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24-02-10 01:51

[轉載]今日GOOGLE:大年初一

作者:L♥veC♡ffee

 
 
 
 
 
 
 
 
 
 
 
 
 
 
 
 
農曆新年過「年關」為什麼一些年輕人抗拒回家團圓?
 
1 逃避「熱情的親戚」
 
2 避年
 
3 逃避「被催婚」
 
 
 
華人社會不同的壓歲錢與紅包文化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5983282
 
2021年2月12日
 
在華人社會中,「壓歲錢」與「紅包」是農曆新年的一部重頭戲。
 
一年一度,不論你是期待收壓歲錢,或是煩惱紅包要包多少,或許都難以自外於這項華人圈的過年習俗。
 
 
 
紅包和壓歲錢是一回事嗎?
 
長期研究台灣民俗的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曾向BBC中文網介紹壓歲錢的起源與紅包文化。
 
「首先,『紅包』並不等於『壓歲錢』,專指過年由長輩給晚輩的才能叫壓歲錢。」林茂賢澄清了兩種現今常混用的說法。
 
據說,壓歲的「歲」音同「祟」,也就是鬼鬼祟祟的祟,因此壓歲錢又有壓制邪祟的意義,把不好的災厄壓制下來。
 
早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就已經有壓歲錢這個習俗,意義是鎮壓邪祟,但在清朝才正式變成過年的習俗。
 
記載清代京城風俗的《燕京歲時記》中寫到: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至於「邪祟」到底是什麼?林茂賢表示,有好幾種版本流傳。其中一種是:古代的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做「祟」,過年時會來摸小孩子的頭,被摸過頭的小孩子就會變笨。
 
此外還有會吃人的「年獸」版本。而台灣民間傳說的壓歲錢由來,則是「玉皇大帝將在除夕夜讓台灣島沉沒」、家人共度最後的晚餐後,家長將錢財分給家人。
 
現在,壓歲錢已經從「壓制邪祟」的意義轉變為「祝福」。
 
 
 
各地怎樣稱呼紅包?
 
歲錢在台灣方言閩南語中,稱作「壓年錢」,因為小孩子在過年會受到驚嚇或遇到不好的事,要把這個關卡壓制下去。
 
在香港,除了壓歲錢外,也有包給親朋好友及同事下屬的紅包,稱作「利是」,與利事、利市諧音,取其大吉大利、好事連連之意。
 
在新加坡的書面語中,約定俗成將紅包寫成閩南語發音的「Ang Pao」或其他音近寫法,意譯的「Red Envelope」反而少見。
 
有新加坡人說在英語時,或和只會說福建話、閩南話的長輩溝通時,會說「Ang Pao」,講中文時則說「紅包」。
 
 
 
誰要給紅包?
 
雖然壓歲錢、紅包是華人社會共有的習俗,但在實際運用上仍存在差異。
 
在香港,一般是已婚人士才要開始給紅包(利是),在家庭裏是包給小孩及沒有工作的老人家。而派利是的對象比台灣廣泛,連同事、鄰居都可能依親疏,收到幾十塊到幾百塊港幣不等的利是,圖個新年事事順利好彩頭。
 
中國大陸一般也是結婚之後才開始給紅包,但也因人而異。一些已在工作的未婚人士表示,工作之後就不領紅包了,但還不會包給晚輩。
 
至於在台灣,約定俗成是在工作之後就要開始包紅包──包給長輩表示心意,包給晚輩表示祝福。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也有此習俗,結婚後或工作後開始包的都有。
 
 
 
包紅包有哪些規矩?
 
經年累月,包紅包也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
 
比如,在兩岸三地許多地方普遍堅持的原則包括,金額一定要是雙數,還要有6、8等數,寓意好事成雙、六六大順等等。
 
林茂賢在介紹台灣包紅包的規定時還說,為了討吉利,一定要在紅包袋裏放錢,不能放其他東西代替;
 
收到紅包後,在除夕時帶在身上,可以招來一整年的好財運!
 
 
 

1

0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轉載]今日GOOGLE:國際婦女節(圖)

[轉載]今日GOOGLE:平白咖啡(馥芮白)(圖)

[轉載]GoogleDoodle:婦幼節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