一件事情,中間有個段落卻來的很唐突,因為「一般來說」,中間的段落如同怎樣怎樣,前後文如同如何如何。小說文字一時間變成圖畫,或是影片,或者任何現實中能看到的能摸到、能感受到的東西,這個過程形同一場智力激盪,或者智力測驗,有時變成公審台,有時變成火葬場。
  向作家解釋他所說的突兀是指什麼;但作家見識不廣,又很想反駁的時候,有些會說:評論家用一些「高深」的事例舉例,根本不是要評論文章,而是單純想批評,為批評而批評。
  智力測驗開始,究竟是評論家太高深難懂,還是為批評而批評?既然,評論家都說「一般來說」,所以作家很不一般,所以評論家是在人身攻擊囉(給想認真理解這篇文章的人,可以去查一下什麼事「滑坡謬誤」,相信會很有收穫)?
  兩方只要陷入征戰,經常是平行時空。為評論家辯駁的一方,或許把小說一段段檢視,回歸所謂的突兀在哪,用了抽象的用詞,艱澀的語言開始辯證;作家可能回歸一句話:我不太懂,但很可能是為批評而批評;或者繼續解釋。至於,為什麼是為批評而批評?因為根本沒人看得懂評論家在說什麼、而為評論家辯駁的一方又會把事情簡單化或複雜化──但是,只要「簡單化」就容易扭曲本意,「複雜化」又容易讓人「看不懂」。
  當評論家進退兩難,作家只要說「你是為批評而批評」,或者隨便摘一大段「批評性」的段落,放上社群網站,或文章本身就在社群網站,多點人的話公審台就此展開。「我不知道前後因果,但我知道這句不恰當」的SSR正義使者可能出現,正義使者做出懶人包,畫重點;或作者更有說服力,當事人自己做懶人包、畫重點,當個妥妥的被害人就好。
  我得秉持公正地說,看到這邊說──不知道「這跟評論家說『我不知道』有什麼關聯性」的評論家或作者,你們沒錯,上述都在評論「作者說『我不知道』是把自己當被害人的作為」,很像是在批判作者裝弱、作者站在安全的崗位,看似跟評論者盲區無關,像是在罵作者,不是在罵評論者,讓人「不知道」跟主題有什麼關。
  請轉個彎,實際上評論家說「我不知道」跟作者說「我不知道」一樣不負責,所以兩邊都可以用這個理由罵,一下子知道、一下子不知道,又最終利用「不知道」這個擋箭牌落跑的人,無論是作者或評論者都可以被罵,被羅蘭巴特罵不負責任。
  以下是延伸話題。
  有深思熟慮,處事圓滑的人,通常都還是用過「我不知道」迴避一些事情。我想這情有可原,因為「我不知道」就像是個起手勢,可以規避很多責任;「我不知道」本身,除了「我不知道某樣事情」之外,當然也可以用在不想說話、不想表態、隱藏意圖、簡略說詞或者更多我不知道但存在的用法。
  相信我,我真的只是懶得想「我不知道」究竟還有幾種用法所以直接說我不知道,因為那不是重點。
  「我不知道」是個懶惰起手勢,我也用啊,這又跟盲啞有什麼關係?
  評論家,如果符合其名,是個「評論者」,請不要又說自己是評論者,又說「我不知道認真評論是如何」,要評論請認真點。除非是想要搪塞一篇評論,被迫一篇評論,免錢一篇評論,賺取聲望的一篇評論;如果真的是「認真」想說一篇文章,又被繳了錢,又在文中標明真心評論,真的可以真心一點。
  裝聾作啞,不想表態,只想推銷,如果我說我評論的只是這樣的人,肯定是假的;這會跟前面矛盾,我都說羅蘭巴特這個「盲啞批評」是「地圖炮」,怎麼限定這麼少人,怎麼都是自知不想表態才說「我不知道」的人,他們早就知道自己不想表態了,不用我提醒。
  裝聾的任何生物都叫不醒,我想說的是不知道自己在裝睡的人,請醒醒。聽到「我不知道」的人,請醒醒。這篇文章是為了讓「不知道」所謂「裝聾作啞」是什麼的人「知道」一些事情才寫的。
  羅蘭巴特說的「盲啞批評」或許時代有點遠了,所以他或許真的不知道,盲啞可以成為一種大家都想做的事情,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群體表徵,或是大眾文化。
  當「雖然我不太懂」成為圓滑的表現,直接表達意見都有問題的社會;文學一蓋也會窩窩囊囊,總是「我不知道」、「我不太懂」、「我不太清楚」,實際上是把對方當笨蛋,自己也當笨蛋,所以一定先上個全體降智,才能誠心誠意的說話;或者用「雖然我不專業」,顯得更有親民性。
  大家真的很怕說話對方聽不懂,或者怕自己說的話不夠好。
  至少,大家都懂「不懂欸」是怎麼一回事,也都知道小孩子這個不懂那個不懂很正常,所以也為了給對方台階下,給自己台階下,萬事都要有台階下,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我也很愛說「我就怕被罵」的功用一樣,想不到要說什麼話時,想要委婉的時候,想批評又怕被罵的時候,都可以用。
  做事都要遮遮掩掩,至少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如同我開場那陀G8話,跟「我不太清楚」在功能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自我保護機轉。
  所以我很蠢,我就怕被罵,但我還是骨氣、勇氣發起這篇文章,我不求推推,至少森77的人,求你們眼不見為淨好嗎?
  我這篇不標重點紅字跟粗體字,就是一種我超級懦弱、懶惰的表徵,也是希望不要有人做同樣的事情,在那邊摘重點擅作主張;我這篇文沒有作者已死的概念,也沒有我自己不能解釋的事情,因為我還活著。
  我至少知道,活著是負責任的表現,目前本篇窩囊的文,作者還活著。

  感謝看到這邊,我誠摯感謝從頭看到尾沒直接拉到底下的人。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