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強襲風暴‧暴風雪‧存在主義

長信 | 2024-03-22 23:05:32 | 巴幣 12 | 人氣 62



▎什麼是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是一種社會思潮,
19世紀中發源並盛行到二戰之後。它不只是學院裡的哲學,更是社會、宗教與藝術的潮流。

你可能聽過一些比較有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名號,例如沙特(Jean-Paul Sartre)、
克果(Søren Kierkegaard)、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馬瑟爾(Gabriel Marcel)等。

雖然這些哲學家共同關心「人怎麼活」的問題,但各自的回答很不同。

譬如,齊克果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主張應該當一個「非凡的基督徒」
(雖然教會普遍不接受他的學說),而尼采則認為應該將人生經營成「藝術品」。

除了關心類似的問題,存在主義者通常有一些熱衷討論的概念,
包括盲信、荒謬、真實性 (facticity) 、他者、焦慮、絕望等。
也因此,存在主義開啟了一個傳統上哲學家並不非常擅長的副本任務:
將各種生命情境「帶」到人們面前。

為了觸碰這些問題,以此主題來創作的文學家包括卡謬 (Albert Camus) 、
赫塞 (Hermann Hesse) 與卡夫卡 (Franz Kafka) 等等,
他們依此開闢了另一條讓人檢視存在課題的路徑。

從這些哲學表現的多樣,你可以看出存在主義者之間並沒有特定的哲學或文學的方法論。
然而沙特曾經總結,認為存在主義者其實有個共同信條:「存在先於本質」

▎存在?本質?

歐陸哲學的基本訓練之一,是小心區分術語間的細微差異。
要妥善理解「存在先於本質」,我們必須知道「存在」和「本質」有什麼不同。
在語詞的探討上, 歐陸哲學家有一種常見的「招式」,是從字源出發,
然後再加工(因為歐陸哲學家製造術語的時候,也通常都會從字原有的意義來進行)。
在這裡我們或許可以這樣 試試看:

「存在」(exist)的字源是拉丁文的「ex」 (向外) 與「stare」 (站) 。

因此,「存在」帶有「(從某處) 站出來」或「去成為某東西」的意思。

「本質 (essence)」是從「esse」(to be)而來。

因此,「本質」指的是事物「真正的本性」。

重點在於,「本質」比「存在」更加純粹。

當我們談到「存在」,就像是只談到了事物的特定條件下的特定樣貌。
相較之下,若是談到本質,就像是我們談到了一件事物的核心。

「本質」看起來純純淨淨,但「存在」則充滿各種多樣複雜的面向(髒髒亂亂的),
而且單單從各種面向來看都滿片面的,
也難怪古典哲學家如柏拉圖會認為如果有永恆的價值的話,應該要存在於本質那裡。


▎所以「存在先於本質」到底是什麼意思?這跟強襲風暴又有什麼關係?

在這邊我要講述我自己的看法就是,價值先於先本質,
也就是我們的價值觀,優先於一件事物的本質,

好比一張法定貨幣也就是一般人所稱呼的鈔票,錢,
它的本質就是一張紙,或者某種經由礦物鑄造而成的物品,
然而我們法律、與我們的價值觀賦予了它價值,而不同的價值觀也能帶出不同的價值
通常沒人把鈔票看成只是紙 (

而不同的價值觀也能帶出不同的價值
好比 億萬富翁看待一千塊錢,跟你只有一萬塊錢看待一千塊錢

那就到了標題強襲風暴與暴風雪

本質上是吃雞遊戲,PUBG類型,由暴風雪所設計與發行,到這邊開始就有趣了

有些人會覺得 "吃雞類型" 無聊死了,沒有錯吧? 這是他的本質就是吃雞遊戲
只是因為套上暴風雪魔獸世界,欸,頓時對於某些人就有價值囉?

這就成了某些人死戰不退的原因,那如果他不是暴風雪魔獸世界呢?
這遊戲對你還有價值嗎? 甚至如果沒有跟魔獸世界有聯動呢?

好比什麼 "沒三小品牌的魔法吃雞遊戲" 嗯?
說不定有人打三十分鐘就準備退款了 😂

不是因為這遊戲的本質真的有多好,你在過程中有多麼快樂,
而只是因為它的價值是暴風雪魔獸世界。

我不否定這種價值觀,但是,



為頂新護航的員工...「捍衛」自己公司到什麼程度,才算「有道德」?

個人與團隊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專業倫理學領域。
我們的確可以透過工作中的互動過程產生成就感,並與所屬工作團隊建立友誼,
但這不代表我們的個人價值只能來自團體。
你所參與過的每個團體,只是人生的一個活動領域而已。

你因為投入某個工作,與團隊上下相處愉快,也產生很多成就感,並以公司為榮,
也把公司在商業上的敵人當成自身的敵人,外界對公司的負面評論,
你會主動且免費的幫公司辯解或反擊。
你對於「家庭」或「族群」等等的團體也會有類似的行為表現。

但與「家庭」「族群」不同之處,在於你和公司的關係其實很脆弱。
你可能因為突發狀況或個人的誤失而遭到裁員或主動離職。

就算離開公司,許多人還是對前公司抱持良好印象,
這可能是因為前公司能創造非常驚人的「不可量化價值」,讓你一回想就有暖暖的感受,
也可能是他們在「可量化價值」(錢)的部份有合理解決,因此好聚好散。

但有時你會發現自己瞬間就不愛公司了。

像是被所愛的人拋棄,由愛轉恨,「突然」看見公司的許多缺點,
甚至也覺得過去外界罵公司罵得有道理。

這是為什麼呢?產生這樣的轉變,在道德上有沒有錯?

倫理學家在探討社群(團體)道德互動時,
頗看重一種被稱為「愛國心」或「向心力」的集體現象。
當我們在一個社群待中久了,開始理解這個社群的價值觀,
也經常從社群活動中獲得進一步的價值時,我們就會對其產生向心力。

最常見的狀況,當然就是對「國家」這個社群產生向心力,
當然你也可能對「地域」「種族」「公司」「學校」「政黨」「宗教」「品牌」「球隊」
等等多不同社群產生向心力。

一旦產生這種認知,當有人攻擊社群,就算沒收到來自社群核心的命令,
你也會主動奮起還擊。你會藉此激發更深刻的認同感,並且獲得更多的價值。

就像有人批評NBA的湖人隊,湖人迷或許就會奮力還擊,
也對此感到心滿意足,並且更熱愛湖人隊。
但老實說,湖人隊本身根本不知道這件事,受惠於「你的努力」之部份更是微乎其微。

隨著這個群體越大,你處於越下層或越邊際的位置,
那麼你在捍衛社群時所創造的價值,就很可能只是一種「幻覺」。
這個社群和你之間並不存在太多有意義的互動,
理論上應該不會創造那麼多的價值才對。

因此,除了透過「個人的幻想」,否則很難解釋這種價值的存在。

翻成白話來講,你熱愛公司,覺得從公司那「獲益良多」,
但如果實質上彼此之間真的沒有什麼正面互動,那這種感受很可能就是你在自爽。

當你離開這公司,幻覺就會隨之破滅,你將以較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你與公司的價值關係。

因此一離職之後就大罵原公司,反而有可能是種正確的道德思辯活動,
因為你是從幻覺中解脫了。
而身在公司之中,卻因為樂觀過度的認同感而瘋狂護航,這才是比較大的道德問題。
當局者迷,這種虛幻的認同感讓你失去了良知判斷力,也不再是一個完整「道德人」。

但還是要補充一點,
我並非意指離職後罵原單位都是對的,某些人是挾怨報復,這在道德上也該批判。
此外,你離職後,也可以深愛原公司,只要是客觀思考後作出的結論,
這種愛說不定還具有更高的價值。

我的建議是,不論身在什麼社群之中,你都該隨時自省,
思考自己是否對社群有過度認同,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資訊,
使自己沉迷在幻覺之中而無法自拔。

真正活著的是自然人,任何的法人或團體,都是由自然人組成。
有夠多心智靈明且道德判斷正常的人,才會有良善的社群存在。

諸如工作、求學等等的很多活動,都是「一時的」;
而「做個好人」,則是要努力「一輩子的」。

你該時時警惕自己,反省自己是否過度崇拜所屬社群,
而失去了自我做為道德人的應有判斷力。



普遍如今的討論都很容易套上一個MABLZ的討論濾鏡
因為他是暴風雪魔獸世界! 不可以雷的! 不可能雷的! 😂

在護航之前可以多想三秒,一粉勝十黑,你是真的想幫這遊戲製造朋友還是敵人?
你是要去幫人家呢? 還是其實,就只是,出一張嘴?

至於我? 你靠暴風雪產生安全感,我則靠你產生快樂,謝謝你,我的朋友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